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语文教学追寻“语文味”,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下面就结合本人有关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小课题研究实施过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验。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想象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可以抓住“善哉!巍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想象琴声巍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面,进而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春雨潇潇、云雾蒙蒙、明月皎皎……”等一些叠词,并指导学生将这些词代入句子中朗读,指名读,其他学生闭上眼想象,如此一来,学生通过想象不仅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更给他们留下想象的空白,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課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只要我们敢于大胆去引导学生去朗读,在朗读中去感知所写的人和事,从而有效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揣摩,在朗读中积累知识,在朗读中把握线索、情感,那么,学生就能够去进一步感知课文,进而达到教学之目的。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想象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可以抓住“善哉!巍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想象琴声巍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面,进而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春雨潇潇、云雾蒙蒙、明月皎皎……”等一些叠词,并指导学生将这些词代入句子中朗读,指名读,其他学生闭上眼想象,如此一来,学生通过想象不仅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更给他们留下想象的空白,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課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只要我们敢于大胆去引导学生去朗读,在朗读中去感知所写的人和事,从而有效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揣摩,在朗读中积累知识,在朗读中把握线索、情感,那么,学生就能够去进一步感知课文,进而达到教学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