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式教学是在重新审视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在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与乐曲对话,产生视界融合;师生对话,促进双向交流;生生对话,激发合作探究。
【关键词】对话 融合 交流 探究
纵观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不难发现:注入式、园丁式和对话式三种教学模式同时存在,并且呈现橄榄状——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和深化,注入式教学已经渐渐失去其存在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园丁式教学和逐步完善的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作为一股新的浪潮,正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研究和探索。
一、对话式教学的本质特点
下面,通过比较三种教学方法,来认识对话式教学的本质特点。
注入式教学 对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有一段十分形象的比喻:“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象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而这种批判意识可以使他们作为世界的改革者介入于这个世界。”在音乐欣赏课教学里,注入式教学程序一般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清楚看到,注入式教学里的师生关系如同弗莱雷描述的那样,是一种垂直的上下关系,没有双向的交流和民主平等的对话基础,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师这个中心展开,学生这个“配角”只能是被动接收“储户”(教师)储存进来的东西,而“户头”储存再多的东西也不可能转化成“新质”,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园丁式教学 由于注入式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教育工作者在对传统教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园丁式教学的主张。在园丁式教学里,有人把学生的智能比作埋藏在岩层里的石油,教师只要把岩石钻穿,智能就会自动喷射出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学生比作树苗,只要教师像园丁给树苗施肥浇水那样对待学生,其智能就会按照固定的式样健康发展。可见,园丁式教学的核心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不再是“储户”,而是起辅助和启发作用的“心理接生婆”,学生也不再是“户头”,而是“具有个人特有的知觉方式和创造表现方式的主体”。跟注入式教学相比较,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园丁式教学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这确实为现代教育教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在对其回顾和反思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园丁式教学在实际的运用中,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宽松表现,忽视了对知识的传授等,这需要有新的教学转变——对话式教学由此而萌发。
对话式教学 缺少对话的教学,那是“哑巴”教学,只有教师的授和学生的记的一种机械式教学,师生之间是一种垂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根本没有平等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更谈不上创新。对话式教学恰恰相反,它的教学是对话式的,而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平等、爱、谦恭、相信他人的基础上”的平行和双向互动,因此,它要求对话的双方要充满爱、谦恭、互不猜疑,从而使师生双方产生信任,有了信任,对话就成为可能,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实现。在对话式教学里,对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而要使对话富有成效,首先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理解的氛围,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能够激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因此,对话式教学的过程既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单向过程,也不是学生自我潜能开发的简单过程,而应该是在对话中不断互相作用激发出创造性“新质”的过程。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是在重新审视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摒弃了注入式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线的主张,克服了园丁式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忽视”的问题,对话式教学的内核是:民主平等、双向交流、探究创新。
由此看来,对话式教学在培养人的意义上是不言而喻的,是一种更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
二、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的运用
在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中,我是这样安排音乐欣赏课教学程序的,如下图所示:
说明:程序图①②③,教师对乐曲不做任何讲解,让学生与乐曲直接对话,把对乐曲的直觉和看法写在纸条上,然后鼓励同学们把直觉感受讲给大家听或用身体语言表达出来;程序图④,学生先谈,教师后讲,师生对话,双向互动交流,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断更新和丰富;程序图⑤,通过讨论、谈感受等生生对话,共同合作探究,有创造性地理解乐曲;程序图⑥,学生评价自己的学和老师的教,教師评价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与学进行反思,对乐曲的理解进行重构。
以上教学程序看似平淡,但在平淡中处处体现了对话式教学的平等、交流和创新本质。
1、学生与乐曲对话,视界融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各自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在与音乐作品的对话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因此上述程序图①②③,教师不作任何讲解,不给“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把对乐曲的直觉和看法写于纸条上,然后讲述,使学生在与乐曲的对话中产生各自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例如,欣赏《春节序曲》时,有一位乡镇来的学生在纸条上写道:“我的心既兴奋,又有点害怕。”讲解时,他说:“旋律1235 2321∣5 5 1∣6165 3523∣5 5 5∣1235 2321∣5 5 1∣6165 3523∣1 1 1∣很欢快、热烈,它使我联想起家乡过年舞‘火麒麟’的情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个个笑逐颜开。当我听到速度快、力度强的乐曲节奏时,就犹如锣鼓声摧我舞‘火麒麟’,因此我好兴奋。”老师问:“哪为什么又有点害怕?”学生接着说:“去年春节我舞‘火麒麟’的时候,一不小心被鞭炮炸伤肩膀痛了好几天,现在想起还有点害怕”(舞‘火麒麟’是英德大湾镇的一项传统民间活动,形式如舞狮,但舞者都光着臂膀以示勇敢)。在这里,《春节序曲》先前的视界和学生现在的视界相碰撞,产生了一种新的视界:“既兴奋,又害怕”。 2、师生对话,双向交流
定势思维告诉我们,如果教师首先把已有的结论与学生展开对话,对话的结果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那个已有的结论,从而导致学生丧失自己的主见,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双向交流、共同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上述程序图④,反映的师生对话形式可以避免“定势思维”的弊病,达到较佳的交流探究效果,其操作简述如下:首先由学生将初听乐曲的直接感受表述出来,让师生共同体会(这一步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对乐曲的感受会是千姿百态,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以消除学生的顾虑,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怕说“错”),然后由教师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学生讲解乐曲当时的主题思想、文化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等。通过这样一先一后的对话形式,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发挥,结合老师讲解的乐曲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学生的主观体验与历史背景就得到有机结合,从而对乐曲形成新的理解。
3、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上述程序图⑤,是学生综合理解乐曲的阶段。其中的“复听”是学生与乐曲的再一次对话,通过对话,乐曲的思想与学生的体验再一次得到新的“融合”,对乐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讨论”和“谈感受”是生生对话、合作探究的主阵地,学生进行“讨论”和“谈感受”的步骤一般如下:教师布置欣赏要求——欣赏——分组讨论、互动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代表发言。讨论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进行:⑴、情感情绪、情境情节的讨论。可小组成员轮流进行,让大家都有机会把自己的不同见解发表出来(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有不同的看法完全正常也值得鼓励);⑵、作品美感的讨论。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让学生感知音乐美感的多样性,如音乐的悲壮美、抒情美、诙谐美、雄伟美、忧伤美、曲线美、层次美以及不同的民族特色美;⑶、曲式结构的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听辨曲式的方法——从不同速度、节奏、节拍、调性、旋律等方面的对比中寻找,并出示字母的表示法:三段体——ABA,回旋曲——ABACA等;⑷、乐器音色、技巧的讨论。讨论是合作探究的好形式,通过讨论,能使学生之间双向交流,还能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理解乐曲。
教育就是对话,只有对话,我们才能互相理解,也只有对话,我们才能更好地持续地发展教育事业,希望以上的这些浅见能有益于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
参考书目:
[1] 胡东芳.教育新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國音乐教育》杂志 人民音乐出版社
[3]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4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
【关键词】对话 融合 交流 探究
纵观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不难发现:注入式、园丁式和对话式三种教学模式同时存在,并且呈现橄榄状——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和深化,注入式教学已经渐渐失去其存在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园丁式教学和逐步完善的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作为一股新的浪潮,正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研究和探索。
一、对话式教学的本质特点
下面,通过比较三种教学方法,来认识对话式教学的本质特点。
注入式教学 对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有一段十分形象的比喻:“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象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而这种批判意识可以使他们作为世界的改革者介入于这个世界。”在音乐欣赏课教学里,注入式教学程序一般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清楚看到,注入式教学里的师生关系如同弗莱雷描述的那样,是一种垂直的上下关系,没有双向的交流和民主平等的对话基础,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师这个中心展开,学生这个“配角”只能是被动接收“储户”(教师)储存进来的东西,而“户头”储存再多的东西也不可能转化成“新质”,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园丁式教学 由于注入式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教育工作者在对传统教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园丁式教学的主张。在园丁式教学里,有人把学生的智能比作埋藏在岩层里的石油,教师只要把岩石钻穿,智能就会自动喷射出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学生比作树苗,只要教师像园丁给树苗施肥浇水那样对待学生,其智能就会按照固定的式样健康发展。可见,园丁式教学的核心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不再是“储户”,而是起辅助和启发作用的“心理接生婆”,学生也不再是“户头”,而是“具有个人特有的知觉方式和创造表现方式的主体”。跟注入式教学相比较,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园丁式教学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这确实为现代教育教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在对其回顾和反思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园丁式教学在实际的运用中,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宽松表现,忽视了对知识的传授等,这需要有新的教学转变——对话式教学由此而萌发。
对话式教学 缺少对话的教学,那是“哑巴”教学,只有教师的授和学生的记的一种机械式教学,师生之间是一种垂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根本没有平等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更谈不上创新。对话式教学恰恰相反,它的教学是对话式的,而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平等、爱、谦恭、相信他人的基础上”的平行和双向互动,因此,它要求对话的双方要充满爱、谦恭、互不猜疑,从而使师生双方产生信任,有了信任,对话就成为可能,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实现。在对话式教学里,对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而要使对话富有成效,首先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理解的氛围,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能够激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因此,对话式教学的过程既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单向过程,也不是学生自我潜能开发的简单过程,而应该是在对话中不断互相作用激发出创造性“新质”的过程。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是在重新审视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摒弃了注入式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线的主张,克服了园丁式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忽视”的问题,对话式教学的内核是:民主平等、双向交流、探究创新。
由此看来,对话式教学在培养人的意义上是不言而喻的,是一种更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
二、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的运用
在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中,我是这样安排音乐欣赏课教学程序的,如下图所示:
说明:程序图①②③,教师对乐曲不做任何讲解,让学生与乐曲直接对话,把对乐曲的直觉和看法写在纸条上,然后鼓励同学们把直觉感受讲给大家听或用身体语言表达出来;程序图④,学生先谈,教师后讲,师生对话,双向互动交流,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断更新和丰富;程序图⑤,通过讨论、谈感受等生生对话,共同合作探究,有创造性地理解乐曲;程序图⑥,学生评价自己的学和老师的教,教師评价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与学进行反思,对乐曲的理解进行重构。
以上教学程序看似平淡,但在平淡中处处体现了对话式教学的平等、交流和创新本质。
1、学生与乐曲对话,视界融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各自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在与音乐作品的对话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因此上述程序图①②③,教师不作任何讲解,不给“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把对乐曲的直觉和看法写于纸条上,然后讲述,使学生在与乐曲的对话中产生各自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例如,欣赏《春节序曲》时,有一位乡镇来的学生在纸条上写道:“我的心既兴奋,又有点害怕。”讲解时,他说:“旋律1235 2321∣5 5 1∣6165 3523∣5 5 5∣1235 2321∣5 5 1∣6165 3523∣1 1 1∣很欢快、热烈,它使我联想起家乡过年舞‘火麒麟’的情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个个笑逐颜开。当我听到速度快、力度强的乐曲节奏时,就犹如锣鼓声摧我舞‘火麒麟’,因此我好兴奋。”老师问:“哪为什么又有点害怕?”学生接着说:“去年春节我舞‘火麒麟’的时候,一不小心被鞭炮炸伤肩膀痛了好几天,现在想起还有点害怕”(舞‘火麒麟’是英德大湾镇的一项传统民间活动,形式如舞狮,但舞者都光着臂膀以示勇敢)。在这里,《春节序曲》先前的视界和学生现在的视界相碰撞,产生了一种新的视界:“既兴奋,又害怕”。 2、师生对话,双向交流
定势思维告诉我们,如果教师首先把已有的结论与学生展开对话,对话的结果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那个已有的结论,从而导致学生丧失自己的主见,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双向交流、共同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上述程序图④,反映的师生对话形式可以避免“定势思维”的弊病,达到较佳的交流探究效果,其操作简述如下:首先由学生将初听乐曲的直接感受表述出来,让师生共同体会(这一步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对乐曲的感受会是千姿百态,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以消除学生的顾虑,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怕说“错”),然后由教师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学生讲解乐曲当时的主题思想、文化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等。通过这样一先一后的对话形式,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发挥,结合老师讲解的乐曲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学生的主观体验与历史背景就得到有机结合,从而对乐曲形成新的理解。
3、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上述程序图⑤,是学生综合理解乐曲的阶段。其中的“复听”是学生与乐曲的再一次对话,通过对话,乐曲的思想与学生的体验再一次得到新的“融合”,对乐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讨论”和“谈感受”是生生对话、合作探究的主阵地,学生进行“讨论”和“谈感受”的步骤一般如下:教师布置欣赏要求——欣赏——分组讨论、互动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代表发言。讨论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进行:⑴、情感情绪、情境情节的讨论。可小组成员轮流进行,让大家都有机会把自己的不同见解发表出来(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有不同的看法完全正常也值得鼓励);⑵、作品美感的讨论。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让学生感知音乐美感的多样性,如音乐的悲壮美、抒情美、诙谐美、雄伟美、忧伤美、曲线美、层次美以及不同的民族特色美;⑶、曲式结构的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听辨曲式的方法——从不同速度、节奏、节拍、调性、旋律等方面的对比中寻找,并出示字母的表示法:三段体——ABA,回旋曲——ABACA等;⑷、乐器音色、技巧的讨论。讨论是合作探究的好形式,通过讨论,能使学生之间双向交流,还能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理解乐曲。
教育就是对话,只有对话,我们才能互相理解,也只有对话,我们才能更好地持续地发展教育事业,希望以上的这些浅见能有益于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
参考书目:
[1] 胡东芳.教育新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國音乐教育》杂志 人民音乐出版社
[3]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4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