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戏曲与影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看似毫无交集,但是当这两种艺术形式产生碰撞时,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影视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有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是影视文化丰富其内涵,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众说纷纭中,戏曲与影视的结合已经开始,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认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着,本文通过对晋剧《傅山进京》的解读,探讨了影视制作对戏曲艺术的提升。
关键词:戏曲;影视制作;联姻;提升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89-02
一、引 言
文化艺术的繁荣,离不开载体与媒体的推动,戏曲艺术亦如此。戏曲艺术经历了剧场、唱片、胶片时代,如今,影视对戏曲艺术的承载,赋予了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活力,尤其是进入了包括音像制品在内的多媒体电子时代,从传播媒介到接受方式,从创作模式到制作手段,戏曲与影视就这样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开始结合并发展前进着。
戏曲与影视的结合是一种双向的选择,会产生双赢的结果。对于影视来说,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有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影视文化丰富其内涵,向传统文化汲取艺术营养的重要手段。
目前,戏曲与影视的结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所谓新课题,必然伴随一些来自各个不同角度和立场的声音,有待于在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去解决。表面看,这种结合是一种传播途径的变化,是由舞台转为电视的传播途径,事实上,这种转变带来的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电视化的原则对戏曲艺术的完整性与独立性的影响与制约等等[1]。笔者学术有限,本文仅从影视制作手段这一方面,对晋剧《傅山进京》做简单解读。
二、介绍晋剧《傅山进京》
晋剧《傅山进京》是山西省全力推出的一部舞台精品。首度晋京即以高度的艺术性和突出的学术性,获得中国戏曲界最高的学术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是该奖设立20年以来首次获得此奖的北方戏。《傅山进京》这部剧可以说是戏曲与影视结合的典型案例之一,在赏析《傅山进京》后,我领悟到戏曲与影视结合的真正意义,也可以说这部剧为我理解影视与戏曲的联姻打开了一扇门。
晋剧《傅山进京》为我们讲述的是清初的一段故事。年轻的康熙大帝为笼络人心,令各地官员荐举“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上京应博学宏词科。作为享誉学林的一代宗师,年过古稀的傅山也在被荐之列,但他坚辞不就。地方官强行将其以篮舆抬往北京。面对清王朝满汉大员多次劝诱,傅山不为所动,并怀必死的信念大闹午门,坚决不向康熙皇帝叩头。康熙无奈之下,赐他“内阁中书”头衔,放其回乡养老。
三、分析晋剧《傅山进京》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后期编辑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作程序。影视剪辑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创作部门,有其特殊的艺术基础、文学基础和生产基础。剪辑师会根据编导或者导演的创作构思,运用蒙太奇剪辑技巧,对前期拍摄到的镜头以及其它素材进行取舍、衔接,使得整部作品画面流畅、声音生动、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并且在深化主体、突出人物性格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2]。几乎所有的艺术手段都能够在影视艺术中得到运用,它也是最受群众喜爱,最容易被群众接受的综合艺术。
拿电视节目来说,类型不同,所采用的后期编辑方式也相应不同。电影制作也是同样。在90分钟的时间里,展示故事的精髓,表述故事的主题。因此,在戏曲与电视的结合中,不论是整出的大戏、连台本戏,还是折子戏、小戏,都必须通过前期的拍摄与后期的精心编辑,才能最终展现于荧屏。
在晋剧《傅山进京》中,影视制作手段打破了观众以往观看舞台戏曲表演的局限性,我运用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知识对晋剧《傅山进京》做简单的分析。
(一)晋剧《傅山进京》中的转场很显然是制作者费了心思的,也显示出影视与戏曲结合的优势
第一,晋剧《傅山进京》中,制作者运用了声音转场。比如,在傅山答应进京之后,画外音“爷爷”先入,非常自然地转入下一场戏——送别。还有,台词“殿试,要教傅山拜尊前”,是在提示观众,接下来要上演殿试这场戏。
第二,这部剧的制作者运用灯光转场,起到了很自然的效果。冯某在得到皇上的指令“急召傅山进宫为太皇太后诊治”后,有一段他的读白。曾与傅山识一面,道不同不相与谋,怕傅山进宫后添乱,此时,灯光只打在冯某身上,周围漆黑,这时,灯光告诉观众,主角是谁。让傅山明日谢恩,灯光由暗渐亮。“志定何须叹孤单”,灯光的变化,随傅山情绪起伏。午门前,傅山道出不肯下跪的缘由,四十年前曾在此为袁大人泣血鸣冤。傅山不肯谢恩,这时灯光又起了转场的作用,只有傅山、皇上身上有灯光。这一段落,显示出灯光在场景转换中的作用。
(二)编辑技巧在剧情场次裁剪时的应用
在拍摄剧目时,难免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不足和失误。比如,由于演出场地与演出时间的制约,以及演职人员临场发挥的水平、制作团队中各工种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原因确实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就需要制作者在剧目拍摄结束后,通过后期编辑来解决。对场次进行裁剪,使得剧情得到准确呈现;对声音进行编辑,比如适当增减锣鼓点,合理地精心地剪辑道白,裁剪人物动作,制作片头、片尾及字幕美化处理等等。
传统的舞台戏曲表演中,演员上下场时,要通过拉合内幕来完成。比如演员下场后,为了摆放桌椅等道具,就会拉上内幕,也就是我们常说偶的二道幕,此时演奏队会不停地敲击锣鼓。等道具都摆放完毕后,才会拉开内幕,接着演员上场开始表演。这段时间,对于台下的观众来说,显得有些长,尽管是短短的几分钟。更何况,就剧目的主线来说,会使得剧情结构松散。而我们看到,在晋剧《傅山进京》中,剪辑师运用了大量的编辑技巧,对剧情、场次进行裁剪。比如把多余的场次裁剪掉了,在场次衔接不自然流畅时,运用了叠化和先隐黑再渐显的编辑技巧,起到了很好的转场和过渡的作用。 (三)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包装技术在戏曲中的应用
电视节目制作的包装环节,主要集中在片头片尾的制作,节目中对字幕的处理等方面。传统的戏曲舞台表演,拉开大幕表示演出开始,直至关上大幕,才算演出结束。而要制作成电视戏曲,就必须在后期编辑,制作片头和片尾,对拍摄好的剧目进行美化和包装。在片头上打上剧目名称,片子里面有唱词字幕,片尾要有演职人员的名字。这就需要制作者在进行后期编辑时,设计片头片尾如何包装,适当选择字幕的字体、字型、颜色和位置。
影视艺术语言既包括蒙太奇的表述方式,即对时间与空间的重组产生的时空跳跃,镜头组接产生的多种意义,也包括景别的搭配组合、镜头如何运动、声画的关系处理、色彩光效的运用、如何设计构图、是否运用特技等一系列技巧和手段的考虑,同时还包括在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纪实与造型之间的选择[3]。
戏曲与影视的结合,实质上利用影视这种具有现代科技手段的媒介再现民族传统艺术,不仅需要影视工作者在二度创作中费尽心机,更要不断地探索结合的深度。如何对戏曲进行包装和制作,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为戏曲艺术表现的一种开拓和延伸的创作方式,包含了影视创作者的美学观念、风格追求,同时又要保留戏曲艺术的完整性,这是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影视与戏曲工作者须长期探索的课题。
四、结 论
相比在剧场里欣赏戏曲,只能看舞台上的平面全景,电视欣赏的艺术感染力更强。作为家庭中客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视节目提供给大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的精神生活。甚至有人说,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观赏戏曲亦如此。在电视中看戏,不但有舞台艺术的保留,而且在更大的范围内拓宽了舞台,有了一定的空间背景、环境氛围,再加上灯光、字幕、电视特技处理,使得很多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戏曲,促使戏曲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大众文化的接轨,提升了戏曲文化精髓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更加发挥出了它最朴实最耐人寻味的教育意义,在广大老百姓中不断地弘扬与传承。
本文通过对晋剧《傅山进京》的欣赏,做了一些浅显的分析。我认为,戏曲舞台的视野被拓宽了,弥补了之前戏曲舞台的局限性。影视创作中的视听语言符号,被运用到戏曲舞台中,赋予了戏曲舞台更加丰富的视听效果,升华了演员们的表演,改变了戏曲观众的收看环境和收看习惯,使得现代观众更容易理解剧目本身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电视镜头中,呈现除了戏曲舞台不能完全展现的空间和景观,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收视习惯,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因此,无论是戏曲,还是影视,对于彼此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影视艺术要发展,要延伸领域,传统的戏曲艺术要走出困境,要赢得更多的观众,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继承,结合必然是一次全新的创造性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燕.中国电视戏曲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 傅正义.电影电视剪辑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戏曲;影视制作;联姻;提升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89-02
一、引 言
文化艺术的繁荣,离不开载体与媒体的推动,戏曲艺术亦如此。戏曲艺术经历了剧场、唱片、胶片时代,如今,影视对戏曲艺术的承载,赋予了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活力,尤其是进入了包括音像制品在内的多媒体电子时代,从传播媒介到接受方式,从创作模式到制作手段,戏曲与影视就这样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开始结合并发展前进着。
戏曲与影视的结合是一种双向的选择,会产生双赢的结果。对于影视来说,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有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影视文化丰富其内涵,向传统文化汲取艺术营养的重要手段。
目前,戏曲与影视的结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所谓新课题,必然伴随一些来自各个不同角度和立场的声音,有待于在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去解决。表面看,这种结合是一种传播途径的变化,是由舞台转为电视的传播途径,事实上,这种转变带来的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电视化的原则对戏曲艺术的完整性与独立性的影响与制约等等[1]。笔者学术有限,本文仅从影视制作手段这一方面,对晋剧《傅山进京》做简单解读。
二、介绍晋剧《傅山进京》
晋剧《傅山进京》是山西省全力推出的一部舞台精品。首度晋京即以高度的艺术性和突出的学术性,获得中国戏曲界最高的学术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是该奖设立20年以来首次获得此奖的北方戏。《傅山进京》这部剧可以说是戏曲与影视结合的典型案例之一,在赏析《傅山进京》后,我领悟到戏曲与影视结合的真正意义,也可以说这部剧为我理解影视与戏曲的联姻打开了一扇门。
晋剧《傅山进京》为我们讲述的是清初的一段故事。年轻的康熙大帝为笼络人心,令各地官员荐举“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上京应博学宏词科。作为享誉学林的一代宗师,年过古稀的傅山也在被荐之列,但他坚辞不就。地方官强行将其以篮舆抬往北京。面对清王朝满汉大员多次劝诱,傅山不为所动,并怀必死的信念大闹午门,坚决不向康熙皇帝叩头。康熙无奈之下,赐他“内阁中书”头衔,放其回乡养老。
三、分析晋剧《傅山进京》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后期编辑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作程序。影视剪辑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创作部门,有其特殊的艺术基础、文学基础和生产基础。剪辑师会根据编导或者导演的创作构思,运用蒙太奇剪辑技巧,对前期拍摄到的镜头以及其它素材进行取舍、衔接,使得整部作品画面流畅、声音生动、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并且在深化主体、突出人物性格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2]。几乎所有的艺术手段都能够在影视艺术中得到运用,它也是最受群众喜爱,最容易被群众接受的综合艺术。
拿电视节目来说,类型不同,所采用的后期编辑方式也相应不同。电影制作也是同样。在90分钟的时间里,展示故事的精髓,表述故事的主题。因此,在戏曲与电视的结合中,不论是整出的大戏、连台本戏,还是折子戏、小戏,都必须通过前期的拍摄与后期的精心编辑,才能最终展现于荧屏。
在晋剧《傅山进京》中,影视制作手段打破了观众以往观看舞台戏曲表演的局限性,我运用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知识对晋剧《傅山进京》做简单的分析。
(一)晋剧《傅山进京》中的转场很显然是制作者费了心思的,也显示出影视与戏曲结合的优势
第一,晋剧《傅山进京》中,制作者运用了声音转场。比如,在傅山答应进京之后,画外音“爷爷”先入,非常自然地转入下一场戏——送别。还有,台词“殿试,要教傅山拜尊前”,是在提示观众,接下来要上演殿试这场戏。
第二,这部剧的制作者运用灯光转场,起到了很自然的效果。冯某在得到皇上的指令“急召傅山进宫为太皇太后诊治”后,有一段他的读白。曾与傅山识一面,道不同不相与谋,怕傅山进宫后添乱,此时,灯光只打在冯某身上,周围漆黑,这时,灯光告诉观众,主角是谁。让傅山明日谢恩,灯光由暗渐亮。“志定何须叹孤单”,灯光的变化,随傅山情绪起伏。午门前,傅山道出不肯下跪的缘由,四十年前曾在此为袁大人泣血鸣冤。傅山不肯谢恩,这时灯光又起了转场的作用,只有傅山、皇上身上有灯光。这一段落,显示出灯光在场景转换中的作用。
(二)编辑技巧在剧情场次裁剪时的应用
在拍摄剧目时,难免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不足和失误。比如,由于演出场地与演出时间的制约,以及演职人员临场发挥的水平、制作团队中各工种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原因确实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就需要制作者在剧目拍摄结束后,通过后期编辑来解决。对场次进行裁剪,使得剧情得到准确呈现;对声音进行编辑,比如适当增减锣鼓点,合理地精心地剪辑道白,裁剪人物动作,制作片头、片尾及字幕美化处理等等。
传统的舞台戏曲表演中,演员上下场时,要通过拉合内幕来完成。比如演员下场后,为了摆放桌椅等道具,就会拉上内幕,也就是我们常说偶的二道幕,此时演奏队会不停地敲击锣鼓。等道具都摆放完毕后,才会拉开内幕,接着演员上场开始表演。这段时间,对于台下的观众来说,显得有些长,尽管是短短的几分钟。更何况,就剧目的主线来说,会使得剧情结构松散。而我们看到,在晋剧《傅山进京》中,剪辑师运用了大量的编辑技巧,对剧情、场次进行裁剪。比如把多余的场次裁剪掉了,在场次衔接不自然流畅时,运用了叠化和先隐黑再渐显的编辑技巧,起到了很好的转场和过渡的作用。 (三)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包装技术在戏曲中的应用
电视节目制作的包装环节,主要集中在片头片尾的制作,节目中对字幕的处理等方面。传统的戏曲舞台表演,拉开大幕表示演出开始,直至关上大幕,才算演出结束。而要制作成电视戏曲,就必须在后期编辑,制作片头和片尾,对拍摄好的剧目进行美化和包装。在片头上打上剧目名称,片子里面有唱词字幕,片尾要有演职人员的名字。这就需要制作者在进行后期编辑时,设计片头片尾如何包装,适当选择字幕的字体、字型、颜色和位置。
影视艺术语言既包括蒙太奇的表述方式,即对时间与空间的重组产生的时空跳跃,镜头组接产生的多种意义,也包括景别的搭配组合、镜头如何运动、声画的关系处理、色彩光效的运用、如何设计构图、是否运用特技等一系列技巧和手段的考虑,同时还包括在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纪实与造型之间的选择[3]。
戏曲与影视的结合,实质上利用影视这种具有现代科技手段的媒介再现民族传统艺术,不仅需要影视工作者在二度创作中费尽心机,更要不断地探索结合的深度。如何对戏曲进行包装和制作,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为戏曲艺术表现的一种开拓和延伸的创作方式,包含了影视创作者的美学观念、风格追求,同时又要保留戏曲艺术的完整性,这是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影视与戏曲工作者须长期探索的课题。
四、结 论
相比在剧场里欣赏戏曲,只能看舞台上的平面全景,电视欣赏的艺术感染力更强。作为家庭中客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视节目提供给大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的精神生活。甚至有人说,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观赏戏曲亦如此。在电视中看戏,不但有舞台艺术的保留,而且在更大的范围内拓宽了舞台,有了一定的空间背景、环境氛围,再加上灯光、字幕、电视特技处理,使得很多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戏曲,促使戏曲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大众文化的接轨,提升了戏曲文化精髓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更加发挥出了它最朴实最耐人寻味的教育意义,在广大老百姓中不断地弘扬与传承。
本文通过对晋剧《傅山进京》的欣赏,做了一些浅显的分析。我认为,戏曲舞台的视野被拓宽了,弥补了之前戏曲舞台的局限性。影视创作中的视听语言符号,被运用到戏曲舞台中,赋予了戏曲舞台更加丰富的视听效果,升华了演员们的表演,改变了戏曲观众的收看环境和收看习惯,使得现代观众更容易理解剧目本身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电视镜头中,呈现除了戏曲舞台不能完全展现的空间和景观,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收视习惯,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因此,无论是戏曲,还是影视,对于彼此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影视艺术要发展,要延伸领域,传统的戏曲艺术要走出困境,要赢得更多的观众,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继承,结合必然是一次全新的创造性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燕.中国电视戏曲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 傅正义.电影电视剪辑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