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务业国际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抓住机遇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概括了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SFDI)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指出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业国际转移 服务业利用外资(SFDI) 服务业外包
近年来,继发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向具有劳动力规模和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对外转移的浪潮开始兴起。服务业国际转移是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第三波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服务业国际转移是指一国将原来在本国国境内从事的服务活动交给位于国境之外的其他企业,然后再从国境外输入这些服务活动的行为。
一、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
1、国际服务业转移规模较大
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1/4。1990年,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第一、二产业之和,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50.1%。1999年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超过60%。2005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中,服务业投资已占2/3。其中,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从1995年的469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2006年上半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730亿美元,占美对外直接投资的56%,比2005年同期增长2.2倍。
2、服务业转移及其涉及行业的转变
服务业转移由制造业追随型逐步向服务业自主扩张型转变,服务业转移涉及的行业由劳动、资源型服务业转向知识型服务业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前,服务业一般跟随在制造业之后开展跨国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跨国化形成的国际竞争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寻求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网络、渗入世界主要市场以谋取利润的战略意识,服务业开始不再满足于单纯尾随制造业企业走向海外。进入90年代,随着各国对历来限制甚严的电信、金融等服务部门管制的放松,服务业获得迅速向海外扩张的契机。在此过程中,服务业逐渐摆脱仅提供中间性生产投入的传统角色,而转为主动向同行业其他部类的服务领域扩展。如跨国银行不仅为制造业跨国公司提供资金,而且还经办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资金调拨、周转和结算,或提供外汇、资金、市场行情、企业变动和生产经营等咨询意见;数据处理公司同时经营软件和电讯业服务;会计事务所除审计外,又将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公关等部门的服务集于一身。目前,国际服务业转移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电子芯片设计、生物信息和法律服务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会计、企业采购、交易处理、人力资源管理、IT技术保障和解决方案、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个服务环节,主要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主。
3、跨国公司是国际服务业转移潮流的发轫者,其中服务业跨国公司主导了全球性服务转移
跨国公司和大的金融资产部门为提高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和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在2005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共涉及51个行业,其中28个属于服务行业,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有281家,超过半数;而且在其他500强制造业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其服务业务的收入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制造业的收入。跨国公司还将更多的研发活动转移到国外,国外分公司的研发支出到2002年已经达到670亿美元。
4、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发展前景广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将一些专业化水平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市场调研、战略管理、广告策划、公共关系由原来企业内部经营转向全部外包。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公司又将服务外包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原来由企业内部经营的后台服务如工资发放、账单处理、数据结算、网络服务、物流等外部化,使企业既成为生产性服务的购买者,又是各种生产性服务产品的发包者和项目管理者。这一服务业外包式生产是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同时也是促使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因素之一。
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预测,今后5年内,美国白领工作岗位的离岸外包将达30%。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公司预测,到2010年,发达国家中25%的传统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
二、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SFDI)现状分析
1、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但与制造业相比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较低
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606.30亿美元,第一产业占1.84%,第二产业74.98%,服务业占23.18%。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603.25亿美元,第一产业1.19%,第二产业74.09%,服务业占24.72%。而从全球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构成都转向服务业,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制造业的比重相对减少。1990年服务业FDI比重接近一半,而2002年服务业比重已经上升到约60%,2005年服务业比重已超过2/3,发展中国家也已经超过50%。
我国服务业FDI流入量相对较少的原因主要有:
(1)我国服务业本身规模相对较小。200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67%,200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2%。目前整个世界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60%,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而中低收入国家则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1990-2002年期间,世界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国家服务业增速普遍高于工业增速,而中国服务业增速比工业低3.8个百分点,是发展中国家里服务业增速与工业增速差距最大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服务业外资比重偏低是服务业增速与制造业增速的差距过大的结果。
(2)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国内还未形成支撑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环境。我国服务业仍以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普遍落后,缺乏专业化的中高端服务供应商,多数还是制造业企业“大而全”式的自我服务,在境内外没有有效的营销渠道,企业生产和服务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低,整合利用全区资源能力差,承接服务转移能力非常薄弱。因此跨国公司往往把中国作为其全球布点的一个“生产车间”,而在其全球战略中,其所需要的服务如研究开发、金融、管理咨询、原材料采购、分销体系构建则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这充分解释了生产性服务业FDI未伴随制造业FDI快速增长的原因。
2、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均衡
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均衡,服务业FDI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等消费者服务领域,生产者服务业比重小;服务业FDI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的服务部门,新兴产业的服务部门比重小。
2005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中,房地产业实际外商投资额54.18亿美元,租赁和商业服务业37.45亿美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8.12亿美元,批发零售业10.38亿美元(见表1)。从整体来看,生产者服务的比重较小。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从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看,房地产投资下降明显,具有高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迅速增长。2005年房地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全部服务业外商投资中的比重为36.33%,与2004年相比,分别下降了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增长了42.34%,批发和零售业实际使用金额增长了40.4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10.1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15.65%。
生产者服务业FDI流入相对较少与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由金融保险、不动产、工商服务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服务业来拉动。1998年OECD国家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经营服务的比重最大,平均达32%,然后依次为批发、零售、餐饮旅馆,最后是运输通讯。而我国2004年服务业各部门增加值对GDP贡献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7.8%,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房地产业4.5%,金融业3.4%。服务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服务业FDI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虽然近几年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产业有一定的升级取向,但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传统部门和一般产业仍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3、我国承接服务业外包业务发展缓慢
我国承接服务业外包业务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印度、爱尔兰等国。
从目前来看,发达国家仍然是接受服务业离岸外移的主体,如2002-2003年所有面向出口的与呼叫中心有关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一半以上流入发达国家。但是,服务产品可贸易性的增强促进了新的国际服务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和产业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吸引服务业跨国公司的FDI和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了条件。
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3月底的一年里,为其他国家提供软件和后端办公(back office)服务等外包业务给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34.5%,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该协会主席瑞马多雷预计,到2008年3月,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中所占份额将达到51%,届时印度这一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
目前,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上,加拿大占有的份额仅次于印度,为32%,中国为4.9%,东欧国家为4.5%。2005年中美外包规模为2.38亿美元,仅占美国发包市场总额的1.30%。中日外包规模达5.68亿美元,仅占日本发包市场总额的5.36%,中欧外包规模为0.15亿美元,约占欧盟发包市场总额的0.25%。
我国在承接服务业和软件外包等方面已落在印度、爱尔兰等国的后面,未来在进一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方面还将面临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巴西、俄罗斯、越南、菲律宾等)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我国承接服务业外包业务发展缓慢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高层人才缺乏,企业运作成本过高。我国虽然拥有低人力成本优势,但从事现代服务业和承接外包服务所必需的高素质人才紧缺,人才使用成本增加太快,部分行业中高级人才成本已接近发达国家的一半。服务企业的成本优势部突出,员工费用、厂房费用、咨询培训费用、税收都比较高。
(2)基础设施状况。由于服务产品的贸易基本上都要通过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等实现,电信服务的价格和质量至关重要,而我国恰恰在这方面存在缺陷。
(3)数据保护和监管方面。在数据保护和监管方面中国的力度不够。
三、我国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对策
1、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服务业开放
依据市场准入原则,逐步提高服务市场准入程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
依据透明度原则,完善服务市场政策环境。对有关政策、规定(包括地区性的政策规定)尽力做到规范、统一,并及时给予公开,为国内外服务提供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依据国民待遇原则,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2、尽快出台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行业导向政策
目前,在我国服务业外资主要投向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而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行业和资金短缺行业,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地质勘探、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行业,外资所占比重很低。我国必须尽快出台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行业导向政策,优化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2002年3月11日公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为正确引导外资流向,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投资鼓励措施,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对于符合我国引进外资重点、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投资项目,如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开放和引资的力度。
3、加快建设有利于更多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特殊功能区域
印度、新加坡、韩国、爱尔兰在承接服务业转移过程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其中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来吸引各种离岸服务,建立针对服务业的科技园区,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给予税收、外汇等政策优惠,以及人员来往、清关等便利措施。这些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我国可在沿海地区选择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大连等主要城市,建立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示范基地,加快服务业开放,在选定的区域内给予比较优惠的政策。
根据不同地区的基础特点,在现有高新技术区、保税物流区和科技园区等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和转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专业服务、物流运输、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建设面向全球的服务中心。
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尝试建立综合型自由贸易区或出口加工区,创造与国际服务业接轨的小环境,全面提高我国承接服务业外包和转移的能力。
4、注重人才培养,发挥人力资本在服务业中的作用
人才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要支持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从印度成为软件技术强国的经历看,其根本优势是人力资本优势,印度目前拥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IT专业人才。
在正规高等教育中,改进课程设置,加强有市场需求的订单培训,对毕业后的大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过更好地就业;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鼓励社会办学,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
【参考文献】
[1]姜建平、赵伊川:SFDI与中国服务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2]郑长绢:我国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特征和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3]韩玉军、陈华超: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6(10).
[4]宋伟良: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战略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5]张为付: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生发展机理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4).
【关键词】服务业国际转移 服务业利用外资(SFDI) 服务业外包
近年来,继发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向具有劳动力规模和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对外转移的浪潮开始兴起。服务业国际转移是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第三波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服务业国际转移是指一国将原来在本国国境内从事的服务活动交给位于国境之外的其他企业,然后再从国境外输入这些服务活动的行为。
一、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
1、国际服务业转移规模较大
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1/4。1990年,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第一、二产业之和,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50.1%。1999年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超过60%。2005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中,服务业投资已占2/3。其中,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从1995年的469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2006年上半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730亿美元,占美对外直接投资的56%,比2005年同期增长2.2倍。
2、服务业转移及其涉及行业的转变
服务业转移由制造业追随型逐步向服务业自主扩张型转变,服务业转移涉及的行业由劳动、资源型服务业转向知识型服务业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前,服务业一般跟随在制造业之后开展跨国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跨国化形成的国际竞争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寻求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网络、渗入世界主要市场以谋取利润的战略意识,服务业开始不再满足于单纯尾随制造业企业走向海外。进入90年代,随着各国对历来限制甚严的电信、金融等服务部门管制的放松,服务业获得迅速向海外扩张的契机。在此过程中,服务业逐渐摆脱仅提供中间性生产投入的传统角色,而转为主动向同行业其他部类的服务领域扩展。如跨国银行不仅为制造业跨国公司提供资金,而且还经办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资金调拨、周转和结算,或提供外汇、资金、市场行情、企业变动和生产经营等咨询意见;数据处理公司同时经营软件和电讯业服务;会计事务所除审计外,又将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公关等部门的服务集于一身。目前,国际服务业转移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电子芯片设计、生物信息和法律服务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会计、企业采购、交易处理、人力资源管理、IT技术保障和解决方案、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个服务环节,主要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主。
3、跨国公司是国际服务业转移潮流的发轫者,其中服务业跨国公司主导了全球性服务转移
跨国公司和大的金融资产部门为提高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和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在2005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共涉及51个行业,其中28个属于服务行业,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有281家,超过半数;而且在其他500强制造业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其服务业务的收入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制造业的收入。跨国公司还将更多的研发活动转移到国外,国外分公司的研发支出到2002年已经达到670亿美元。
4、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发展前景广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将一些专业化水平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市场调研、战略管理、广告策划、公共关系由原来企业内部经营转向全部外包。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公司又将服务外包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原来由企业内部经营的后台服务如工资发放、账单处理、数据结算、网络服务、物流等外部化,使企业既成为生产性服务的购买者,又是各种生产性服务产品的发包者和项目管理者。这一服务业外包式生产是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同时也是促使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因素之一。
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预测,今后5年内,美国白领工作岗位的离岸外包将达30%。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公司预测,到2010年,发达国家中25%的传统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
二、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SFDI)现状分析
1、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但与制造业相比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较低
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606.30亿美元,第一产业占1.84%,第二产业74.98%,服务业占23.18%。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603.25亿美元,第一产业1.19%,第二产业74.09%,服务业占24.72%。而从全球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构成都转向服务业,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制造业的比重相对减少。1990年服务业FDI比重接近一半,而2002年服务业比重已经上升到约60%,2005年服务业比重已超过2/3,发展中国家也已经超过50%。
我国服务业FDI流入量相对较少的原因主要有:
(1)我国服务业本身规模相对较小。200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67%,200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2%。目前整个世界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60%,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而中低收入国家则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1990-2002年期间,世界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国家服务业增速普遍高于工业增速,而中国服务业增速比工业低3.8个百分点,是发展中国家里服务业增速与工业增速差距最大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服务业外资比重偏低是服务业增速与制造业增速的差距过大的结果。
(2)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国内还未形成支撑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环境。我国服务业仍以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普遍落后,缺乏专业化的中高端服务供应商,多数还是制造业企业“大而全”式的自我服务,在境内外没有有效的营销渠道,企业生产和服务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低,整合利用全区资源能力差,承接服务转移能力非常薄弱。因此跨国公司往往把中国作为其全球布点的一个“生产车间”,而在其全球战略中,其所需要的服务如研究开发、金融、管理咨询、原材料采购、分销体系构建则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这充分解释了生产性服务业FDI未伴随制造业FDI快速增长的原因。
2、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均衡
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均衡,服务业FDI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等消费者服务领域,生产者服务业比重小;服务业FDI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的服务部门,新兴产业的服务部门比重小。
2005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中,房地产业实际外商投资额54.18亿美元,租赁和商业服务业37.45亿美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8.12亿美元,批发零售业10.38亿美元(见表1)。从整体来看,生产者服务的比重较小。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从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看,房地产投资下降明显,具有高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迅速增长。2005年房地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全部服务业外商投资中的比重为36.33%,与2004年相比,分别下降了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增长了42.34%,批发和零售业实际使用金额增长了40.4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10.1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15.65%。
生产者服务业FDI流入相对较少与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由金融保险、不动产、工商服务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服务业来拉动。1998年OECD国家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经营服务的比重最大,平均达32%,然后依次为批发、零售、餐饮旅馆,最后是运输通讯。而我国2004年服务业各部门增加值对GDP贡献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7.8%,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房地产业4.5%,金融业3.4%。服务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服务业FDI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虽然近几年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产业有一定的升级取向,但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传统部门和一般产业仍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3、我国承接服务业外包业务发展缓慢
我国承接服务业外包业务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印度、爱尔兰等国。
从目前来看,发达国家仍然是接受服务业离岸外移的主体,如2002-2003年所有面向出口的与呼叫中心有关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一半以上流入发达国家。但是,服务产品可贸易性的增强促进了新的国际服务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和产业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吸引服务业跨国公司的FDI和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了条件。
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3月底的一年里,为其他国家提供软件和后端办公(back office)服务等外包业务给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34.5%,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该协会主席瑞马多雷预计,到2008年3月,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中所占份额将达到51%,届时印度这一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
目前,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上,加拿大占有的份额仅次于印度,为32%,中国为4.9%,东欧国家为4.5%。2005年中美外包规模为2.38亿美元,仅占美国发包市场总额的1.30%。中日外包规模达5.68亿美元,仅占日本发包市场总额的5.36%,中欧外包规模为0.15亿美元,约占欧盟发包市场总额的0.25%。
我国在承接服务业和软件外包等方面已落在印度、爱尔兰等国的后面,未来在进一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方面还将面临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巴西、俄罗斯、越南、菲律宾等)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我国承接服务业外包业务发展缓慢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高层人才缺乏,企业运作成本过高。我国虽然拥有低人力成本优势,但从事现代服务业和承接外包服务所必需的高素质人才紧缺,人才使用成本增加太快,部分行业中高级人才成本已接近发达国家的一半。服务企业的成本优势部突出,员工费用、厂房费用、咨询培训费用、税收都比较高。
(2)基础设施状况。由于服务产品的贸易基本上都要通过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等实现,电信服务的价格和质量至关重要,而我国恰恰在这方面存在缺陷。
(3)数据保护和监管方面。在数据保护和监管方面中国的力度不够。
三、我国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对策
1、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服务业开放
依据市场准入原则,逐步提高服务市场准入程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
依据透明度原则,完善服务市场政策环境。对有关政策、规定(包括地区性的政策规定)尽力做到规范、统一,并及时给予公开,为国内外服务提供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依据国民待遇原则,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2、尽快出台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行业导向政策
目前,在我国服务业外资主要投向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而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行业和资金短缺行业,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地质勘探、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行业,外资所占比重很低。我国必须尽快出台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行业导向政策,优化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2002年3月11日公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为正确引导外资流向,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投资鼓励措施,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对于符合我国引进外资重点、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投资项目,如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开放和引资的力度。
3、加快建设有利于更多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特殊功能区域
印度、新加坡、韩国、爱尔兰在承接服务业转移过程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其中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来吸引各种离岸服务,建立针对服务业的科技园区,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给予税收、外汇等政策优惠,以及人员来往、清关等便利措施。这些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我国可在沿海地区选择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大连等主要城市,建立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示范基地,加快服务业开放,在选定的区域内给予比较优惠的政策。
根据不同地区的基础特点,在现有高新技术区、保税物流区和科技园区等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和转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专业服务、物流运输、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建设面向全球的服务中心。
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尝试建立综合型自由贸易区或出口加工区,创造与国际服务业接轨的小环境,全面提高我国承接服务业外包和转移的能力。
4、注重人才培养,发挥人力资本在服务业中的作用
人才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要支持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从印度成为软件技术强国的经历看,其根本优势是人力资本优势,印度目前拥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IT专业人才。
在正规高等教育中,改进课程设置,加强有市场需求的订单培训,对毕业后的大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过更好地就业;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鼓励社会办学,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
【参考文献】
[1]姜建平、赵伊川:SFDI与中国服务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2]郑长绢:我国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特征和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3]韩玉军、陈华超: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6(10).
[4]宋伟良: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战略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5]张为付: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生发展机理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