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信心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6622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里,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热映,大有延续数年前“微博打拐”舆论热潮之势,再次引发民间对“打拐”、“寻找失踪儿童”等社会议题的关注。
  电影人与影迷们或许更乐于讨论公益行动中的感人故事,但在学术界、公益界等业内人士看来,一个个鲜活的公益行动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情怀。在关注打拐行动的同时,他们也关注这现代公益与公民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当下,风云变幻,众说纷纭,现代公益的走向并不明晰。
  10月19日,在广东一家NGO(天祥关爱)的成立典礼上,本刊记者见到了数年前因发起微博“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活动而为人所熟知的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他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聊起了他的观影感受、公益初心以及他对国家宏观政策、公益发展趋势的看法。
  给《亲爱的》挑刺,买卖应该同罪
  中国财富:以拐卖儿童为主题的电影《亲爱的》最近很受欢迎,你看了吗?感觉如何?
  于建嵘:我专门去看了这部电影,感觉还可以。它把人性激发了出来,使人们关心这个问题。原来中国从来没有把拐卖失踪儿童当回事,当它变成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后,人们才开始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通过回忆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这很好,而这个片子的意义在于再一次唤醒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中国财富:在你看来,电影里关于寻找拐卖儿童的呈现是否写实?与你在打拐中遇到的情况一样吗?
  于建嵘:还是比较写实的,真实情况基本就是这样。电影里说到被拐卖儿童的家长自发组成了一个团队,互相帮助去找小孩,在现实中,我们的志愿者也帮助了很多家长成立了这种组织,比如我们的“寻子之家”。
  中国财富:如让你给这部电影挑刺的话,你有什么看法?
  于建嵘:关于打拐,我们一直倡导“买卖同罪”。我们强调的是法律的一面,强调没有买就没有卖,如果同意买、同情买的话,我觉得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但这个片子恰恰反映了人性的一面,它同情买孩子的家长。作为艺术表现来说,我觉得是挺好的,但在现实倡导中,我觉得还是不能同情买家。
  中国财富:从政策倡导层面,你认为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打拐?
  于建嵘:首先,要建立一个快速反应机制,丢了孩子马上去救,一发生问题就要马上迅速采取行动。这一点现在做得不够,社会的联合快速配合行动欠缺。中国有最严格的户口管制制度,但也有很大的漏洞,所以有那么多失踪儿童。美国曾经因为三个儿童的失踪案例而修改整个政策,目前就把这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一旦出事,所有的部门都会马上行动起来,高速公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会立即介入,而我们国家还没有太重视这个问题。
  其次,要建立儿童的数据库,不是建立丢了的孩子的数据库,而是建立所有孩子的数据库,出生之后就要建立数据库。但是这个有争议,有人认为它侵犯了隐私。如果公安控制不好的话,也可能会变成一种商业利益。但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买家进行严打是没有争议的。
  这个社会需要公益
  中国财富:近几年你本人越来越多地关注、参与公益活动,身体力行,对你而言,又是如何理解“公益”的?
  于建嵘:我认为公益对中国社会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个社会需要一个社会文化活动,而所谓的公益活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社会文化的不足,这是我理解的公益。我这几年一直在关心社会公益,不是因为我本人有多大的财力或者多大的爱心,我更多的是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去理解公益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中共执政前三十年搞阶级斗争,激发了人性斗的一面;后三十年以钱为纲,肯定了人性贪的一面。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发展,更需要有平等竞争、守规包容的精神文化。这在西方国家,靠新教伦理。而在我们这个普遍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靠什么?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需要一种关于人性呼声的活动,越来越需要对讲究包容、讲究平等的公益活动的理解,我们需要这种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什么地方?我们今天就看到了这股力量,我认为,杨斌的天祥关爱体现了这个理念。她觉得在这个社会没有绝对的敌人,当今天她的被告人犯法了,我们不应该把他作为人性的一面抛开,这种对人性的关爱,就是公益。
  我特别高兴参加天祥这个活动,杨斌邀请我担任顾问的时候,我说,做好事的人很多,但能够从社会基本理念理解公益的人不多。对公益要有更高的认识,这个认识对中国社会未来的转型、对公民社会的建立是有意义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支持她,我当然要支持她。
  中国财富:有学者认为,公益领域相对离政治远一些,不那么敏感;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于建嵘: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信心,法治是大势所趋。我对公民社会的前景是看好的。不用怕,该做的还是做,该说的还是说。
  判断政治,要从执政者的核心利益出发。解释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即“凭什么执政”,有四种方法,一是打天下坐天下;二是权力来源于上天,皇权;三是家国天下,血缘;四是所谓民主。理解了这个问题,你就能理解中国向什么方向发展。新一届政府必须大力推进改革,特别需要民意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方向可能有点模糊,但大的方向不会变。
其他文献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这个消息带给中国的震撼不亚于8年前的戊戌变法。23岁的宋教仁却不相信清廷真有诚意,当年10月8日他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写下大段日记,议论此事,认定清廷不可能走上开明专制和立宪之路。在他眼中,满清皇族连普通知识也不具备,有的甚至不通汉文,游荡淫乱,依靠他们,中国永世无刷新之一日。到1911年春天,他在《民立报》执笔,更是直接喊出了“宪政梦可醒矣”、“希望立宪者其失望矣”。不
期刊
准备本期选题的时候,发现恰逢两个“十年”。一个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十周年,另一个是南方都市报“责任中国”系列公益慈善活动创办十周年。  2004年,一群企业家在内蒙古最西边的阿拉善地区开始了一场环保实践,他们期望改善和恢复中国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减缓或遏制沙尘暴的发生,也推动中国企业家承担更多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2008年,SEE基金会成立,扶持更多环保NGO的成长。  也在20
期刊
10月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组织发起“体验饥饿——饥饿24全民公益活动”,邀请参与者24小时不进食,切身体验饥饿,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作秀还是公益创新?该活动引发众多争议,有网友质疑挨饿助力公益只是在炒作,“好像我们不吃饭省下来的钱就能解决贫困问题似的”。对此,此次饥饿体验联合发起人之一、冰桶挑战中国地区引进人贝晓超认为,公益活动目标没变,只是套上一个更吸
期刊
广东金融行业正一直在联合社会各方力量,推动金融和公益事业的共同发展。2月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中国银联广东分公司、南方都市报社联合发起的“2014金融IC卡与移动金融宣传暨万名金融志愿者进社区” 公益项目在广州市逸景翠园社区成功落幕。项目从2014年8月启动至今持续了历时半年,半年的时间里金融志愿者们的足迹踏遍广州25个高品质社区,从酷暑到寒冬,服务累计覆盖社区家庭近4
期刊
影响力投资正处于非常有趣的十字路口中。正如Omidyar Network的Matt Bannick和Paula Goldman精辟地总结:“现在的状况,正如一堆影响力投资者聚集到一个著名的泉眼旁边等待泉水喷射出来,却没有一个人动手挖掘泉眼。”如果说我们的目标是鼓励企業家精神、建立起解决社会积弊的有效管道,我们必须想出更多像先锋资本一样有创意的方法,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  2011年,印度瓦拉纳西的
期刊
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执导的第二部电影Unbroken,大陆译为《坚不可摧》(台湾译为《永不屈服》,香港译作《非凡生命历》),1月30日起在内地上映。我碰巧喝了“头啖汤”。  它是根据一部同名的二战题材的传记故事改编。据悉作家历时7年,对主人公路易·赞佩里尼采访75次,并查阅大量资料,还原了这段尘封已久的记忆。该传记在美国畅销,被誉为“感动整个美国的励志巨著”。  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是影片的重
期刊
生活没有给他留下太多好处:他的两任妻子和三个子女先后离开他,他儿子的精神出了问题,大女儿被打断了腿,二女儿甚至向他扔石块。村里人回忆起他的时候,也没什么好感,觉得这是一个顽固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另一面,他被认为是公认的好人:他是2009年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而后又入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滇池卫士  张正祥时刻提防着:走进他生活的院子,需要先过一道铁门,然后是一只大黑狗,然后
期刊
“为解决基金会治理的问题,深圳主政者可为煞费苦心。深圳试图盘活久被诟病的慈善会系统,让其调研、整理并向社区基金会输出成熟运行管理模式,为社区基金会工作人员提供培训、并以冠名基金的方式为社区组织解决公募资格问题。深圳慈善会若能做到上述几点,那它就是深圳社区基金会有力的引擎、孵化器。但是,据人们对慈善会的一贯印象,这家主要由行政编制人员组成的官办社会组织是不具备上述功能的。”  —摘自《中国财富》10
期刊
基金会数量的激增,同质化替代品和服务的增多,使得这个行业很有可能快速形成激烈竞争的局面。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挑战,基金会要如何提升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创建品牌,形成强大的自有品牌资产也许是最理性的做法。  2015年1月在中国基金会培训中心的一次秘书长聚会上,笔者与国内多家基金会的秘书长共同探讨了这一问题,从而对基金会品牌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破局的途径有了新的思考。  许多基金会并未把品牌建设提到
期刊
2014年,马军很忙。他忙着开发“污染地图”的APP,希望借助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把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监测紧密联系起来。在马军的愿景里,手机可以成为治理污染的神器。  马军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两张地图,一张是“水污染地图”,一张是“空气污染地图”。通过这两张地图,他将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拿到了阳光下晾晒,也获得了2012年的戈德曼环境保护奖。这个奖项被誉为环境保护界的诺贝尔奖。  今年6月9日,马军将“空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