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首次接受电休克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抽出阈值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从我院精神科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分成男女两组,从48mC开始使用滴定法逐渐增加电流量,直至癫痫发作,确定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出阈值,并使用多元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的首次抽出阈值为48-192mC,平均为(81.29±21.55)mC,其中男组的平均阈值为(89.31±20.67)mC,显著高于的(69.23±17. 3)mC;同时,本组的动态电阻为137-303Ω,平均为(205.3±29.9)Ω,男组的平均值为(219.5±31.7)Ω,显著高于女组的(184.9±26.6)Ω,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搐阈值与性别、年龄及动态电阻相关,与体重、PANSS量表分相关性不明显。结论: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出阈值较低,可具体数值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动态电阻等因素相关。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首次电休克;抽出阈值
目前,我国对电休克技术参数都以国外的研究为依据,但是由于人种和体质差异,这些参数对我国患者来说偏高。为了探讨适合我国患者的治疗参数,我院对60例精神分裂患者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出阈值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监护人知晓并同意的基础上,将我院精神科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1],且PANSS评分超过60,8周内未服用药物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画患者的性别分成男女两组,其中男34例,年龄为20-56岁,平均为(30.4±8.6)岁,PANSS评分为(86.9±12.7)分。女28例,年龄为16-54岁,平均为(27.1±8.7)岁,PANSS评分为(88.2±14.1)分。对比两组的年龄和PAN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电休克治疗方法 治疗前,电解质、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心肌酶谱等检查正常的患者才可接受治疗,且需禁食6小时,并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通路,行面罩吸氧,静脉注射0.3mg/kg的依托咪酯脂肪乳剂和0.5mg阿托品,至睫毛反射系时候注射1mg/kg琥珀酰胆碱,利用电休克治疗仪,在双侧额颞部位进行治疗,并行脉冲刺激,严密观察其血压、血氧饱和度、脑电图和心电图。
1.2.2 抽出阈值滴定方法 从48mC开始使用滴定法逐渐增加电流量,直至癫痫发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患者发作时的电流、刺激时间、刺激频率、电量、波宽和能量值等治疗参数进行记录,并观发作时间、发作波幅、动态电阻和抑制指数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的抽出阈值的影响因素使用多因素进行分析。
2结果
2.1 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出阈值 本组60例患者的首次抽出阈值为48-192mC,平均为(81.29±21.55)mC,其中男组显著高于女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男女两组患者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出阈值对比(mC)
组别 首次抽出阈值 平均值 T值 P值
男组 72-192 89.31±20.67* 5.944 0.0012
女组 48-128 69.23±17.23
总计 48-192 81.29±21.55 / /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首次电休克治疗的动态电阻 经对比,男组的平均值为(219.5±31.7)Ω,显著高于女组的(184.9±26.6)Ω,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来看,本组的电阻为137-303Ω,平均为(205.3±29.9)Ω。
2.3 抽出阈值的影响因素 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搐阈值与性别、年龄及动态电阻相关,与体重、PANSS量表分相关性不明显。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抽搐阈值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F为22.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精神科的临床治疗中,电休克属于非药物治疗方式,适用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和严重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药物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电休克经过改良之后的安全性也有所提高,但是都会对患者的认知能力造成一定的损害,若电量过高还会造成严重的记忆损伤。
电休克疗法和电刺激剂量有密切联系,若刺激量较大,虽可以获取较好的疗效,但也会严重损害认知。若刺激量较小,则可能不会引发癫痫发作或发作不完全,从而影响疗效。所以,选择合适的刺激方式和刺激量,是目前业界主要的研究方向。
根据APA(美国精神病协会)的要求,在采用电休克方式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预选剂量法和滴定法是最经常使用的刺激量選择方法[2]。其中的滴定法虽然能够充分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能够准确选择治疗量,但是操作复杂。所以预选剂量法成为我国的首选方法,以确保大部分患者的疗效,其缺点就是对不良反应的考虑不充分。
在本组研究中,60例患者的平均抽搐阈值为(81.29±21.55)mC,其中男性较女性高约29.4%,年龄与抽搐阈值密切从相关。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年龄越大,抽搐阈值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电休克治疗时,男性的年龄越大,那么所需的刺激量就越大。这一结果和国内外其他的一些研究报道结果是一致的。同时,患者的抽搐阈值也和动态电阻密切相关,动态动阻越高,则抽搐阈值越低。
另外,在本组的研究中,有32例,约53.33%的患者在起始剂量就发作癫痫,这一结果表明,本研究结果可能高于实际的抽出阈值,这也说明治疗选择的滴定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临床治疗中克适量调低起始剂量。
参考文献:
[1]杨成龙,蔡文治,于顺利,等.传统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02(15):132-134.
[2]闾金杰,杨永杰,李海玲,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0(06):1443-1445.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首次电休克;抽出阈值
目前,我国对电休克技术参数都以国外的研究为依据,但是由于人种和体质差异,这些参数对我国患者来说偏高。为了探讨适合我国患者的治疗参数,我院对60例精神分裂患者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出阈值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监护人知晓并同意的基础上,将我院精神科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1],且PANSS评分超过60,8周内未服用药物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画患者的性别分成男女两组,其中男34例,年龄为20-56岁,平均为(30.4±8.6)岁,PANSS评分为(86.9±12.7)分。女28例,年龄为16-54岁,平均为(27.1±8.7)岁,PANSS评分为(88.2±14.1)分。对比两组的年龄和PAN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电休克治疗方法 治疗前,电解质、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心肌酶谱等检查正常的患者才可接受治疗,且需禁食6小时,并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通路,行面罩吸氧,静脉注射0.3mg/kg的依托咪酯脂肪乳剂和0.5mg阿托品,至睫毛反射系时候注射1mg/kg琥珀酰胆碱,利用电休克治疗仪,在双侧额颞部位进行治疗,并行脉冲刺激,严密观察其血压、血氧饱和度、脑电图和心电图。
1.2.2 抽出阈值滴定方法 从48mC开始使用滴定法逐渐增加电流量,直至癫痫发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患者发作时的电流、刺激时间、刺激频率、电量、波宽和能量值等治疗参数进行记录,并观发作时间、发作波幅、动态电阻和抑制指数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的抽出阈值的影响因素使用多因素进行分析。
2结果
2.1 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出阈值 本组60例患者的首次抽出阈值为48-192mC,平均为(81.29±21.55)mC,其中男组显著高于女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男女两组患者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出阈值对比(mC)
组别 首次抽出阈值 平均值 T值 P值
男组 72-192 89.31±20.67* 5.944 0.0012
女组 48-128 69.23±17.23
总计 48-192 81.29±21.55 / /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首次电休克治疗的动态电阻 经对比,男组的平均值为(219.5±31.7)Ω,显著高于女组的(184.9±26.6)Ω,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来看,本组的电阻为137-303Ω,平均为(205.3±29.9)Ω。
2.3 抽出阈值的影响因素 首次电休克治疗的抽搐阈值与性别、年龄及动态电阻相关,与体重、PANSS量表分相关性不明显。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抽搐阈值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F为22.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精神科的临床治疗中,电休克属于非药物治疗方式,适用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和严重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药物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电休克经过改良之后的安全性也有所提高,但是都会对患者的认知能力造成一定的损害,若电量过高还会造成严重的记忆损伤。
电休克疗法和电刺激剂量有密切联系,若刺激量较大,虽可以获取较好的疗效,但也会严重损害认知。若刺激量较小,则可能不会引发癫痫发作或发作不完全,从而影响疗效。所以,选择合适的刺激方式和刺激量,是目前业界主要的研究方向。
根据APA(美国精神病协会)的要求,在采用电休克方式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预选剂量法和滴定法是最经常使用的刺激量選择方法[2]。其中的滴定法虽然能够充分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能够准确选择治疗量,但是操作复杂。所以预选剂量法成为我国的首选方法,以确保大部分患者的疗效,其缺点就是对不良反应的考虑不充分。
在本组研究中,60例患者的平均抽搐阈值为(81.29±21.55)mC,其中男性较女性高约29.4%,年龄与抽搐阈值密切从相关。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年龄越大,抽搐阈值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电休克治疗时,男性的年龄越大,那么所需的刺激量就越大。这一结果和国内外其他的一些研究报道结果是一致的。同时,患者的抽搐阈值也和动态电阻密切相关,动态动阻越高,则抽搐阈值越低。
另外,在本组的研究中,有32例,约53.33%的患者在起始剂量就发作癫痫,这一结果表明,本研究结果可能高于实际的抽出阈值,这也说明治疗选择的滴定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临床治疗中克适量调低起始剂量。
参考文献:
[1]杨成龙,蔡文治,于顺利,等.传统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02(15):132-134.
[2]闾金杰,杨永杰,李海玲,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0(06):1443-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