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上,以往的做法往往陷入教学的误区,比如不能摆正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缺乏真正的对话,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能力,等等。其实,在新课标要求下,阅读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学生和阅读材料互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能力、方法、习惯等一系列目标的课内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寻找乐趣。能否培养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使之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与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二、传授学生各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X X》 、《我爱故乡的X X》、《我爱学校的X X》等。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培养语感,养成习惯。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一靠背诵,二靠抄写。教师应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并逐步形成习惯。在这方面,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一些好办法,效果很不错。
四、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因此,它必然要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随意发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寻找乐趣。能否培养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使之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与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二、传授学生各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X X》 、《我爱故乡的X X》、《我爱学校的X X》等。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培养语感,养成习惯。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一靠背诵,二靠抄写。教师应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并逐步形成习惯。在这方面,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一些好办法,效果很不错。
四、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因此,它必然要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随意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