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这也给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带来了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全面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各地小学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可是,老师们看到的却是“知行不一”“知高行低”“知行脱节”等现象。其根源在于,我国大部分小学的养成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和纪律约束的层面上,养成教育过分强调制度和他律的作用,忽视了自律意识的培养,在教育内容、目标、方式方法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强制性。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往简单了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个人养成基本素养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要通过一件件的小事进行长期的熏陶。老师是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时一个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凸显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美好
人是复杂的个体,对人的教育亦复杂,既要教书育人,也需要环境育人,二者相得益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这足以说明,一种与教育教学相协调的育人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有人这样形象地描绘北京大学著名的“一塔湖图”:“博雅塔是巨笔,饱蘸未名湖之墨书写北大辉煌的历史,而图书馆见证和收藏历史。莘莘学子、游客们来到湖边就能感受到严谨、不断探索的北大精神”。
二、从小事入手进行培养
很多老师都有“区区小事,何足挂齿”的心态。如果在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及时地纠正自己的这种心态,必然会导致行为习惯培养出现缺口。小学生经常会出现乱丢杂物、说脏话这种“小毛病”和“小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老师,必须要树立起“班级无小事”的坚定思想,善于发现和利用一些小事,达到教育和启迪小学生的目的。例如,小宇捡起了图书角掉落的书,欣欣用抹布悄悄地把讲台清理干净,小凡将教室地面上的废纸捡起来扔到了垃圾桶里……这些同学和老师平时不会注意到的小事,却会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极大的影响。老师在收集了这些照片和视频后,在班会课上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出来,并表扬了这些同学,以为其发放奖章的方式达到鼓励的目的。同学们在看到这些视频和图片后,也开始反思自己,明白了“不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参与到维护校园卫生环境、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中。此外,在家长会上,老师还将这些视频图片播放出来,让家长们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图片,明确行为习慣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工作之中。
三、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一直以来,班级小干部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帮着老师共同管理班级。但是因为班干部的年纪比较小,所以老师大多都是在提醒和指点小干部们的工作,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使班级管理任务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因为老师过多地干涉小干部的工作,使得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一直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之后的工作中,老师开始尝试“减政放权”,不仅将更多班级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小班级干部,还创设了更多的班级管理工作岗位,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以此来培养学生关心班集体的责任意识,为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提供机会。例如班级的扫除工作,在以往大多都是由老师来完成的。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老师特地采取了全班轮值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劳动的辛苦,从而主动地保护教室的卫生环境。并且,让学生参与班级扫除,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独立能力。特别是在获得了流动红旗之后,同学们参与教室扫除工作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
四、做好常规细节训练
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常规训练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于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相对较弱的学生,老师们不能够一开始就进行强化训练,而是应当从常规内容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具体行为展开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在课堂上,老师会训练学生上课发言要举手,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举手发言,做出动作示范。让学生在发言时,抬头挺胸、落落大方,两眼平视前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在每周的晨会上,老师会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回到班级之后要能够对晨会重点进行简单的复述,以此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聆听他人谈话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老师还会用编儿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上课铃声丁零响,老师们快步入课堂”“学习用品有序放,等待老师进课堂”。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开发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程
要使学生将正确的思想道德内化于心,产生真正的认同感,并起到指导其行为的作用,使其产生自觉行为,除帮助其认识这样做的原因、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外,教师还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让有意识的行为变成无意识的习惯。老师们的系统主要依托于“校本主题活动”和“智慧妈妈工程”。
总而言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在朝夕之间达成。作为小学老师以及家长,在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时,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时机和艺术性,根据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等,制订正确的培养方案,并从日常细微之处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阿罗.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 读与写,2020,17(32):16.
[2]纪凡贞 .小学德育教学有效途径探微[J]. 当代家庭教育,2020(35):163-164.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各地小学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可是,老师们看到的却是“知行不一”“知高行低”“知行脱节”等现象。其根源在于,我国大部分小学的养成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和纪律约束的层面上,养成教育过分强调制度和他律的作用,忽视了自律意识的培养,在教育内容、目标、方式方法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强制性。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往简单了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个人养成基本素养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要通过一件件的小事进行长期的熏陶。老师是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时一个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凸显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美好
人是复杂的个体,对人的教育亦复杂,既要教书育人,也需要环境育人,二者相得益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这足以说明,一种与教育教学相协调的育人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有人这样形象地描绘北京大学著名的“一塔湖图”:“博雅塔是巨笔,饱蘸未名湖之墨书写北大辉煌的历史,而图书馆见证和收藏历史。莘莘学子、游客们来到湖边就能感受到严谨、不断探索的北大精神”。
二、从小事入手进行培养
很多老师都有“区区小事,何足挂齿”的心态。如果在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及时地纠正自己的这种心态,必然会导致行为习惯培养出现缺口。小学生经常会出现乱丢杂物、说脏话这种“小毛病”和“小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老师,必须要树立起“班级无小事”的坚定思想,善于发现和利用一些小事,达到教育和启迪小学生的目的。例如,小宇捡起了图书角掉落的书,欣欣用抹布悄悄地把讲台清理干净,小凡将教室地面上的废纸捡起来扔到了垃圾桶里……这些同学和老师平时不会注意到的小事,却会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极大的影响。老师在收集了这些照片和视频后,在班会课上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出来,并表扬了这些同学,以为其发放奖章的方式达到鼓励的目的。同学们在看到这些视频和图片后,也开始反思自己,明白了“不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参与到维护校园卫生环境、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中。此外,在家长会上,老师还将这些视频图片播放出来,让家长们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图片,明确行为习慣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工作之中。
三、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一直以来,班级小干部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帮着老师共同管理班级。但是因为班干部的年纪比较小,所以老师大多都是在提醒和指点小干部们的工作,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使班级管理任务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因为老师过多地干涉小干部的工作,使得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一直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之后的工作中,老师开始尝试“减政放权”,不仅将更多班级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小班级干部,还创设了更多的班级管理工作岗位,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以此来培养学生关心班集体的责任意识,为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提供机会。例如班级的扫除工作,在以往大多都是由老师来完成的。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老师特地采取了全班轮值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劳动的辛苦,从而主动地保护教室的卫生环境。并且,让学生参与班级扫除,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独立能力。特别是在获得了流动红旗之后,同学们参与教室扫除工作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
四、做好常规细节训练
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常规训练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于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相对较弱的学生,老师们不能够一开始就进行强化训练,而是应当从常规内容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具体行为展开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在课堂上,老师会训练学生上课发言要举手,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举手发言,做出动作示范。让学生在发言时,抬头挺胸、落落大方,两眼平视前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在每周的晨会上,老师会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回到班级之后要能够对晨会重点进行简单的复述,以此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聆听他人谈话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老师还会用编儿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上课铃声丁零响,老师们快步入课堂”“学习用品有序放,等待老师进课堂”。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开发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程
要使学生将正确的思想道德内化于心,产生真正的认同感,并起到指导其行为的作用,使其产生自觉行为,除帮助其认识这样做的原因、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外,教师还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让有意识的行为变成无意识的习惯。老师们的系统主要依托于“校本主题活动”和“智慧妈妈工程”。
总而言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在朝夕之间达成。作为小学老师以及家长,在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时,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时机和艺术性,根据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等,制订正确的培养方案,并从日常细微之处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阿罗.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 读与写,2020,17(32):16.
[2]纪凡贞 .小学德育教学有效途径探微[J]. 当代家庭教育,2020(35):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