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审评与欣赏是两个态度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zl900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叶的审评由于还是依赖人们的感官,所以被称作“感官审评”。这个感官审评并没有目的性的限制,不是限于核对某款茶叶的质量是否合乎被要求的标准,也不限于为茶叶订立市场上的等级。但是由于应用上几乎全是为核对质量等级或是等级排序而作,所以给人的印象是茶叶的审评在于鉴定茶叶的等级。
  “评审在于鉴定茶叶等级”的这个认知有什么不对吗?这样的认知只呈现审评的一半功能而已。审评的另一半功能是“茶叶的欣赏”,但是大家普遍忽略了“茶叶欣赏”在茶叶官能鉴定上的功效,甚至于误认茶叶评鉴与茶叶欣赏是两回事。
  先说审评的功能不只在于鉴定茶叶的等级,也在于引导茶叶的欣赏,因为鉴定与欣赏都必须以“知茶”为基础。茶的品质鉴定是从茶的外观、茶的冲泡、茶的湯色、茶的香气、茶的滋味、茶被泡开以后的叶底诸方面去了解的,茶的欣赏也是同样从这六个方面切入,都必须对茶的种植、茶的制作、茶的冲泡、茶的品质、茶的特性、茶的市场质量、茶的品饮质量有所了解。如果对这些茶叶的背景资料不够清楚,要鉴定等级、或谈论欣赏是虚幻的,不实际的。
  上面说到深入理解茶叶品质与欣赏茶叶之美的六个界面,其中有一项“茶的冲泡”是容易被忽略的。不管是评鉴还是欣赏,都必须先了解这泡茶是怎么泡出来的,是用“审评杯组”还是“审评盖碗”?是以2%或5%的茶水比例泡成的?还是使用小壶茶法以一般品饮的方式冲泡?不同的泡法将影响茶汤、香气、滋味、叶底的评鉴与欣赏效果。理解了冲泡的方式,还要注意冲泡茶叶的水温与冲泡器的材质,尤其是盛装茶汤的杯子,不只是材质影响茶汤的质感,杯子内侧的颜色更是直接影响了汤色。
  进一步再说茶叶品质鉴定与茶叶欣赏的差异。茶叶评鉴的主要目的是茶叶品质优劣的鉴定,这其中包括了茶叶市场等级的标准,与茶叶比赛时的品质排序。这些都似乎依赖了大众公认的一些优劣概念,加上专家历次以权威姿态赋予的优劣与等级界定。这个品质的衡量标准与茶叶的欣赏会有一定的差异,好比我们说一幅画在构图上不要把三件物品排成一直线,不要把所有物件平均分布,还提出了长宽最佳的黄金比例、色彩的调和色与不调和色、线条排列的美与不美。老师批改学生的绘画作业时,可能会依上述这些规则加以修正学生的错误,某些单位主办的绘画比赛,也会以上述这些原则加以评分。但是绘画的欣赏往往是跳脱这些规则的,美学与艺术,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项目的欣赏上另有一番论述。茶叶的欣赏,包括茶汤、茶叶、叶底,甚至包括泡茶、奉茶,也是不容易设定审美的标准。虽然说“口之于味有同焉”,但是在“好喝”以上的空间里,是无穷尽的欣赏领域。
  市场上的商品标准主要在规范商场秩序,也作为定价的准则,往往是在“日常所需”的商品范围内,茶叶的审评标准也是如此。但是当茶叶进入到欣赏的领域,往往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设定标准了,一般市面上所应用的茶类名称也无法完全表达欣赏的内涵,如不发酵与轻发酵间、中发酵与全发酵间、渥堆与入仓间、焙火与复火间、苦与香之间、嫩与熟之间,还有陈化的年份与品质之间,都难以划分界限,也不应该订定标准,否则审美与艺术将受困于人为的藩篱,无法向前迈开。
其他文献
茶路漫漫,总是让人一眼望不到边际。茶叶知识覆盖面积广而深,许多知识要多年的茶叶品饮经验积累。现代人在城市里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所以远在深山的茶叶越来越受到城市人的喜爱,许多学茶的朋友难以忍受学茶过程中的艰辛与枯燥,但是又想在朋友面前显露一把对茶的理解与见识。于是,这样一类培训机构由此“应运”而生:“七天,让你成为品茶大师”、“跟着某某大师学品茶”、“只需三天,茶山游学,归来你就是行家”……诸如
期刊
那歌里唱“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我便疑心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  重逢——某个人、某棵树、某条河、某件事,都是从前的因缘结出的果实……  夏至之后,上海就会进入一年中最长的雨季。不便外出,便在家里喝茶,想很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  近几年对“时间”这个命题格外关注,想很认真地把《一盏茶的时间》写成系列,作为我习茶十余年的小結——但很多想法临到落笔时,却又变得模糊和不确定。  于
期刊
福建和黑龙江,一个位于东南沿海,一个位于东北边陲,虽遥隔3000公里的山河,却因一杯芳香隽永的闽茶和一条纵贯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5月31日,适逢2019第十届中国(哈尔滨)春季茶产业博览会开幕,作为茶博会重头戏之一的“闽茶中国行”哈尔滨站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启,闽黑两省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爱茶人、企业代表、新闻媒体及冰城市民共1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感受了多彩闽
期刊
说起陈茶的高香,还需要从纯干仓概念说起。事实上,纯干仓的概念兴起于20年之前。纯干仓概念一开始,大家其实只有湿仓、干仓两个概念。也就是湿仓就是传统意义的港仓存出来的茶,而干仓就是未经过港仓存放的茶就就是干仓茶。  然后干仓茶的概念维持了大概5~6年时间。当时市场上大家对于干仓茶也没有太多的细分概念。现在回头来看,当时干仓茶数量非常稀少,基本上未经过港仓的不管其存放状态如何,都定义为干仓茶。  又过
期刊
前段时间听熟悉茶山的张敏讲,拉祜族头人对人问起他们是否信仰佛教时说:释迦牟尼来勐海的时候,拉祜族人已剃好了头发,等着他来举行仪式,但这时释迦牟尼突然有事,中途回去了……  如果你了解拉祜族历史,就会震惊于这个头人的智慧。因为古时拉祜人受压迫,不能自由信教。向往佛教的拉祜人只能通过剃发、在村子中搭建类似寺庙的建筑来表达心愿。所以,一般人讲述这段历史是为难的。但这个充满外交智慧的故事完美地解决了所有的
期刊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的云贵川,由于世代的异花授粉以及人类长期的选择,形成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资源。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勐海茶树分圃,共保存了种质资源共3300份(尚不包括其他产茶省茶叶研究所保存的茶树品种资源)。据统计,到2015年,全国有国家审(认)定的茶树品种134个(有性系17个);省级审(认)定茶树品种200多个(包括台湾省);福建是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摇篮地”,无性系
期刊
进入5月以来,茶界就一直很热闹。  “五一”小长假期间,朋友圈几乎被武夷山刷屏了。懂茶的或不懂茶的,做茶的或不做茶的,都跑去了,然后各种“晒”。就在武夷岩茶毛茶相继出炉时,在杭州盛大开启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又把茶界中人都“吸”走了,且热点不断。  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茶展刚刚落幕,头条又被方舟子—一确切地说,是被普洱茶给抢走了。  “5· 20”浪漫表白日这一天,方舟子在自媒体上也进行了最“
期刊
刚入夏的时节,绽放了一季的烂漫鲜艳早己退去,大雨初霁后山间弥漫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泥泞和衰败是种无奈,但道法自然,换来的却是季节更替的风土厚礼。新茶来了,坦洋村新一年的茶王也诞生了,续写着著名的中国红茶——坦洋工夫的不凡“功夫”。这一日,于坦洋村民宅里,品鉴一泡“茶王之作”。  一走进坦洋村,高岗锁雾,深谷凝云,屋舍古朴俨然,茗香清新四溢。喜欢到茶村的老宅子喝茶,因为可以喝到很多非市场化的私房茶,泡
期刊
4月10-11日,首届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在广西南宁举办。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表示,这是目前广西参赛茶样最多、茶叶品质最高、比赛权威度最高、审评专家阵容最强的…次比赛。  此次斗茶赛共有195个茶样参赛,分为现代工艺六堡茶、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珍稀鉴赏级茶三类共八组来评选,其分别为:现代工艺陈化时间1-4年、4-8年、8-12年,传统工艺陈化时间1-4年、4-8年、8- -12年,珍稀鉴
期刊
4月1 5日, “土楼故里”漳州南靖书洋镇茶旅文化节暨首届高山有机茶园开采节在洋顶岽茶园开幕。在活动现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高山有机茶园的草长莺飞以及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来到海拔1050米的洋顶岽,这里常年云霧缭绕,站在静寂的山岭中,望草长莺飞,茶园垅垅,会萌生许多感想。或许,你在离茶树近一点的地方,会发现那些随风飘曳的叶子像是有灵魂的精灵,它们跳动着、舞动着、嬉戏着。  让杂草丛生  在活动当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