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收藏有三百多枚骨簪。这些均出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辛集村的赵王河(古称灉水)河道。
2003年的春天,河道清淤,附近的村民在下挖近两三米的泥土里发现了一些碎瓷片、残碗盘,也有个别完整的青釉碗、高足杯、小碟盘,而更多的是造型各异、长短不一、包浆自然的骨簪。当笔者在文化市场上发现它们并着手搜集时,已是一年之后。卖家的要价在三十元左右,而之前一般的也就十多元。后来,骨簪在市场上日益少见,精美者一度要价一二百元。笔者获悉骨簪出土的有关情况后,爱其精美,而每有遇到就倾囊买下。经过两二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也算是小有收获,集藏到了一批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惹人喜爱的骨簪精品。
这枚长嘴鸟形簪,大鸟身上错落有敛的众多小点,使其纹饰与整体很是协调,那只大限更是眉目清秀。但那只收于身下的小翅膀,还有比鸟身还长的尖啄,似乎不符合现实。然也许正是这种夸张与抽象,为其陡增了动感与美感,显得非同寻常、美不胜收!
这是一枚鱼簪,簪头上的小鱼很是小巧,鱼身长仅2.5厘米,刻有鱼鳞,点有鱼眼,惟妙惟肖,煞是可爱。
这枚鸡簪,一只肥大的母鸡站在木桩之上,仰天长啸,似要模仿“雄鸡一唱天下白”,大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气势!
这枚像什么呢?是一只抱臂于胸前的玩猴,还是一只展开薄而透明的双翅缓缓飞行的蜻蜓?是不是有好多的想象空间。
还有这两枚,有些与众不同。一般的骨簪,无论长短、扁圆,都是直的。而这两枚簪的主体呈流畅的弧形,头部被刻制成尖三角形,或扁圆形,有细颈与簪体相连,簪体连接头颈处稍宽似肩,从侧面看去犹如两条昂首游动的小蛇。
最为精美的,当数这两枚游龙簪。小白龙大口盆张,吞云吐雾,曲颈望远、叱咤风云;老黄龙摇头摆尾,神态安详,腾云驾雾,怡然自得。两条游龙动感十足,小的威猛有余,意气风发;老的老态龙钟,温文尔雅。
将一些题材相同、造型近似的放在一起,成组展示,就更加有趣味、有美感了!
这组骨簪犹如两个“三口之家”。骨簪匠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凝练而简洁的艺术手法,抽象地刻画了男人、女人与一个小孩子的形象。第一组较为形象,十分逼真。将当时男女的束发式样,服装款式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虽未刻画眉目,但也特别生动!第二组白描刻画,相对抽象,但也正因此而给人们留出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一组骨簪堪称“百鸟争鸣”或“百鸟朝凤”。扎只小鸟站在枝头,叽喳鸣叫,呼朋引伴,左顾右盼,互致问候!
这组呢?起名叫“二龙戏珠”怎么样?一左一右两条青龙向上腾飞,齐奔白色的宝珠。
还有这组,应该叫“举手表决”了!大手、小手,一致通过!
除了动物,还有些植物。你看这枚发簪的簪头,雕的是花蕊;这枚雕的是含苞待放的花蕾。这两个簪头雕的则分别是葫芦、南瓜。
有些发簪的簪头,还被做成了尖顶草帽状、掏耳勺状等,被刻制成了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状,或人不人、花非花的抽象化的怪形状。
它们是怎么入土、入水的呢?怀着疑惑与好奇,笔者找机会去了一趟辛集。只见赵王河穿村而过,一桥连通南北,两岸绿树成荫。在一户参与清淤的村民家中,笔者见到了一堆碎瓷片、几只粗瓷碗,胎厚釉青,造型、釉色显示出宋元的特征,当为宋元时期一般的民窑产品。另一村民家中,有几只小盅、小盘与一只高足杯,也均为日常生活用瓷。还有几枚宋钱,分别为“成平元宝”、“元丰通宝”、“宣和通宝”。可以推测:这批骨簪是宋元以来的产物。但它们怎么会这么集中地出土于辛集呢?村人告诉说,辛集曾是赵王河(古名灉水)上的一处大码头,一度很是繁华,商业、手工业相当发达。
后来,笔者又查阅了《菏泽县志》《山东省菏泽市地名志》。原来,辛集地处菏泽市东部12公里处,在赵王河(即古灉水)岸边,相传建于北宋,初名青龙镇,是宋元时期鲁西南一带水路要道上的一处重要的河岸码头所在地。而古灉水上接连通古济水、汴水的五丈河,水势旺盛,为辛集带来了繁荣,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农村集镇、水陆货运重镇。一时之间,“灉水环绕,楼阁棋布”,货栈连片、商铺林立,船来车往、存储转运,商贾云集、买卖兴隆。
遥想当年,骨簪作为日用品,较为常见,又非贵金属,在手工作坊加工、搬运的过程中,被不小心遗落河中,又无打捞的必要。这才有了现在这些骨簪的批量出土,也才成就了笔者的一番喜爱之情。
(责编;石晓)
2003年的春天,河道清淤,附近的村民在下挖近两三米的泥土里发现了一些碎瓷片、残碗盘,也有个别完整的青釉碗、高足杯、小碟盘,而更多的是造型各异、长短不一、包浆自然的骨簪。当笔者在文化市场上发现它们并着手搜集时,已是一年之后。卖家的要价在三十元左右,而之前一般的也就十多元。后来,骨簪在市场上日益少见,精美者一度要价一二百元。笔者获悉骨簪出土的有关情况后,爱其精美,而每有遇到就倾囊买下。经过两二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也算是小有收获,集藏到了一批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惹人喜爱的骨簪精品。
这枚长嘴鸟形簪,大鸟身上错落有敛的众多小点,使其纹饰与整体很是协调,那只大限更是眉目清秀。但那只收于身下的小翅膀,还有比鸟身还长的尖啄,似乎不符合现实。然也许正是这种夸张与抽象,为其陡增了动感与美感,显得非同寻常、美不胜收!
这是一枚鱼簪,簪头上的小鱼很是小巧,鱼身长仅2.5厘米,刻有鱼鳞,点有鱼眼,惟妙惟肖,煞是可爱。
这枚鸡簪,一只肥大的母鸡站在木桩之上,仰天长啸,似要模仿“雄鸡一唱天下白”,大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气势!
这枚像什么呢?是一只抱臂于胸前的玩猴,还是一只展开薄而透明的双翅缓缓飞行的蜻蜓?是不是有好多的想象空间。
还有这两枚,有些与众不同。一般的骨簪,无论长短、扁圆,都是直的。而这两枚簪的主体呈流畅的弧形,头部被刻制成尖三角形,或扁圆形,有细颈与簪体相连,簪体连接头颈处稍宽似肩,从侧面看去犹如两条昂首游动的小蛇。
最为精美的,当数这两枚游龙簪。小白龙大口盆张,吞云吐雾,曲颈望远、叱咤风云;老黄龙摇头摆尾,神态安详,腾云驾雾,怡然自得。两条游龙动感十足,小的威猛有余,意气风发;老的老态龙钟,温文尔雅。
将一些题材相同、造型近似的放在一起,成组展示,就更加有趣味、有美感了!
这组骨簪犹如两个“三口之家”。骨簪匠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凝练而简洁的艺术手法,抽象地刻画了男人、女人与一个小孩子的形象。第一组较为形象,十分逼真。将当时男女的束发式样,服装款式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虽未刻画眉目,但也特别生动!第二组白描刻画,相对抽象,但也正因此而给人们留出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一组骨簪堪称“百鸟争鸣”或“百鸟朝凤”。扎只小鸟站在枝头,叽喳鸣叫,呼朋引伴,左顾右盼,互致问候!
这组呢?起名叫“二龙戏珠”怎么样?一左一右两条青龙向上腾飞,齐奔白色的宝珠。
还有这组,应该叫“举手表决”了!大手、小手,一致通过!
除了动物,还有些植物。你看这枚发簪的簪头,雕的是花蕊;这枚雕的是含苞待放的花蕾。这两个簪头雕的则分别是葫芦、南瓜。
有些发簪的簪头,还被做成了尖顶草帽状、掏耳勺状等,被刻制成了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状,或人不人、花非花的抽象化的怪形状。
它们是怎么入土、入水的呢?怀着疑惑与好奇,笔者找机会去了一趟辛集。只见赵王河穿村而过,一桥连通南北,两岸绿树成荫。在一户参与清淤的村民家中,笔者见到了一堆碎瓷片、几只粗瓷碗,胎厚釉青,造型、釉色显示出宋元的特征,当为宋元时期一般的民窑产品。另一村民家中,有几只小盅、小盘与一只高足杯,也均为日常生活用瓷。还有几枚宋钱,分别为“成平元宝”、“元丰通宝”、“宣和通宝”。可以推测:这批骨簪是宋元以来的产物。但它们怎么会这么集中地出土于辛集呢?村人告诉说,辛集曾是赵王河(古名灉水)上的一处大码头,一度很是繁华,商业、手工业相当发达。
后来,笔者又查阅了《菏泽县志》《山东省菏泽市地名志》。原来,辛集地处菏泽市东部12公里处,在赵王河(即古灉水)岸边,相传建于北宋,初名青龙镇,是宋元时期鲁西南一带水路要道上的一处重要的河岸码头所在地。而古灉水上接连通古济水、汴水的五丈河,水势旺盛,为辛集带来了繁荣,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农村集镇、水陆货运重镇。一时之间,“灉水环绕,楼阁棋布”,货栈连片、商铺林立,船来车往、存储转运,商贾云集、买卖兴隆。
遥想当年,骨簪作为日用品,较为常见,又非贵金属,在手工作坊加工、搬运的过程中,被不小心遗落河中,又无打捞的必要。这才有了现在这些骨簪的批量出土,也才成就了笔者的一番喜爱之情。
(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