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小议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倡导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的传统型接受性学习方式。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教学。因此,笔者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论述了"以人为本"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教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并从关注生活热点,注重情感熏陶,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论述了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以人为本 问题意识 参与意识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当前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由专家的理论探索向学校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但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做课题。事实上,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研究性学习"的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是教室,即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教材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的典型材料,因此它完全可以充当研究的载体。因此,笔者认为,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空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以人为本——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
  "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奠定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观的基础。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指挥",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中会涌现不少富有创见的思想,学生用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主要的是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好精神的底子"。可见,研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教材——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载体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里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学名著。从《诗经》、《楚辞》、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以及外国的文学作品;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辛弃疾、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朱自清等一大批的文化巨匠;体裁也涉及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另外还涉及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象征派、朦胧诗等诸多文学流派。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3.课堂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样必须立足于课堂、以课本为基础,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否则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对于中学生来说,研究的结果不是目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才干是根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来源于课外——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可以取材于课内——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在单元教学、作文教学、诗歌鉴赏等课型中进行。
  3.1 树立学生主体观,关注生活热点问题。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老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的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僵化。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认知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建立学生主体观。
  建立学生主体观,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会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做老师最忌讳的就是以老师的身份压学生,那样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想想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将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QQ、微信、微博越来越介入到中学生的生活并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时,教师可以举行"中学生上网聊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当韩寒、郭敬明的事迹经常挂在学生的嘴边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中学生是能力重要还是分数重要"的辩论;当《小时代》系列青春偶像剧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谈资,当杨幂、刘恺威、何炅等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老师可以组织"如何看待我的偶像"的课堂讨论。那些时刻,青春的热情被唤起,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参与热情之高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教学效果之好也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以企及的。在这些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2 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亲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却最容易被学生忽视,著名的特级教师赵谦翔言称学生患了"情感冷漠症"。学生们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导致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比如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时,课前我就问学生:"你们是独生子女吗?"一开始问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致很高,七嘴八舌很热闹。然后我又开始了第二个问题:"那你觉得是父亲爱你多一点,还是母亲爱你多一点?"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然后我又问不是独生子的学生,"是爱你多一点,还是爱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多一点?"在这"三问三答"中,像是在和学生拉家常,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距离。然后教师顺势引导:"不管是爱谁多一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今天的父母如此,两千多年前的父母也是如此。"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情感在亲切的话语中得到了熏陶。随后我又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
  "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亲情的无价。军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父母到学校来看我,我更是哭得稀哩哗啦。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更早地学会了独立,独立思考,独立生活。"
  看着这一篇篇洋溢着真情实感的文章,我的心被触动了,我知道我的学生们在进行一场灵魂的拷问,我知道他们已经一天天地长大了。我感到很欣慰。
  3.3 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似一潭死水,我们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时时"换新",不断的在我们教与学的园地里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常教常新。
  3.4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可以说,"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机制,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持久开展下去,才能保护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 黄健.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2009,2.
  [3] 顾之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2012,12,在北师大讲稿.
  [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5] 鲁保华.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2011年.
  [6] 佚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验课后的反思.来源:网络.
其他文献
【摘要】指导阅读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阅读的目的是学会自学,这就是要求教师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物理 阅读 教学 指导  学习物理的一个主要困难是,他们不会也不习惯阅读物理材料。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验,我对这一点很是认同。特别是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改变"重教,轻学"的思想,必须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物理"。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材阅
期刊
【摘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模式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自主性全面性、综合性。现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为例,谈谈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新的学习方式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生 探究 培养 创新能力 教学案例  新课程的理念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实施起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模式主动
期刊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辅以灵活的反馈矫正为手段及合作性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新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 分组方式与合作策略 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部分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
期刊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同等重要。把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 英语教学 学法指导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同等重要,只注重教法而忽视学法,就谈不上课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从以下这些方面做起:①观念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创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唤起创新意识;②课堂教学的创新;③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国家靠不断创新才能得以兴旺,社会靠不断创新才能得以进步。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
期刊
【摘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应该在深刻认识物理教学情景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教学情景的特性,掌握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以便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物理 创设 教学情景  物理情景是指物理问题经过理性思考后在人脑中形成的关于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反映,即物理表象。它有两次涵义:一是具象,是人脑
期刊
【摘要】初中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它的入门教学是突破英语入门难关,综合提高英语素质教育水平的关键。灵活运用"三位-体"教学法是突破英语入门难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 入门教学 三位-体"法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在当今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上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初中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它的入门教
期刊
【摘要】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规律和理论的裁判和主宰者,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新课标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精辟的描述: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每个数学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数学 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规律和理论的裁判和主宰者,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没
期刊
【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重视化学实验,做好化学实验,创新化学实验,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中,应当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关键词】实验 兴趣 思维能力 总结能力 探究精神 创新意识 重要地位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期刊
【摘要】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选择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 概念教学 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我们通过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