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的时代变迁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tx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市趋同的大背景下,现代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类性质的建筑,大片的玻璃幕墙,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态灵巧的钢骨架结构、造型塑形能力强的G R G (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材料等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也逐渐取代了传统乡土材料。在呼吁保护地域特色文化的时代大潮下,地域性特色建筑文化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性建筑。
  任何一种地域性建筑,能够成为众多建筑类型的典范都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在于它完美综合了当地地域民族文化、环境特征、物质构成乃至当地居民营造建筑的技术水平以及其他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建筑材料 生态理念 回归
  (一)地域性构造
  乡土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在建筑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自原始社会人类开始搭建第一个房屋之始,就与建筑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土、木、石、草等自然界随处可得的自然材料逐渐被人类接受,并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遮风避雨、抵御自然灾害与野兽的袭击,栖息在洞穴之中,成为了建筑最早的雏形。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建筑形式出现了不同的差异,最早出现地域差异的建筑类型是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北方气候寒冷,居住于窑洞穴居;南方因气候潮湿出现了巢居。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成为了地域性建筑的最早雏形。受自然环境、气候因素以及人文观念的影响,不同区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和民族文化。
  乡土材料在地域建筑营造中的美学探析,其动机在于以美学的视角,加强当地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唤醒人对地域性建筑的人文感受和情感体验。通过乡土材料的使用以及地域建筑场景的营造,唤醒当地居民内心深处隐藏最深的情感记忆以及记忆深处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片段,给予当地居民一种精神层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技术革新下,地域性的消亡
  沈福熙在《人与建筑》(1989)中谈到:“每个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典型的建筑形态和装饰艺术,这一方面体现出当地的地区因素特点,另一方面,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维系着人们的感情与血缘。建筑,以民族或地域的集合体系来看,既有层次关系,又有交叉性。” [1]
  随着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统的建筑材料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开始由最初的被动使用自然材料转变为对新型材料的追求与创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筑材料种类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型材料。在材料创新变革中,传统地域性乡土材料逐渐被新型建筑材料所取代,成为建筑营造的主角。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施工工艺在对传统工艺传承发扬的基础上给予创新,为建筑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动下,现代建筑种类层出不穷,形式千姿百态,掀起了建筑发展的潮流。随着新材料与新建筑的大量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直接的当属环境问题以及建筑同化现象引发的地域性消失问题。
  费孝通先生(1981)说过:每个民族都有属于其“本民族的标志”,因为该民族群体需要培养共同的感情和心理特征,并形成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2]
  (三)生态理念下地域重构观念的回归
  随着技术层面工艺的革新,以及原有局限性的改进,就其可回收利用,生态环保的生态价值而言,乡土材料的应用与推广对环境生态效应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地域建筑以乡土材料为表达载体,作为人对建筑客观感受最为直接的媒介。
  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就是材料的纹理,以及人对它的触觉感受。以乡土材料为主的建筑材料可分为:乡土材料、植物及作物秸秆材料、木质材料、石材等四大类。
  自人类文明之始,土、木材、各类石头、砖坯、作物秸秆作为最早的建筑材料用于搭建简单的驻足休息场所,具有一定的历史感性和时代性象征性意义。建筑材料为取材便利且易于加工的天然材料,就地取材,成为了先民筑建房屋的主要取材途径。
  在倡导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背景下,乡土材料保温隔热、易于加工、制作过程污染量少、可回收利用的物理属性以及地域符号性的材料特征使乡土材料受到了建筑师营造地域性建筑的重视。地域乡土材料在建筑构建过程中不同的设计形式,营造出不同的建筑气质。虽然如此,给人最深刻的不单是建筑材料本身传达的视觉感受,而应该是与其相关联、相融合的的文脉背景和自然环境,在各个因素相结合的背景下表达出的具有历史感的艺术气息。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观逐渐产生,相关学者就生态可持续观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生态可持续观念符合人对原始自然状态的追求,但是其内涵不仅是对回归原始自然状态的模拟与再造,而是在优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本章小结
  建筑材料与建筑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建筑发展史也可称为建筑材料的演变史。建筑材料的发展受时代发展背景的影响,以纵向时间为轴线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三大阶段。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与社会发展相呼应的三阶段,原始状态下的自然材料、新工业背景下的现代材料,到现阶段推崇的可回收生态环保型材料,由此可见,受观念意识形态的变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建筑材料提出了不同的时代要求。
  注释:
  [1]沈福熙.人与建筑[M].北京: 学林出版社,1989.
  [2]费孝通.民族与社会[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摘要:导入环节,就像歌曲中的“前奏”以及影片中的“片头”,扮演酝酿感情、呼应主题和创设情境的角色。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开始的象征,也是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精心设计导入,能够立疑激趣,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学习氛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例谈七年级英语语法课中导入环节的作用及方式,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英语语法课;导入;作用 ;方式  1.导入的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能源和材料短缺已成为难题。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耗能也越来越严重,此在我国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于建筑节能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能源  1 引言  目前,我国由于建筑业发展迅速,人们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了,很多人都会投资房地产,因此我国房地产发展很快,导致建筑耗能较大,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能源与资源
期刊
摘要:日本对中国东北推行移民蓄谋已久。1936年日本出台了《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政策的正式形成。全面侵华开始后,日本的移民源枯竭,移民计划出现了困难,故开始推行青少年移民,将16—19岁的青少年组成“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移民到中国东北。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当时属于伪满洲国,由于其特殊的战略位置,成为日本部署青少年移民的重要地区。  关键词:日本;青少年义勇军;移民侵略
期刊
摘要:德育工作是一个学校的重要工作,而且一直都是社会和教育界都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对于整个学校的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德、智、体、美、劳系统的融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校除了要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的讲授,还要更多的注重德育的培养。  关键词:德育观念;初中学校;传统美德  加强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正在成长当中的初中生们,是时代
期刊
摘要:蟠螭纹作为传统青铜器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不仅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本文将对蟠螭纹以视觉文化角度来发掘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内涵,最后通过它自身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造型特点,将其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总结出在平面设计上的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蟠螭纹;视觉文化;图形内涵;平面设计  一、蟠螭纹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一)蟠螭纹起源  中国的青铜艺术由来已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作为高校课程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后期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现代化的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提升,高校针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也逐渐开始普及,为了能够更有效的提升整个思政课程教学的成效性。目前许多学校都逐渐开始搭建网络思想课程教学的平台。因此,本文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在互联网视域下的改进路径”作为研究视角,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
期刊
摘要: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走进了家家户户。“互联网+”作为新时代衍生的一种方法论,在设计以及教育行业的作用和影响愈加广泛。基于此,本文从“互联网 + 视觉传达设计”这一版块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特征和优势,并粗略探讨了“互联网+”大背景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互联网 +”;人才培养;视觉传达;设计;创新  前言:  经过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工业革命,互联网
期刊
摘要: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艺的基本特性,这也意味着手工艺的实用时代的结束。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趋势更加显著,手工艺不仅只以一种纯物化形态存在,它的物质价值被工艺美术的核心新价值所替代,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手工艺与工艺美术,接着分析了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原因,最后论述了当代手工艺美术的新价值。  关键词:手工艺;工艺美术;核心价值;人文精神  1 手工艺与工艺美术  手工艺根植于
期刊
摘要:“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两性关系从封建社会一直延续至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女性侮称中更加深刻的凸显出来。研究现代汉语中女性侮称现象,对于揭露现代女性生存状况,反映社会现状以及实现男女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现代汉语;女性侮称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根基,它就像一面反光镜,实时地反映社会与文化。”[1]称谓语作为现代汉语
期刊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教育培训机构的迅速发展给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在课外提升自己的机会,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我国有关法律对社会教育机构的行为规范做出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教育机构健康发展,然而该行业的火爆也造成了近年来社会教育培训比较混乱的局面,全面监管的缺失使得社会教育机构质量不一,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困扰。本文笔者就将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概况做出简介,然后将就此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