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新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造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更充分地发挥教学的多方面的功能,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要实现六方面的教学概念的转变.
一、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
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这些虽然也是必需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的注意点转向了学生内在的变化上.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指出:“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常常是由认识过程和隐蔽的、内部的方面决定的,而不取决于该过程的外部表现形式.”这个“隐蔽的、内部的方面”,主要是从认知结构的形式,学生的情感的激发.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状态.以下三种变量对认知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是否可利用.如果可以利用这些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固定点.
第二,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观念混淆,使新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
第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这既影响到为新教材提供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观念作出区分.不论是认知结构的建立,还是情感的激发,都要求教师对教材加以组织和处理,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注重点从学生的外在变化转移到学生的内在变化上来.
二、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极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学习的过程.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较之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是更重要的目标.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应用则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该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上的问题情境相同,因此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与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发展智能的效果.
三、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的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了全部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是按照由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的教育观点,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合一”的观点越来越为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前苏联的教育家们也认为,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人际合作关系”.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单一的讲难以胜任.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只有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四、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的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需要,而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一种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要当好学生的人生引路人,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
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这些虽然也是必需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的注意点转向了学生内在的变化上.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指出:“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常常是由认识过程和隐蔽的、内部的方面决定的,而不取决于该过程的外部表现形式.”这个“隐蔽的、内部的方面”,主要是从认知结构的形式,学生的情感的激发.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状态.以下三种变量对认知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是否可利用.如果可以利用这些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固定点.
第二,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观念混淆,使新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
第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这既影响到为新教材提供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观念作出区分.不论是认知结构的建立,还是情感的激发,都要求教师对教材加以组织和处理,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注重点从学生的外在变化转移到学生的内在变化上来.
二、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极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学习的过程.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较之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是更重要的目标.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应用则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该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上的问题情境相同,因此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与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发展智能的效果.
三、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的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了全部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是按照由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的教育观点,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合一”的观点越来越为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前苏联的教育家们也认为,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人际合作关系”.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单一的讲难以胜任.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只有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四、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的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需要,而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一种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要当好学生的人生引路人,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