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流行起百无聊赖的“葛优躺”表情包、《感觉身体被掏空》歌曲等现象所代表的无所在乎、看淡一切的“佛系现象”爆红,作为公安干警摇篮的公安院校要积极应对此类现象,学院和学警共同努力抵制丧文化干扰,为公安事业培养合格预备警官。
关键词:丧文化;思政教育;大学生;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
在随着“葛优躺”在网络爆红之后, 大量压力重重的年轻人似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般, 他们纷纷都给自己贴上了“丧”的标签。就像高晓松在《奇葩说》中痛批梁植,质疑他作为名校博士,毕业却没有方向,拘泥于个人生存而丧失胸怀天下的气度与抱负。《人民日报》也发文指出,“丧文化”目前在年轻人中流行。警校生作为青年群体一部分,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此种现象。部分青年学警满足现状,不愿跳出舒适圈,懒惰无力,无所事事,陷入身体与心灵双重“丧”的状态。
一、丧文化的现状
(一)何为“丧文化”
“丧文化”,就是一种欲望低下、不想工作、情绪低迷,只想颓废活下去的形态。大学校园并非“丧文化”的发源地。从日本大作家的《人间失格》到动画片的马男波杰克,从网红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到“懒猫瘫”“悲伤蛙”表情包,大学生不过是让“丧文化”元素进行了二次传播。互联网的流行风水轮流转,看似自嘲的“丧文化”其实契合了一些青年态度,随之走红也不足为怪,青年群体中间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尼特族”,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使用在其他国家。
二、丧文化的危害
首先,年轻人是“丧文化”传播的重要群体,他们不同程度受到“丧文化”之影响。从“感觉身体被掏空”等文化作品风靡于网络可以看出,年轻网友倾向于借助“丧文化”来宣泄情绪和纾解心理。之所以选择“负能量”来抗衡负能量,正是因为“正能量”话语中所宣传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极大,使得人们对公认的“伟大、光明、正确的事情”产生怀疑。 “丧文化”通过消极逃避来与世界和个人内心达成和解,这也导致青年进取心、抗压能力、竞争意识缺乏,影响年轻一代网友成长轨迹。
其次,导致部分青年人对物质过度享受,满足现有地安全感与个人舒适度,适应当下的特定环境而丧失创新的勇气,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青年一代本该总有慷慨激昂的理想,可现下的青春文化传播的却多《致青春》类电影中各类情伤、堕胎等阴暗面,而非《无问西东》正面的精神传递。无数迷茫的青年与丧到极致的人惺惺相惜,国力逐步强盛的中国陷入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却难以抵挡,青年人被《中情局十诫》所渗透而不自知。
最后,丧文化对青年成长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也是一种侵袭,确实值得我们正视。公安大学生“贪恋”宿舍好风光,“向往”脱离警务化,对外部环境失望,牢骚满腹。上完课后就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放低自我价值,放弃人生理想。对民族国家的情怀淡薄,满足于个人的舒适与享乐,逃避改变所需要的奋斗,于是更加迷惘,更加“丧”。
三、公安院校及其学警如何抵制丧文化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说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作为当代公安大学生,我们更应当积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自觉抵制丧文化这类腐化人斗志的亚文化,从自身做起,时刻准备着投身光荣的公安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丧文化等亚文化。
(一)学警如何抵制丧文化
1.勤学:不但专攻博览,更要心怀世界。青年学警的首要任务一定是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才能是自己不落后于时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助力者,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学警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之心态,自觉抵制亚文化,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以社会主义新时期公安院校大学生标准要求自己。
2.修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我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其本质还是服务祖国和人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于自身品德的修养,我们应当在平时生活常汇报常交流,积极与中队长交流思想心德,把自己的压力想队长汇报,而不是封闭自我,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参与各类集体活动,与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3.明辨: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青年学警应当分清是非,自觉抵制阻碍自身发展的丧文化,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在成才的路上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万能钥匙,再来看看人生历程,社会万象,一切主次、是非、正误,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一定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4.笃实: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青年学警还应当做到笃实,踏踏实实做事,在现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社会氛围里,应当培养自己做实事的意志,拒绝假大空,实实在在地坚持梦想,实实在在地为贡献社会,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树立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自觉与丧文化等亚文化保持距离,明辨是非。
(二)公安院校如何抵制喪文化
作为警务化管理的主体,公安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抵御丧文化:
首先,我们更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发动区队长等区队干部,主动关心同学心理动向,有效阻绝丧文化进入学校。
其次,还应该多展开思政宣讲,组织各类四句话十六字方针学习交流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角。
再次,学院还应当组织各类社会活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树立服务人民的意识,修德明志,抵制丧文化。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公安院校学警的文化休闲娱乐生活,培养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 最后,让警校大学生培养抵御丧文化能力,这本身就是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 并且涉及到的问题广泛, 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必须针对公安大学生心理特点, 从现实出发, 并考虑警校生来抵御丧文化的适用性, 制定合理得能力培养方式, 保证警校生在警务化管理中得到人文关怀, 并贯彻全程当中, 让其成为对培养真正发挥拯救、塑造、发展及完善自我成长的重要一环,而这也是当前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吕萍,法制与社会.2017(30):202-203
[2]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卢文忠. 法制博览. 2015(08):288-289
[3]网络青年的“颓废”与亚文化的风格转向——基于网络“丧文化”的研究[J]. 朱思良. 东南传播. 2018(02):44-47
[4]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胡疆锋, 2012
[5]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 萧子扬,常进锋,孙健. 青少年学刊. 2017(03):3-7+31
[6]反叛与颠覆:新媒体语境下高校青年“丧文化”认同研究与对策思考[J],刘琤,新媒体研究.2018(19):85-86
[7]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下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对策[J].杨铠华,段艳艳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8(05):95-99
[8]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心态剖析及对策——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李玉竹刘新玲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06),104-108
作者简介:
唐文浩(1997.9.25),男,籍贯:江苏苏州,职称和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或专业:侦查。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苏警院警务化管理中去丧文化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w201801016,江蘇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英文标志:Top-notch Academic Programs Project of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英文标志简称:TAPP)
关键词:丧文化;思政教育;大学生;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
在随着“葛优躺”在网络爆红之后, 大量压力重重的年轻人似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般, 他们纷纷都给自己贴上了“丧”的标签。就像高晓松在《奇葩说》中痛批梁植,质疑他作为名校博士,毕业却没有方向,拘泥于个人生存而丧失胸怀天下的气度与抱负。《人民日报》也发文指出,“丧文化”目前在年轻人中流行。警校生作为青年群体一部分,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此种现象。部分青年学警满足现状,不愿跳出舒适圈,懒惰无力,无所事事,陷入身体与心灵双重“丧”的状态。
一、丧文化的现状
(一)何为“丧文化”
“丧文化”,就是一种欲望低下、不想工作、情绪低迷,只想颓废活下去的形态。大学校园并非“丧文化”的发源地。从日本大作家的《人间失格》到动画片的马男波杰克,从网红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到“懒猫瘫”“悲伤蛙”表情包,大学生不过是让“丧文化”元素进行了二次传播。互联网的流行风水轮流转,看似自嘲的“丧文化”其实契合了一些青年态度,随之走红也不足为怪,青年群体中间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尼特族”,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使用在其他国家。
二、丧文化的危害
首先,年轻人是“丧文化”传播的重要群体,他们不同程度受到“丧文化”之影响。从“感觉身体被掏空”等文化作品风靡于网络可以看出,年轻网友倾向于借助“丧文化”来宣泄情绪和纾解心理。之所以选择“负能量”来抗衡负能量,正是因为“正能量”话语中所宣传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极大,使得人们对公认的“伟大、光明、正确的事情”产生怀疑。 “丧文化”通过消极逃避来与世界和个人内心达成和解,这也导致青年进取心、抗压能力、竞争意识缺乏,影响年轻一代网友成长轨迹。
其次,导致部分青年人对物质过度享受,满足现有地安全感与个人舒适度,适应当下的特定环境而丧失创新的勇气,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青年一代本该总有慷慨激昂的理想,可现下的青春文化传播的却多《致青春》类电影中各类情伤、堕胎等阴暗面,而非《无问西东》正面的精神传递。无数迷茫的青年与丧到极致的人惺惺相惜,国力逐步强盛的中国陷入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却难以抵挡,青年人被《中情局十诫》所渗透而不自知。
最后,丧文化对青年成长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也是一种侵袭,确实值得我们正视。公安大学生“贪恋”宿舍好风光,“向往”脱离警务化,对外部环境失望,牢骚满腹。上完课后就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放低自我价值,放弃人生理想。对民族国家的情怀淡薄,满足于个人的舒适与享乐,逃避改变所需要的奋斗,于是更加迷惘,更加“丧”。
三、公安院校及其学警如何抵制丧文化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说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作为当代公安大学生,我们更应当积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自觉抵制丧文化这类腐化人斗志的亚文化,从自身做起,时刻准备着投身光荣的公安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丧文化等亚文化。
(一)学警如何抵制丧文化
1.勤学:不但专攻博览,更要心怀世界。青年学警的首要任务一定是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才能是自己不落后于时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助力者,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学警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之心态,自觉抵制亚文化,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以社会主义新时期公安院校大学生标准要求自己。
2.修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我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其本质还是服务祖国和人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于自身品德的修养,我们应当在平时生活常汇报常交流,积极与中队长交流思想心德,把自己的压力想队长汇报,而不是封闭自我,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参与各类集体活动,与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3.明辨: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青年学警应当分清是非,自觉抵制阻碍自身发展的丧文化,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在成才的路上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万能钥匙,再来看看人生历程,社会万象,一切主次、是非、正误,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一定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4.笃实: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青年学警还应当做到笃实,踏踏实实做事,在现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社会氛围里,应当培养自己做实事的意志,拒绝假大空,实实在在地坚持梦想,实实在在地为贡献社会,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树立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自觉与丧文化等亚文化保持距离,明辨是非。
(二)公安院校如何抵制喪文化
作为警务化管理的主体,公安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抵御丧文化:
首先,我们更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发动区队长等区队干部,主动关心同学心理动向,有效阻绝丧文化进入学校。
其次,还应该多展开思政宣讲,组织各类四句话十六字方针学习交流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角。
再次,学院还应当组织各类社会活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树立服务人民的意识,修德明志,抵制丧文化。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公安院校学警的文化休闲娱乐生活,培养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 最后,让警校大学生培养抵御丧文化能力,这本身就是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 并且涉及到的问题广泛, 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必须针对公安大学生心理特点, 从现实出发, 并考虑警校生来抵御丧文化的适用性, 制定合理得能力培养方式, 保证警校生在警务化管理中得到人文关怀, 并贯彻全程当中, 让其成为对培养真正发挥拯救、塑造、发展及完善自我成长的重要一环,而这也是当前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吕萍,法制与社会.2017(30):202-203
[2]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卢文忠. 法制博览. 2015(08):288-289
[3]网络青年的“颓废”与亚文化的风格转向——基于网络“丧文化”的研究[J]. 朱思良. 东南传播. 2018(02):44-47
[4]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胡疆锋, 2012
[5]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 萧子扬,常进锋,孙健. 青少年学刊. 2017(03):3-7+31
[6]反叛与颠覆:新媒体语境下高校青年“丧文化”认同研究与对策思考[J],刘琤,新媒体研究.2018(19):85-86
[7]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下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对策[J].杨铠华,段艳艳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8(05):95-99
[8]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心态剖析及对策——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李玉竹刘新玲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06),104-108
作者简介:
唐文浩(1997.9.25),男,籍贯:江苏苏州,职称和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或专业:侦查。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苏警院警务化管理中去丧文化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w201801016,江蘇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英文标志:Top-notch Academic Programs Project of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英文标志简称:T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