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23.5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建构,即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积极建构起自己的意义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独立探究去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国内对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的研究逐渐深入,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教授指出:让我们从课堂上做起,目标让学生自己明确,练习题材让学生自己提供,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己解决,解题策略让学生自己商定,结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小结让学生自己完成。还有许多新涌现出来的成功的教改模式、经验都给了我们身处一线的教师很多的启迪和指导。经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自己认真的探索与研究,我觉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分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对于数学教学来说,问题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学生思维的推进剂,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
我们可以在出示课题之后,问问学生:“对于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一般都会很快的想到“是什么”,“怎么用”,“怎么做”,“注意些什么”等问题。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学生根据课题就提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在生活中有什么用?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很简单,但全都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在看到教学内容之后立刻明确学习目标。
当然,仅仅在出示课题之后让学生直接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简单、程式化,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设含有相关数学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问题的提出。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了一个测量千年古树直径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学生要将进行学习,首先总要调动自己的耳朵去听,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大脑去想,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知识也不能像流水一样灌输给学生,知识是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建构的。
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具体操作中,可以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出示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自探提示”,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先出示自探提示:(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拼出的图形的底和原来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3)拼出的图形的高和原来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4)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5)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己去学习,在自学完成之后,再分组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归纳,进行汇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一个倾听者,讨论者,还有引导者的角色,尽量创设一个安静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静静的展开思维,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即使对于少数学困生,教师可以悄悄地走近他们,适时地稍加点拨而不能代替思考。在学生汇报环节,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坚持“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原则,只有这样,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三、自主编制习题,让学生自己检测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我们总是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编题学生答题的教学模式,适当地给学生一些空间,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答题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
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穿插相应的题型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样,我们也可以鼓让学生就某段重点内容自己编题并解答,让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点中的细节。通过自主编题,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是否到位,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存在漏洞,一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自编自答的乐趣,
当然,刚开始学生可能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编制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入手,鼓励学生考虑难易程度,只要编制出的题目意图明确,能考察出对某一方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可,在学生编制出题目后,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待改进的地方,完善题目内容。在学生达到自主编题的基本能力后,教师可以提高要求,让学生尝试编写一些自己认为易混、易错、易漏解的题目,提高学生所编题目的含金量,逐步体现专业性内涵。教师可以将学生编制出的含金量较高的题目在班上共享,师生互评,共同进步。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编制出多么有水准的题目,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且学会自己检测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从别人编题我做题到我编题我做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值得我们去尝试。
当今时代,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坚持“凡是学生能自己去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的教学理念,进行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一定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建构,即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积极建构起自己的意义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独立探究去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国内对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的研究逐渐深入,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教授指出:让我们从课堂上做起,目标让学生自己明确,练习题材让学生自己提供,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己解决,解题策略让学生自己商定,结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小结让学生自己完成。还有许多新涌现出来的成功的教改模式、经验都给了我们身处一线的教师很多的启迪和指导。经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自己认真的探索与研究,我觉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分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对于数学教学来说,问题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学生思维的推进剂,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
我们可以在出示课题之后,问问学生:“对于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一般都会很快的想到“是什么”,“怎么用”,“怎么做”,“注意些什么”等问题。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学生根据课题就提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在生活中有什么用?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很简单,但全都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在看到教学内容之后立刻明确学习目标。
当然,仅仅在出示课题之后让学生直接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简单、程式化,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设含有相关数学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问题的提出。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了一个测量千年古树直径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学生要将进行学习,首先总要调动自己的耳朵去听,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大脑去想,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知识也不能像流水一样灌输给学生,知识是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建构的。
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具体操作中,可以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出示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自探提示”,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先出示自探提示:(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拼出的图形的底和原来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3)拼出的图形的高和原来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4)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5)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己去学习,在自学完成之后,再分组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归纳,进行汇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一个倾听者,讨论者,还有引导者的角色,尽量创设一个安静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静静的展开思维,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即使对于少数学困生,教师可以悄悄地走近他们,适时地稍加点拨而不能代替思考。在学生汇报环节,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坚持“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原则,只有这样,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三、自主编制习题,让学生自己检测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我们总是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编题学生答题的教学模式,适当地给学生一些空间,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答题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
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穿插相应的题型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样,我们也可以鼓让学生就某段重点内容自己编题并解答,让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点中的细节。通过自主编题,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是否到位,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存在漏洞,一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自编自答的乐趣,
当然,刚开始学生可能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编制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入手,鼓励学生考虑难易程度,只要编制出的题目意图明确,能考察出对某一方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可,在学生编制出题目后,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待改进的地方,完善题目内容。在学生达到自主编题的基本能力后,教师可以提高要求,让学生尝试编写一些自己认为易混、易错、易漏解的题目,提高学生所编题目的含金量,逐步体现专业性内涵。教师可以将学生编制出的含金量较高的题目在班上共享,师生互评,共同进步。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编制出多么有水准的题目,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且学会自己检测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从别人编题我做题到我编题我做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值得我们去尝试。
当今时代,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坚持“凡是学生能自己去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的教学理念,进行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一定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