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昭通教育始于汉,兴于清,私学先于官办。建国初期,学校校舍破旧,几乎多是利用庙宇、宗祠甚至山洞为学校,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幼儿教育发展缓慢,高等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均为空白。解放后,昭通教育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开拓奋进,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昭通教育事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取得了大发展。
一是领导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十分重视昭通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朱镕基总理、温家宝总理、教育部周济部长及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教育厅等领导都亲临昭通,给予昭通教育关心支持。昭通各级党委、政府更是义不容辞,紧紧抓住教育发展机遇,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建学校,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大发展。1983年,地委召开全地区教育三干会,昭通教育迈向稳步发展轨道。1990年底,地委、行署再次召开地区三级干部会议,提出“教育为本,科技兴昭”的战略决策,切实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全社会进一步统一“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认识。199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教育三干会后,昭通进一步兴起了大办教育的新高潮,“教育优先”得到落实,一系列教育改革拉开帷幕。2003年7月,昭通市根据《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结合昭通市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市5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市、县、乡三级干部参加的振兴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贯彻〈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这个文件,认真分析了昭通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明确了未来10年昭通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市“两基”攻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昭通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结合昭通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5个教育综合改革文件(《昭通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昭通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意见》、《昭通市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昭通市关于大力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昭通市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昭阳区、威信县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区,昭通市一中和昭通市职业技术学校为市直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人事权、分配权、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充分开发和挖掘学校的潜力。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多渠道投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教育发展,建立适应全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推进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民办教育小而弱的局面已经打破,高中“瓶颈”的突破不再仅仅依靠政府办学来实现,一大批优质的民办学校涌现出来。镇雄县一次性投资1000多万元的长风中学、昭通华宇特色学校等发展势头喜人。高中教育规模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从低谷中走出,正向做大做强的目标迈进。2007年底,昭通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在水富县召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两基”攻坚,推动昭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昭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9.3亿元,教育支出19.5亿元,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30.92%,人均教育经费上升到357.55元,是1979年的86.57倍;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430.6万平方米,是1979年的7.68倍。2008年,完中教学仪器装备率由86.2%提高到93.6%,初中教学仪器装备率由67.5%提高到88.2%,完小教学仪器装备率由60.6%提高到69.7%;完中学生生均图书由6册增加到7.8册,初中学生生均图书由3.4册增加到7.8册,完小学生生均图书由2册增加到5.69册;计算机数从无到有,2008年计算机达9853台,卫星教学收视点达986个,光盘播放系统达到2343个,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204间,计算机教学在城区学校逐步普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点和光盘播放系统逐步增多。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改革开放前,昭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学历低,合格率低。改革开放以来,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素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得到较大改善,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上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增多,初中教师基本上达到本科毕业,高中教师队伍中研究生也有了一定比例。1979年,全市共有教职工22257人。其中中小学教师21814人,中小学代课教师2894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3.26%,大部分教师学历不合格。自2003年起,针对昭通市学校用人制度和教师补充机制不适应现实需要的状况,市教育局加强对教师入口的质量管理,坚持教师补员“凡进必考”的原则,采取直接到高校招聘紧缺学科教师、考试招聘特岗教师和补员考试招聘3种方式招聘,极大地缓解了昭通市教师队伍的紧缺状况。至2008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9233人,其中师专59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5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63人、普通中学17096人、职业中学599人、小学29149人、特殊教育学校69人、幼儿园1012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88%,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22%,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12%;有42701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高级职称以上1467人,有69名教师获得云南省特级教师称号。
四是基础教育成就辉煌。昭通是贫困地区办大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尤其是让适龄儿童能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昭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政府责任,在困境中奋起,举全市之力,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基础教育取得辉煌成就,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良好条件。从2005年起,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小学、初中上学不交费,还有生活补助费”已成为老百姓经常谈论的话题,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温暖。至2008年,全市除鲁甸、镇雄两县外,9个县区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2%,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96.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25.88%;全市11个县区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青壮年文盲率降至3.5%以下;水富、威信、昭阳、绥江4县区通过了“普实”验收。全市小学在校生764970人,比1979年增加333477人,增长77.29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289272人,比1979年增加217853人,增长3.05倍;高中在校生52573人,比1979年增加42719人,增长4.34倍。2008年全市有22244名考生报考,比1978年增加16146人,增长2.65倍;一大批学子进入高等教育学校殿堂,2008年录取人数达11935人,比1978年增加11509人,增长27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五是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抓好基础教育,实施农科教统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农村智力开发,走产教结合、联合办学的路子,把人口大市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市,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县区农中逐渐发展为职业高级中学,有的县还整合现有职教资源,建成职教中心。从2005年起,全市每年召开1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切实把“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思想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昭通市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使市属中专和各县职业高中实现了优势互补,招生和毕业生推荐就业实现稳步增长。2006年4月,市直中专学校划归教育局管理。为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昭通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整合财校、农校、职业技术学校资源建设和市卫校与市人民医院整合升专的规划,整合中专和职高学校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走“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路子。在教师选择上走社会化聘任为主的路子,在投资方式上走多元投资的路子。在办学形式上走“开门办学,联合办学”的路子,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解决高中“瓶颈”问题结合起来,与实施“百万劳务输出工程”、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市直各中专学校积极响应,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广开就业门路,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至2008年,全市有职业学校17所,比1983年增加5所;在校生20377人(职初生2254人),比1983年增加17627人,增长6.4倍。
六是特殊教育谱写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关心残疾人教育。为实行残疾儿童普及义务教育,通过采取随班就读等多种形式解决残疾人教育问题,特殊教育学校从无到有。2003年本着“特教特办”的原则,对特殊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市教育局先后拨款90余万元改善聋哑学校办学设施。2004年12月,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创办昭通特校盲生部,让多类残疾人共同接受教育。同年,市政府批准开办盲教育,实现残疾儿童聋哑教育向聋哑盲教育的转变。全市各县区也积极采取各种办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救助贫困残疾少儿入学的活动。至2008年,全市有特殊学校2所,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小学生人数达3259人,初中达971人。
七是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幼儿教育事业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无论在数量和教学质量及管理方面,都有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启蒙教育的特点,为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云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的意见》后,昭通地直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先后办起了各种类型的托儿所、幼儿园。幼儿教育从县城向农村延伸,入园幼儿成倍增长,从单一的县幼儿园发展到各乡镇中心学校的学前班。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市财力紧缺的情况下,采用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向企业、社会各界、家长多方筹资,逐步改善办园条件,一些县幼儿园变多年的“走读式”为“全日制”。1996年,昭通市3所幼儿园被评定为地区优级幼儿园;1998年,昭通市3所幼儿园被省教委认定为一级二等示范幼儿园,5所幼儿园认定为云南省二级一等幼儿园。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支持,昭通民办幼儿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县区民办幼儿园增多;2002年,全市有46所私立幼儿园。至2008年,全市有幼儿园60所,比1978年增加48所,增长80个百分点;在园幼儿人数61152人,比1978年增加59120人,增长29.1倍。
八是高等教育同步发展。昭通师专建校30年来,一直本着“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崇德、敬业、求实、创新”的校风,“静、进、竞、敬”的学风和“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严格执教”的教风,“尊师重教,为国育才”,始终把改革与发展摆在学校的首要位置。多年来一直积极研究、探索高校办学与管理,不断推进学校各项改革,狠抓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工作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5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教职工参加的“学校发展战略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对“十一五”期间将昭通师专建设发展成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的目标形成共识,并明确了今后学校发展的重点是以征地扩建为基础的硬件建设;以提高教师师德和教学学术水平,改善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创新特色、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学科建设;以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至2008年,有在校生5822人,比1978年增加5461人,增长15.1倍,昭通师专升本工作正在积极努力。
九是德育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开放30年,昭通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加强德育干部队伍建设,紧紧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德育工作载体。1981年起,每年3月均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班会(周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校会等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1994年起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组织各中学推荐、评选省地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从1997年起,昭通行署教委贯彻落实以“八有十无”为条件,开展创文明学校活动;2001年,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2003年,全市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至2008年,全市有5所学校获省级文明学校,30所学校获市级文明学校称号。
改革开放30年,昭通市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教育历史欠账和投入严重不足,各级各类学校校舍设施不足。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缺编,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学科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不稳定,教师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学校管理滞后,缺乏有效竞争激励机制和活力,现行机制和政策难以适应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两基”巩固和提高任重而道远,高中办学规模小,教师、校舍严重不足,高中阶段就学压力越来越大。昭通教育的腾飞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回顾过去,30年艰苦创业,奠定了昭通教育坚实发展之路,铸就了昭通教育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博学儒雅、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强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实现教育公平。树百年根基,兴千秋大业。昭通教育将继续托起明天的太阳,走向更加令人瞩目的辉煌。
作者单位 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李配亮◇
一是领导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十分重视昭通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朱镕基总理、温家宝总理、教育部周济部长及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教育厅等领导都亲临昭通,给予昭通教育关心支持。昭通各级党委、政府更是义不容辞,紧紧抓住教育发展机遇,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建学校,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大发展。1983年,地委召开全地区教育三干会,昭通教育迈向稳步发展轨道。1990年底,地委、行署再次召开地区三级干部会议,提出“教育为本,科技兴昭”的战略决策,切实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全社会进一步统一“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认识。199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教育三干会后,昭通进一步兴起了大办教育的新高潮,“教育优先”得到落实,一系列教育改革拉开帷幕。2003年7月,昭通市根据《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结合昭通市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市5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市、县、乡三级干部参加的振兴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贯彻〈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这个文件,认真分析了昭通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明确了未来10年昭通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市“两基”攻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昭通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结合昭通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5个教育综合改革文件(《昭通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昭通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意见》、《昭通市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昭通市关于大力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昭通市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昭阳区、威信县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区,昭通市一中和昭通市职业技术学校为市直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人事权、分配权、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充分开发和挖掘学校的潜力。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多渠道投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教育发展,建立适应全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推进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民办教育小而弱的局面已经打破,高中“瓶颈”的突破不再仅仅依靠政府办学来实现,一大批优质的民办学校涌现出来。镇雄县一次性投资1000多万元的长风中学、昭通华宇特色学校等发展势头喜人。高中教育规模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从低谷中走出,正向做大做强的目标迈进。2007年底,昭通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在水富县召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两基”攻坚,推动昭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昭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9.3亿元,教育支出19.5亿元,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30.92%,人均教育经费上升到357.55元,是1979年的86.57倍;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430.6万平方米,是1979年的7.68倍。2008年,完中教学仪器装备率由86.2%提高到93.6%,初中教学仪器装备率由67.5%提高到88.2%,完小教学仪器装备率由60.6%提高到69.7%;完中学生生均图书由6册增加到7.8册,初中学生生均图书由3.4册增加到7.8册,完小学生生均图书由2册增加到5.69册;计算机数从无到有,2008年计算机达9853台,卫星教学收视点达986个,光盘播放系统达到2343个,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204间,计算机教学在城区学校逐步普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点和光盘播放系统逐步增多。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改革开放前,昭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学历低,合格率低。改革开放以来,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素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得到较大改善,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上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增多,初中教师基本上达到本科毕业,高中教师队伍中研究生也有了一定比例。1979年,全市共有教职工22257人。其中中小学教师21814人,中小学代课教师2894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3.26%,大部分教师学历不合格。自2003年起,针对昭通市学校用人制度和教师补充机制不适应现实需要的状况,市教育局加强对教师入口的质量管理,坚持教师补员“凡进必考”的原则,采取直接到高校招聘紧缺学科教师、考试招聘特岗教师和补员考试招聘3种方式招聘,极大地缓解了昭通市教师队伍的紧缺状况。至2008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9233人,其中师专59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5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63人、普通中学17096人、职业中学599人、小学29149人、特殊教育学校69人、幼儿园1012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88%,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22%,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12%;有42701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高级职称以上1467人,有69名教师获得云南省特级教师称号。
四是基础教育成就辉煌。昭通是贫困地区办大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尤其是让适龄儿童能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昭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政府责任,在困境中奋起,举全市之力,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基础教育取得辉煌成就,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良好条件。从2005年起,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小学、初中上学不交费,还有生活补助费”已成为老百姓经常谈论的话题,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温暖。至2008年,全市除鲁甸、镇雄两县外,9个县区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2%,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96.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25.88%;全市11个县区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青壮年文盲率降至3.5%以下;水富、威信、昭阳、绥江4县区通过了“普实”验收。全市小学在校生764970人,比1979年增加333477人,增长77.29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289272人,比1979年增加217853人,增长3.05倍;高中在校生52573人,比1979年增加42719人,增长4.34倍。2008年全市有22244名考生报考,比1978年增加16146人,增长2.65倍;一大批学子进入高等教育学校殿堂,2008年录取人数达11935人,比1978年增加11509人,增长27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五是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抓好基础教育,实施农科教统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农村智力开发,走产教结合、联合办学的路子,把人口大市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市,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县区农中逐渐发展为职业高级中学,有的县还整合现有职教资源,建成职教中心。从2005年起,全市每年召开1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切实把“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思想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昭通市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使市属中专和各县职业高中实现了优势互补,招生和毕业生推荐就业实现稳步增长。2006年4月,市直中专学校划归教育局管理。为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昭通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整合财校、农校、职业技术学校资源建设和市卫校与市人民医院整合升专的规划,整合中专和职高学校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走“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路子。在教师选择上走社会化聘任为主的路子,在投资方式上走多元投资的路子。在办学形式上走“开门办学,联合办学”的路子,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解决高中“瓶颈”问题结合起来,与实施“百万劳务输出工程”、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市直各中专学校积极响应,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广开就业门路,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至2008年,全市有职业学校17所,比1983年增加5所;在校生20377人(职初生2254人),比1983年增加17627人,增长6.4倍。
六是特殊教育谱写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关心残疾人教育。为实行残疾儿童普及义务教育,通过采取随班就读等多种形式解决残疾人教育问题,特殊教育学校从无到有。2003年本着“特教特办”的原则,对特殊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市教育局先后拨款90余万元改善聋哑学校办学设施。2004年12月,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创办昭通特校盲生部,让多类残疾人共同接受教育。同年,市政府批准开办盲教育,实现残疾儿童聋哑教育向聋哑盲教育的转变。全市各县区也积极采取各种办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救助贫困残疾少儿入学的活动。至2008年,全市有特殊学校2所,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小学生人数达3259人,初中达971人。
七是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幼儿教育事业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无论在数量和教学质量及管理方面,都有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启蒙教育的特点,为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云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的意见》后,昭通地直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先后办起了各种类型的托儿所、幼儿园。幼儿教育从县城向农村延伸,入园幼儿成倍增长,从单一的县幼儿园发展到各乡镇中心学校的学前班。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市财力紧缺的情况下,采用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向企业、社会各界、家长多方筹资,逐步改善办园条件,一些县幼儿园变多年的“走读式”为“全日制”。1996年,昭通市3所幼儿园被评定为地区优级幼儿园;1998年,昭通市3所幼儿园被省教委认定为一级二等示范幼儿园,5所幼儿园认定为云南省二级一等幼儿园。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支持,昭通民办幼儿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县区民办幼儿园增多;2002年,全市有46所私立幼儿园。至2008年,全市有幼儿园60所,比1978年增加48所,增长80个百分点;在园幼儿人数61152人,比1978年增加59120人,增长29.1倍。
八是高等教育同步发展。昭通师专建校30年来,一直本着“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崇德、敬业、求实、创新”的校风,“静、进、竞、敬”的学风和“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严格执教”的教风,“尊师重教,为国育才”,始终把改革与发展摆在学校的首要位置。多年来一直积极研究、探索高校办学与管理,不断推进学校各项改革,狠抓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工作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5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教职工参加的“学校发展战略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对“十一五”期间将昭通师专建设发展成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的目标形成共识,并明确了今后学校发展的重点是以征地扩建为基础的硬件建设;以提高教师师德和教学学术水平,改善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创新特色、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学科建设;以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至2008年,有在校生5822人,比1978年增加5461人,增长15.1倍,昭通师专升本工作正在积极努力。
九是德育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开放30年,昭通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加强德育干部队伍建设,紧紧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德育工作载体。1981年起,每年3月均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班会(周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校会等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1994年起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组织各中学推荐、评选省地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从1997年起,昭通行署教委贯彻落实以“八有十无”为条件,开展创文明学校活动;2001年,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2003年,全市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至2008年,全市有5所学校获省级文明学校,30所学校获市级文明学校称号。
改革开放30年,昭通市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教育历史欠账和投入严重不足,各级各类学校校舍设施不足。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缺编,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学科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不稳定,教师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学校管理滞后,缺乏有效竞争激励机制和活力,现行机制和政策难以适应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两基”巩固和提高任重而道远,高中办学规模小,教师、校舍严重不足,高中阶段就学压力越来越大。昭通教育的腾飞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回顾过去,30年艰苦创业,奠定了昭通教育坚实发展之路,铸就了昭通教育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博学儒雅、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强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实现教育公平。树百年根基,兴千秋大业。昭通教育将继续托起明天的太阳,走向更加令人瞩目的辉煌。
作者单位 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李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