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富有个性和主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就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学习的目标。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计数、计算以及推理需要。在信息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掌握一定量的数学知识,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意义,使学习富有意义。有利用于提高社会竞争力。激发学习内在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启发教学,激发学习动机有力手段,同时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正确归因,深化学习动机。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激发;动机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和主动的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改变以往由学生的“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由学生机械学习改为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那么就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和外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学习的目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并使其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意义,使学习富有意义。
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对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更沉迷于网游,加上数学学习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就更厌倦了。所以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数学”,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前。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计数、计算以及推理需要。工人在工作经常对一些事物的数量进行计数,售货员对各种数量之间的计算,分析员利用统计知识对相关的量的比较与分析这里都需要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但是这些知识相对比较简单的知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也容易得到,所以就感觉不到是在应用数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知识时,教师教学设计不但要体现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使用的优劣,让学生明白学习条形统计图可以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最大量以最小量,体会学习本节课的数学意义。
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只有将学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学的知识才能发挥其生命力,才真正成为人们一种有用工具。例如:学完最大因数这一内容以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国庆节到了,到处彩旗飘飘,人们想要给一个三角形的小路(如图)插上彩旗,要求每根彩旗的距离相等,最少要插多少根彩旗?由于这个问题符合生活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个个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只要求出三条边的最大因约数就可以了,从而对最大公因数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讲一些数学科学家的故事:华人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坦言数学在他科学生涯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牛顿利用数学原理和开普勒三定律推导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理;电磁理论之父的麦克斯韦通过数学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和特征,开创了科学的新时代。在信息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掌握一定量的数学知识,有利用于提高社会竞争力。
二、精心设计,启发教学,激发学习动机有力手段
《论语》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简而言之就是要学生自己动脑筋,避免填鸭式的教学,也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是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相对应试教育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启发式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性思考,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使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为了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熟悉的教材和相关练习,把握教材的结构,除了对本节教学内容外,还必须明确这堂课的内容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态,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同时也根据实际的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优化组合教材,教师凭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直观观察启发:教师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挂图、模型等客观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知识理性认识。比较深刻的掌握和理解内容。直观观察启发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能更有效引起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直观观察启发,教师常用设疑启发:这种启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要学的知识进行,恰当地运用设疑(设置问题),采取启发性讲解或提问、反诘、追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师出示如图折线,提出问题:观察两幅折线统计图,如果你去应聘,你会选择哪家公司呢?
学生在乍一看两幅图,大部分选择去A员工公司,因为A员工公司下半年月薪上升较多,一小部分同学却持不同意见,在一片争论不止的声音,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再一次观察比较两幅图,你有什么新发现?在学生进一步观察中发现其实两幅图的数据是一样,从而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体验成功,正确归因,深化学习动机
动机源于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他根据需要的发展水平,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素质教育改革十几年来,到目前为止,现在的小学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应付考试为目的,还有很多很多的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把学生的成绩记在心里、挂在嘴边,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唯一标准。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的往往是分数。这样做,学生需要的层次是低的,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相对较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遵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就当前的小学生而言,通常比较关注前四层次需求,生理层次的需要是就基本的需要,只有在学生吃饱饭,睡好眠时,才会有精神、精力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上课时间不要过久,不拖堂,根据不年级学生布置适量作业,避免学生因为疲劳、困累或饥饿等问题以致影响教学成效。
一般说来,学生更需要是归属与爱,“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尊重和认同,事实上,教师表扬对学生的学习动起了强化作用,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闪光点,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见解独特、到位,作业工整等,可以采用口头表扬,也可以采用文字点评,发挥表扬的激励作用,强化学生学习的好行为,深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成功得到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而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创造条件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要使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教师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如从1~100中圈出3的倍数,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并不一定是3的倍数。”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学习困难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也就是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例如当学生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并不一定是3的倍数”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拨出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看看各用了几个算珠。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体现成功的喜悦。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研究,他把人的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外界环境、身心状态、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不同的归因对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起不同的作用。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失败时,很容易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和运气不好等外部原因时,从而产生“我的运气总是这么差,再努力也不没用”的沮丧心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取得成功时,要对他们进行表扬,当学生失败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例如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从学生基础、考卷的难度、学生的努力程度,学生的学习数学方法和技巧等进行分析归因,指导学生“对因下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平衡。如有的学生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的不够努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会更加努力,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因时因地因人巧用一切的策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愿学、乐学、学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建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G633.633[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作者简介:
杨建红(1973-),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市远洋小学教师,教管理本科毕业。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激发;动机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和主动的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改变以往由学生的“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由学生机械学习改为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那么就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和外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学习的目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并使其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意义,使学习富有意义。
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对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更沉迷于网游,加上数学学习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就更厌倦了。所以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数学”,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前。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计数、计算以及推理需要。工人在工作经常对一些事物的数量进行计数,售货员对各种数量之间的计算,分析员利用统计知识对相关的量的比较与分析这里都需要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但是这些知识相对比较简单的知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也容易得到,所以就感觉不到是在应用数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知识时,教师教学设计不但要体现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使用的优劣,让学生明白学习条形统计图可以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最大量以最小量,体会学习本节课的数学意义。
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只有将学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学的知识才能发挥其生命力,才真正成为人们一种有用工具。例如:学完最大因数这一内容以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国庆节到了,到处彩旗飘飘,人们想要给一个三角形的小路(如图)插上彩旗,要求每根彩旗的距离相等,最少要插多少根彩旗?由于这个问题符合生活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个个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只要求出三条边的最大因约数就可以了,从而对最大公因数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讲一些数学科学家的故事:华人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坦言数学在他科学生涯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牛顿利用数学原理和开普勒三定律推导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理;电磁理论之父的麦克斯韦通过数学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和特征,开创了科学的新时代。在信息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掌握一定量的数学知识,有利用于提高社会竞争力。
二、精心设计,启发教学,激发学习动机有力手段
《论语》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简而言之就是要学生自己动脑筋,避免填鸭式的教学,也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是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相对应试教育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启发式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性思考,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使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为了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熟悉的教材和相关练习,把握教材的结构,除了对本节教学内容外,还必须明确这堂课的内容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态,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同时也根据实际的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优化组合教材,教师凭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直观观察启发:教师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挂图、模型等客观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知识理性认识。比较深刻的掌握和理解内容。直观观察启发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能更有效引起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直观观察启发,教师常用设疑启发:这种启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要学的知识进行,恰当地运用设疑(设置问题),采取启发性讲解或提问、反诘、追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师出示如图折线,提出问题:观察两幅折线统计图,如果你去应聘,你会选择哪家公司呢?
学生在乍一看两幅图,大部分选择去A员工公司,因为A员工公司下半年月薪上升较多,一小部分同学却持不同意见,在一片争论不止的声音,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再一次观察比较两幅图,你有什么新发现?在学生进一步观察中发现其实两幅图的数据是一样,从而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体验成功,正确归因,深化学习动机
动机源于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他根据需要的发展水平,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素质教育改革十几年来,到目前为止,现在的小学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应付考试为目的,还有很多很多的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把学生的成绩记在心里、挂在嘴边,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唯一标准。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的往往是分数。这样做,学生需要的层次是低的,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相对较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遵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就当前的小学生而言,通常比较关注前四层次需求,生理层次的需要是就基本的需要,只有在学生吃饱饭,睡好眠时,才会有精神、精力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上课时间不要过久,不拖堂,根据不年级学生布置适量作业,避免学生因为疲劳、困累或饥饿等问题以致影响教学成效。
一般说来,学生更需要是归属与爱,“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尊重和认同,事实上,教师表扬对学生的学习动起了强化作用,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闪光点,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见解独特、到位,作业工整等,可以采用口头表扬,也可以采用文字点评,发挥表扬的激励作用,强化学生学习的好行为,深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成功得到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而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创造条件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要使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教师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如从1~100中圈出3的倍数,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并不一定是3的倍数。”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学习困难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也就是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例如当学生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并不一定是3的倍数”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拨出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看看各用了几个算珠。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体现成功的喜悦。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研究,他把人的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外界环境、身心状态、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不同的归因对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起不同的作用。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失败时,很容易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和运气不好等外部原因时,从而产生“我的运气总是这么差,再努力也不没用”的沮丧心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取得成功时,要对他们进行表扬,当学生失败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例如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从学生基础、考卷的难度、学生的努力程度,学生的学习数学方法和技巧等进行分析归因,指导学生“对因下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平衡。如有的学生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的不够努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会更加努力,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因时因地因人巧用一切的策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愿学、乐学、学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建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G633.633[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作者简介:
杨建红(1973-),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市远洋小学教师,教管理本科毕业。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