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3312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带领学生仔细揣摩作品的语言,让他们于细微之处感受作品的美,探究作品的主题。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一谈。
  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字
  叶圣陶曾说:“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这就意味着一篇文章中总会有一些关键字。这些字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带有特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文本中的关键字,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为例。小说通过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在学生通读了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抓住文本中与祥林嫂相关的字,思考她是如何抗争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逃”“撞”“捐”“问”这四个关键字。之后,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再次细读文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要“逃”“撞”“捐”“问”。祥林嫂是从山里逃出来做工的。她有一个严厉的婆婆,逃出婆婆家,是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一次抗争。改嫁时,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這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命运的反抗;再到鲁镇,人们的嘲弄、冷眼,以及病态的取乐摧残着她,当她“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时,对于看客们似笑非笑的问话,“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当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音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时,她便“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后来,她倾尽所有,到土地庙去捐门槛,想要洗刷污秽,是为了让自己有一次做人的权利;临死之前,她问“我”魂灵的有无,是她最后一次对神权、对封建迷信的抗争。她其实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但是在这四次反抗中,她都失败了。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发出抗议;对于灵魂的有无,她心存疑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且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子,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下,还是坠入了死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抓住了文本中的关键字,学生就能找到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
  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句
  当然,作品中往往还有一些关键的句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句,去感受作品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是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文章中的许多句子都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句子,仔细品读,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再次来到鲁镇,祥林嫂还是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来,她被赶了出来,便无法维持生计了。但是,当她面对死亡的那一刻,她竟然提出了一个令柳妈、四婶等人感到震惊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难道鲁镇的人就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很明显,他们没有。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他们,从未怀疑过甚至一直坚信世界上是有鬼神的,他们坚信,只要自己在新年进行祝福等一系列活动,就会受到神明的庇佑。后来,祥林嫂在见到“我”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这句话非常关键。仔细品读这个句子,学生会发现:祥林嫂并不是突发奇想,偶然提出这个问题的,而是慎重思考了很久。此外,她也认真地选择了对象。这说明她不再相信柳妈等人了,而是选择相信“读过书”“出过门”的“我”。在她的眼中,“我”博学多才,眼界开阔,一定能给出准确的答案。由此,学生会发现,祥林嫂并没有故步自封、自艾自怜,而是一直在努力寻找活下去的希望,可惜,她最终还是走向了绝望。祥林嫂悲剧的成因,不在于她“不抗争”,而在于她努力抗争后却仍找不到出路。在那个年代,又有多少人曾像祥林嫂一样在痛苦的深渊中反抗、挣扎过呢?结合关键句来解读文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以上是笔者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北镇中学)
其他文献
在“新高考”“新教材”的指引下,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堂成为“唤醒人的课堂”,是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谈一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设计任务。  一、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在设计教学任务之前,我们必须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方向。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首先,我们要比较一下这首词在新旧教材中的位置,细读其
期刊
创伤与战争往往密不可分,创伤表现也是战争书写中的重要内容。伊战小说中的创伤书写既承继传统,又有所突破与发展。《黄鸟》是诗人凯文·鲍尔斯写作的第一部小说,取材于其亲身经历。小说借助美国伊战老兵巴特尔的叙述视角,通过战争和回国两条并行线索,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其从施暴者到受害者的战争创伤体验。
  本论文基于国内外最新近的相关研究,综合运用创伤话语和叙事批评理论,从小说对个体创伤的表现出发,对这一伊战叙事进行深入分析,关注人物的创伤化体验,阐释在隐含作者操控下,叙述者巴特尔眼中的美国老兵及其家人群体、伊方
赖特作品的激进抗议式主题使他长期被贴上“抗议作家”的标签。他的小说总是交织着对黑人文化的疏离和美国黑人生活中的冲突和暴力,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谋杀、背叛和暴力。也正因此他作品中的伦理关怀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对平等和谐的追求常常受到评论界的忽视。本论文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精神分析学理论的相关内容,以理查德?赖特作品中的黑人家庭伦理关系为研究对象,对赖特小说中的父子伦理、母子伦理、性别伦理和婚姻伦理进行挖掘和阐释。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种族意识的作家,赖特在作品中对黑人家庭伦理关
社会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已有时日,但有影响有实质性推进作用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翻译如何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何在冲突和战争中构建合法性,促使冲突方获得主动权和优势地位、获取战争取胜的能量,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回答。本研究选取的时间和现场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延安根据地,研究对象是《西行漫记》复社版中译本,使用的理论工具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象征资本概念。本研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西行漫记》复社版中译本如何构建“红色中国”形象?(2)该译本构建的“红色中国”形象对中国共产党象征资本积累发挥了什么
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图像与文字来建立知识框  架的思维工具。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帮助他们快速理清作品的脉络,提高阅读的效率。接下来,笔者就举例谈谈。  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无法将各个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时常出现“读完就忘”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
期刊
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仅挖掘的永泰公主的,章怀太子的,懿德太子的,房陵公主的,李寿,李震,李爽,韦泂章浩的,除了一大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这些壁画不同于敦煌的,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有美女和骏马,想想,这是人生多得意之事!  去看这些壁画的那天,馆外极热,进地下室却凉,门一开启,我却怯怯地不敢进去。看古装戏
期刊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十几年来以轮椅丈量地坛的结晶。他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他被命运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只能坐在轮椅上度日。这对于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有了直面人生苦难的勇气,转而用自己的文字来照亮读者的心,叩响了生命的强音。本文就结合《我与地坛》谈谈史铁生是如何走出人生困境的。  一、地坛的一景一
期刊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探究,培养其思维能力。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种策略。  一、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  例如,在讲解《小狗包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一段朗读音频,让学生认真
期刊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境界”一说,主张要写“真景物”,抒“真感情”。他在《人间词话》中称:“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都是描写真景物、抒发真情感的佳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古诗词呢?下面,笔者就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三首宋词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意象  长期受到优秀中华文化的熏陶,传统文人在创作动
期刊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种类繁多,具有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适时利用藏戏资源来开展语文教学,发挥出优秀文化资源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利用藏戏资源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西藏自治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