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之间的“攀比”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92451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都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也正是这个“最”字不断地刺激孩子日益膨胀的攀比心。当然,比心理有它的两面性,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矫正幼儿的错误攀比心理,一是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引导孩子能力,優点等方面进行比为动力,三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引导和教育幼儿正确攀比,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攀比;刺激;反攀比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78-01
  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孩子们纷纷拿出假期到各地旅游时的照片,有的孩子说去了三亚,有的孩子说去了上海迪士尼乐园,还有孩子说去了北京,还带回了新型的乐高玩具、背了新款的书包、买了好玩的玩具……比家庭条件比谁的父母是“成功人士”,谁的父母厉害。你说你的爸爸是总经理,我说我的妈妈是主任,他说他的爸爸是局长……这样攀比还不够,还得比谁家房子大,你说你家的房子有幼儿园的操场大,我说我家的房子有两个操场大,他说他家的房子比整个幼儿园都大……比能力区域活动时,幼儿指着地面上的积木说:“我以前搭过大卡车。”幼儿说:“我搭过变形金刚。”幼儿说:“我还搭过超级迪迦奥特曼呢!”幼儿说:“我还搭过……”他们认为只有说出更厉害的,才是赢家。很多炫富之类的频频在媒体中披露,这些报道多少会污染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又如,一些大人常会夸谁长得漂亮,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注重起穿着打扮,这样在无形之中便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攀比的心理。如:电影、漫画之类的引进,其中的故事内容、服装以及消费观念在不断影响着幼小的一代。现在市场上的很多文具科技含量高,好看且好玩,而且都以幼儿喜欢的动画人物来命名,这些,惹来孩子们争相抢购,不断刺激着这种高消费。
  一、家庭教育的不当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于是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部分家长还常告诉孩子,自家用的某某东西是名牌,哪个小朋友家的东西不如咱们,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孩子之间的攀比。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担心自己的孩子让人瞧不起,受人欺负,当孩子说其他孩子有什么东西时,便迫不及待的也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毫不犹豫,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家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祖辈们的溺爱已成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阻碍,感觉一个孩子,决不能让孩子受点委屈,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求必应,只要是孩子想玩的想吃的,都会尽量满足,结果孩子不体谅家长的艰辛,不懂得节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也不断的提高,孩子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但经济上有区别,有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和物质上投资就会多一些。在幼儿园,常常听到老师这样说:“果果的头发梳得真漂亮”、“悦悦的衣服真好看”……教师的这些话语有意无意地令幼儿萌生了不良的攀比心理。
  二、积极性攀比心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到积极作用
  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达到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受到了表扬;看到其他小朋友主动帮保育员阿姨收拾饭桌,当上了今天的小班长……很多幼儿觉得自己也很棒,也该得到这些荣誉,所以他们会去学习答对问题、收拾饭桌,从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三、幼儿的年龄小,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辨别能力很差
  幼儿年纪小,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喜欢什么就跟着学,一是穿着上的攀比,争穿名牌;二是玩具上的攀比,你有我也要;三是家境的攀比,比生日的排场、家庭汽车的品牌等。攀比的结果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无论何种结果,过分的攀比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四、物质的优越在精神的优越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每个人应该以完善自我为追求,我坚信:成人比成功更重要。在幼儿园里,最受欢迎的孩子,不是最富有的,不是最漂亮的,而是个性完整、有所追求、与人为善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因势利导,矫正孩子的攀比习气,发觉孩子的独特性,把爱攀比这一心态,转化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动力,鼓励孩子发展与众不同的自我价值。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引导和教育,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严格把握“度”的原则,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时,应将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孩子的过分要求坚决说:“不!”反攀比、改变攀比兴奋点孩子攀比时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有,我也要。”对付这种现象,攀比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反攀比,用孩子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用孩子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
  幼儿园教育方面,作为幼儿园,要用自己的教育优势进行正确的引导,调整好幼儿的心态,将其注意力引导到学习知识、掌握本领上来。针对有攀比行为的幼儿,通过教育和正面的典型引导,改变幼儿攀比的兴奋点,让幼儿明白知识广、本领强才是自身实力的凸显。作为老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若注意力总是集中于个别孩子,就容易引起其他孩子的不平衡心理。老师的夸奖和鼓励要兼顾儿童成长的各个方面,让他们明白好孩子的表现是分好多种的,进而转移幼儿攀比的兴奋点。教师不要夸奖与幼儿外在穿着相联系的方面,避免其获得攀比的最初动因。对幼儿的夸奖应集中体现在谁最遵守规则、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等方面,使幼儿在努力获得教师表扬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攀比”风气,幼儿园里孩子也会因为一个小贴画,进行攀比。这是一种健康的较量,以集体的力量带动个体的健康成长。
  总之,孩子存在的物质方面的攀比心理应予以纠正,家园共育很重要,让我们携手共进,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媛媛.《应对孩子攀比的四大策略》家庭教育,2004年第3期.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期.
  [3]董光恒.《你的孩子爱攀比吗》.幼儿教育,2005年第24期.
  作者简介:蔡文银(1988—),女,白族,中小学三级教师,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人,于2012年8月任职于丽江市幼儿园。2014年11月参加园内小班公开课《小刺猬运果子》;2017年6月参加园内大班公开课《花园迷宫》获得一等奖;于2015年1月在《小作家选刊教育教学》发表了《论纳西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获得二等奖。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为地理教材的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在论述生活化及教材生活化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研究其编写的指导理念、内容结构、教材表述,分析教材反映的生活理念,并对比沿海发达地区和国外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的设置,提出初中地理教材生活化的研究框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活化 地理课程改革 初
如何正视孩子的自尊,用合理的期待做有意义的事?国家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倪海英表示,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导致孩子抵抗力较低,经不起挫折,近几年来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儿童需要失败,也逃不过失败,需要感觉悲哀、不安和气愤。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之一,便是在孩子面临失败时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认知、对事物的解释归因,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孩子面临失败的时候,自尊心容易受到打击,产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如今的教育已沾染太多的功利色彩。注重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是破解功利化教育迷局的一剂解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补齐现行教育模式的“德育”短板,能够有效地防范功利主义、现实主义、实利主义对青少年的全面侵蚀。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原本就蕴含着丰富和宝贵的德育资源,只需创造性地激活其潜能就能事半功倍。需要防范的是,旨在改变功利教育现状的传统文化教育,本身不能陷入功利
日前,武汉市教育局发布了《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试行)(简称“五大体系”),首次公布了学校德育培养目标:即小学生要求树立良好习惯养成、诚信意识、遵守基本规则、社会公德等;初中生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攀比消费、不浪费资源、勤俭节约等;高中生要有敢于担当的公民意识。此外,还要求学校开展中小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教育。小学侧重习惯养成,中学侧重公民意识培养。从秋
美国的私立男子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领导能力,学校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更有能力和魅力的男性。在教学方面,男校会根据男孩子的思维特点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而女校则更关注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着重培养女性气质、沟通能力以及有别于男生的领导能力。美国单一性别中学的附近,通常会有一所其他性别的学校,例如一间男校附近,通常会有1—2所女校。而这些女校、男校的学生,会由学校组织,共同进行课外活动,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