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材中理化知识的应对体会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级生物教材的教学中,老师们都会遇到一些物理、化学的名词,如无机物、有机物、能量、浓度、扩散等,而物理、化学课到八年级、九年级才依次开设,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对知识的学习就会有一定的障碍。恰当地处理教材中理化知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学习,有利于生物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应对体会,与大家同享。
  1.对遇到的理化知识既不能视而不管,也不能随意增加难度,介绍时要通俗易懂。教材中的有些理化知识直接涉及生命现象的“关键”,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理化知识,若对这些知识不做解释、不处理,许多重要的生命现象、规律就很难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可是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随意增加理化知识的难度,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把握。因此在介绍理化知识时,力求通俗易懂,不宜用专业术语来解释。例如,学生有过未见鲜花却先闻到花香的经历,用此例解释扩散现象,有生活体会的七年级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理化知识的有效运用。在讲述有关“能量”时,告诉学生每天吃的食物中贮藏有化学能,虽然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但可以感受到,当我们吃进食物后,身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这力量就是化学能转换提供的,化学能是植物将太阳的光能转换储存的,能量是存在的而且还可以转换,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3.利用演示实验,活化理化知识。在“淀粉遇碘变蓝”“石灰水遇CO2变浑浊”等理化知识的学习中,采用演示實验来“活化”,通过科学、真实的实验,既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用物理、化学知识去解释生物学现象,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逻辑推理及判断能力。
  4.把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在对“浓度”一词进行处理时,演示两杯同样的温开水,分别加入1勺和5勺白砂糖再搅匀,选几个学生分别来品尝,说出感觉。因为平时学生有喝糖水的体验,使学生迅速建立了与浓度有关的概念。又如,在解释“扩散”的概念时除了举例,还在一杯清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以上的处理方法,让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不仅有效、快速地解决了理化知识给生物学知识传授造成的障碍,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兴趣。
  5.充分发挥教材中“小资料”的优势。七年级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诸如“课外读”“想一想”“讨论”“小资料”等小栏目,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对正文中出现的理化名词的解释,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运用,有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6.对涉及的理化药品、仪器的使用着重强调注意事项。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涉及酒精、酒精灯、吸管、烧杯、表面皿、碘酒等的使用,由于课堂时间紧,不能像化学老师那样系统规范地讲解,但一定要把学生最易造成事故的环节预测清楚,并作为令行禁止的条款来宣布。
  总之,认真研究七年级生物教材中理化知识的教学处理方式,会给我们的实际教学带来方便,克服学生接受知识的障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编辑 鲁翠红
其他文献
晨检是每个幼儿园一日常规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保健措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
期刊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是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特点,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用情感教育加强
期刊
自从阿尔法狗出来搞完事情以后,人工智能算是彻底火了。  有时候,浮躁的创投界是和时尚界有一拼的。当然这股席卷全球的舆论风暴里也刮出了一股清流,让一位全球顶级华裔女科学家进入了国民的视野。  她是全球十大顶级科学家之一,人工智能领域绕不开的传奇女人,也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在顶级计算机期刊上发表超过100篇学术论文!她就是世界人工智能顶级科学家,斯坦福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李飞飞。  李飞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的学习动机支配下,通过学生自学,探索,研究来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合理安排,监督,调整和评价。  一、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1.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中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现代教育观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