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题,是决定一篇考场作文成败优劣的关键。近年来,材料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因为它不但能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联想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材料作文对审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学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理解和把握作文材料的思想内容,准确提炼概括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寓意和范围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从而确立新颖而又深刻的主题。下面谈谈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误区,以作为前车之鉴。
[审材料作文的要求及限制条件误区]
材料作文试题,本身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所提供的作文材料,二是作文题的要求和限制条件。有的同学盲目求快,不仔细看题目要求和限制条件就匆匆下笔,结果在作文的体裁、对象、角度或有关注意事项上违背了试题规定,以至前功尽弃。
例如这则高考作文: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作文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有的同学不顾试题的限制条件,大谈花与刺的关系和植物的自我保护功能。许多同学没有注意这个作文的硬性要求,自拟的文题为“要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娇生惯养与艰苦奋斗”“让子女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等;还有如“谈逆境”“逆境出人才”“逆境是坏地方吗?”等等;更有甚者,作者站出来对第一个小姑娘进行批驳,“有刺的地方是好地方”“谈如何正确对待批评”,自然就是离题万里了。
又如2015年高考作文第一题,是写关于圆的想象作文,试题明明要求不能再写已举为例子的满月,不要写成故事,但有的同学偏偏重复圆月的想象,有的则硬要编成一则故事,以至违反了作文的规定。
[审材料作文的内容和主旨误区]
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寓意性和比喻性,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以便联系到相关或相似的社会生活问题,从而发掘出深刻的内涵。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阅读思考过程,必须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下笔为文时就可能导致一步走错全盘皆输的局面。例如前面提到的作文材料,一对孪生小姑娘进玫瑰园的不同说法,应理解到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犯了主观片面、以偏概全的毛病,以此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思路就不会失误。然而有的同学却偏离材料内容和主旨,大谈五讲四美、爱护公园的花木问题;有的则从“一对孪生小姑娘”一语出发,扯到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审题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拟题和选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就能很快就完成审题任务。很多同学的作文之所有失误,就在于没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没有过好审题关。
[对材料运用的误区]
材料作文,必须合理运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审题时必须依据题目要求和主题思想的需要,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选择和概括。一要防止不加选择地照抄材料,二要防止内容与材料脱钩,使作文与所提供的材料互不相关。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
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做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一大忌。
同时,我们还应该区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不同。首先看材料在写作过程的作用,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则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也就是说:前者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本身并不规定文章的中心,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后者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本身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其次看写作的角度,话题作文围绕的是话题,所写的文字只需与话题有关就可以;材料作文围绕的是材料,所写文字与材料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如何运用材料呢?
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例如有一年的高考作文,第一题是写一篇通讯: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第二题是结合试题提供的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写一篇议论文。该题提供了6段材料,约五、六百字。第一题要求不超过190字,这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抓住重点和中心。第二题则要结合育民小学办游泳训练班的事例来谈,有针对性地发表议论。可是有的同学或照搬原材料,大大突破了字数的限制;有的或脱离原材料内容,大谈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使议论变得空洞,缺乏针对性。
总之,材料作文的成功,取决于审题的正确无误。从历年考场作文的审题误区中,我们总结出材料作文的审题基本原则是:细读要求,符合规定;理解材料,把握主旨;结合材料,确立中心;运用材料,联系实际。
[审材料作文的要求及限制条件误区]
材料作文试题,本身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所提供的作文材料,二是作文题的要求和限制条件。有的同学盲目求快,不仔细看题目要求和限制条件就匆匆下笔,结果在作文的体裁、对象、角度或有关注意事项上违背了试题规定,以至前功尽弃。
例如这则高考作文: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作文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有的同学不顾试题的限制条件,大谈花与刺的关系和植物的自我保护功能。许多同学没有注意这个作文的硬性要求,自拟的文题为“要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娇生惯养与艰苦奋斗”“让子女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等;还有如“谈逆境”“逆境出人才”“逆境是坏地方吗?”等等;更有甚者,作者站出来对第一个小姑娘进行批驳,“有刺的地方是好地方”“谈如何正确对待批评”,自然就是离题万里了。
又如2015年高考作文第一题,是写关于圆的想象作文,试题明明要求不能再写已举为例子的满月,不要写成故事,但有的同学偏偏重复圆月的想象,有的则硬要编成一则故事,以至违反了作文的规定。
[审材料作文的内容和主旨误区]
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寓意性和比喻性,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以便联系到相关或相似的社会生活问题,从而发掘出深刻的内涵。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阅读思考过程,必须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下笔为文时就可能导致一步走错全盘皆输的局面。例如前面提到的作文材料,一对孪生小姑娘进玫瑰园的不同说法,应理解到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犯了主观片面、以偏概全的毛病,以此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思路就不会失误。然而有的同学却偏离材料内容和主旨,大谈五讲四美、爱护公园的花木问题;有的则从“一对孪生小姑娘”一语出发,扯到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审题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拟题和选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就能很快就完成审题任务。很多同学的作文之所有失误,就在于没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没有过好审题关。
[对材料运用的误区]
材料作文,必须合理运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审题时必须依据题目要求和主题思想的需要,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选择和概括。一要防止不加选择地照抄材料,二要防止内容与材料脱钩,使作文与所提供的材料互不相关。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
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做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一大忌。
同时,我们还应该区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不同。首先看材料在写作过程的作用,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则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也就是说:前者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本身并不规定文章的中心,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后者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本身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其次看写作的角度,话题作文围绕的是话题,所写的文字只需与话题有关就可以;材料作文围绕的是材料,所写文字与材料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如何运用材料呢?
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例如有一年的高考作文,第一题是写一篇通讯: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第二题是结合试题提供的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写一篇议论文。该题提供了6段材料,约五、六百字。第一题要求不超过190字,这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抓住重点和中心。第二题则要结合育民小学办游泳训练班的事例来谈,有针对性地发表议论。可是有的同学或照搬原材料,大大突破了字数的限制;有的或脱离原材料内容,大谈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使议论变得空洞,缺乏针对性。
总之,材料作文的成功,取决于审题的正确无误。从历年考场作文的审题误区中,我们总结出材料作文的审题基本原则是:细读要求,符合规定;理解材料,把握主旨;结合材料,确立中心;运用材料,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