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带领学生仔细揣摩作品的语言,让他们于细微之处感受作品的美,探究作品的主题。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一谈。
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字
叶圣陶曾说:“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这就意味着一篇文章中总会有一些关键字。这些字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带有特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文本中的关键字,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为例。小说通过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在学生通读了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抓住文本中与祥林嫂相关的字,思考她是如何抗争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逃”“撞”“捐”“问”这四个关键字。之后,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再次细读文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要“逃”“撞”“捐”“问”。祥林嫂是从山里逃出来做工的。她有一个严厉的婆婆,逃出婆婆家,是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一次抗争。改嫁时,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這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命运的反抗;再到鲁镇,人们的嘲弄、冷眼,以及病态的取乐摧残着她,当她“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时,对于看客们似笑非笑的问话,“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当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音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时,她便“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后来,她倾尽所有,到土地庙去捐门槛,想要洗刷污秽,是为了让自己有一次做人的权利;临死之前,她问“我”魂灵的有无,是她最后一次对神权、对封建迷信的抗争。她其实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但是在这四次反抗中,她都失败了。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发出抗议;对于灵魂的有无,她心存疑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且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子,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下,还是坠入了死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抓住了文本中的关键字,学生就能找到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
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句
当然,作品中往往还有一些关键的句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句,去感受作品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是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文章中的许多句子都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句子,仔细品读,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再次来到鲁镇,祥林嫂还是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来,她被赶了出来,便无法维持生计了。但是,当她面对死亡的那一刻,她竟然提出了一个令柳妈、四婶等人感到震惊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难道鲁镇的人就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很明显,他们没有。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他们,从未怀疑过甚至一直坚信世界上是有鬼神的,他们坚信,只要自己在新年进行祝福等一系列活动,就会受到神明的庇佑。后来,祥林嫂在见到“我”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这句话非常关键。仔细品读这个句子,学生会发现:祥林嫂并不是突发奇想,偶然提出这个问题的,而是慎重思考了很久。此外,她也认真地选择了对象。这说明她不再相信柳妈等人了,而是选择相信“读过书”“出过门”的“我”。在她的眼中,“我”博学多才,眼界开阔,一定能给出准确的答案。由此,学生会发现,祥林嫂并没有故步自封、自艾自怜,而是一直在努力寻找活下去的希望,可惜,她最终还是走向了绝望。祥林嫂悲剧的成因,不在于她“不抗争”,而在于她努力抗争后却仍找不到出路。在那个年代,又有多少人曾像祥林嫂一样在痛苦的深渊中反抗、挣扎过呢?结合关键句来解读文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以上是笔者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北镇中学)
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字
叶圣陶曾说:“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这就意味着一篇文章中总会有一些关键字。这些字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带有特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文本中的关键字,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为例。小说通过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在学生通读了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抓住文本中与祥林嫂相关的字,思考她是如何抗争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逃”“撞”“捐”“问”这四个关键字。之后,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再次细读文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要“逃”“撞”“捐”“问”。祥林嫂是从山里逃出来做工的。她有一个严厉的婆婆,逃出婆婆家,是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一次抗争。改嫁时,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這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命运的反抗;再到鲁镇,人们的嘲弄、冷眼,以及病态的取乐摧残着她,当她“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时,对于看客们似笑非笑的问话,“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当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音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时,她便“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后来,她倾尽所有,到土地庙去捐门槛,想要洗刷污秽,是为了让自己有一次做人的权利;临死之前,她问“我”魂灵的有无,是她最后一次对神权、对封建迷信的抗争。她其实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但是在这四次反抗中,她都失败了。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发出抗议;对于灵魂的有无,她心存疑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且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子,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下,还是坠入了死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抓住了文本中的关键字,学生就能找到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
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句
当然,作品中往往还有一些关键的句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句,去感受作品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是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文章中的许多句子都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句子,仔细品读,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再次来到鲁镇,祥林嫂还是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来,她被赶了出来,便无法维持生计了。但是,当她面对死亡的那一刻,她竟然提出了一个令柳妈、四婶等人感到震惊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难道鲁镇的人就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很明显,他们没有。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他们,从未怀疑过甚至一直坚信世界上是有鬼神的,他们坚信,只要自己在新年进行祝福等一系列活动,就会受到神明的庇佑。后来,祥林嫂在见到“我”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这句话非常关键。仔细品读这个句子,学生会发现:祥林嫂并不是突发奇想,偶然提出这个问题的,而是慎重思考了很久。此外,她也认真地选择了对象。这说明她不再相信柳妈等人了,而是选择相信“读过书”“出过门”的“我”。在她的眼中,“我”博学多才,眼界开阔,一定能给出准确的答案。由此,学生会发现,祥林嫂并没有故步自封、自艾自怜,而是一直在努力寻找活下去的希望,可惜,她最终还是走向了绝望。祥林嫂悲剧的成因,不在于她“不抗争”,而在于她努力抗争后却仍找不到出路。在那个年代,又有多少人曾像祥林嫂一样在痛苦的深渊中反抗、挣扎过呢?结合关键句来解读文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以上是笔者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