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一个朝鲜族“阿妈妮”和一群汉族的“兵儿子”,他们延续了27年“母子情”的故事早已成为佳话。今年的9月3日,在建州6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芦果边防工作站所辖的芦果村,见到了这位朝鲜族“阿妈妮”——金顺今老人。
芦果村村子不大,但规划得很美,像世外桃源一样,整齐的水泥路,漂亮的砖瓦房,家家门前门后都有很大的园子。今年已87岁的金顺今老人背不驼、耳不聋、身子骨结实,见到我们忙个不停,又是倒茶、又是拿点心。当我们问起老人家的身世时,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她却丝毫没有受过磨难的样子,声音柔顺缓和慢慢道来:“我老伴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牺牲在朝鲜战场。打那以后,我一个人侍奉公婆、抚养女儿、下地种田、打工赚钱。几十年撑下来,我的身体越来越坏,家里也越来越困难,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政府每月给的200元抚恤金,就靠这点钱拉扯着这个家,眼看就要过不下去了,1985年芦果边防工作站在村里成立,边防兵帮我劈柴、挑水、干重体力活,逢年过节还给我送慰问金、米和面……从那时起我就和这群边防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做打糕和腌泡菜
在我们国家困难时期,老人就把在市场上卖菜挣的几分钱、几毛钱攒起来,买点布料,给战士纳鞋底做鞋、做鞋垫,再腌些泡菜给战士经常送。现在,官兵的一举一动也总是牵动着老人的心,听邻居说战士小李从集市买回打糕吃,之后一连几天老人没离开院子,找来糯米蒸熟后经过无数次的捶打做成打糕送来,让官兵们一次吃个够。她还拉着小李的手说:“孩子,以后不许到街上买了,想吃阿妈妮给你做。”后来,老人索性教会了官兵做打糕和腌制朝鲜族泡菜,许多官兵把手艺带回了家乡。今年“八一”建军节,老人又为边防官兵送来了她亲手做的打糕、米肠和泡菜,还把官兵所有磨损的衣服都缝补了一遍。
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位爱兵拥军的朝鲜族老妈妈,始终把边防官兵当成亲人,满腔热情地从生活上照顾,在思想上关心,奉献出无私的母爱。
采访民警黎江:我是去年10月份才过来的,我和阿妈妮接触的时间少,但是我经常听老兵说,感觉到阿妈妮对我们战士血浓于水的感情,她不仅给我们送来可口的小吃,还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性的节目,和我们打成一片,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体贴关怀我们,阿妈妮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老人。
一次宴请感动全村
在延边地区,朝鲜族老人到60周岁按照风俗要过花甲,可由于种种原因,老人的花甲没有过成,这成了她的心病,常一个人暗自垂泪。一天,执勤路过老人家门口的战士崔林发现她最近情绪很低落,一打听才知道是在为过花甲的事而伤心,崔林把这件事告诉了教导员,经站党支部研究决定给老人补办了这个花甲。
请摄像师、接老人亲属、布置宴席,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生日当天上午,当身着朝鲜族盛装的金顺今在官兵的搀扶下走出来时,受邀的全体村民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儿女按长幼之序,亲朋好友按远近之别,“兵儿子”们按朝鲜族礼节从大到小依次向老人敬拜祝福。老人紧紧拉着战士的手,脸上挂满了幸福的泪珠。为了让老人住得更舒服,工作站领导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在入冬前让老人住进了砖瓦房。
采访战士崔林:我们离家在外,踩着阿妈妮给我们做的鞋垫,我们觉得走路踏实,吃她做的东西,不只甜在嘴里,更是甜在心里。所以我们把她当成我们的妈妈,愿意更多地尽到做儿子的责任。
“桔梗谣”伴奏下的翩翩舞姿
由于工作需要,芦果边防派出所的官兵要搬进工作站营房。在搬家那天,人们忙得不可开交,谁也没注意在不远处站着一个羸弱的身影,静静地向远方不停地张望……
老人远在延吉市工作的女儿听说工作站官兵要搬走,想把母亲接走。“我的‘兵儿子’回来找不到我怎么办?”老人说啥也不肯离开。
工作站搬家前,站长和新交接的所长谈到照顾老人时就已经商量好,由派出所官兵继续“爱心接力”。7月1日,他们举办了“爱心接力”仪式。老人盘腿坐在炕沿边,微笑着迎接他们的到来。她拉拉这个手,摸摸那个肩,激动地说:“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回来的。”在仪式上所长正式把爱心接力接了下来。
8月15日是朝鲜民族每年的老人节, 为了让老人开心,派出所官兵费了不少心思。老人节那天,金顺今老人穿着“兵儿子”们买的民族服装,伴随着“桔梗谣”翩翩起舞,官兵们轮流给这位“阿妈妮”祝架,金顺今陶醉在幸福的歌舞中,心里特别甜美。
采访民警季忠伟:说句实话,我来了近5年时间,对阿妈妮接触得也很多。感觉阿妈妮是可亲的,可爱的,更是可敬的,特别是去年,80多岁了看见衣服脏了就抢着帮我洗,有时阿妈妮和我们一起跳舞,我觉得她身上焕发的活力、朝气,是我们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军人应该学习的。我衷心希望阿妈妮能健康长寿,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芦果村村子不大,但规划得很美,像世外桃源一样,整齐的水泥路,漂亮的砖瓦房,家家门前门后都有很大的园子。今年已87岁的金顺今老人背不驼、耳不聋、身子骨结实,见到我们忙个不停,又是倒茶、又是拿点心。当我们问起老人家的身世时,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她却丝毫没有受过磨难的样子,声音柔顺缓和慢慢道来:“我老伴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牺牲在朝鲜战场。打那以后,我一个人侍奉公婆、抚养女儿、下地种田、打工赚钱。几十年撑下来,我的身体越来越坏,家里也越来越困难,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政府每月给的200元抚恤金,就靠这点钱拉扯着这个家,眼看就要过不下去了,1985年芦果边防工作站在村里成立,边防兵帮我劈柴、挑水、干重体力活,逢年过节还给我送慰问金、米和面……从那时起我就和这群边防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做打糕和腌泡菜
在我们国家困难时期,老人就把在市场上卖菜挣的几分钱、几毛钱攒起来,买点布料,给战士纳鞋底做鞋、做鞋垫,再腌些泡菜给战士经常送。现在,官兵的一举一动也总是牵动着老人的心,听邻居说战士小李从集市买回打糕吃,之后一连几天老人没离开院子,找来糯米蒸熟后经过无数次的捶打做成打糕送来,让官兵们一次吃个够。她还拉着小李的手说:“孩子,以后不许到街上买了,想吃阿妈妮给你做。”后来,老人索性教会了官兵做打糕和腌制朝鲜族泡菜,许多官兵把手艺带回了家乡。今年“八一”建军节,老人又为边防官兵送来了她亲手做的打糕、米肠和泡菜,还把官兵所有磨损的衣服都缝补了一遍。
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位爱兵拥军的朝鲜族老妈妈,始终把边防官兵当成亲人,满腔热情地从生活上照顾,在思想上关心,奉献出无私的母爱。
采访民警黎江:我是去年10月份才过来的,我和阿妈妮接触的时间少,但是我经常听老兵说,感觉到阿妈妮对我们战士血浓于水的感情,她不仅给我们送来可口的小吃,还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性的节目,和我们打成一片,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体贴关怀我们,阿妈妮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老人。
一次宴请感动全村
在延边地区,朝鲜族老人到60周岁按照风俗要过花甲,可由于种种原因,老人的花甲没有过成,这成了她的心病,常一个人暗自垂泪。一天,执勤路过老人家门口的战士崔林发现她最近情绪很低落,一打听才知道是在为过花甲的事而伤心,崔林把这件事告诉了教导员,经站党支部研究决定给老人补办了这个花甲。
请摄像师、接老人亲属、布置宴席,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生日当天上午,当身着朝鲜族盛装的金顺今在官兵的搀扶下走出来时,受邀的全体村民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儿女按长幼之序,亲朋好友按远近之别,“兵儿子”们按朝鲜族礼节从大到小依次向老人敬拜祝福。老人紧紧拉着战士的手,脸上挂满了幸福的泪珠。为了让老人住得更舒服,工作站领导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在入冬前让老人住进了砖瓦房。
采访战士崔林:我们离家在外,踩着阿妈妮给我们做的鞋垫,我们觉得走路踏实,吃她做的东西,不只甜在嘴里,更是甜在心里。所以我们把她当成我们的妈妈,愿意更多地尽到做儿子的责任。
“桔梗谣”伴奏下的翩翩舞姿
由于工作需要,芦果边防派出所的官兵要搬进工作站营房。在搬家那天,人们忙得不可开交,谁也没注意在不远处站着一个羸弱的身影,静静地向远方不停地张望……
老人远在延吉市工作的女儿听说工作站官兵要搬走,想把母亲接走。“我的‘兵儿子’回来找不到我怎么办?”老人说啥也不肯离开。
工作站搬家前,站长和新交接的所长谈到照顾老人时就已经商量好,由派出所官兵继续“爱心接力”。7月1日,他们举办了“爱心接力”仪式。老人盘腿坐在炕沿边,微笑着迎接他们的到来。她拉拉这个手,摸摸那个肩,激动地说:“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回来的。”在仪式上所长正式把爱心接力接了下来。
8月15日是朝鲜民族每年的老人节, 为了让老人开心,派出所官兵费了不少心思。老人节那天,金顺今老人穿着“兵儿子”们买的民族服装,伴随着“桔梗谣”翩翩起舞,官兵们轮流给这位“阿妈妮”祝架,金顺今陶醉在幸福的歌舞中,心里特别甜美。
采访民警季忠伟:说句实话,我来了近5年时间,对阿妈妮接触得也很多。感觉阿妈妮是可亲的,可爱的,更是可敬的,特别是去年,80多岁了看见衣服脏了就抢着帮我洗,有时阿妈妮和我们一起跳舞,我觉得她身上焕发的活力、朝气,是我们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军人应该学习的。我衷心希望阿妈妮能健康长寿,生活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