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当阳县志》一书的修复为例,简述手工纸浆修复技术在破损文献修复中的运用。从前期的三种修复方案对比,经过具体的操作,得出结论,手工纸浆修复技术具有修复效率高、节省纸张、修复后书页柔软度提高等优点。避免敲平而带来的二次人为破坏。经过滴补后的文献有利于二次揭取与修复。旨在遇到破损文献时,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手工纸浆修复技术。
【关键词】手工纸浆 修复技术 修复原则 古籍文献
一、前言
2015ff3月,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协办的第十八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班。为配合培训班工作的开展,依照课程设置,利用纸浆来修复破损文献。鉴于此,笔者准备了一套《当阳县志》作为培训班的修复实物。由于培训时间与课程的设置,《当阳县志》未能全部修复完成。剩余未修书页,由笔者独立完成修复。
二、《当阳县志》的版本及破损情况
《当阳县志》书号F/929.38/481.2(2),是清代刻本,残存六册。外部观察此书四眼装线,无书根。书长27厘米,宽15.5厘米。打开书页,进一步观察,书页为竹纸类,筒子页,无衬纸,书页颜色深而黄,纸质较好。利用纸张测厚仪测得书页厚度约为0.074毫米。利用无损纸张酸度仪测得书页酸碱度约为7.73。
《当阳县志》一书从书库取出时,用报纸包裹成一团,破损十分严重,破损类型多样且复杂。在尝试揭开书页时,发现破损的程度实在令人惊讶。残缺较多。翻动时,有碎片掉落,有虫蛀、霉蚀、水浸、粘连、脆裂等现象。书口部分开裂断口,书脑部分有虫蛀孔洞,少则数处,多则蛀成筛网。书芯及地脚有水浸痕迹,部分书页有粘连、打不开的现象,形成“书砖”状态。天头处有水浸、霉蚀的情况,且破损面积较大。此套书整体情况差,破损严重,亟待修复。
三、《当阳县志》修复档案的建立与修复方案的论证。
1.《当阳县志》修复档案的建立
修复档案是记录修复前文献原始信息与修复后文献的基本情况。包括修复前的相关数据的测量、版本、册数、书页数量,装帧形式、破损因素、破损级别等。对于修复后的文献需要客观地描述与记录。修复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方法、修复用纸应详细描写。对修复前后所拍摄的照片,应认真对比、留存,从细节处找出问题为以后的修复工作积累经验。
2.《当阳县志》修复方案论证
建立修复档案之后,为更好地修复此书,笔者又对如何修复此书提出疑问。随着讨论的深入,进一步论证修复方案很有必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安全地修复好此书。从方案的提出到方案的论证,依据的是此书的破损类型、程度、书页的数量、修复的效率及修复之后的效果。最终的三种方案如下表所示:
从该表可以看出,三种方案各有优点。方案1与方案2都建立在有合适的纸张情况下,使用淀粉糨糊为黏合剂来完成修复工作。方案1中,修复后的部位柔软度下降,且不易敲平。方案2中,修复后的书页厚度增加,且残留大量淀粉糨糊,都是不利于文献修复后保存的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人为的二次破坏,给虫蛀、霉变提供条件)。例如敲平,在这一程序中,采用铁锤对修复后的部位或有不平的部位进行敲击,使其平整。在多数情况下,通过敲击可以达到预期的平整效果。敲击时的力度非常关键,敲击得太轻,起不到平整的作用;敲击得过重,可能敲坏书页。三种方案中,最终确定了手工纸浆修复来完成此书的修复工作。
四、《当阳县志》修复过程
1.制备纸浆
在传统的文献修复技术中,合适的修复用纸是第一位的。缺少合适的修复用纸会使修复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在手工纸浆修复过程中,同样需要配纸。有相近合用的手工纸,就得用相近的纸张来修复文献;没有合适的手工纸,可以利用两种或以上的手工纸进行复配来制备合适的纸浆。《当阳县志》书页材质为竹纸类,色淡而黄,书页较厚,纸质尚好。通过配纸(主要考虑修复部位的颜色与原书页相近),在颜色上没有与原书页相仿的竹纸。因而在制备纸浆溶液时,结合实际修复需要选择了两种颜色的竹纸,一种深色和一种浅色的竹纸进行纸浆溶液的制备。称取2.8克干纸放入搅拌器中,加入1.25升的碱性水,PH值约为7.3。启动搅拌器70秒,将成纸充分搅碎得到纤维状物质,与水混合后得到悬浮的纸浆溶液。此时的纸浆溶液在颜色方面,基本与书页相近。打浆时间的长短关系到纸浆与破损边缘的结合强度以及修复后的脱水性。纸浆溶液中的纖维长度保持在30~45度。纤维太长,下滴时容易成团,影响到修复后书页的平整度;纤维短时,悬浮效果好,但与破损边缘的粘合力会下降。掌握好纸浆溶液中的纤维长度很重要。在实际修复操作中,纤维长度和纸浆浓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滴补书页
书页经过编写号码、拍照、测量相关数据之后,进入实际修补阶段。首先确定书页中的墨色不会遇水洇化。
将书页轻轻打开,文字面向下,平放在竹帘上(竹帘是手工纸张制造过程中用来抄纸荡匀的一种竹丝制成的工具),用毛笔沾清水将书页均匀地抹湿。有错位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依照从上往下、从中间往两边的次序进行。在抹湿的过程中,灰尘与酸性物质可以随机去除一些。用修补笔吸取制备好的浆溶液,以滴补的形式依次从书口处向两边滴补,使纸浆溶液均匀地留存在破损部位。当溶液向下渗透时,溶液中纤维会将破损部位充分填充,形成纸面。利用纸浆溶液中的纤维氢键结合力、纤维交织力使纸浆成纸后与被修补的书页牢牢地黏合在一起。纸浆溶液下滴的力度与纸浆溶液量的控制是关键。书页的待修虫蛀孔洞、断口等位置全部滴补。对脆裂、水浸、霉蚀部位,以滴补的形式进行加固。全部滴补完成后,提起竹帘,滴补工作完成。
五、《当阳县志》装帧
装帧工作是修复工作一个部分。装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献的外观。重视装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折页
书页滴补之后,经过晾干、压平,可以开始折页。将干燥平整的书页依照原有的折痕进行对折,全部折齐后墩齐书口。
2.修剪
依照原书页四周大小,剪去多余的纸边。
3.压实,草订
将墩齐后的书页,前后重新添加新的空白副页纸各二页。上、下放夹板,放进压平机。压平之后,按原有的纸捻孔,穿上纸捻,完成草订。重新添加书衣,按原有四眼线孔穿线。
六、完善修复档案
《当阳县志》全部修复完成之后,需要对修复档案进行完善。将在修复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和遇到的各种问题记录下来,对修复工作中的细节加以描述。
七、《当阳县志》修复体会
1.“整旧如旧”基本原则的运用
在这一原则下进行修复工作,最大限度保持原书样貌及装帧形式。《当阳县志》的修复在此原则指导下,从拆页、编号、滴补、折页、压平到装帧,未改变任何信息,保留原有的六册、四眼装帧。
2.“最小干预”原则。
此原则是文献修复原则之一,用最少的干预来更好地为文献修复服务。提倡利用现有的技术、材料来合理修复,不过度、不做超前修复,以期达到更好地保护文献。《当阳县志》修复过程中,包括虫蛀、断口、霉蚀、脆裂等只用纸浆溶液对破损部位进行滴补与加固,未对其他进行干预。修复用纸方面,只有一种材料——纸浆溶液。传统的手工修补中,需要对修复后的书页进行敲平处理,实则是对书页的又一次破坏。采用手工纸浆修复后的书页不用敲平,用压平的方式来平整书页,这是最小干预的又一体现,也是手工纸浆修复的亮点之一。没有采用任何的黏合剂,也是该原则的最好体现。
3.修复效率的提升
《当阳县志》书页总数355页。若采用传统手工修复,每日可修复3页左右。修完这六册书,需耗时120个工作日。在这一过程中,修复人员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而采用了手工纸浆修复方法,一个工作日可以修复10页,30几个工作日即可以完成修复工作。两者相比,时间缩短,修复数量明显提升,从而直接提升整个修复工作的效率。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多修书、修好书是每个修复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手工纸浆 修复技术 修复原则 古籍文献
一、前言
2015ff3月,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协办的第十八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班。为配合培训班工作的开展,依照课程设置,利用纸浆来修复破损文献。鉴于此,笔者准备了一套《当阳县志》作为培训班的修复实物。由于培训时间与课程的设置,《当阳县志》未能全部修复完成。剩余未修书页,由笔者独立完成修复。
二、《当阳县志》的版本及破损情况
《当阳县志》书号F/929.38/481.2(2),是清代刻本,残存六册。外部观察此书四眼装线,无书根。书长27厘米,宽15.5厘米。打开书页,进一步观察,书页为竹纸类,筒子页,无衬纸,书页颜色深而黄,纸质较好。利用纸张测厚仪测得书页厚度约为0.074毫米。利用无损纸张酸度仪测得书页酸碱度约为7.73。
《当阳县志》一书从书库取出时,用报纸包裹成一团,破损十分严重,破损类型多样且复杂。在尝试揭开书页时,发现破损的程度实在令人惊讶。残缺较多。翻动时,有碎片掉落,有虫蛀、霉蚀、水浸、粘连、脆裂等现象。书口部分开裂断口,书脑部分有虫蛀孔洞,少则数处,多则蛀成筛网。书芯及地脚有水浸痕迹,部分书页有粘连、打不开的现象,形成“书砖”状态。天头处有水浸、霉蚀的情况,且破损面积较大。此套书整体情况差,破损严重,亟待修复。
三、《当阳县志》修复档案的建立与修复方案的论证。
1.《当阳县志》修复档案的建立
修复档案是记录修复前文献原始信息与修复后文献的基本情况。包括修复前的相关数据的测量、版本、册数、书页数量,装帧形式、破损因素、破损级别等。对于修复后的文献需要客观地描述与记录。修复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方法、修复用纸应详细描写。对修复前后所拍摄的照片,应认真对比、留存,从细节处找出问题为以后的修复工作积累经验。
2.《当阳县志》修复方案论证
建立修复档案之后,为更好地修复此书,笔者又对如何修复此书提出疑问。随着讨论的深入,进一步论证修复方案很有必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安全地修复好此书。从方案的提出到方案的论证,依据的是此书的破损类型、程度、书页的数量、修复的效率及修复之后的效果。最终的三种方案如下表所示:
从该表可以看出,三种方案各有优点。方案1与方案2都建立在有合适的纸张情况下,使用淀粉糨糊为黏合剂来完成修复工作。方案1中,修复后的部位柔软度下降,且不易敲平。方案2中,修复后的书页厚度增加,且残留大量淀粉糨糊,都是不利于文献修复后保存的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人为的二次破坏,给虫蛀、霉变提供条件)。例如敲平,在这一程序中,采用铁锤对修复后的部位或有不平的部位进行敲击,使其平整。在多数情况下,通过敲击可以达到预期的平整效果。敲击时的力度非常关键,敲击得太轻,起不到平整的作用;敲击得过重,可能敲坏书页。三种方案中,最终确定了手工纸浆修复来完成此书的修复工作。
四、《当阳县志》修复过程
1.制备纸浆
在传统的文献修复技术中,合适的修复用纸是第一位的。缺少合适的修复用纸会使修复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在手工纸浆修复过程中,同样需要配纸。有相近合用的手工纸,就得用相近的纸张来修复文献;没有合适的手工纸,可以利用两种或以上的手工纸进行复配来制备合适的纸浆。《当阳县志》书页材质为竹纸类,色淡而黄,书页较厚,纸质尚好。通过配纸(主要考虑修复部位的颜色与原书页相近),在颜色上没有与原书页相仿的竹纸。因而在制备纸浆溶液时,结合实际修复需要选择了两种颜色的竹纸,一种深色和一种浅色的竹纸进行纸浆溶液的制备。称取2.8克干纸放入搅拌器中,加入1.25升的碱性水,PH值约为7.3。启动搅拌器70秒,将成纸充分搅碎得到纤维状物质,与水混合后得到悬浮的纸浆溶液。此时的纸浆溶液在颜色方面,基本与书页相近。打浆时间的长短关系到纸浆与破损边缘的结合强度以及修复后的脱水性。纸浆溶液中的纖维长度保持在30~45度。纤维太长,下滴时容易成团,影响到修复后书页的平整度;纤维短时,悬浮效果好,但与破损边缘的粘合力会下降。掌握好纸浆溶液中的纤维长度很重要。在实际修复操作中,纤维长度和纸浆浓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滴补书页
书页经过编写号码、拍照、测量相关数据之后,进入实际修补阶段。首先确定书页中的墨色不会遇水洇化。
将书页轻轻打开,文字面向下,平放在竹帘上(竹帘是手工纸张制造过程中用来抄纸荡匀的一种竹丝制成的工具),用毛笔沾清水将书页均匀地抹湿。有错位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依照从上往下、从中间往两边的次序进行。在抹湿的过程中,灰尘与酸性物质可以随机去除一些。用修补笔吸取制备好的浆溶液,以滴补的形式依次从书口处向两边滴补,使纸浆溶液均匀地留存在破损部位。当溶液向下渗透时,溶液中纤维会将破损部位充分填充,形成纸面。利用纸浆溶液中的纤维氢键结合力、纤维交织力使纸浆成纸后与被修补的书页牢牢地黏合在一起。纸浆溶液下滴的力度与纸浆溶液量的控制是关键。书页的待修虫蛀孔洞、断口等位置全部滴补。对脆裂、水浸、霉蚀部位,以滴补的形式进行加固。全部滴补完成后,提起竹帘,滴补工作完成。
五、《当阳县志》装帧
装帧工作是修复工作一个部分。装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献的外观。重视装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折页
书页滴补之后,经过晾干、压平,可以开始折页。将干燥平整的书页依照原有的折痕进行对折,全部折齐后墩齐书口。
2.修剪
依照原书页四周大小,剪去多余的纸边。
3.压实,草订
将墩齐后的书页,前后重新添加新的空白副页纸各二页。上、下放夹板,放进压平机。压平之后,按原有的纸捻孔,穿上纸捻,完成草订。重新添加书衣,按原有四眼线孔穿线。
六、完善修复档案
《当阳县志》全部修复完成之后,需要对修复档案进行完善。将在修复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和遇到的各种问题记录下来,对修复工作中的细节加以描述。
七、《当阳县志》修复体会
1.“整旧如旧”基本原则的运用
在这一原则下进行修复工作,最大限度保持原书样貌及装帧形式。《当阳县志》的修复在此原则指导下,从拆页、编号、滴补、折页、压平到装帧,未改变任何信息,保留原有的六册、四眼装帧。
2.“最小干预”原则。
此原则是文献修复原则之一,用最少的干预来更好地为文献修复服务。提倡利用现有的技术、材料来合理修复,不过度、不做超前修复,以期达到更好地保护文献。《当阳县志》修复过程中,包括虫蛀、断口、霉蚀、脆裂等只用纸浆溶液对破损部位进行滴补与加固,未对其他进行干预。修复用纸方面,只有一种材料——纸浆溶液。传统的手工修补中,需要对修复后的书页进行敲平处理,实则是对书页的又一次破坏。采用手工纸浆修复后的书页不用敲平,用压平的方式来平整书页,这是最小干预的又一体现,也是手工纸浆修复的亮点之一。没有采用任何的黏合剂,也是该原则的最好体现。
3.修复效率的提升
《当阳县志》书页总数355页。若采用传统手工修复,每日可修复3页左右。修完这六册书,需耗时120个工作日。在这一过程中,修复人员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而采用了手工纸浆修复方法,一个工作日可以修复10页,30几个工作日即可以完成修复工作。两者相比,时间缩短,修复数量明显提升,从而直接提升整个修复工作的效率。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多修书、修好书是每个修复工作者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