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的作用。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筛选70例患者,保证入选患者均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入组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40例,对照组入组患者30例,对照组治疗方法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除了常规治疗外,每日睡前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选取3各时间点,以斑块面积、IMT、TC、LDL、TG为观测指标,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口服阿托伐他汀后各时间点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5;TC、LDL、TG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同时具有降脂、稳定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06-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因之一。目前医学界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理,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破裂形成血栓,治疗吸收已形成的斑块均进行了大量研究,是目前医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1]。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在临床长期应用。笔者自2010年8月~2014年8月四年中,在预防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使用阿托伐他汀,临床疗效可观,现将观察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病例:入组患者共70例,在颈动脉超声检查后均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0~77岁,平均51岁。入组后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入组患者40例,对照组入组患者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原患疾病及原服药物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2]:颈动脉超声检查后均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3排除标准 (1)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合并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伴有精神症状不能完成试验者;(4)重度痴呆依存性差的患者;(5)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6)孕妇;(7)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8)阿托伐他汀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患者。
1.4治疗方法:(1)对照组:筛选合格患者予常规对症处理。(2)治疗组:在对症处理基础上,每日一次,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连续使用1年。
1.5测量指标:对两组患者,在口服阿托伐他汀之前、口服阿托伐他汀6个月、口服阿托伐他汀12个月,三个时间点,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IMT、颈动脉斑块面积。使用GEVivid7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7540探头,频率范围7.5MHz,检查部位是双侧CCA、BIF、ICA起始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L754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频率范围7.5MHz,对血管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面积时冻结图像,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边缘测定斑块面积,同时对颈动脉分叉处IMT和斑块面积进行测定。IMT正常范围是0.8~1.0mm,局部IMT≥1.1mm时,定义动脉壁内膜增厚。在治疗各时间点测定TC、LDL、TG,仪器选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6统计处理:对所得数计统计分析,选用SPSS17.0分析数据。对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差和X2检验,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IMT、斑块面积比较,治疗组治疗6、12个月IMT、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血脂变化比较,治疗组血脂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所有患者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系统疾病他汀类药物普遍使用,阿托伐他汀是其中一类,其作用可靠,被用于治疗,或心肌缺血等。阿托伐他汀同时具有降血脂、减少胆固醇合成、抑制TG合成、稳定与消退斑块等多方面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使HMG-COA还原酶性降低。本次实验研究显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连续服用6个月、12个月不但可以明显改善TC、LDL、TG水平,而且能够显著改善IMT、消退斑块,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所以得出结论,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作用安全、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可靠,药物耐受性好,阿托伐他汀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理想药物,坚持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能够更好起到降脂、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此次实验观察,治疗组患者在应用6个月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呈现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患者在6个月,12个月进行复诊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斑块IMT又增加趋势,提示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增加。从而推断阿托伐他汀药物在治疗组改善IMT的变化起到作用,因此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亮.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危险因素的研究[M].郑州大学.2004.23-27.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06-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因之一。目前医学界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理,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破裂形成血栓,治疗吸收已形成的斑块均进行了大量研究,是目前医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1]。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在临床长期应用。笔者自2010年8月~2014年8月四年中,在预防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使用阿托伐他汀,临床疗效可观,现将观察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病例:入组患者共70例,在颈动脉超声检查后均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0~77岁,平均51岁。入组后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入组患者40例,对照组入组患者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原患疾病及原服药物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2]:颈动脉超声检查后均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3排除标准 (1)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合并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伴有精神症状不能完成试验者;(4)重度痴呆依存性差的患者;(5)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6)孕妇;(7)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8)阿托伐他汀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患者。
1.4治疗方法:(1)对照组:筛选合格患者予常规对症处理。(2)治疗组:在对症处理基础上,每日一次,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连续使用1年。
1.5测量指标:对两组患者,在口服阿托伐他汀之前、口服阿托伐他汀6个月、口服阿托伐他汀12个月,三个时间点,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IMT、颈动脉斑块面积。使用GEVivid7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7540探头,频率范围7.5MHz,检查部位是双侧CCA、BIF、ICA起始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L754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频率范围7.5MHz,对血管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面积时冻结图像,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边缘测定斑块面积,同时对颈动脉分叉处IMT和斑块面积进行测定。IMT正常范围是0.8~1.0mm,局部IMT≥1.1mm时,定义动脉壁内膜增厚。在治疗各时间点测定TC、LDL、TG,仪器选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6统计处理:对所得数计统计分析,选用SPSS17.0分析数据。对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差和X2检验,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IMT、斑块面积比较,治疗组治疗6、12个月IMT、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血脂变化比较,治疗组血脂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所有患者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系统疾病他汀类药物普遍使用,阿托伐他汀是其中一类,其作用可靠,被用于治疗,或心肌缺血等。阿托伐他汀同时具有降血脂、减少胆固醇合成、抑制TG合成、稳定与消退斑块等多方面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使HMG-COA还原酶性降低。本次实验研究显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连续服用6个月、12个月不但可以明显改善TC、LDL、TG水平,而且能够显著改善IMT、消退斑块,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所以得出结论,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作用安全、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可靠,药物耐受性好,阿托伐他汀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理想药物,坚持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能够更好起到降脂、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此次实验观察,治疗组患者在应用6个月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呈现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患者在6个月,12个月进行复诊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斑块IMT又增加趋势,提示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增加。从而推断阿托伐他汀药物在治疗组改善IMT的变化起到作用,因此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亮.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危险因素的研究[M].郑州大学.200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