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堂中的引入环节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当巧妙的引,不仅能有效复习,以旧领新顺利实现前后知识间的自然过渡;更能活跃学生思维,启迪智慧为新授课的高效学习创设良好氛围,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区区一堂课尚且如此,单元教学中的引入更值得我们去重视并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究。一般说来,单元导入课的目的旨在大量语料灌注中让学生汲取与单元话题相关的词汇、表达与必备的背景知识并能在当堂课中大胆积极的去用去表达,充分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而能用”的理念。如此,导入才真正能起到激活、铺垫的效果。下面以外研版高一第三册第四模块Sandstorms in Asia第一节Introduction﹠Speaking为例,谈谈我个人对课件制作与利用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1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响特点,有声有色地导入新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本课的主题是遮天蔽日的自然灾害“sandstorms”而我在课前一直利用音箱播出的却是西城男孩的主打歌曲“Give me the sunshine”,上课铃声响起,我轻点鼠标,问道“Do you like the song? What word do you hear most?”“sunshine”学生异口同声兴致盎然地答道。“But today we can’t see the sign of sunshine at all in the classroom though it’s quite sunny.”“Why?”学生大惑不解。“Because our topic is a disaster——Sandstorms in Asia.”随即屏幕展示沙尘暴图片及单元标题,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脑海里也浮现出了这样一个悬念:Are they really so violent that they can hold back the sunshine from us? Let’s see. 带着悬念听课,当然会百倍投入而高效收获。
2 图片应少而精,尽量选择那些非常经典颇具代表性并具直观视觉刺激效应的为佳
如此,学生方可过目不忘,并能快速对所授内容做出反应,达到如期效果。比如我课件中那张“北京下土了”的图片,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直击要害。学生看着图片,一片哗然并情不自禁读出声来北-京-下-土-了!What are sandstorms?的问题随即而来。Sand storms are strong, dry winds that carry sand.轻松释然的笑声之后,给出以上答案对他们来说已非难事。如此以来,经典图片的妙用不仅让学生牢牢抓住了sandstorm的鲜明特征,更为下来interview中对沙尘暴的准确描述打下了伏笔,做了必要的铺垫。
3 文字部分说明力求简洁直观,清楚明了
以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捕获主要信息,而把时间留给思考和组织材料及口语表达部分。如我在对speaking中interview 的处理时,并没有把课本中那些冗长的长句搬上屏幕,而是简洁地写到:Have you ever been in a sandstorm? If yes, describe it to your partner.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When it happened
?Where you were
?What things looked like
?how you felt about it
导示如此简洁并且层次清楚,那么学生则不需要煞费苦心去读题,获取信息,而可马上进入到discussion环节,按导示所列的结构去准备语言材料。短时间内列出answers,然后组内practice,之后课堂即可马上进入最后的输出检查阶段。大量的演示、操练与教师适时的必要评价将引领我们实现语言课上有效输入,高效输出的教学目标;在目标落实的同时,保证学生语言知识与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同时教师应合理运用图片,借助语言与手势,多维度地去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开口,求新求异,表他人来表之见,述他人来述之意,让课堂真正成为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肯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飞去展示,他们回报我们的便将是收获的喜悦。
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课型的设计中,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与工具。在单元导入课中,它能更直观载入有效信息以刺激学生的视听神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应充分利用它的影像效果及容量大等特征,合理简洁而有效地利用它,让它真正成为服务老师,激发学生灵感与参与热情最佳媒介,进而成为帮助我们实现高效英语教学的得力助手。
1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响特点,有声有色地导入新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本课的主题是遮天蔽日的自然灾害“sandstorms”而我在课前一直利用音箱播出的却是西城男孩的主打歌曲“Give me the sunshine”,上课铃声响起,我轻点鼠标,问道“Do you like the song? What word do you hear most?”“sunshine”学生异口同声兴致盎然地答道。“But today we can’t see the sign of sunshine at all in the classroom though it’s quite sunny.”“Why?”学生大惑不解。“Because our topic is a disaster——Sandstorms in Asia.”随即屏幕展示沙尘暴图片及单元标题,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脑海里也浮现出了这样一个悬念:Are they really so violent that they can hold back the sunshine from us? Let’s see. 带着悬念听课,当然会百倍投入而高效收获。
2 图片应少而精,尽量选择那些非常经典颇具代表性并具直观视觉刺激效应的为佳
如此,学生方可过目不忘,并能快速对所授内容做出反应,达到如期效果。比如我课件中那张“北京下土了”的图片,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直击要害。学生看着图片,一片哗然并情不自禁读出声来北-京-下-土-了!What are sandstorms?的问题随即而来。Sand storms are strong, dry winds that carry sand.轻松释然的笑声之后,给出以上答案对他们来说已非难事。如此以来,经典图片的妙用不仅让学生牢牢抓住了sandstorm的鲜明特征,更为下来interview中对沙尘暴的准确描述打下了伏笔,做了必要的铺垫。
3 文字部分说明力求简洁直观,清楚明了
以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捕获主要信息,而把时间留给思考和组织材料及口语表达部分。如我在对speaking中interview 的处理时,并没有把课本中那些冗长的长句搬上屏幕,而是简洁地写到:Have you ever been in a sandstorm? If yes, describe it to your partner.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When it happened
?Where you were
?What things looked like
?how you felt about it
导示如此简洁并且层次清楚,那么学生则不需要煞费苦心去读题,获取信息,而可马上进入到discussion环节,按导示所列的结构去准备语言材料。短时间内列出answers,然后组内practice,之后课堂即可马上进入最后的输出检查阶段。大量的演示、操练与教师适时的必要评价将引领我们实现语言课上有效输入,高效输出的教学目标;在目标落实的同时,保证学生语言知识与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同时教师应合理运用图片,借助语言与手势,多维度地去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开口,求新求异,表他人来表之见,述他人来述之意,让课堂真正成为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肯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飞去展示,他们回报我们的便将是收获的喜悦。
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课型的设计中,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与工具。在单元导入课中,它能更直观载入有效信息以刺激学生的视听神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应充分利用它的影像效果及容量大等特征,合理简洁而有效地利用它,让它真正成为服务老师,激发学生灵感与参与热情最佳媒介,进而成为帮助我们实现高效英语教学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