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偶遇《巨流河》
偶然,有花一样美名城市的美国布鲁名顿市映入我的眼帘。因为这里坐落着一所世界著名的印弟安纳大学,这个地方也是我梦寐以求今生想去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的外祖父--国际著名历史学家邓嗣禹任教的地方。在印大的图书馆里还坐落着我的外祖父邓嗣禹的铜像。邓嗣禹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曾参加过“三一八”学生运动;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去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他虽侨居美国,对中国的苦难关怀至深。曾在美国、大陆和台湾等地研究出版过多部中国历史著作,对推动中国历史文化向西方发展和奠定中国历史文化在西方的重要地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齐邦媛先生于1968年1月辞职去印大注册进修学习中国比较文化,是将中国的比较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那里与我的外祖父邓嗣禹相识。当时印大有约300名中国学生,十分之九来自台湾,尚没有大陆学生。
在《巨流河》这部作品的242页,齐邦媛先生是这样叙述的:印大的著名的图书馆和她的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在占半层楼的远东书库,我遇见邓嗣禹教授,是学术界很受尊敬的中国现代史学家。他的英文著作《太平天国起义史学》、《太平天国史新论》、《太平天国宰相洪仁轩及其现代计划》皆由哈佛大学出版,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必读之书。邓教授,湖南人,虽早年赴美,已安家立业,对中国的苦难关怀至深,我们有很多可谈之事。他退休时印大校方设宴欢送,他竟邀我同桌。在会上,校方宣读哈佛大学费正清的信,信上说他刚到哈佛念汉学研究时,邓教授给他的种种指引使他永远感念这位典范的中国学者。
齐邦媛先生与我的外祖父有着深厚的友谊。为此我对齐邦媛先生和她的这部经典作品《巨流河》颇感兴趣,翻看不只一遍,意犹未尽,续写书评。
二、 感动《巨流河》
感动于齐邦媛的《巨流河》。齐邦媛先生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写着她和她的家族的故事,那故事却又不属于她一个人。这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严格来说,齐邦媛先生算不上东北作家。1947年,她大学毕业后到台湾教书,此后,直到2001年才再回故乡沈阳铁岭。而在此前的1930年,齐邦媛先生就随母前往南京,与父亲齐世英团聚。实在说来,从出生到离开东北,齐邦媛只在东北正式待了6年。
书中那些真情感人的故事,真的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同时,这部作品,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我正在写我的外祖父邓嗣禹的个人传记,题为《国际著名历史学家邓嗣禹》(暂定)。这对于我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见到这部《巨流河》是一种偶遇,在书中看到那段对我外祖父的描写是一种特别的收获,正如再见我外祖父真人一样的挚切感人。反复斟酌这部作品,让我既有一种偶遇感觉,又有一种为这部作品感动的情愫。
三、难忘《巨流河》
《巨流河》这部作品让人难忘。它经历了战争,作者的国仇家恨,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国仇家恨,确实令人难忘,这时往往让人懂得和平的可贵。
齐氏家族的奋斗史是令人难忘的。这也是这部作品引起轰动的原因。《巨流河》有两条人物主线,即齐邦媛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父亲齐世英在政界打拼、救亡图存的奋斗之路。
按照时间和文本内容来划分,《巨流河》又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上述故事主要集中在前半部,“渡不过的巨流河”,郭松龄兵败身亡,齐世英流亡关内……至1949年止,跌宕起伏,正如曲折奔腾的巨流河。而后半部则是作者和家人到台湾之后的平静生活,齐邦媛在多所大学任教,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台湾文学的兴起发展。这部分内容相对专业,叙述平缓严谨,犹如波澜不惊的哑口海。能从家国情仇的大时代,自然过渡到书香袅袅的象牙塔,《巨流河》呈现了难得的融合气质。
齐邦媛先生的立意何在?她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说: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渲染,不要抒怀,尽量让历史和事实说话。这便是《巨流河》这部作品的经典、难忘之处。
四、飞逝《巨流河》
在人生的暮年,齐邦媛先生内心的一角,始终珍藏着一个少年的形象。他叫张大飞,父亲是沈阳县警察局长,因为协助抗日,被日本人公开浇油漆烧死。张大飞逃入关内,进入中山中学而与齐家相识,与齐邦媛先生的哥哥齐振飞是至交,齐邦媛先生的母亲待之如己出。张大飞成了齐邦媛的“四哥”,在那战乱的岁月里,这位哥哥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她,似乎已经超越了兄妹之情。他们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爱的存在,却又不好点破,这成为两人最深刻的默契。
七七事变张大飞加入国民政府空军,成为了一名飞行员,胜利前夕在河南一场空战中殉国。张大飞是明确地走向死亡的,因为战友们都已相继阵亡,他知道该轮到自己了。升空前,他将数年来齐邦媛写给他的所有信件托人寄还给齐邦媛。留下祝福之语,然后义无反顾地迎向死神。“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白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这是齐邦媛写给张大飞的信,是如此诗意。
五、遗憾《巨流河》
合上《巨流河》的最后一页,让我感慨万千。
齐邦媛先生于连天烽火中,从朱光潜、吴宓等良师那里打下了一生的学术功底,同时也给予了她以苦难中的人生欢愉。
抗战胜利前夕,获知恋人张大飞为国捐躯,齐邦媛先生泪飞化作倾盆雨……眼泪之轻,给人灵魂的震撼和洗礼;生命之重,镌刻在抗战的丰碑中。至暮年时,她到丰碑前(南京航空烈士纪念碑)追思和悼念,并留下珍贵的照片。
张大飞这样的生,这样的死,这岂不是一种更珍贵的纪念?他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写照。
在写作方面,遗憾之处便在事情发展情节上的设计不够生动,脉络不够清楚,所以通过阅读王德威先生的评论,也可以称为导读,可以对本部书有更加的了解。
偶然,有花一样美名城市的美国布鲁名顿市映入我的眼帘。因为这里坐落着一所世界著名的印弟安纳大学,这个地方也是我梦寐以求今生想去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的外祖父--国际著名历史学家邓嗣禹任教的地方。在印大的图书馆里还坐落着我的外祖父邓嗣禹的铜像。邓嗣禹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曾参加过“三一八”学生运动;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去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他虽侨居美国,对中国的苦难关怀至深。曾在美国、大陆和台湾等地研究出版过多部中国历史著作,对推动中国历史文化向西方发展和奠定中国历史文化在西方的重要地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齐邦媛先生于1968年1月辞职去印大注册进修学习中国比较文化,是将中国的比较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那里与我的外祖父邓嗣禹相识。当时印大有约300名中国学生,十分之九来自台湾,尚没有大陆学生。
在《巨流河》这部作品的242页,齐邦媛先生是这样叙述的:印大的著名的图书馆和她的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在占半层楼的远东书库,我遇见邓嗣禹教授,是学术界很受尊敬的中国现代史学家。他的英文著作《太平天国起义史学》、《太平天国史新论》、《太平天国宰相洪仁轩及其现代计划》皆由哈佛大学出版,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必读之书。邓教授,湖南人,虽早年赴美,已安家立业,对中国的苦难关怀至深,我们有很多可谈之事。他退休时印大校方设宴欢送,他竟邀我同桌。在会上,校方宣读哈佛大学费正清的信,信上说他刚到哈佛念汉学研究时,邓教授给他的种种指引使他永远感念这位典范的中国学者。
齐邦媛先生与我的外祖父有着深厚的友谊。为此我对齐邦媛先生和她的这部经典作品《巨流河》颇感兴趣,翻看不只一遍,意犹未尽,续写书评。
二、 感动《巨流河》
感动于齐邦媛的《巨流河》。齐邦媛先生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写着她和她的家族的故事,那故事却又不属于她一个人。这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严格来说,齐邦媛先生算不上东北作家。1947年,她大学毕业后到台湾教书,此后,直到2001年才再回故乡沈阳铁岭。而在此前的1930年,齐邦媛先生就随母前往南京,与父亲齐世英团聚。实在说来,从出生到离开东北,齐邦媛只在东北正式待了6年。
书中那些真情感人的故事,真的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同时,这部作品,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我正在写我的外祖父邓嗣禹的个人传记,题为《国际著名历史学家邓嗣禹》(暂定)。这对于我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见到这部《巨流河》是一种偶遇,在书中看到那段对我外祖父的描写是一种特别的收获,正如再见我外祖父真人一样的挚切感人。反复斟酌这部作品,让我既有一种偶遇感觉,又有一种为这部作品感动的情愫。
三、难忘《巨流河》
《巨流河》这部作品让人难忘。它经历了战争,作者的国仇家恨,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国仇家恨,确实令人难忘,这时往往让人懂得和平的可贵。
齐氏家族的奋斗史是令人难忘的。这也是这部作品引起轰动的原因。《巨流河》有两条人物主线,即齐邦媛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父亲齐世英在政界打拼、救亡图存的奋斗之路。
按照时间和文本内容来划分,《巨流河》又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上述故事主要集中在前半部,“渡不过的巨流河”,郭松龄兵败身亡,齐世英流亡关内……至1949年止,跌宕起伏,正如曲折奔腾的巨流河。而后半部则是作者和家人到台湾之后的平静生活,齐邦媛在多所大学任教,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台湾文学的兴起发展。这部分内容相对专业,叙述平缓严谨,犹如波澜不惊的哑口海。能从家国情仇的大时代,自然过渡到书香袅袅的象牙塔,《巨流河》呈现了难得的融合气质。
齐邦媛先生的立意何在?她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说: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渲染,不要抒怀,尽量让历史和事实说话。这便是《巨流河》这部作品的经典、难忘之处。
四、飞逝《巨流河》
在人生的暮年,齐邦媛先生内心的一角,始终珍藏着一个少年的形象。他叫张大飞,父亲是沈阳县警察局长,因为协助抗日,被日本人公开浇油漆烧死。张大飞逃入关内,进入中山中学而与齐家相识,与齐邦媛先生的哥哥齐振飞是至交,齐邦媛先生的母亲待之如己出。张大飞成了齐邦媛的“四哥”,在那战乱的岁月里,这位哥哥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她,似乎已经超越了兄妹之情。他们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爱的存在,却又不好点破,这成为两人最深刻的默契。
七七事变张大飞加入国民政府空军,成为了一名飞行员,胜利前夕在河南一场空战中殉国。张大飞是明确地走向死亡的,因为战友们都已相继阵亡,他知道该轮到自己了。升空前,他将数年来齐邦媛写给他的所有信件托人寄还给齐邦媛。留下祝福之语,然后义无反顾地迎向死神。“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白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这是齐邦媛写给张大飞的信,是如此诗意。
五、遗憾《巨流河》
合上《巨流河》的最后一页,让我感慨万千。
齐邦媛先生于连天烽火中,从朱光潜、吴宓等良师那里打下了一生的学术功底,同时也给予了她以苦难中的人生欢愉。
抗战胜利前夕,获知恋人张大飞为国捐躯,齐邦媛先生泪飞化作倾盆雨……眼泪之轻,给人灵魂的震撼和洗礼;生命之重,镌刻在抗战的丰碑中。至暮年时,她到丰碑前(南京航空烈士纪念碑)追思和悼念,并留下珍贵的照片。
张大飞这样的生,这样的死,这岂不是一种更珍贵的纪念?他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写照。
在写作方面,遗憾之处便在事情发展情节上的设计不够生动,脉络不够清楚,所以通过阅读王德威先生的评论,也可以称为导读,可以对本部书有更加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