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立功制度的一点思考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ang28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靠揭发检举与本案毫无关系的另一个犯罪行为,就可以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有悖刑法基本的公正观念,也对本案的被害人不公平;刑罚不能等量置换,应当考虑揭发者的悔罪表现和线索来源。
  [关键词]立功;立功折罪;刑罚报应
  根据我国《刑法》第68条的规定,立功是指犯罪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情形。立功制度是中华法系一项特有制度,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秦律《封诊式》。我国现行《刑法》中对立功制度的规定,主要来源于过去的“立功折罪、立大功受奖”的政策,可以说是我国刑法制度的特色。在此之前,笔者在司法实务中也曾办理过多起行为人靠举报他人犯罪行为,为自己争取立功减刑机会的案子,对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最近办理的一起案件却引起了笔者对我国立功制度的反思。
  案情很简单,甲因贩毒入狱,在服刑期间,通过利诱的方式,串通曾经同舍房的狱友丙、丁,虚构了丙曾抢劫丁的事实,由甲向管教举报,后本案因其它原因而案发。值得笔者思考的一点就是,如果这起假案没有被侦破,如果甲凭藉这样的立功方式,堂而皇之地从法院得到了减刑,那作为他减刑的代价也就只有区区100元,而对协同造假者,也只会增加了几乎不痛不痒的一点刑期,但是,法律的尊严、司法的公正何在?
  依靠揭发检举与本案毫无关系的另一个犯罪行为,就可以获得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这有悖于老百姓对刑法公平的基本观念,也对本案的被害人明显不公平,笔者至今不能忘记多年前办理的一起强奸案。张某是一名村干部,在对当时年仅14岁的被害人李某实施强奸后逃之夭夭。若干年后,张某得知了一起杀人案的线索,于是,主动到当地公安机关投案,并检举了他人的杀人线索,之后由于其有自首和重大立功,被害人的亲属得知也判不了他重刑,只得接受律师的调解,最终,法院给判了缓刑。张某于是雨过天晴,娶妻生子,又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然而当年被他侵害的少女李某,却因为他的恶行,休学在家,多年后,在同学考大学之际,她只得远走他乡打工谋生。笔者在与她谈话时,她一直很沉默,最后,她问笔者,我不要他的钱,我只想让他为当年的事情付出代价,行吗?笔者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说,法律会制裁他的。然而,她没有等到期望的结果。也许有人会说,从刑罚报应的角度来说,因为张某的立功,使另一个可能逍遥法外的人得到了惩罚,节省了司法资源,提高了侦查效率。可是,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抑或你是小女孩的父母,你会这样想吗?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立功制度将考量的重心,放在奖励那些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提供案件重要线索的行为,而较少考虑揭发者的悔罪表现,或者从逻辑上说,可以理解为因为他有立功的表现,所以可以认定他有悔罪的表现,但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推理。而这种只看结果,而不考虑其主观恶性或者悔罪表现的量刑方式,必然地会在实践中出现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如亲友将从别的渠道获悉的犯罪线索,通过一些途径传递给在押的犯罪人嫌疑人,再由其“检举”;在押犯罪嫌疑人通过前述所说的方式以金钱利诱其他在押犯,串通凭空造假案,或者采用体罚、殴打等非法手段,强迫、威胁其他在押犯罪嫌疑人,让其将自己未交代的罪行和所知悉的他人犯罪事实告诉自己,从而获得立功线索;或者被羁押者之间出于兄弟意气或利益交换,一方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罪行告知另一方,由对方去揭发,最终使对方获得从轻处罚的机会,甚至不排除有人专门利用这样的途径去“倒卖”线索,从而获得非法的利益。
  同时,《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后,立功与坦白的认定,在特定的罪名下存在着在目前看来难以调和的冲突,尤其是在行、受贿之类的对合犯罪当中显得尤为突出。备受媒体和社会大众关注的吴英案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吴英在看守所检举揭发多名官员受贿犯罪的事实,在量刑时是否应当认定为立功情节?对此,浙江高级人民法院的官方回应是:检举属实,均是吴英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向公务人员行贿,尽管相关被检举人已经被处以刑罚,但吴英的行为属于坦白交代自己的行贿行为,依法不构成立功。问题就出在这里,刑法第六十八条明确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是立功。行贿罪与受贿罪虽然是彼此相关联的犯罪,但同时又是两个罪名完全不同的独立犯罪,既非刑法上规定的共同犯罪,也不是法定或实质的一罪。因此,从立功规定出发,只要行贿人检举揭发受贿人的受贿犯罪事实经查证属实,就应当符合刑法规定的立功成立条件。或许有人会认为,法律上对其主动交代的行贿行为可以不作犯罪评价,但仅此而已,吴英不能从追诉受贿者的事实中取得其它利益。这样的做法,无疑会为有效地查处贪腐犯罪带来难以估量的阻力。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司法实践中,查处行、受贿案件一般都选择以行贿人为突破口,而行、受贿人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没有足够的司法利益诱导,行贿者绝然不会轻易交代行贿的事实。
  《刑法修正案(八)》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对部分立功制度做了修正,类似等例中张某的情况也许不会再发生在司法实践中。
  [作者简介]谭波,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
其他文献
2011年以来,玉林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坚持“三个服务”(为领导服务、为检察业务服务、为机关和基层服务),咬定“三个目标”(办文零毛病、办会零失误、办事零差错),发扬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严谨细致、雷厉风行的作风,办公室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在2011年全区检察机关市分院绩效考评中,该院的信息工作排第4名、宣传工作排第2名,其中信息工作位居自治区检察院办公室信息刊物人均采用数第1名;统计工作也由20
期刊
[摘要]零星贩卖毒品犯罪并不是我国刑法上单独设立的一个罪名,它只是贩卖毒品犯罪中的一种具体行为。零星贩卖毒品是一种直接产生严重社会危害结果的犯罪行为,它是大宗贩毒者与毒品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对毒品消费市场的存在和发展起到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作用。文章从零星贩卖毒品犯罪进行研究,是为了司法机关更好地依法进行打击。  [关键词]零星贩卖;毒品;思考  零星贩卖毒品是指多次少量贩卖鸦片、海洛因、冰毒、甲基苯丙
期刊
[摘要]“当场”是我国《刑法》抢劫罪成立的必备要素,它是时间内容和空间内容的统一。时间内容是指强制行为和取财行为在强制行为效力的情况下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空间内容是指强制行为和取财行为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我国《刑法》第269条转化型抢劫罪中“当场”是对第263条“当场”含义的扩展和延伸,是一种法律拟制。  [关键词]抢劫罪;法律解释;当场;时间;空间  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的抢劫罪是指以暴力
期刊
【摘要】渎职侵权犯罪,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由检察机关立案管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活动秩序,致使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受到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国家机关信誉遭受严重损害的犯罪行为。对此,文章择取苍梧县检察院2006年1月一2011年12月查办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摘要]村民委员会这一村民自治组织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具有行政职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村委会的职权所能涉及的范围,以及其所该具备的救济途径。而随着“城中村”的出现。村委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村委会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其自身职能,促进“城中村”良好转变。  [关键词]村委会;行政职能;城中村  一、村委会的行政职能问题探讨  (一)村委会的性质  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
期刊
[摘要]善良风俗是现代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组成部分,公民私权利权能的实现及适用与公序良俗存在必然的联系。违背公序良俗将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并对民事主体的相关权利构成影响。在民事审判中。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是民事主体的权利在司法审判中得以实现的途径。因此,善良风俗在民事审判中具有参照性适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善良风俗;民事审判;适用  善良风俗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一般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它是指具有
期刊
[摘要]将法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是大陆法系最基本的法人分类方法。但是我国立法继受大陆法系时却没有借鉴这种分类法。而财团法人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鉴于我国目前对财团法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王泽鉴先生也认为“财团法人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已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财团法人制度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界定,进而梳理财团法人制度发展的历史,然后回答我国为什么未设立财团法人制度。  [关键词]财团法人;发展史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的科研成果,结合我国学生词汇学习的实际,从词汇和语法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我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旨在帮助广大学生走出传统的英语词汇学习误区,掌握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以及词汇使用的正确性,整体提升英语水平。  [关键词]英语词汇学习;词汇语法;语块  一、引言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与语言学习密
期刊
[摘 要]律师在刑事辩护中时常受到社会的质疑,大众对于律师的角色定位和辩护制度的正当性还缺乏理解。文章在区分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重新审视被告人和律师的角色定位,进而阐述在本题中所应秉承的法律价值和法律制度。  [关键词]律师;坏人;辩护制度;道德  律师,向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职业,《律师法》第42条规定:律师必须按照规定承担法律义务、援助义务、尽职尽责,为受援助人提供法律服务。换言之,律师有两
期刊
[摘 要]证人具有作证的义务,亲属应当免除作证的义务。中国传统法律体系就有亲属拒证权的制度。亲属拒证权是对人性和常理的回应,是缺乏期待可能性的体现,是权衡证据制度所追求的价值的结果。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虽然对亲属拒证权有所涉及,明显进步,但略显粗糙,文章侧重对亲属拒证权的法理进行探讨,此项权利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亲属;作证;期待可能性  引言  亲属拒证权是否应该由法律明文规定一直是刑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