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学科的教学与语文、数学相比,差距较大。
如何才能使当前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不再成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同时也带来了教学内容的更新。要做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必须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入手:
(1)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知识。一是系统地学习大纲,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原则,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二是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做到脑中有书,能够在整体上把握教学的坡度层次,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每一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把握同一教学内容,要求在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和同一册课本中课与课之间的横向联系。三是了解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写好教案,他是上好一堂课的首备条件。
(2)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除教学所需的文化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外,还要懂得语文、数学、地理、音乐等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应用自如,得心应手,机智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学问题,才能满足求知欲望十分强烈的学生的需求。
(3)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关的学科。这就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和辨析力,能够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观察社会实际,从中体验到运用知识的乐趣。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寓教于乐,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有主见地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结论和前人的经验,忽视学生的经验与体会。现阶段的小学生是在电视机、互联网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比过去的少年儿童成熟得更早,对人对事的认识显得更敏锐,对自己更自信,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强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少年儿童,他们知识面广,遇事有自己的见解,不再畏师和唯上,他们渴望参与。“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重视用自己的经验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和选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对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个性化理解。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教师要把思考的权力和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用既定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2)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它将班级与小组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来看待;将教师与学生作为社会中的角色看待;将教学内容作为“法定文化”,将教师个人和学生群体作为亚文化;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人际交往作为社会活动。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在合作关系中,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或研究性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应当恰当地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觉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
(3)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不能淹没儿童的天性。我们要大力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案例,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当然,让学生自主探索,也可能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过程将成为人生发展中的一种丰厚回报。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作铺垫,没有基础的探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要重视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
如何才能使当前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不再成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同时也带来了教学内容的更新。要做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必须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入手:
(1)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知识。一是系统地学习大纲,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原则,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二是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做到脑中有书,能够在整体上把握教学的坡度层次,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每一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把握同一教学内容,要求在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和同一册课本中课与课之间的横向联系。三是了解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写好教案,他是上好一堂课的首备条件。
(2)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除教学所需的文化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外,还要懂得语文、数学、地理、音乐等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应用自如,得心应手,机智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学问题,才能满足求知欲望十分强烈的学生的需求。
(3)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关的学科。这就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和辨析力,能够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观察社会实际,从中体验到运用知识的乐趣。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寓教于乐,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有主见地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结论和前人的经验,忽视学生的经验与体会。现阶段的小学生是在电视机、互联网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比过去的少年儿童成熟得更早,对人对事的认识显得更敏锐,对自己更自信,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强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少年儿童,他们知识面广,遇事有自己的见解,不再畏师和唯上,他们渴望参与。“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重视用自己的经验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和选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对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个性化理解。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教师要把思考的权力和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用既定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2)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它将班级与小组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来看待;将教师与学生作为社会中的角色看待;将教学内容作为“法定文化”,将教师个人和学生群体作为亚文化;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人际交往作为社会活动。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在合作关系中,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或研究性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应当恰当地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觉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
(3)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不能淹没儿童的天性。我们要大力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案例,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当然,让学生自主探索,也可能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过程将成为人生发展中的一种丰厚回报。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作铺垫,没有基础的探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要重视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