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尝试以“齐鲁文化”为例,探讨留学生的文化课教学模式。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怎样结合齐鲁地域优势,使文化和语言教学相融合,提升教学效果。作者认为只有采取文化学习与语言教学融合一体的模式,配合实地考察的文化体验学习活动,并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为辅助,才能激发留学生学习热情,帮助留学生理解、热爱中国语言文化,以达知华友华之目的。
关键词:中华文化教学 齐鲁文化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掌握最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提升留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是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
作者所在学校为加强留学生中华文化素养专门开设了“中华文化概况”课,也开设了太极拳和中国书法等选修课。学校也组织“泉城游”和“博物馆文物对话”等研学活动,同时定期举办中华文化讲座与上述活动相结合,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为将来进入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来华的留学生大都对中华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课授课内容和方式要适合留学生自身特点,不能纯粹照搬中国学生学习文化课体系模式,否则会使留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开发适合留学生的文化课内容体系,探索出适宜的教学方式,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是每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的责任。
众多学者对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课程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耿军(2011)针对留学生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可以从教师、教材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角度解决。贡伟浩(2014)则认为要从教学用语,内容和课堂方式等方面提升留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本文作者学校在山东济南,本文以学校所处区域代表的齐鲁文化为例,探索如何在留学生的文化课教学中,以简单日常论语讲解为主线,实地考察,日常生活实践,并辅助信息技术,尝试创建留学生文化课教学的独特方式。
二、齐鲁文化特点
西周时期,以临淄为都城的齐国和以曲阜为都城的鲁国各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两者融合汇成了齐鲁文化,经过“百家争鸣”时期的发展,经秦汉发扬,齐鲁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一直在影响华人的生活。齐鲁文化博大精深,主要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齐鲁文化流派众多,内涵丰富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齐鲁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儒家学派理论根源在于鲁文化,鲁文化的形成主要源于周公旦于周初所制定的整套的礼乐制度,儒家文化风格是质朴务实,注重传统,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是思想圣人,教育家,万世师表,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中华无仲尼,万古如长夜”所言非虚,儒家思想的继任者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后人并称“孔孟”。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传承儒家思想方面都有很多非常有名的故事可以作为后世教育的素材。
分封在齐国的吕尚是一位思想开放的改革者,通齐国工商职业,便齐国渔盐之利,使得齐国拥有了较高的经济水平,形成了浮华活泼,兼收并蓄,不拘于传统,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齐文化。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观点的墨家,以法治为核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法家,讲究用兵策略,写出《孙子兵法》的法家都是产生于齐鲁大地的文化学派,都为齐鲁文化的兴盛贡献了力量。
融合的齐鲁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是我们也应该重视齐鲁文化的个别性,这在留学生的文化课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2)齐鲁文化文化艺术成就突出
齐鲁文化在天文,地理,文化,绘画等方面成就突出,有其独特性。齐鲁自古是农业发达地区,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生产经验,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百度百科)。刘勰历时五年编著《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与豪放派风格代表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迄今为止仍在广泛留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大小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的传世书法作品都突出了齐鲁文化的艺术成就。
(3)对今日影响巨大
中国今日处于百年未之大变局之中。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体现在于文化复兴,现在竞争主要在于文化的竞争。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中化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每年的祭孔大典,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三孔就是儒家文化重要地位的证明。《论语》及齐鲁文化经典名句都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等佳句对国人更是耳熟能详。孔子是还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孔子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大使。
三、留学生文化课教学实践
(1)以《论语》名句学习为主线的教学实践。
平铺直叙为留学生讲解中国文化以留学生有限的汉语水平,学生会觉得艰涩难懂。受济南“公交论语”启发,留学生课堂教学可以以论语佳句作为切入点,把相关的论语名句按内容分列在“学习篇,交友篇,修养篇,处世篇,礼仪篇”等与留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文化课当中。每次课前,课中,结合课程內容,穿插各篇名句,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德不孤,必有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礼之用,和为贵。用这些和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论语名句勾勒出论语的文化内涵。这种集生活性,知识性,文化性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得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知识互为依存,互动互补,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齐鲁文化的同时,还学会了不少名言佳句,学生对汉语的理解会上升一大层次,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兴趣。学生课后意犹未尽,会继续深思体会这些名句使用的场景,并在和中国人交流时尝试使用,这些体验会提升留学生学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成就感,加深学中国文化的兴趣。 (2)实地考察,亲身体验
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置身文化和文物发源地的环境,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体会。亲身体验最好由文化课教师亲自带队,提前为学生布置好任务,预习要考察的内容,参观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讲解、总结,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曲阜三孔参观,看祭孔大会,游览淄博古城,拜访蒲松龄故居,章丘李清照纪念馆,在参观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为学生讲解齐鲁文化形成发展的当时环境。教师也可以带领留学生定期去山东省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汉代竹简,孔府衍圣公朝服,战国铜餐具等馆藏文物,了解齐鲁文化发展脉络。每次实地和博物馆参观后,教师要指导留学生及时总结,并在课堂报告自己的心得,以此,留学生也锻炼了自己解释文化现象,进行文化比较以及文化观点表达的的汉语综合能力。
(3)信息化手段
中国文化几千年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实地参观有时条件有限,无法实现。教师如果能借助视频、网络、声音等方式,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将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齐鲁文人诗词,音乐等进行直观呈现,将更容易吸引留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中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平时也可以通过现代通信方式如微信和QQ等向学生推送有关齐鲁文物的视频,并进行简单讲解,与留学生讨论,形成定时互动的习惯,培养中华文化学习氛围。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专家崔希亮(2010)认为当今世界,单纯的语言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文化和语言融合的模式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观念。只有融合中华文化和汉语语言学习的授课内容,与集知识性、趣味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文化语言知识的学习方式才能激发留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让留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针对齐鲁文化区域的留学生开展日常课堂、生活学论语的模式,配合亲身参观齐鲁文化圣地,博物馆研学等活动,增强了留学生的中华文化底蕴,也激发了他們系统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关注中国今日发展的热情,提升了留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2]王桂云,吴伟伟,张传霞.新时代背景下山东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8(11):192-193.
[3]张富祥.齐鲁文化综论[J].文史哲,1988(4):3-11.
关键词:中华文化教学 齐鲁文化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掌握最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提升留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是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
作者所在学校为加强留学生中华文化素养专门开设了“中华文化概况”课,也开设了太极拳和中国书法等选修课。学校也组织“泉城游”和“博物馆文物对话”等研学活动,同时定期举办中华文化讲座与上述活动相结合,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为将来进入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来华的留学生大都对中华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课授课内容和方式要适合留学生自身特点,不能纯粹照搬中国学生学习文化课体系模式,否则会使留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开发适合留学生的文化课内容体系,探索出适宜的教学方式,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是每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的责任。
众多学者对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课程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耿军(2011)针对留学生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可以从教师、教材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角度解决。贡伟浩(2014)则认为要从教学用语,内容和课堂方式等方面提升留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本文作者学校在山东济南,本文以学校所处区域代表的齐鲁文化为例,探索如何在留学生的文化课教学中,以简单日常论语讲解为主线,实地考察,日常生活实践,并辅助信息技术,尝试创建留学生文化课教学的独特方式。
二、齐鲁文化特点
西周时期,以临淄为都城的齐国和以曲阜为都城的鲁国各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两者融合汇成了齐鲁文化,经过“百家争鸣”时期的发展,经秦汉发扬,齐鲁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一直在影响华人的生活。齐鲁文化博大精深,主要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齐鲁文化流派众多,内涵丰富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齐鲁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儒家学派理论根源在于鲁文化,鲁文化的形成主要源于周公旦于周初所制定的整套的礼乐制度,儒家文化风格是质朴务实,注重传统,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是思想圣人,教育家,万世师表,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中华无仲尼,万古如长夜”所言非虚,儒家思想的继任者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后人并称“孔孟”。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传承儒家思想方面都有很多非常有名的故事可以作为后世教育的素材。
分封在齐国的吕尚是一位思想开放的改革者,通齐国工商职业,便齐国渔盐之利,使得齐国拥有了较高的经济水平,形成了浮华活泼,兼收并蓄,不拘于传统,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齐文化。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观点的墨家,以法治为核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法家,讲究用兵策略,写出《孙子兵法》的法家都是产生于齐鲁大地的文化学派,都为齐鲁文化的兴盛贡献了力量。
融合的齐鲁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是我们也应该重视齐鲁文化的个别性,这在留学生的文化课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2)齐鲁文化文化艺术成就突出
齐鲁文化在天文,地理,文化,绘画等方面成就突出,有其独特性。齐鲁自古是农业发达地区,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生产经验,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百度百科)。刘勰历时五年编著《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与豪放派风格代表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迄今为止仍在广泛留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大小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的传世书法作品都突出了齐鲁文化的艺术成就。
(3)对今日影响巨大
中国今日处于百年未之大变局之中。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体现在于文化复兴,现在竞争主要在于文化的竞争。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中化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每年的祭孔大典,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三孔就是儒家文化重要地位的证明。《论语》及齐鲁文化经典名句都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等佳句对国人更是耳熟能详。孔子是还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孔子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大使。
三、留学生文化课教学实践
(1)以《论语》名句学习为主线的教学实践。
平铺直叙为留学生讲解中国文化以留学生有限的汉语水平,学生会觉得艰涩难懂。受济南“公交论语”启发,留学生课堂教学可以以论语佳句作为切入点,把相关的论语名句按内容分列在“学习篇,交友篇,修养篇,处世篇,礼仪篇”等与留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文化课当中。每次课前,课中,结合课程內容,穿插各篇名句,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德不孤,必有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礼之用,和为贵。用这些和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论语名句勾勒出论语的文化内涵。这种集生活性,知识性,文化性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得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知识互为依存,互动互补,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齐鲁文化的同时,还学会了不少名言佳句,学生对汉语的理解会上升一大层次,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兴趣。学生课后意犹未尽,会继续深思体会这些名句使用的场景,并在和中国人交流时尝试使用,这些体验会提升留学生学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成就感,加深学中国文化的兴趣。 (2)实地考察,亲身体验
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置身文化和文物发源地的环境,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体会。亲身体验最好由文化课教师亲自带队,提前为学生布置好任务,预习要考察的内容,参观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讲解、总结,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曲阜三孔参观,看祭孔大会,游览淄博古城,拜访蒲松龄故居,章丘李清照纪念馆,在参观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为学生讲解齐鲁文化形成发展的当时环境。教师也可以带领留学生定期去山东省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汉代竹简,孔府衍圣公朝服,战国铜餐具等馆藏文物,了解齐鲁文化发展脉络。每次实地和博物馆参观后,教师要指导留学生及时总结,并在课堂报告自己的心得,以此,留学生也锻炼了自己解释文化现象,进行文化比较以及文化观点表达的的汉语综合能力。
(3)信息化手段
中国文化几千年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实地参观有时条件有限,无法实现。教师如果能借助视频、网络、声音等方式,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将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齐鲁文人诗词,音乐等进行直观呈现,将更容易吸引留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中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平时也可以通过现代通信方式如微信和QQ等向学生推送有关齐鲁文物的视频,并进行简单讲解,与留学生讨论,形成定时互动的习惯,培养中华文化学习氛围。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专家崔希亮(2010)认为当今世界,单纯的语言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文化和语言融合的模式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观念。只有融合中华文化和汉语语言学习的授课内容,与集知识性、趣味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文化语言知识的学习方式才能激发留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让留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针对齐鲁文化区域的留学生开展日常课堂、生活学论语的模式,配合亲身参观齐鲁文化圣地,博物馆研学等活动,增强了留学生的中华文化底蕴,也激发了他們系统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关注中国今日发展的热情,提升了留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2]王桂云,吴伟伟,张传霞.新时代背景下山东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8(11):192-193.
[3]张富祥.齐鲁文化综论[J].文史哲,1988(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