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种子上礁(一组)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contr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上种子上礁》
  
  南沙守礁官兵每次上礁都要带上土、种子和花草,让它们在遥远的礁堡上生根发芽、开花蛄泉。这是东门礁指导员缪照明端着一盆辣椒苗,面对镜头他下决心似地说:上礁后,我一定把它养好,也许不久的将来在岛上我可以吃到家乡的辣拽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
  
  南沙官兵换防时,守备部队副部队长姚雪华看着战友乘船渐渐远去,眼睛湿润了,战友情是一份难舍难分的情怀,他们虽有一副钢筋铁骨,是一群真正的刚强汉子,但同样也有一份侠骨柔情,泪水表露出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天涯浩歌,也表现出他们今生无悔的坚强意志。
  
  《人工授粉》
  
  华阳礁副教导员王首相在给开花黄瓜进行人工授粉。他面带微笑对我们说“南沙是没有蜜蜂的,所有的瓜果必须靠人工搜粉。”守礁官兵们精心培育着每一棵秧苗,看着它逐渐长大,等到瓜粟成熟他们却要下礁了,成熟的瓜果作为最好的礼物留给了下一批挨防的战友们。
  
  《祖国在我心中》
  
  南沙守备部队俱乐部四级士官潘高军在精心维护礁上的对联,看着镜头他得意地说:我的字不错吧?在守礁战士的心中,“祖国”二事重于泰山。守礁官兵个个充满爱国激情,他们办的墙报、写的对联,无不显示出官兵爱礁、爱海、爱祖国的情怀。
  
  《将小艇推出险滩》
  
  补给小艇在离华阳礁不远的地方搁浅了,只有靠人推上岸了,南沙守备部队部队长龚允冲二话不说第一个跳入水中,官兵们也纷纷效仿,大家齐心合力,用肩顶,用手推,看他们的表情,决不只是单单地摆摆姿势。
  
  《又收到新书了》
  
  南沙礁堡远离祖国大陆,三个月才能看到一次书籍。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南沙守礁官兵开办了“学习园地、每周之星、小期刊、小专栏”等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守礁官兵的精神生活。这是东门礁战士胡冬冬在向记者展示刚刚收到的新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拥抱》
  
  每当换班的那一天,守礁官兵们整齐地排列在码头等候着战友到来,当战友踏上码头的那一刻,换班的官兵们心情是即简单而又复杂。战友们用拥抱来表达他们对战友,对父母、对妻儿的思念……思念此刻像山洪一样暴发,使官兵们相拥在一起。
  
  《礁堡文化》
  
  南沙渚碧礁战士小王和自己种植的南瓜秧苗合影留念。在仅有几百平方米的南沙渚碧礁上,“太阳花”鲜艳似火;“万年青”碧绿如翠;千姿百态的礁石;各式各样的贝屯形形色色的珊瑚,让人日不暇接。守礁战士以独具特色的“礁堡文化”把这里建成了官兵的“精神家园”。
  
  《南沙的信》
  
  信是南沙的风景,信是南沙人生活的必需。守礁官兵三四个月才能收到一批信。南沙守备部队副参谋长肖拥军一下就收到妻子、女儿寄给他的12封信,这是他在向记者展示女儿画的漫画。这时的每封信既是精神的,更是物质的。看,他拿着女儿的画,脸上挂满得意的笑容。
  
  《好哥俩同守南沙》
  
  南沙换班补给归来途中,守备部队卫生队的军医李大干和弟弟南薰礁礁长李军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这对来自安徽的哥俩同守南沙,在部队被传为佳话。哥哥李大干军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南沙守备部队工作,他已是第十次上南沙,守礁时间长达二年零4个月。从小受哥哥的影响,弟弟李军主动报考军校,去年他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南沙卫士。
其他文献
两个人过日子,彼此是个伴,这就够了    王坤,已婚,上尉军衔,某郜指导员  [她]每个男人都想找到如花似玉、倾国倾城的妻子,可我认为,那种理想仅仅是青春的冲动。容颜易老,能和你心心相印,白头偕老,有共同的理想和爱好,生活上合得来,才是最重要的。  [吸引力]生活很实际,谈恋爱时想的都很虚幻,到结了婚才逐渐体会到,爱是相互搀扶、理解和体贴。我这人心挺细的,平时能有几句贴心的话,帮忙做做家务,以前和
期刊
常言说:文武不分家。  我参军几十年来,深深感到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大有有好处的。由喜爱书法到喜爱绘画,及之喜爱歌词、喜爱摄影,我在对这些艺术门类的钻研实践中,陶冶了情操,修炼了习性,培养了韧劲,久而久之,自觉胸中怀有一种吐纳风云,坦荡如砥的浩然之气,为人处事,怡然自在,人生征途,激情满怀。  部队是一个强大的武装集团,但这个武装集团的强大离不开健康有益的精神驱动。无论是在连队,还
期刊
编者按  你每天似乎都在紧张中生活,是啊,都说部队的生活是紧张的。直到有一天,你觉得紧张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你失眠、诚惶诚恐,生活似乎一下子失去重心、无精打采、训练没热情,你成了连队的“个别人”——这加剧了你的紧张,可怎么办?放松些,也许没那么可怕。  专家告诫,适度紧张有助健康,甚至对你的事业都有促进作用,但过度紧张就是一种病态。作家毕淑敏说:“紧张往往使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趋向负面。紧张会使我
期刊
她是云南昆明的一朵山茶花。他是舟山警备区某海防连连长。  她和他能够走到一起,艰辛,但实在是属于他们俩彼此的幸运。  她叫保思宇,是个回族姑娘,毕业于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2001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老同学给她介绍了他——时任排长的钟方明。  她听着他的故事。大学生入伍,入党,提干,常年安心祖国边远前哨带兵。她心底不禁对这位出色的海防军人有了钦佩。  接着,在同学的鼓动下他们写起了信。哦,
期刊
为了实现理想,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绿色军营;为了回报祖国和军队的培养,留学美国博士后出站后他毅然从太平洋彼岸飞回到了故土;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他迎难而上闯出了一条新路……    208医院院长兼心脏病中心主任侯明晓成才不忘报国志,在事业的舞台上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以知识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绚丽篇章。    “我是一名博士,但更愿意成为一名战士”
期刊
首都北京,国之心脏;圣地延安,民之根柢。5月25日,总政直属单位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班的60名学员,在总政首长和总政直属工作部领导的率领下,从北京出发,乘列车沿途穿过118个大小山洞,来到延安这块神秘、神奇、神圣的土地,在这个“革命博物馆城”开始了一次特别的学习实践之旅。    延安革命纪念馆:一堂鲜活的党史课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这次培训班组织参观活动的第一站。其实学员们参观的是延安革命简史
期刊
军人都有两个家。一个是军营这个大家,一个是家庭这个小家。  一方面,在军营这个大家里,军人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坐标和位置,知道服从,知道纪律。另一方面,在自己家庭这个小家里.并不是所有的军人都能够找得着北,找得着纪律、规则,找得着自己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在班里,你听班长的;在连里,你听连长指导员的;在机关里.你听领导的;在家里,你听谁的?在家里,听谁的——这是来自军人家庭里最真实最生动的社会学和人
期刊
永不言败    如同以前听说的一样,《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帆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精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但在归程中却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两万多字集中描述老人在小帆船上三天的经历,吸引我的正是书中极力表现的主题——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
期刊
“坚持党管武装原则不动摇、落实党管武装标准不降低、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不退步。”这是四川省凉山州委书记吴靖平三年前就任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时作出的承诺。三年来,在他的关心支持下,凉山军分区先后有26项工作成果受到国家、总部和两级军区表彰,凉山州委连续3年被评为四川省“党管武装工作先进单位”。    坚持原则不动摇——党管武装不是“党帮武装”,仅仅靠关心、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尽职尽力    3年来,
期刊
军人家属要随军、要就业,军人子女要上学,家里老人要照顾,军人家庭要致富,军人家属子女要看病……当这些事情随时发生时,那个被称为丈夫、父亲、儿子的军人却不在身边。  那么,是自已的家人默默扛着,还是主动寻求帮助?是享受帮助,还是忍受帮助?那么,是谁及时伸出那只帮忙的手?哪里又是随叫随到,随时开通的中国军人家庭“服务区”?  中国首家军人寂庭服务中心迄今成立22年。今天,这家服务中心透露的信息表明,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