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平原出生的人是不喜水的,我是其中之一。水的流逝易动常让我想起已逝的光阴,感到生命的脆弱无常。同样的,对于黄河之水氤氲吞吐的无尽浩瀚,我也有着莫名其妙的忧心与感怀:这一笔勾勒出的天下苍生,一笔写就的中华文明,难道我们文化的源头脉系真的就在这经年不息的黄河之水里?
水,是绵延不绝的水。水,利万物而生,富于绵长悠久的智慧。我想到一位水边悟道的老人。他也像这水一样,有着流泻千里的能量,却用向内的智慧,统笼了自我,沟通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社会万象与运转着的各种物象。世人于扑朔迷离中困惑,老人却手捋长髯,微笑着告知世人:万物皆有道。老聃在水边悟道,水的绵柔,水的流动,水的绵延不息,启迪了一位智者的大慧、彻悟与融通。我想,生在黄河之水边的人们,似乎更有理由给我讲述一些关于老子和水的故事吧。然而,我们一路走来,披沥黄沙,尽阅水相,却从未有人提及老聃。难道,通晓世间大道的老子,甚至包括后来者庄子,在滔滔千年、不绝于声的黄河岸边,在东营人的心底,分量竟会是如此之“轻”吗?
一位80多岁的老河工,向我们讲述了1952年治理黄泛的经历。“那年,黄河泛滥严重,政府在当地招募协助工作组治黄的人员,我们同族弟兄三人,全都参与了协助治黄的工作……黄泛水灾卷走了我们的粮食、牲畜。政府组织治理黄灾,我们不上阵治理、防范,咱百姓还能指望谁?再说,政府又是为了谁?”老人卷起衣袖,露出瘦细的手臂,手背上青筋根根突起。这让我疑心,他在逝去的岁月里,承担了多么繁重的体力劳作呀。“哎,这都是当年钩渠、挖沙、固堤,重体力劳动带来的后果。”回忆当年,老人言谈中不胜唏嘘,却依然眼神清亮,坚定而有力。这,是抵御灾害后的豪情,还是一种力量和信念的支撑?看着50年前,这片黄河之水曾泛滥、肆虐的地域,以及它留给这位老人的“永恒留念”,突然的,我感到另一种形象,正在眼前慢慢清晰起来。他们来自最基层的民众,穿着草鞋,披着墨衣,在风雨中支起兼爱的希望,为了筑一个世代安稳的家园,用尽一生,不曾止息。此时此地此刻,老子和庄子,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一种缺乏生命热度的乏力。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们,显然需要另外一种维度的人生,来守护心中的温暖和希望,来担负起岁月的沧桑,来点燃生命的诗意,构筑起生活的未来!
随之,老子和庄子的超逸渐渐淡去。蓦然间,墨子和孔子的身影,却慢慢地融进了我的视线。在富美绚烂的东营,在氤氲、厚重的黄河口,在诗意燃烧的孤岛,他们经年中流泻下的光热又在哪里?
现在,黄河口当地的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棘子刘、王家院,开了口子要了饭”的民谣。洪水过后,黄泛区全部沙化,“关上门、顶上窗,还得喝那牙碜汤”,灾区环境恶化的凄惨景象,需要行政集合包括民间在内的多方力量来统一治理,与洪荒之水抗衡。于是,民间才有了对集中统一力量的期盼,才有了对教育的迷恋和对仕途的崇尚。同样的,在关于凤凰城(今利津县)的一个古老民谣的传诵中,勤劳质朴的人们表达着寻求行政力量护佑的心愿:利津县,像凤凰,头枕天河水,脚踏进京路,两翼有高官,背后有王侯……利津县由来已久的重教育、尚仕途的传统,与此密切相关。这,是地域生态滋养出的一方文化脈系,是既定文化脉系中结出的文明之果。
洪荒之水带来的切肤痛感,使这块灾难多艰的“息壤”中生长的人们无暇亲近近水而圆融、生命内敛的老庄;他们走向了另外一种维度的人生,坚实而有力量,勇敢而机智,用一个个生命的触点指向了对这个世界的努力适应和改变。而后,那些流年岁月之灾,也渐渐演变成为了带着一个个生命痛点的故事,悄然潜入了他们的魂灵,让他们的精神更加坚贞忠诚,心灵和体验更加丰富、坚韧、阔达、开放,从而有了忠诚不渝、情节浓郁的军垦文化,有了移民文化的多元,有了孤岛中迸发和坚守的诗意,有了对远方赤诚的向往和不渝不息的行进。
眼前,大片大片赤诚地裸露着的土地,泛着白色盐碱的光芒。旷达而苍茫,仿佛天与地在此交汇,仿佛这是地母的衣裳,这是一块生生不止的“息壤”。阅尽了千年沧桑,识见了贫瘠悲凉,如今的黄河口,静静地流动着,宛如一条平静的岁月长河,安详地接纳着我们———一群暂时忘却了精神的负重,忘却了心中的诗意与远方的书写者,一如在水边嬉戏的孩子,以轻松愉悦的姿势仰望着这天与地的黄色接壤。黄河口的微风凉凉地吹拂在身上,使我的心沉静了下来,开始在黄河文化中寻找更多的认同和归属感: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之下,这一群黄河之水哺育的儿女,比如我们,来自哪里?又将归向何方?
而今,登临在这块美丽富裕的土地之上,目及百里的空旷感仍在。也许,在未来的一片时空里,它依然会与这片土地同在。可我,已分明感受到了那旷达空间中,蓬勃出的希望与精彩。一座美丽的城市,在汇聚了无数人的希望中,如同雀鸟一般展开了美丽的羽翅,在这春天飞翔。我们坐在车里,车子渺小如豆,沐着黄河的风,时而有沙被扬起,一路颠簸而行。在浩瀚如烟的历史长空,在黄河万里的文化长河里,我们不过是渺小的一个,脚下的大地就是我们的支点。如果没有对文明的承继和理解的超越,融合,一座城市又怎么能敞开宽广的怀抱,坚定每一位游子的梦和赤子的心,温暖世道人心。这是一段有温度的历史,故事里有心灵交融的声音。如今,这声音渐渐成为了一种更有力量的群体合唱。
心,是一种巨大的物相,指引着路途,并汲取着行进的力量。我突然明白了,这奔涌千里的力量就在这黄河之水里,也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流淌。黄河口,孤岛,是在坚定中行进,迸发、守护和收获诗意的地方。你,守护着游子美丽的梦,守护着诗人沧桑的激情,予赤子以温暖,予行者以坚定。你,就是在守护着文化的魂灵与历史的根脉呀。
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啊,光影层叠的孤岛啊,我不想说再见!未来的某一天,期待我们以更好的方式相见。如今,我聆听着黄河之水静静流动的声音。它像是在述说一段恒古光阴的故事,像岁月从容走来的脚步声,更像一位位游子的虔诚而激越的砰砰心跳——在我们与黄河的探寻与追问中,也让黄河之水来来见证这一场生命的拔节生长吧!
水,是绵延不绝的水。水,利万物而生,富于绵长悠久的智慧。我想到一位水边悟道的老人。他也像这水一样,有着流泻千里的能量,却用向内的智慧,统笼了自我,沟通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社会万象与运转着的各种物象。世人于扑朔迷离中困惑,老人却手捋长髯,微笑着告知世人:万物皆有道。老聃在水边悟道,水的绵柔,水的流动,水的绵延不息,启迪了一位智者的大慧、彻悟与融通。我想,生在黄河之水边的人们,似乎更有理由给我讲述一些关于老子和水的故事吧。然而,我们一路走来,披沥黄沙,尽阅水相,却从未有人提及老聃。难道,通晓世间大道的老子,甚至包括后来者庄子,在滔滔千年、不绝于声的黄河岸边,在东营人的心底,分量竟会是如此之“轻”吗?
一位80多岁的老河工,向我们讲述了1952年治理黄泛的经历。“那年,黄河泛滥严重,政府在当地招募协助工作组治黄的人员,我们同族弟兄三人,全都参与了协助治黄的工作……黄泛水灾卷走了我们的粮食、牲畜。政府组织治理黄灾,我们不上阵治理、防范,咱百姓还能指望谁?再说,政府又是为了谁?”老人卷起衣袖,露出瘦细的手臂,手背上青筋根根突起。这让我疑心,他在逝去的岁月里,承担了多么繁重的体力劳作呀。“哎,这都是当年钩渠、挖沙、固堤,重体力劳动带来的后果。”回忆当年,老人言谈中不胜唏嘘,却依然眼神清亮,坚定而有力。这,是抵御灾害后的豪情,还是一种力量和信念的支撑?看着50年前,这片黄河之水曾泛滥、肆虐的地域,以及它留给这位老人的“永恒留念”,突然的,我感到另一种形象,正在眼前慢慢清晰起来。他们来自最基层的民众,穿着草鞋,披着墨衣,在风雨中支起兼爱的希望,为了筑一个世代安稳的家园,用尽一生,不曾止息。此时此地此刻,老子和庄子,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一种缺乏生命热度的乏力。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们,显然需要另外一种维度的人生,来守护心中的温暖和希望,来担负起岁月的沧桑,来点燃生命的诗意,构筑起生活的未来!
随之,老子和庄子的超逸渐渐淡去。蓦然间,墨子和孔子的身影,却慢慢地融进了我的视线。在富美绚烂的东营,在氤氲、厚重的黄河口,在诗意燃烧的孤岛,他们经年中流泻下的光热又在哪里?
现在,黄河口当地的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棘子刘、王家院,开了口子要了饭”的民谣。洪水过后,黄泛区全部沙化,“关上门、顶上窗,还得喝那牙碜汤”,灾区环境恶化的凄惨景象,需要行政集合包括民间在内的多方力量来统一治理,与洪荒之水抗衡。于是,民间才有了对集中统一力量的期盼,才有了对教育的迷恋和对仕途的崇尚。同样的,在关于凤凰城(今利津县)的一个古老民谣的传诵中,勤劳质朴的人们表达着寻求行政力量护佑的心愿:利津县,像凤凰,头枕天河水,脚踏进京路,两翼有高官,背后有王侯……利津县由来已久的重教育、尚仕途的传统,与此密切相关。这,是地域生态滋养出的一方文化脈系,是既定文化脉系中结出的文明之果。
洪荒之水带来的切肤痛感,使这块灾难多艰的“息壤”中生长的人们无暇亲近近水而圆融、生命内敛的老庄;他们走向了另外一种维度的人生,坚实而有力量,勇敢而机智,用一个个生命的触点指向了对这个世界的努力适应和改变。而后,那些流年岁月之灾,也渐渐演变成为了带着一个个生命痛点的故事,悄然潜入了他们的魂灵,让他们的精神更加坚贞忠诚,心灵和体验更加丰富、坚韧、阔达、开放,从而有了忠诚不渝、情节浓郁的军垦文化,有了移民文化的多元,有了孤岛中迸发和坚守的诗意,有了对远方赤诚的向往和不渝不息的行进。
眼前,大片大片赤诚地裸露着的土地,泛着白色盐碱的光芒。旷达而苍茫,仿佛天与地在此交汇,仿佛这是地母的衣裳,这是一块生生不止的“息壤”。阅尽了千年沧桑,识见了贫瘠悲凉,如今的黄河口,静静地流动着,宛如一条平静的岁月长河,安详地接纳着我们———一群暂时忘却了精神的负重,忘却了心中的诗意与远方的书写者,一如在水边嬉戏的孩子,以轻松愉悦的姿势仰望着这天与地的黄色接壤。黄河口的微风凉凉地吹拂在身上,使我的心沉静了下来,开始在黄河文化中寻找更多的认同和归属感: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之下,这一群黄河之水哺育的儿女,比如我们,来自哪里?又将归向何方?
而今,登临在这块美丽富裕的土地之上,目及百里的空旷感仍在。也许,在未来的一片时空里,它依然会与这片土地同在。可我,已分明感受到了那旷达空间中,蓬勃出的希望与精彩。一座美丽的城市,在汇聚了无数人的希望中,如同雀鸟一般展开了美丽的羽翅,在这春天飞翔。我们坐在车里,车子渺小如豆,沐着黄河的风,时而有沙被扬起,一路颠簸而行。在浩瀚如烟的历史长空,在黄河万里的文化长河里,我们不过是渺小的一个,脚下的大地就是我们的支点。如果没有对文明的承继和理解的超越,融合,一座城市又怎么能敞开宽广的怀抱,坚定每一位游子的梦和赤子的心,温暖世道人心。这是一段有温度的历史,故事里有心灵交融的声音。如今,这声音渐渐成为了一种更有力量的群体合唱。
心,是一种巨大的物相,指引着路途,并汲取着行进的力量。我突然明白了,这奔涌千里的力量就在这黄河之水里,也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流淌。黄河口,孤岛,是在坚定中行进,迸发、守护和收获诗意的地方。你,守护着游子美丽的梦,守护着诗人沧桑的激情,予赤子以温暖,予行者以坚定。你,就是在守护着文化的魂灵与历史的根脉呀。
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啊,光影层叠的孤岛啊,我不想说再见!未来的某一天,期待我们以更好的方式相见。如今,我聆听着黄河之水静静流动的声音。它像是在述说一段恒古光阴的故事,像岁月从容走来的脚步声,更像一位位游子的虔诚而激越的砰砰心跳——在我们与黄河的探寻与追问中,也让黄河之水来来见证这一场生命的拔节生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