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坐落在北京西五环外,这家医院在2017年3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三级综合医院的安宁疗护中心,至今已经有两年了。这个中心是中国式缓和医疗理念的实践基地,他的建立者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他本着对患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因地制宜,建立了这个帮助患者“尊严死”的病房。
安宁疗护中心,“尊严死”的港湾
安宁疗护中心位于首钢医院住院楼14层,一共设有14张病床。14这个被国人所忌讳的数字在这里得到了平等的对待,没有人嫌弃它的谐音。死亡的概念在这里也被淡化,平常的有些近乎温馨的感觉。
安宁疗护中心宽敞明亮,走廊浅蓝色的墙壁上挂着装饰画。病房都是单间,每个病房除了患者病床还设有一张家属陪床。每个病房都可以直接通向阳台,病房的阳台是通联的,有绿植和休息用的桌椅。晴朗的日子里的,阳台上洒满了阳光。患者可以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阳台上休闲、远眺西山。病区入口有一间谈心室,主要供医生给患者家属交待患者病情。房间里有圆形桌椅,深蓝色背景的鱼缸,一个摆放有各种生死教育书籍的小书架,还有供患者家属使用的冰箱和微波炉。护士站的背景画有飘落的树叶和飞起的白鸽,寓意灵性的永恒。病区还特设有一间静修室,按照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设有观音像。巧妙的是,拉开墙面窗帘,可以看到耶稣像,按动开关,观音像沉降到柜内,佛堂变成小教堂。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方便各种信仰的家属进行祷告和寄托。
孙文喜介绍说,这里最小的患者11岁,年龄最大的患者104岁。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患者住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几天,有的两三个月。但是无论多久,他们都能在临终前度过一段平静、安宁、相对舒适、有生活质量和有尊严的岁月。“2017年,有83位患者离世。2018年是106个。”孙文喜说。
在护士站的台面上放着一本意见簿,里面记录的大多都是患者和家属的感言。“我不求能治好病,能减轻病痛,恶化得慢一些,就是我的愿望。半个多月来,我的癌痛减轻,身体状况渐好,规律生活,定时定量吃饭,血糖也平稳多了。”“老母亲入住十多天来,在你们精心的治疗护理下,状态日趋平稳,心情大为好转。你们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让老母亲如沐春风。” “我父亲生命的最后阶段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也是幸福的,感谢你们!”
缓和医疗,为患者和家属减轻痛苦
首钢医院病房楼的四层是肿瘤科病房,安宁疗护中心的部分患者是由肿瘤科直接转上来的。王德林医生是肿瘤科主任,他同时兼任安宁疗护中心主任。王主任说,安宁疗护中心收治的患者最起码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癌症晚期、疾病造成了躯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手术和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方式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已经作用不大。
很显然,安宁疗护中心14间病房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很多患者只能暂时住在肿瘤科病房等着“入住”。“但很多患者还没有等到就离开了。”王德林遗憾地说。他认为,如果条件允许,安宁疗护中心可以把收治患者的时间调整到离生命终点更远一些,比如半年左右。“这样才能给予患者和家属更多的照拂,让患者走得更有温暖。”王主任说。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教授宁晓红说,缓和医疗的目标是尽力帮助终末期患者和家属获得最好的生存质量。它通过镇痛,控制各种症状,减轻精神、心理、灵性痛苦來实现这一目标,是以减轻痛苦、追求临终的安详与尊严为目的。
宁晓红特别强调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缓和医疗不是放弃治疗。缓和医疗是一个积极面对病人终末期医疗质量的学科,是让病人能够平安离世的学科。而放弃治疗是什么都不做了,等待死亡。但缓和医疗不是放弃,缓和医疗从未放弃。缓和医疗是积极地面对病人最后一段的痛苦,一直陪伴他到终点的积极学科。
第二,缓和医疗不是安乐死。缓和医疗尊重患者自然生命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给予帮助。而安乐死是为了减轻痛苦,用一种手段让患者死亡。所以实质上安乐死是加速死亡,缓和医疗是想要保持一个正常死亡的过程。
宁晓红特别强调了缓和医疗中家庭支持的重要性。疾病晚期患者的家人是非常痛苦的,他们不舍得亲人离去,他们要一边工作一边担负起照顾的重任,经济的压力、伦理方面的考验……因此,终末期病患的家属也是一个非常需要帮助的群体。
生命终末期,不只有抢救治疗一条路可走
王德林说,很多传统的观念认为,如果一个人生病了,那么到了医院就应当被治好,一些人也接受不了疾病会恶化,人会死亡这个残酷的现实。很多患者 “坚守”在ICU,身上插满各种管,忍受着治疗的痛苦,这并不是本人的意愿,是家属不忍、不想、不愿放弃抢救和治疗。这其中原因非常复杂,医患信息不对等、医生的责任、家属的观念等都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患者没有救治的可能时,当他们被癌症折磨得痛不欲生时,用生不如死的痛苦换取短暂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
宁晓红认为,缓和医疗的核心内容是帮助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关注患者的心理痛苦,例如很多患者会问“为什么我会得这个病?”“我是不是上辈子做了什么坏事?”这样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心理痛苦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够用药物来解决,往往需要家人,医生或他周边想帮助他的人去倾听、解决。
而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人力的消耗。王德林主任说,目前在安宁疗护中心的医护人员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很多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不能产生社会效益,没有量表可参考,没有办法评估工作量。但他们的工作,确实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王德林主任和孙文喜护士长呼吁,希望早日出台缓和医疗的相关政策,提高缓和医疗的社会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