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非遗的普及传播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芜湖梨簧戏的兴起与衰落基本与我国区域性地方戏种发展时间基本重合,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字化保护传承手段的归纳总结与前瞻性判断,对于丰富地方人民生活,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完善中国传统艺术的宝库有着重要的建设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戏曲;非遗;保护;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73-03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面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安徽非物文化遗产绘本创作研究》(JK19142)研究成果;安徽工程大学项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梨簧戏数字化保存与传播”(SK2016A0112)研究成果。
  一、梨簧戏的历史发展源流及现状
  芜湖梨簧戏发端于清代嘉庆年间芜湖、马鞍山及周边县区。逢上元、端午、中元等盛大节日演出,成为当地人民祈神祝福、保佑人寿年丰的重要方式,又称其为“平安戏”。它土生土长,曲调旋律与芜湖民间的摇篮曲及芜湖民歌等,都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后又吸收了二黄、梆子和昆曲的一些声腔艺术和音律结构,在流传吟唱中唱腔日臻丰富完善。
  梨簧戏最初演唱为盲艺人坐唱形式。道光十年(1830年),芜湖东门外伍先生与奚仁潜师徒组成第一个职业性的梨簧戏演唱班子。道光十四年(1834年)左右,清朝大员黄钺写就《于湖竹枝词》,定名为“梨簧戏”。后外来徽班唱腔和苏州评弹兴起强势登陆芜湖,梨簧戏被改称为“泥簧”戏。[1]《太平府志》方言条载:“语轻清不如省会,而亦明白易晓”。[2]戏曲中人的韵白与演唱使用的语言逐渐统一成纯粹的芜湖方言,语言的地方性也成了最基本的艺术特点。1931年芜湖县志载:“有所谓泥簧者,词甚俚俗,杂以小曲,盖为盲女弹词者流,人有喜庆辄招之,视为营业云。” [3]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化政策方针指导下1959年招收了一批少年学员,建立芜湖市梨簧戏剧团。从1959年8月到1984年芜湖市梨簧剧团成立的25年间,曾先后上演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百余台,《狮吼记》《送嫁》《摆渡人》等系列经典曲目。[4]足迹遍及皖、苏、浙三省。至此,芜湖梨簧戏的曲目、曲谱发掘、整理、发扬并加以规范。芜湖梨簧戏演艺事业发展由此达到了顶峰,进入了辉煌时期。
  改革开放后,梨簧戏因曲调和表演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逐渐衰落,戏团解散,只余少数几位艺人坚持传唱。芜湖市文化局采取了包括成立芜湖梨簧戏研究室、汇编芜湖地方戏志、联合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等,保护和传播效果甚微。
  二、新媒体视野下梨簧戏的数字化传承策略
  芜湖梨簧戏的兴起与衰落基本与我国区域性地方戏种线发展时间线基本重合,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字化保护传承手段的归纳总结与前瞻性判断,为以梨簧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丰富地方人民生活,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完善中国传统艺术的宝库有着重要的建设作用。
  (一)提炼非遗项目自身特色,优化传播媒介与内容结构
  解决梨簧戏发展的困难,从自身入手,补缺补差。梨簧戏传播载体而言,靠口耳相传和传统舞台式演绎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信息传播的流量需求。需要打破固定的时空关系,传播方式也需要做出改变和创新。应对数字化传播的挑战,实现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存储、数字图像声音处理、虚拟展厅逼真还原,以及“两微一端”大流量展示、社会化传播等技术,将戏曲艺术进行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可传播的数字形态。在保护层面,抓紧对现有老传承人的传统曲目的整理工作。数字化采集录制梨簧戏老艺人的录音及表演视频,用作保存和创作的素材。在整理层面,筛选鉴别经典曲目中典型韵律、唱法、动作,用数字化方式对其韵律、唱法、动作要领进行提取总结。在传播层面,制作成生动形象、便于传播的动画类短视频,借助时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结合线下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市民广场等公共教育空间视频展示,多渠道多人群立体传播。提取和再传播的过程中使梨簧戏本身的内容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升级。
  对梨簧戏进行场景化赋能,生动还原梨簧戏的本土亲切感,鼓励政府和民间群体共建社区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地方博物馆、文化馆、民俗馆等。利用信息化科技再现梨簧戏发展源流,设置梨簧戏舞台体验及电影剧场放映环节,采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参与者在接触中了解,在学习中创造。对接招商引资、精品文化展演、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文化交流契机。或举办梨簧戏线上交流活动,利用直播平台进行戏曲知识的传授及宣扬。在区域性旅游活动和地方特色节日庆典中,梨簧戏也可以作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展示自身发展的生命力。
  对梨簧戏进行商业化改造。与本地或者省内著名商业品牌异业联盟合作,以产品包装为商业载体。从梨簧戏数据库整理的声音、图像片段化融入二维码、微信等数字化传播手段。利用电脑设计形成艺术图案,并作为设计元素应用于商业产品的包装及海报当中。在图案的基元构建中,梨簧戏也由此变得更加凝练形象,富于渗透性。
  (二)以受众需求逆推传播方法,加强非遗传播效果
  受众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和中心环节,地方性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紧密契合受众文化消费需求,根据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色而变更调整。与其他地方戏曲相似,梨簧戏的曲调注重抒情,具有亲近市民生活的特点,结构较为平和松散,却与现代媒介快节奏、高频次、碎片化相左,很难快速实现浸入体验。在表演形式上,需要进一步发挥梨簧戏群众化的特点,日常传播注重市民放松精神和休闲的要求,其唱腔、唱词、舞姿、动作,与广场舞的常态化结合。应用于庆典类展演时,现场展演考虑借助数字化媒介(如三维立体动态、音效全景聚合等)进行舞台灯、光、电的传播效果优化。在传播内容上,根據政府对非遗的扶持导向,筛选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写实题材进行主题创作,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深度结合,颂扬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案例、真切的情感感染人。形成非遗戏曲助推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逆向促进非遗戏曲发展的良性循环。   线下充分运用公园、学校、社区等休闲、文化教育、信息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空间的休憩氛围,建设文化墙、文化长廊等地方精神文明展览馆,形成极具文化艺术功能的地方特色展示空间。在地标性建筑、市民公园,如芜湖的城市中心鸠兹广场做梨簧戏形象宣传,关注市民文化需求,向外地游客展示本地文化,让人在参观梨簧戏的相关图文介绍中,了解戏曲的历史缘由和现状,增进市民对非遗文化的亲近感。培养个体对地方非遗文化传播的亲切感、自豪感与使命感,实现相关措施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线上论坛及留言发帖的方式,对梨簧戏的传播效果进行二次追踪,根据社会化传播手段和方法对反馈信息处理,以此为基础完善传播手段。达到对戏曲本身进行检验与评估的重要目的。在舞台演出中,恰当运用当下流行的“弹幕”方式,结合数字投屏技术,对受众实时的感受和心情进行捕捉,形成戏曲—舞台—受众的良性互动机制,集中体现艺术数字化传播的双向性。
  (三)借鉴创新其他非遗戏曲数字化传承保护方法
  对不同地区的同类非遗做横向比较,本地区相似的非遗在发展繁荣状况做纵向比较。在横纵之间寻找可以本地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学习利用的契合点,对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形成整体性认识,更好地服务于梨簧戏的保存与传扬。
  如相隔不远的“非遗大县”泾县,全县共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非遗项目9项,市非遗项目10项,其中采取的以数字化“融”媒体为主要传播载体非物质文化保护措施,效果显著,对芜湖梨簧戏有借鉴意义。如以现代数字化摄影为载体,组织本地摄影爱好者、邀请周边省市等地专业摄影团队来泾县拍摄,鼓励摄影师用图片推介泾县及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传播范围。利用全摄影网、安徽省摄影家协会网等数字化平台,采用“图说泾县”的方式,展示泾县“非遗”内涵。同时,开展相关新媒体网络宣传活动,邀请中央、地方媒体走进泾县,聚焦“非遗”传承人,弘扬“非遗”文化。通过“泾县之窗”“微泾川”“泾县旅游”等影响较大的微信公众号推介,让“非遗”文化深入人心。
  再如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传统仪式“撒叶儿嗬”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丘镇民族文化馆引进数字化三维技术,将非遗传承人的动作被拍摄并转换成动画。通过打开“撒叶儿嗬”动漫展现软件,观看者可以切换动作角度,还可以选定人物角色,学习团队表演中每个人的动作,在细节和体验上增加参与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非遗传承过分依赖传承人的困境,让非遗在数字化传播中焕发了生机。[5]
  (四)数字化储存技术整理和保留非遗作品和文献
  许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正随着时间日益减少。在更深层面的具体措施没有付诸实践之前,应兴建数字化档案库,对现有作品和文献资料进行集中保存。
  一是按照视频、图片、音频、文字等形式,对梨簧戏作品實物进行细致分类。在整理储存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收集一手实物资料,在时间维度、师徒传承关系谱系、流传空间范围、经典作品展演时间地点效果演员细节、创新作品的主题特色等标签化管理,实现地方非遗各资料中的网状关联,利用其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的特点,给二次研究提供支持。
  二是运用互联网云储存技术,将文献分条分纲进行整理、录入。利用相关大数据平台,对作品和文献备份,对图片、音视频等借助计算机图像修复技术先进行数字处理,改善画面质量,使老旧资料重焕新容。互联网储存技术可以将数据资料集合起来高效协同工作,解决传统储存方式下的低拓展性、高成本、难管理等问题。
  三是开放梨簧戏口述历史和发展线索线上征集渠道,对其发展历程进行重新梳理和留存。通过非遗继承者口述家族故事的方式,发掘非遗戏曲背后的故事,并开通相关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进行报道记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着重突出梨簧戏与个体家族文化史相关的鲜活记忆,让非遗传承更具温度,丰富地方戏种梨簧戏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庚,陶钝.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甘汝来(纂修),黄成助(影印).太平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3]余谊密,鲍实.民国芜湖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
  [4]卜雯琦.梨簧戏的价值简述[N].芜湖市文化馆馆报(社科版),2008,(4):179.
  [5]孙传明.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苏杨,女,辽宁阜新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广告理论、艺术传播。
  郑毅俊,男,2018级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广告系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西奥·松德迈尔对待异域文化的三种模式理论和吉尔特·霍夫斯戴德的四个维度理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析德国文学作家西蒙·哈尔的作品《中国,你是谁?》中“李斌”的人物形象。试图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中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探索出对待异域文化的正确视角与方式方法。  【关键词】异域文化;文化维度理论;理解与沟通;文化互荣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革命精神。庆阳作为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其境内红色资源丰富,特点鲜明,品质极高,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价值。但在其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存有不少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湖南省长沙市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奠基于2016年。它是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经典作品之一,其结构富有女性曲线美,体现了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强烈的个人风格,飘逸如丝带一样的女性元素,如一朵国色天香的芙蓉花。  【关键词】建筑设计;女性美;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52-02  梅溪湖国际
期刊
【摘要】在男性服装史上,伟大的男性化放棄发生在18世纪的末期,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男士的服装样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以及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男士服装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无论男女,服装的潮流主要由贵族阶层所引导,且男女服饰都充满了极度奢华的气质和女性形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体现出法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但是在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工业革命后,男女服饰开始体现出性别差异,并
期刊
【摘要】戏剧教学应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没有将戏剧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就可能会有理解理论知识的困难。由此,新疆大学林基路艺术剧社给予了学生创作红色历史话剧《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机会,以强化学生对于戏剧理论的领会,并学会如何真枪实剑地运用理论到实际的话剧写作上。  【关键词】红色话剧;戏剧教学;戏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行为,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造型方案。隐喻是人们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隐喻在图像修辞中的应用起到了加强图像形象性、吸引受众注意力、引发受众情感、达到受众认同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广告隐喻和图标隐喻。  【关键词】图像修辞;隐喻;图像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第二钢琴奏鸣曲》Op.2 no2是贝多芬早期的钢琴作品,是其首次添加了诙谐曲的钢琴奏鸣曲作品。这首奏鸣曲的诞生,不仅明显地体现了贝多芬未来的创作意识方向,在内容上非常绚丽多彩,富有蓬勃朝气,表达出贝多芬想要通过自己的才华寻求出一条独特道路的愿望,其中的表现欲望与思想情感都极其热烈,是具有极大学术研究价值的贝多芬早期作品之一[1]。  【关键词】贝多芬;《第二钢琴鸣奏曲》;音乐艺术;情感 
期刊
【摘要】1932年初至1937年,熊佛西等戏剧家为了唤起农民“向上的意识”,在河北定县展开以农民为对象的文艺大众化研究和实验,称作定县农民戏剧实验。他们革新乡村戏剧舞台和表演技艺,创作符合农民审美趣味的话剧作品,探索一整套农民戏剧的新模式,追求与其他文艺大众化活动不同的新途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是雅俗夹缝中的另类启蒙,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中国教育戏剧的发展和崛起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
期刊
【摘要】悬诗是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诗歌的典范,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悬诗的叙述内容及其遣词用句,无不蕴含着古代阿拉伯民族文化生活的相关信息。本文从七首悬诗入手,通过整理与分析诗歌中四类文化伴随意义较为突出的词汇:动物词、植物词、自然现象词和社会现象词,发掘其词义中蕴含的文化伴随意义,从中探寻阿拉伯民族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关键词】阿拉伯人;悬诗;词汇;伴随意义  【中图分类号】H32
期刊
【摘要】本文由霍克尼与艺术批评家的对话录及其本人的回忆录,所形成的《更大的信息:戴维·霍克尼谈艺录》和《我的观看之道》两本书籍,探究霍克尼艺术背后的观点。  【关键词】霍克尼;艺术观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65-02  《更大的信息:戴维·霍克尼谈艺录》和《我的观看之道》是了解英国画家戴维·霍克尼的两本重要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