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收藏家最大的挑战,就是去发现未来的人将会如何形容我们当下所生活着的这个时代”。基于这一思考,黄国台(WiyuWahono)建立的艺术收藏为未来的世代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与知识来源,让他们得以去捕捉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他的收藏几乎跨越了所有的媒介:从生物艺术、灯光艺术、声音艺术,到表演艺术、扫描影像、音画装置等等。黄国台在印度尼西亚出生和长大,然后又在德国生活了20年。在此次访谈中,他与Larry's List分享了他的收藏如何反映了自己的第三文化背景、他展出个人收藏的经验、哪些作品他会放在办公室而不是家里、他的艺术品“愿望清单”以及他对当前全球健康危机将如何影响在线艺术市场与数字艺术的发展所持有的看法。
L:是什么让你想要开始收藏艺术的?你的收藏背后最大的动力是什么?
黄:最最关键的时刻来自我青年时在欧洲的背包旅行,其间我曾到访过威尼斯,而那里的佩姬·古根海姆收藏(Peggy GuggenheimCollection)在当时(直至现在都)是不能不去的目的地。参观时,我站在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早期绘画前,觉得这些作品既丑陋又令人不悦。我想不通为什么这么没有吸引力的画作,却可以在这么重要的美术馆里展出。而我的艺术收藏就是一次试图解答这个问题的旅程。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我的收藏方法是一种对“时代的见证”,因为当很少有印度尼西亚收藏家去收藏新媒体艺术的时候,我所收藏的那些作品将会经受时间的考验,为未来的世代提供强大的工具与知识来源,让他们得以去捕捉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L:你曾在什么时候爱上了一件艺术作品?那是什么作品呢?
黃:1980年代初,我参观了位于西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设计博物馆,并在那里爱上了匈牙利画家兼摄影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aMohoIy-Nagy)所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题目叫做《构筑Zl》(Konstru ktion Z1,1922-1923)。
L:就你收藏的艺术家来说,你所关注的是什么?你更感兴趣的是新生代艺术家还是知名艺术家?
黄:不管艺术家是初出茅庐还是功成名就,对我来说都无关紧要。只要那件艺术作品符合我的收藏,我就会努力去获得它;但我目前收藏的大多是新生代艺术家。
L:你为什么会格外喜欢那些挑战了传统桎梏的艺术家呢?
黄:在上个世纪,艺术被置于严格的界限之中,并总是受到定义的限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在不断地追问“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其中就包括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等人。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任何想法、创作任何作品或者选择他们想要使用的任何媒介。一切都可以是艺术,而作为一名当代艺术收藏家,我想把这种自由分享给所有人。如果艺术家有自由使用任何媒介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但却仍然在使用传统方式的话,那就是实在太可惜了。这也就解释了我为什么会去收藏生物艺术、灯光艺术、声音艺术、表演艺术、扫描影像以及音画装置,因为它们都挑战了绘画与雕塑的传统媒介。
L:你也经常会谈到“时代精神”。它对艺术收藏来说为什么是重要的?它又是如何影响了你决定是否收藏一件作品的呢?
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会成为对一个时代的视觉反映,而每个时代都有其相对应的时代精神。艺术收藏家最大的挑战,就是去发现未来的人将会如何形容我们当下所生活着的这个时代。而正是这种回顾性的视角,让我决定去收藏那些符合我们这个时代之精神的艺术作品。
L:你身上的多文化背景,包括你在德国生活以及受教育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艺术收藏实践?你的收藏如何反映了这一点?
黄:艺术收藏家确实会去收藏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的作品。就我本身而言,作为一个第三文化的小孩,我成长在一个与父母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而这也让我希望能去探索与身份相关的问题。我的父母是来自中国的移民,但我是在印度尼西亚出生并长大的,后来我又移居德国生活了20年。这种经历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在这个世界之中的位置以及我是谁,所以那些与我的身份有关的问题确实影响了我的艺术收藏实践。
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地的人口流动,“第三文化小孩”也随之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并代表着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不归属于任何一个特定民族的“流动部落”。这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群体将身份问题提到了讨论的中心。所以,处理身份问题的艺术作品会很吸引我,这也反映到了我的收藏之中。
L:你收藏的第一个以及最近一个艺术作品分别是什么?
黄:我收藏的第一件艺术作品是《Kipas Biru》(1999),这是印度尼西亚画家兼雕塑家特谷·奥斯坦里克(Te~;uh Ostenrik)所作的一幅绘画,描绘了一张戴着面罩的人脸。最近的一件作品则是印度尼西亚艺术家德尼·拉丹尼(Den‘lRamdani)创作的一件装置作品,题目叫《O度》(O de;ree,2017),作品呈现了一只悬挂着的、装着活鱼的透明塑料袋,里面的水会不断地滴落在一堆土上。
L:你在哪里陈列你的收藏?
黄:我会把一部分放在我的办公室,另外一部分放在家里。
L:你办公室里的那些作品和放在家里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黄:放在家里的作品必须经过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的同意;有时候,我收藏的一些作品会被禁止放在家里展示。我办公室里的那些作品都是我的最爱,我不需要任何妥协。我对那些不怎么赏心悦目的作品情有独钟。当我的孩子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我就不能在家里放太吓人的作品。
L:可以谈谈你在列支敦士登国家美术馆向公众展出艺术收藏的经验么?你的收藏还曾在别的地方展出过么?
黄:很荣幸能有机会在一个国家美术馆展出自己收藏中的30件作品。对此,我感到欣喜若狂,因为我终于可以与更广泛的欧洲民众分享收藏当代艺术的喜悦。另外,我也从列支敦士登国家美术馆展示作品的方法中学到很多知识,例如对灯光这类技术设备的使用等。 除此之外,在列支敦士登国家美术馆展出的那些精选藏品又先后在世界各地展出过13次,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欧洲以及美国。
L:你对艺术的阅读与研究的范围很广,这对你的收藏有怎样的影响?你每天都会阅读一些什么艺术方面的内容呢?
黄:大多数收藏家的品味都会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而发生改变。他们的品味影响着他们的判断,而随着他们阅读量的增多,他们的判断也会不断提升并变得更加完善。阅读关于艺术理论的书能帮助我自己的实践,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去反思是否需要依据不同思想家所提供的新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艺术收藏实践。我认为亚瑟·丹托(Arthur Danto)写的书是最有知识含量的。
L:有没有哪种艺术作品会让你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黄:我不是一个;中动的买家,即使是看到一件非常喜欢的作品,我也需要时间去理解它。我认为,这种距离对我做分析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我看到一件非常喜欢的作品,我会把它放进我的愿望清单。其中一些被保留了下来,另一些则在经过进一步考虑之后被移除了。
L:那么你的愿望清单上现在有什么呢?
黄:这个问题我已经被问过很多次了,但是我总跟他们说,这是一个秘密。但今天,我可以透露一下(至少是其中一部分):西丽
娜沙特(Shirin Neshat),《狂暴》(Turbulent),1998(我不知道未来是不是还有可能得到它);何云昌,《一米民主》,2010;希沙姆·巴拉达(Hisham Barrada),《预示部分》(PresageTranche),2015;雅各布·库德斯克·斯坦森(Jakob Kudsk Steensen),《再动画》(Re-Animated),2018;希瑟·杜威·哈格伯格(Heather Dewey Hagborg,《陌生人视像》(Stranger Visions),2013。当然除此之外,清单上还有其他很多作品。
L:你被视作“印度尼西亚最具实验性与知性的收藏家”。你对此怎么看?作为一名收藏家,你还会怎么形容自己?
黄:我的收藏因为那些前沿性的作品,肯定会区别于大多数其他的收藏家。我也很乐意与其他人分享我的知识。但是,别人怎么看待我,那是他们的事。我无所谓。
L:你对年轻的新藏家有什么建议?
黄:去买自己喜欢的第一件作品,不要想太多!买了第一件作品之后,他们就能感觉到作为一个收藏家的兴奋了。在那以后,通过去当代艺术博物馆、双年展、艺术博览会等,尽可能多地观看艺术作品,同时也要多阅读当代艺术方面的书籍。
L:你能列举三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印尼艺術家吗?
黄:方济各·沙勿略·哈索诺(FX Harso.no)、乔佩·库斯维达南托(JompetKuswidananto)、丁丁·乌利亚(Tintin Wu-Iia)。
L: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你在艺术方面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黄:虚拟现实艺术。
L:你见到哪位艺术家已经开始就目前这场全球健康危机来进行创作了么?你会收藏这一主题的什么作品呢?
黄: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位艺术家正在作品里回应最近的这场全球大瘟疫。我的收藏里还没有关于这一主题的作品,因为我需要先去观察,今年的这场全球大流行是否会对人们今后数年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抑或最终只是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不起眼的注脚。
L: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从业者处在隔离的状态之中,你认为这对在线艺术市场和数字艺术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黄:在艺术行业里这么多人都在被隔离的情况下,上网肯定是消除无聊的重要活动之一!已被取消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所组织的网上展厅的观展体验非常好,导致我开始认真地考虑未来要不要全部改成在线参观艺博会,毕竟艺博会上的大多数作品也都是绘画和雕塑。
(关于市场这个问题,)具体的情况可能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于我们所说的市场是指媒体艺术(比如数字影像、虚拟现实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的市场,还是艺术装置的市场。后者需要观众的感官体验,因此,在这个细分市场里,物理的呈现仍然是必要的——至少目前如此。
L:是什么让你想要开始收藏艺术的?你的收藏背后最大的动力是什么?
黄:最最关键的时刻来自我青年时在欧洲的背包旅行,其间我曾到访过威尼斯,而那里的佩姬·古根海姆收藏(Peggy GuggenheimCollection)在当时(直至现在都)是不能不去的目的地。参观时,我站在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早期绘画前,觉得这些作品既丑陋又令人不悦。我想不通为什么这么没有吸引力的画作,却可以在这么重要的美术馆里展出。而我的艺术收藏就是一次试图解答这个问题的旅程。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我的收藏方法是一种对“时代的见证”,因为当很少有印度尼西亚收藏家去收藏新媒体艺术的时候,我所收藏的那些作品将会经受时间的考验,为未来的世代提供强大的工具与知识来源,让他们得以去捕捉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L:你曾在什么时候爱上了一件艺术作品?那是什么作品呢?
黃:1980年代初,我参观了位于西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设计博物馆,并在那里爱上了匈牙利画家兼摄影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aMohoIy-Nagy)所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题目叫做《构筑Zl》(Konstru ktion Z1,1922-1923)。
L:就你收藏的艺术家来说,你所关注的是什么?你更感兴趣的是新生代艺术家还是知名艺术家?
黄:不管艺术家是初出茅庐还是功成名就,对我来说都无关紧要。只要那件艺术作品符合我的收藏,我就会努力去获得它;但我目前收藏的大多是新生代艺术家。
L:你为什么会格外喜欢那些挑战了传统桎梏的艺术家呢?
黄:在上个世纪,艺术被置于严格的界限之中,并总是受到定义的限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在不断地追问“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其中就包括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等人。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任何想法、创作任何作品或者选择他们想要使用的任何媒介。一切都可以是艺术,而作为一名当代艺术收藏家,我想把这种自由分享给所有人。如果艺术家有自由使用任何媒介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但却仍然在使用传统方式的话,那就是实在太可惜了。这也就解释了我为什么会去收藏生物艺术、灯光艺术、声音艺术、表演艺术、扫描影像以及音画装置,因为它们都挑战了绘画与雕塑的传统媒介。
L:你也经常会谈到“时代精神”。它对艺术收藏来说为什么是重要的?它又是如何影响了你决定是否收藏一件作品的呢?
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会成为对一个时代的视觉反映,而每个时代都有其相对应的时代精神。艺术收藏家最大的挑战,就是去发现未来的人将会如何形容我们当下所生活着的这个时代。而正是这种回顾性的视角,让我决定去收藏那些符合我们这个时代之精神的艺术作品。
L:你身上的多文化背景,包括你在德国生活以及受教育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艺术收藏实践?你的收藏如何反映了这一点?
黄:艺术收藏家确实会去收藏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的作品。就我本身而言,作为一个第三文化的小孩,我成长在一个与父母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而这也让我希望能去探索与身份相关的问题。我的父母是来自中国的移民,但我是在印度尼西亚出生并长大的,后来我又移居德国生活了20年。这种经历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在这个世界之中的位置以及我是谁,所以那些与我的身份有关的问题确实影响了我的艺术收藏实践。
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地的人口流动,“第三文化小孩”也随之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并代表着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不归属于任何一个特定民族的“流动部落”。这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群体将身份问题提到了讨论的中心。所以,处理身份问题的艺术作品会很吸引我,这也反映到了我的收藏之中。
L:你收藏的第一个以及最近一个艺术作品分别是什么?
黄:我收藏的第一件艺术作品是《Kipas Biru》(1999),这是印度尼西亚画家兼雕塑家特谷·奥斯坦里克(Te~;uh Ostenrik)所作的一幅绘画,描绘了一张戴着面罩的人脸。最近的一件作品则是印度尼西亚艺术家德尼·拉丹尼(Den‘lRamdani)创作的一件装置作品,题目叫《O度》(O de;ree,2017),作品呈现了一只悬挂着的、装着活鱼的透明塑料袋,里面的水会不断地滴落在一堆土上。
L:你在哪里陈列你的收藏?
黄:我会把一部分放在我的办公室,另外一部分放在家里。
L:你办公室里的那些作品和放在家里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黄:放在家里的作品必须经过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的同意;有时候,我收藏的一些作品会被禁止放在家里展示。我办公室里的那些作品都是我的最爱,我不需要任何妥协。我对那些不怎么赏心悦目的作品情有独钟。当我的孩子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我就不能在家里放太吓人的作品。
L:可以谈谈你在列支敦士登国家美术馆向公众展出艺术收藏的经验么?你的收藏还曾在别的地方展出过么?
黄:很荣幸能有机会在一个国家美术馆展出自己收藏中的30件作品。对此,我感到欣喜若狂,因为我终于可以与更广泛的欧洲民众分享收藏当代艺术的喜悦。另外,我也从列支敦士登国家美术馆展示作品的方法中学到很多知识,例如对灯光这类技术设备的使用等。 除此之外,在列支敦士登国家美术馆展出的那些精选藏品又先后在世界各地展出过13次,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欧洲以及美国。
L:你对艺术的阅读与研究的范围很广,这对你的收藏有怎样的影响?你每天都会阅读一些什么艺术方面的内容呢?
黄:大多数收藏家的品味都会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而发生改变。他们的品味影响着他们的判断,而随着他们阅读量的增多,他们的判断也会不断提升并变得更加完善。阅读关于艺术理论的书能帮助我自己的实践,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去反思是否需要依据不同思想家所提供的新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艺术收藏实践。我认为亚瑟·丹托(Arthur Danto)写的书是最有知识含量的。
L:有没有哪种艺术作品会让你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黄:我不是一个;中动的买家,即使是看到一件非常喜欢的作品,我也需要时间去理解它。我认为,这种距离对我做分析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我看到一件非常喜欢的作品,我会把它放进我的愿望清单。其中一些被保留了下来,另一些则在经过进一步考虑之后被移除了。
L:那么你的愿望清单上现在有什么呢?
黄:这个问题我已经被问过很多次了,但是我总跟他们说,这是一个秘密。但今天,我可以透露一下(至少是其中一部分):西丽
娜沙特(Shirin Neshat),《狂暴》(Turbulent),1998(我不知道未来是不是还有可能得到它);何云昌,《一米民主》,2010;希沙姆·巴拉达(Hisham Barrada),《预示部分》(PresageTranche),2015;雅各布·库德斯克·斯坦森(Jakob Kudsk Steensen),《再动画》(Re-Animated),2018;希瑟·杜威·哈格伯格(Heather Dewey Hagborg,《陌生人视像》(Stranger Visions),2013。当然除此之外,清单上还有其他很多作品。
L:你被视作“印度尼西亚最具实验性与知性的收藏家”。你对此怎么看?作为一名收藏家,你还会怎么形容自己?
黄:我的收藏因为那些前沿性的作品,肯定会区别于大多数其他的收藏家。我也很乐意与其他人分享我的知识。但是,别人怎么看待我,那是他们的事。我无所谓。
L:你对年轻的新藏家有什么建议?
黄:去买自己喜欢的第一件作品,不要想太多!买了第一件作品之后,他们就能感觉到作为一个收藏家的兴奋了。在那以后,通过去当代艺术博物馆、双年展、艺术博览会等,尽可能多地观看艺术作品,同时也要多阅读当代艺术方面的书籍。
L:你能列举三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印尼艺術家吗?
黄:方济各·沙勿略·哈索诺(FX Harso.no)、乔佩·库斯维达南托(JompetKuswidananto)、丁丁·乌利亚(Tintin Wu-Iia)。
L: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你在艺术方面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黄:虚拟现实艺术。
L:你见到哪位艺术家已经开始就目前这场全球健康危机来进行创作了么?你会收藏这一主题的什么作品呢?
黄: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位艺术家正在作品里回应最近的这场全球大瘟疫。我的收藏里还没有关于这一主题的作品,因为我需要先去观察,今年的这场全球大流行是否会对人们今后数年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抑或最终只是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不起眼的注脚。
L: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从业者处在隔离的状态之中,你认为这对在线艺术市场和数字艺术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黄:在艺术行业里这么多人都在被隔离的情况下,上网肯定是消除无聊的重要活动之一!已被取消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所组织的网上展厅的观展体验非常好,导致我开始认真地考虑未来要不要全部改成在线参观艺博会,毕竟艺博会上的大多数作品也都是绘画和雕塑。
(关于市场这个问题,)具体的情况可能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于我们所说的市场是指媒体艺术(比如数字影像、虚拟现实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的市场,还是艺术装置的市场。后者需要观众的感官体验,因此,在这个细分市场里,物理的呈现仍然是必要的——至少目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