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微创钻孔引流清除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观察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讨论微创钻孔引流法诊治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表现。方法:选取2012年9月到2013年11月到本院治疗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的46例病患,并采取随机分配的方式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案例数均为23例。治疗组病患采取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对照组则采取传统的骨瓣开颅术进行血肿清除治疗,结合两组病患各项手术指标和疗效进行判定。结果:两组病患的血肿清除率均达到100%,不存在失败案例。术后再出血率和活动性出血的发生率比较而言,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肿清除用时比较而言,对照组用时小于观察组(P<0.05),但手术治疗用时和术后住院用时相较于治疗组而言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微创钻孔引流用于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明显,具备手术用时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治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脑损伤 硬膜外血肿 微创钻孔引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9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78-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到2013年11月到本院治疗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的46例病患,并采取随机分配的方式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案例数均为23。46例病患颅脑部均存在明显外伤,经由影像学检查确认后,排除颅脑损伤并发严重肾肺心肝等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脑疝晚期、穿刺部位感染、出血凝血功能障礙及再出血等病例。治疗组23例病患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为(36.2±1.3)岁。除颅脑损伤以外,伴有颅骨骨折者3例,盆骨骨折者4例,四肢骨折者7例;对照组23例病患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为(38.1±1.2)岁,除颅脑损伤外,伴有颅骨骨折者2例,盆骨骨折者4例,四肢骨折者5例。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伴有骨折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明显。
  1.2 方法。病患入院后,24h内禁止进食,手术前患者要剃掉头发,手术室则要完成配血工作,做好随时手术的应急准备,脱水、止血及输液的药物准备遵照常规进行应用,对液体入量要进行适当控制调整。手术进行的过程中,要对病患的生命体征、意识、锥体束征及瞳孔变化进行严格观察,行心电监护,并做好相应的监测记录。
  在确认病情稳定后的1到3天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要在病患颅内出血已经静止或相对静止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在头部CT的影像提示下,避开病患头皮颅骨处的主要血管,在血肿最厚部位划线,确定穿刺点。完成上述步骤后注入3到5ml,1%的普鲁卡因,在利用套入了电动钻头的灭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针进行手术时,一定要迅速,血肿部分液体被抽出后,应向血肿内注入用3到5ml生理盐水稀释尿激酶2万U,夹管后接入灭菌引流袋,过4h后放开引流管,记录血肿引流量变化。手术结束后的1到2天注入尿激酶的单位保持在1到3万U单位内,第3天对病患的头部进行CT复查,若血肿消失,则可以将微创穿刺针从体内拔出,可以给予引流管口缝合一针,无菌纱布或敷贴包扎固定,抗感染治疗仍要持续3到5d。对照组32例病患采取骨瓣开颅清除术清除颅内血肿,有脑疝并发症的病患必要时可以行去骨瓣减压术。
  1.3 观察指标。两组病患手术血肿清除成功率、手术用时、活动性出血发生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血肿清除用时、术后住院用时是本次临床治疗对照的几大重要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均 以(X±S)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比较,组间用t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手术用时和术后恢复状况对比。对照组手术用时明显短于治疗组(P<0.05),但住院耗时方面,对照组要明显长于治疗组(P<0.01),对照如下表1所示。
  表1
  2.2 血肿清除和再出血状况对比。两组病患的血肿清除成功率均达到100%,不存在失败病例。治疗组病患再出血发生率和活动性出血的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数据对照如下。
  表2
  3 讨论
  骨瓣开颅清除是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治疗的传统标准治疗法,术中充分暴露是这一手术治疗法的主要优点,这样有助于颅内血肿凝块能够最大程度的清除,这样一来,病患的颅内压迅速减轻,病患脑组织因为血凝块而产生的压迫也因此得以解除。然而在手术执行的过程中,这种手术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若血肿手术范围过大,手术可能对患者造成脑损伤,对术后恢复不利。参与本次临床观察46例病患的颅内血肿清除率达到了100%,对照组采取骨瓣开颅清除术治疗,因为手术范围大、血肿暴露明显,所以血肿清除用时较短,病患血肿在1d左右就能够完全消除;治疗组采取微创钻孔引流清除法,因为病患颅内暴露面较小,无法在短时间完成血肿引流,所以术后在一定程度上病患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术后3到6d内,血肿才会完全消除。为了保证手术效果,治疗组病患在用生理盐水进行常规清洗的过程中还会给予一定单位的尿激酶溶栓,辅助颅内血块的消融排出,这对于颅内血肿消除效果提高十分有利。
  虽然微创钻孔引流术应用于硬膜外血肿清除治疗用时较长,但是术后出现再出血和活动性出血的状况和术后恢复时间都明显优于采取传统骨瓣开颅治疗。传统开颅治疗术后创口较大,一些个人体质较差的病患可能在术后出现严重伤口感染,继而引发再出血或活动性出血,病患所承担的手术风险较高。经过手术对比研究可知,微创钻孔引流手术有着手术用时短、操作简便、并发症小、术后恢复快诸多优点,颅内血肿的治疗步骤进一步得以简化,手术风险也有所降低,可以作为治疗硬膜外血肿清除手术的最优选择。但是,对于血肿位置偏狭、血肿较多且不便于操作的病例,还是应该采取骨瓣开颅清除手术治疗,保证血肿清除的效果,避免血肿清除不净的状况出现。总之,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微创钻孔引流清除对于颅脑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应用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飞,徐颖峰.“筛孔式”硬膜外血肿清除术[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02)
  [2] 郝军.微创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22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7(1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逆行性牙髓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逆行性牙髓炎老年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对使用调颌、牙周以及根管等综合治疗方法的60例逆行性牙髓炎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逆行性牙髓炎老年患者经过综合治疗之后,治愈的患者在3个月后有86.67%没有复发,在9个月后治疗的有效率为76.67%,在接受综合治疗后第12个月,仍旧能够保持71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抗结核板式组合药与非板式药物临床疗效与毒性反应比较情况。方法:选取我中心结核门诊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疗效与毒性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达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66%(P0.05)。结论: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毒性反应与非板式药物无明显差异,且无需特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眼科手术中的意外情况,为眼科手术安全进行积累经验。方法:分析近2年来白内障手术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发生的手术意外。结果: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2例,1例为紧张过度,1例为低血糖反应;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发生意外3例,1例为不能耐受手术,1例为出现脑部症状,1例心跳呼吸骤停。结论:合理安排手术时间、术前充分沟通、正确评估手术耐受程度、术中心电监护、多学科协作是应对手术意外发生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2013年3月收治的128例高血压引起的较小量脑出血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内科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5.31%,大于对照组的84.38%;
期刊
摘要:目的:对胎盘早剥患者进行保守治疗之后的疗效观察,并进行总结。方法:以某医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之间的早剥患者为研究对象,适当的选择之后选定60例病例,分为保守治疗组和立即终止妊娠两组,然后对比各自病例孕妇和新生婴儿身体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保守治疗之后的孕妇在胎儿健康和安全方面及孕妇身体情况表现上都较好。结论:根据胎盘早剥病情的严重程度使用不同治疗方案进行,而其中病情较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采用雾化吸入干扰素与氨溴索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6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通过氨溴索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采用干扰素雾化吸入与氨溴索联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与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7%,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社区服务中心2011年12月~2013年12月的58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社区治疗)和对照组29例(住院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疗效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都给予为期3周的输液治疗,不限制患者活动,以发病为起点进行时间的计算,直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Ⅰ-Ⅱ级,年龄3-8岁,行下腹部手术40例。随机分两组:靶控输注组(T组,n=20例)和手动组(M组,n=20例)。前者通过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后者通过手动输注丙泊酚和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手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
期刊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了艾滋病(AIDS)腹部超声的声像图改变特征。方法: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29例艾滋病患者腹部脏器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中有26例腹部超声有异常发现。结论:艾滋病患者腹部超声常见多器官异常,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肝回声异常,脾肿大,胆囊回声异常。超声检查可发现腹部脏器的隐匿性病变,超声表现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关键词:艾滋病 腹部超声 声像图表现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检测血浆中B型利钠肽的含量以及心功能指标。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B型利钠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BNP含量与E峰值、E/A比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呈负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