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的母子情深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y0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一个朝鲜族“阿妈妮”和一群汉族的“兵儿子”,他们延续了27年“母子情”的故事早已成为佳话。今年的9月3日,在建州6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芦果边防工作站所辖的芦果村,见到了这位朝鲜族“阿妈妮”——金顺今老人。
  芦果村村子不大,但规划得很美,像世外桃源一样,整齐的水泥路,漂亮的砖瓦房,家家门前门后都有很大的园子。今年已87岁的金顺今老人背不驼、耳不聋、身子骨结实,见到我们忙个不停,又是倒茶、又是拿点心。当我们问起老人家的身世时,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她却丝毫没有受过磨难的样子,声音柔顺缓和慢慢道来:“我老伴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牺牲在朝鲜战场。打那以后,我一个人侍奉公婆、抚养女儿、下地种田、打工赚钱。几十年撑下来,我的身体越来越坏,家里也越来越困难,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政府每月给的200元抚恤金,就靠这点钱拉扯着这个家,眼看就要过不下去了,1985年芦果边防工作站在村里成立,边防兵帮我劈柴、挑水、干重体力活,逢年过节还给我送慰问金、米和面……从那时起我就和这群边防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做打糕和腌泡菜
  在我们国家困难时期,老人就把在市场上卖菜挣的几分钱、几毛钱攒起来,买点布料,给战士纳鞋底做鞋、做鞋垫,再腌些泡菜给战士经常送。现在,官兵的一举一动也总是牵动着老人的心,听邻居说战士小李从集市买回打糕吃,之后一连几天老人没离开院子,找来糯米蒸熟后经过无数次的捶打做成打糕送来,让官兵们一次吃个够。她还拉着小李的手说:“孩子,以后不许到街上买了,想吃阿妈妮给你做。”后来,老人索性教会了官兵做打糕和腌制朝鲜族泡菜,许多官兵把手艺带回了家乡。今年“八一”建军节,老人又为边防官兵送来了她亲手做的打糕、米肠和泡菜,还把官兵所有磨损的衣服都缝补了一遍。
  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位爱兵拥军的朝鲜族老妈妈,始终把边防官兵当成亲人,满腔热情地从生活上照顾,在思想上关心,奉献出无私的母爱。
  采访民警黎江:我是去年10月份才过来的,我和阿妈妮接触的时间少,但是我经常听老兵说,感觉到阿妈妮对我们战士血浓于水的感情,她不仅给我们送来可口的小吃,还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性的节目,和我们打成一片,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体贴关怀我们,阿妈妮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老人。
  一次宴请感动全村
  在延边地区,朝鲜族老人到60周岁按照风俗要过花甲,可由于种种原因,老人的花甲没有过成,这成了她的心病,常一个人暗自垂泪。一天,执勤路过老人家门口的战士崔林发现她最近情绪很低落,一打听才知道是在为过花甲的事而伤心,崔林把这件事告诉了教导员,经站党支部研究决定给老人补办了这个花甲。
  请摄像师、接老人亲属、布置宴席,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生日当天上午,当身着朝鲜族盛装的金顺今在官兵的搀扶下走出来时,受邀的全体村民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儿女按长幼之序,亲朋好友按远近之别,“兵儿子”们按朝鲜族礼节从大到小依次向老人敬拜祝福。老人紧紧拉着战士的手,脸上挂满了幸福的泪珠。为了让老人住得更舒服,工作站领导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在入冬前让老人住进了砖瓦房。
  采访战士崔林:我们离家在外,踩着阿妈妮给我们做的鞋垫,我们觉得走路踏实,吃她做的东西,不只甜在嘴里,更是甜在心里。所以我们把她当成我们的妈妈,愿意更多地尽到做儿子的责任。
  “桔梗谣”伴奏下的翩翩舞姿
  由于工作需要,芦果边防派出所的官兵要搬进工作站营房。在搬家那天,人们忙得不可开交,谁也没注意在不远处站着一个羸弱的身影,静静地向远方不停地张望……
  老人远在延吉市工作的女儿听说工作站官兵要搬走,想把母亲接走。“我的‘兵儿子’回来找不到我怎么办?”老人说啥也不肯离开。
  工作站搬家前,站长和新交接的所长谈到照顾老人时就已经商量好,由派出所官兵继续“爱心接力”。7月1日,他们举办了“爱心接力”仪式。老人盘腿坐在炕沿边,微笑着迎接他们的到来。她拉拉这个手,摸摸那个肩,激动地说:“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回来的。”在仪式上所长正式把爱心接力接了下来。
  8月15日是朝鲜民族每年的老人节, 为了让老人开心,派出所官兵费了不少心思。老人节那天,金顺今老人穿着“兵儿子”们买的民族服装,伴随着“桔梗谣”翩翩起舞,官兵们轮流给这位“阿妈妮”祝架,金顺今陶醉在幸福的歌舞中,心里特别甜美。
  采访民警季忠伟:说句实话,我来了近5年时间,对阿妈妮接触得也很多。感觉阿妈妮是可亲的,可爱的,更是可敬的,特别是去年,80多岁了看见衣服脏了就抢着帮我洗,有时阿妈妮和我们一起跳舞,我觉得她身上焕发的活力、朝气,是我们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军人应该学习的。我衷心希望阿妈妮能健康长寿,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其他文献
新兵倪清鹏,因为2.01米的身高,“麻烦事”一件接着一件……  大个子的“麻烦事”  文图/黄金衔 费伯俊 章善玉   睡上2.4米的大铁床  倪清鹏刚到警营的第一个晚上,麻烦就来了。原来,宿舍里的铁床长度才1.9米,小倪就是半躺着,双脚也早已顶到了床头。“总不能让倪清鹏跷着双腿睡觉吧?”班长邹小龙挠起了头皮,最后没办法,只好让小倪在地板上将就一晚。为了怕地上太凉,邹班长特意给小倪增加了两床垫被
期刊
再次走进军营,王维坤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这样一句话:    参军入伍,止步于第45天  憧憬总是带有一定的幻想色彩,一旦远离现实就可能会消磨追求梦想的激情。王维坤的成长经历亦是如此。  2007年,正在读大学四年级的王维坤,怀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和影视片中对军人职业的了解,与大学同学赵建勇一起入伍来到石家庄武警某部。刚入伍,王维坤对军营处处充满好奇,工作训练积极主动,日常
期刊
战场态势屏幕实时显现、各种作战信息纷至沓来、特情处置口令不断下达……红、蓝双方“背靠背”没有统一安排,各自根据现场态势展开攻防部署,一次普普通通的空勤班子业务训练,跌宕起伏,处处弥漫着紧张的战斗气氛。  这天,记者对杨志斌司令员的采访,正是从该部队模拟对抗中心开始。现场,杨司令员的话掷地有声,句句让记者对“铸造未来战争‘利刃’”有了更深体会。  责 任  未来空中作战的“指挥部”  解放军生活:今
期刊
翻开尘封的史料,我们看到这片土地上那一场场激荡人心的战斗!  从震惊世界的“三分钟,三比零”创举到空战史上“温酒斩华雄”的现代活剧,从孤胆战群敌的战例到首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人民空军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坚决执行命令,旌旗所指,利剑出鞘,在祖国的领空谱写了一首首气贯长虹、叱咤蓝天的英雄史诗。  厚重的历史承载着一茬茬官兵厚重的担当。部队建设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永无止境。和平时期绝不意味
期刊
举案说法  谁的车就是谁的错?  文/陆海涛  “什么?我撞了人?马上把钱送医院?这都啥事啊,你打错了吧?”刚开始李参谋还以为是个误会,但当对方在电话里报出他的车牌号码和款式颜色时,李参谋急忙按对方说的地址赶往医院。“你是谁?那个撞人的司机呢?”李参谋走进病房没等开口,伤者刘某的家人首先把他给问住了。  当天清晨,李参谋高中时的同学张某登门求助,说自己生意上有点急事,问能不能借私家车用一天。李参谋
期刊
张飞的成功秘诀  提起张飞谁都会想起“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的那位三国猛将,可我说的张飞,却不是那位猛将。那他是谁呢?他就是新疆军区某团指挥连报话班班长张飞。  文/69225部队 陈长站  2005年12月入伍的张飞,看上去不但文质彬彬,而且还多少有些内向。新兵连训练时,别人站军姿1小时一动不动,张飞却不行,站到半个小时后就开始摇晃,手榴弹投远训练,
期刊
军队建设好似一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每名官兵都是其中的一个部件,或许只是一根电线、一颗螺丝,但无论大小,都缺一不可。  南京军区空军某指挥所有群官兵,他们身处不同的平凡岗位,却又非凡。他们因为热爱与恪尽职守,让忧患意识的枝蔓,开出壮美的花,结出履行使命的果;他们因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绿色忠诚注入血脉,释放全部能量,实现人生价值。品读他们身上绽放的点点“星光”,不禁感叹:平凡并不拒绝成
期刊
这里是废旧涉密载体的坟墓,军区部队大大小小的废旧涉密载体,都必须送到这里销毁。大到一台复合打印机,小到一张光盘,废旧涉密载体来到这里,就完成了自己的“永诀之旅”。驻蓉某涉密载体销毁中心——  驻蓉某涉密载体销毁中心,作为成都军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涉密载体销毁机构,承担着全区部队纸质文件、电脑硬盘、数据光盘、移动U盘等涉密载体的回收、销毁工作。该中心成立近两年以来,累计销毁涉密文件200余吨,电脑硬
期刊
近日,笔者穿越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来到兰空某雷达旅,近距离感受饮食保障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新变化。  上网去“团购”——经济又安全  上午10时许,两台满载的货车驶入连队。 “你瞧这蔬菜多新鲜,网上团购就是好!”手捧西红柿,战士杨力喜滋滋地对笔者说。  司务长赵章告诉笔者,过去,基层司务长最头疼的事就是制订采购计划。特别是近几年,市场菜价波动大,“蒜你狠”、“油你涨”等对连队相对
期刊
“模范、模范,就是有模有样的树立各种‘范儿’。‘范儿’是标杆,更是榜样!”这是武警8692部队政委史伯红的口头语。因为他身上的各种“范儿”,让他成了官兵心中的“范爷”。  采访前,听说采访对象是一位团政委,又听说他“始终坚持讲党性守原则,处事公道正派,关爱关心基层”……直到听说他是一位“范爷”,我条件反射地探起身,好奇心上来了。好奇推动着我,细细听来这位普通政委的经典故事。不得不说,每一个人都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