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职两个月后,他发现生活没有本质的变化。他读了几本书,看了几部电影,数量一点也不比上班的时候多。其余的时间呢?散步、买菜、自我安慰般地去健身房打卡;去过一次美术馆,喝过一次姑且记得的午后咖啡。这有点儿像他某个晚上在备忘录中记下的那句话:我们和监狱里的犯人,真没什么区别。那时他的睡眠也出了问题,常常失眠到清晨,通体墨绿的鸟儿和长胡子山羊排着队,在一束束臆想出的金光中飞跃而过。没多久,他能睡着了,但醒来后总是头疼欲裂,像被谁一棍子打昏了过去。有一天,他忍着头疼出门透气,走进公园里时,他忽然想到身体的意义,一种断断续续却十分清晰的感受浮现出来:没有了身体,他将什么也做不了。他坐在长椅上,开始漫长的走神,想到了硕大无朋的宇宙、马里亚纳海沟、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独立运动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陷落。这些都和他没什么关系,但每件事情都让他心慌。
他先后和两位朋友聊起过这种感受。大卡是出版社编辑,做文学类书籍,每天周旋于难缠的作者、越来越贵的渠道与纸张之中,耐心听完后,建议他去找一份工作。他们在复兴西路一家小咖啡店里见面,阴天,闷热、潮湿,皮肤黏糊糊的。他记得大卡说:我不喜欢夏天。不太愉快的语气,那样子好像是他引起了夏天。于是,他想起柯再,更理想的聊天对象,一个前抑郁症患者。但他直到与大卡见面的一周后,才给柯再打了电话。在电话里,他这样谈到自己的状态:缺乏价值感和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所有的念头都有虚无、负面的倾向,但这并不导致他难过或者悲伤,通常只是无意识地走神。一种尽量中立、分析式的口吻。他一边说,一边想到这样表述的原因:不希望给柯再造成软弱的印象。柯再说:就像知道自己在做梦,但怎么也醒不过来。他说,是的。柯再问他,有没有去看医生。他说:我不是抑郁症。说完,他又补充:也许是吧,也许是一种抑郁状态,但不是抑郁症。电话那头沉默下来,他听见开门与关门的声音。等柯再继续说起抑郁的事儿时,他觉得这话题索然无味,像是某种毫无意义的证明。他问柯再最近在忙什么(忙着开电影公司),是否还常去青海湖(每年夏天都去),有多久没有回大学看看了(毕业了就没回去过)……最后,柯再问他:跟我一块儿去青海湖玩儿吧。接着,说了一个时间。他说:我得想想。
那天晚上,他出门散步,比往常走得更远一些。他告诉自己:不要再把注意力放在头疼这件事情上。他不知道,是心理因素导致生理疼痛,还是反过来。他发自内心地希望是后者。
几天后,他上路了。他装作一副没有目的地的样子,貌似随意地买了到南京的高铁票。他去鼓楼、夫子庙、明城墙和中山陵逛了逛,天气很热,他戴一顶紧箍着脑袋的渔夫帽,到景点,匆匆看上一眼,就钻进有冷气的饮料店。第二个晚上,他有点受不了那间吵闹的临街旅馆房间,在手机上搜青海和甘肃的大环线,很多人警告旅行者:要注意包车的师傅。第三天,在去火车站之前,他到南京大学转了转。大学时,他所在的文学社曾与南大的文学社联谊,他来住过一个晚上,在某家小店中买过一柄木勺和一本废名的诗集,后来木勺意外折断,诗集被人借走,不知所踪。天快黑的时候,他坐上去太原的火车。他买了晚间的卧铺,慢、怀旧,能省下一晚的住宿费。他睡上铺,对面两个铺位,躺着一对母子,颧骨一致高耸,细长丹凤眼,看上去像蒙古人。但这趟车不到内蒙古。那位母亲神情警惕,把鼓鼓囊囊的背包递给儿子,放在上铺。天还没黑透,她打起了呼噜,像海浪般,一波波起伏。儿子侧躺着,望向窗外,眼神游离,没有具体所指。他想到一个句子:向夜晚扔一块石头/回音很轻……他记在手机备忘录上,很快意识到,这个句子的意义类似于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尽管那句子蹦出来时,他完全没有想起这位作家。上厕所时,他试图再拓展几句话,他对诗歌有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认识,只要凑够四行,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首诗歌作品。否则就只是句子。然而思绪难以集中,游走在下腹的坠胀、用过的卫生纸、在闷热中爆炸开的臭味以及他将如何度过这个夜晚之中。最后,他盯着脏兮兮的镜子,里面的人方脸,坚硬的短发朝四面八方生长,一副很麻木的样子。那已记下的诗句也溜走了——它存在于备忘录上,但他已经彻底忘记了那句子产生时的感受。
火车天亮时到太原。他拎着行李出站,见那对蒙古长相的母子,被一个手拿“住宿”字样纸板的女人拦住。母亲摆摆手,领着儿子径直走到另一个女人面前,三言两语谈妥,便跟着那女人走了。前一个女人与他对视一眼,但没有走上来。他没想好目的地,于是去二十四小时营业的肯德基里睡了一会儿。太阳升起来,透过玻璃窗,照到靠里的点餐区,醒来的瞬间,阳光扑面而来,那一瞬间,他暂时性地失去了视觉,他忽然想到,有的盲人眼中是一片黑暗,但也可能是一片光明。他決定给柯再打一个电话。柯再在北京,正准备出门去见一个项目的投资人,约在三里屯北小街,得提前两个半小时出门。柯再说:今天准能成。他问为什么?柯再说:日子好。接着柯再就推荐了一款手机黄历。今天,他念道,宜开市、嫁娶、沐浴、立券、订盟。一时问,他无法判断柯再是不是在开玩笑。他告诉柯再,他在太原,打算去看看石窟。太原有这个?柯再问。他说:平遥有。柯再问:那你去平遥?他没说要去,也没说不去,问柯再:今年还是骑行?柯再说:是的。他又问柯再,是否还记得一句话:青海湖是玉兔精的眼睛。柯再笑了,说:青海是只兔子。于是,他知道柯再不记得了。这是大学时的一句诗,具体是谁的,已经没有印象了。但他记得,在那时,这话曾给他们带来过一种莫名其妙的安慰,仿佛这个世界可以随时折叠起来,成为一副地图,或者一本连环画。他们身处其中。有他,有柯再,以及柯再曾爱过的那位诗社女孩。
挂掉电话,他去售票大厅买票。去西宁的车要傍晚才发,于是他又买了当天往返平遥的车次。他先去站外吃了点东西,坐上动车,在途中磕磕绊绊地睡觉,像一次次被打晕过去,又被冷水泼醒。到站后,他问一个揽客的男人:到云冈石窟多少钱?男人说:石窟?什么石窟?一个脸庞黝黑的女人听见,上前告诉他:石窟在大同,她就是大同人,平遥只有古城。男人咧开嘴:那你是从石窟嫁到古城了哦。他坐的是女人的车,进古城逛了一圈。人很多,飞檐好看,整体有点无聊。他发了几张照片给柯再,说自己走错地方了。一直到他回到太原、坐上火车,才收到柯再的回复:今天确实是个好日子。 有不少山洞,信号断断续续,聊天进展缓慢。他问了一些环湖的问题,在哪儿租自行车,怎么还,需要怎样的装备,他好提前在西宁准备起来。柯再说不用担心,一切有他。加上一枚笑脸。这让他想起柯再不得不笑时牵扯起来的嘴角——不甘愿,但不是故意的,以及他真的笑起来时露出的牙龈,一种微妙的非人类感,但也很难说清具体是哪种动物。他很快就睡着了,到后半夜,有些喘不上气,醒了。对面下铺躺着一个和衣而睡的中年男人,微微秃顶,他猜那股难闻的脚臭味,就来自于男人那双破了两个洞的袜子。他半坐起来,头快抵住车顶,没办法坐得更直。窒息感还在继续,他无法分辨是睡眠问题的延续,还是发生了高原反应。他看了一下手机,凌晨三点,他脑海中出现一幅画面,火车行驶在极高的位置,但只是一条单薄的轨道,而不是任何一片土地。手机里还有柯再的一条消息:那句话是她想出来的,借给欢欢,印在传单上。
柯再说的是二00八年的事情,他们毕业前,由柯再组织,制作了一批印着诗歌的宣传单,在学校里发。一共有七位诗人(印成七种颜色),其中有柯再、他、柯再的诗社女友、行政管理系的欢欢(一个抽烟很凶、成绩很好的女孩)、住在学校附近的项明(毕业五年,却总混在校园里),以及另外三位柯再的学生诗人朋友。诗歌的主题是“在场”,再具体点说,是关于那年的种种意外:二月份的南方雪灾,三月份的拉萨事件,五月份的汶川地震。无一例外,那时他们还相信着词语与意象具有某种实在的力量。后来,柯再说:这远远不够。他自掏腰包,印了更多传单,要上街去发,还要贴近人流最多的商场。他记得那种狂热——是柯再手舞足蹈的样子说服了他,而不是柯再说的话;他还记得一种整齐划一的伤感——用矫揉造作来形容就过分了,只是一种私人的移情。总之是属于青春期末尾的事物。
有些闷,他拉开一点窗户,好透透气,接着他欠起身体,把眼睛贴在窗缝上,好像这样就能知道现在海拔多少米。他又睡了会儿,天麻麻亮的时候,他与中年男人先后醒来。隔间里没有别人,中年男人掏出烟,丢了一支给他,问他到哪儿,他说到西宁。中年男人说,真好,睡一觉就到了。我从北京来,就觉得这趟车长了点。他问中年男人去哪儿。去青海看个朋友,然后回老家,中年男人说。他点点头。第一口烟下去的眩晕感,中和了头疼。真好。中年男人说。年纪轻轻,到处走走。说着,他从床底取出背包,掏出了泡面、火腿肠、装在塑料袋中的卤鸡爪、面包和罐装啤酒,在小桌上一字排开。饿了吧,吃。中年男人扔了一罐啤酒给他。他犹豫了一下,打开,灌了两口酒下去,伸手够吃的。中年男人说:我儿子跟你差不多大。他说:我不小了。中年男人像没听见,说:年轻啊,真走运。我们受过的罪啊,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他琢磨着那句话,想象银河的样子——这会儿天上还挂着几颗,正在淡去。他从前一天中午开始,没吃过东西,这会儿才发现自己饿极了,抄起火腿肠,用牙齿撕开,两口就下肚,接着是面包和卤味。中年男人喝了几口啤酒,像是不过瘾,又从包里翻出一瓶二锅头,问他要不要。他摇摇头。他问:北京怎么样?我还没去过呢。中年男人说:北京啊,真大。他说:首都,当然了。中年男人说:北京的马路,真宽。北京的大楼,也真高。都是我盖的。你信不信?他咀嚼着鸡爪,说:信。中年男人不说话,就着卤味,灌了几大口二锅头。这时,火车开进山洞,车厢里倏忽黑了下来。他听见中年男人说:飞鸟尽,良弓藏——昂。声调曲折,尾音长长的,像在唱歌。等火车开出去,中年男人正看着窗户,面无表情。太阳从山谷中露出一半,猛然照亮中年男人脸上伤疤般的皱纹,大脑门,大眼袋,看上去和他父亲差不多年纪。中年男人又递过来一支烟,接着,像是突然想到什么似的,说:我这个朋友,小伙子,我告诉你,是个好人。还是有好人的,你说,对不对?他说:对,对。中年男人说:我这个朋友啊——他赶紧站起来,对不起,我要去上下厕所,他说。他到车厢接驳处待了一会儿。他觉得,再在隔间里待下去,他會透不过气。等他回来,中年男人把东西都收了起来,躺在床上,用手机看小说。见他进来,瞥了一眼,但没有说话。到兰州时,中年男人从床底拖出一个蛇皮袋,告诉他:我要下车了。他说:没到西宁呢。中年男人说:我得先去看看黄河。
隔着窗户,中年男人冲他挥挥手,摇摇晃晃地往出站口走。火车行驶了一会儿,出了兰州市区,他忽然意识到隔问里只剩他一个人,以及轰隆隆的轨道摩擦声、窗缝里窜进来的风与光线,一种久违的轻松在他心头荡开,准确来说,是一颗小小的炸弹在心里爆炸。类似于大学时的某个秋天,他走在树枝巨大的梧桐树荫里的宁静;类似于第一次独自去泰国海边旅行时提到嗓子眼儿的兴奋。这些愉快的感受伴随他穿过那些瘌痢头一般的山谷,抵达西宁、坐上进市区的出租车。他问:师傅您是回族人吧?话一出来,就意识到自己过头了。司机告诉他:我是海南人,不是那个海南,是海南藏族自治州,但确实是回人。于是他们谈到了哈里发国、ISIS在中东的一系列动作。司机说:杀人不好。他点点头,问路边种的是什么树,司机说,柳树啊,沙棘树啊,都不要水。他又问青海湖怎么样,司机说很好,要当心藏人。再追问下去,司机就不肯说了。等开完一条长长的高速,要拐弯时,司机说,藏人有好有坏,他说的是坏的那一批,好吃懒做,占着草原,爱打架。他突然说:但也有好人,对吧?司机从后视镜中瞥了他一眼——尽管他就坐在副驾驶上,说:噢,当然了。司机把他送到市中心的一家旅馆,他按计价器上的数字掏钱时,司机一把将计价器按下去,数字清零。忘了告诉你,从机场到市区,是一百二。司机说。他想了想,按这个数字付了钱。
他先在旅馆里睡了一觉,醒来时是下午六点。他看到柯再的消息,机票订好,第二天下午到。他走出旅馆,太阳还很刺眼,他进一家西北菜馆吃饭,食物非常糟糕,又到小摊上买了一个肉夹馍,才填饱肚子。他沿着西大街往东走,一路上经过了新华书店、义乌商贸城、几家川菜馆和购物商场,天空渐渐由蓝转粉,庞大、遥远。他回想起诗社女孩说过的话:那完全是一座废墟上的城市,噢,荒野和废墟真的很像,城市和城市也很相似。那是他们最后几次见面之一(毕业告别总是一次又一次),在一问屋顶低矮的阁楼中吃烧烤,女孩提到若干次青海湖,讲到湖中有座海心山,她搭乘给岛上送供给的船,奇迹般上了岛,待了一小时。说到这里,她就中止了,只含糊地描述为:有庙,有帐篷,有女修行者,是一次充满神性的经历。他记得,那时大家已经知道了柯再的处罚结果——只能拿到肄业证书,于是提到项明时,总有用不完的恶毒的词语(道德败坏,眼神中的卑鄙,告密者,劣等人),大家都忘了,可怜的项明是请假去商场里贴传单时被抓的。柯再似乎不太在意这些。出来,出来,去吃饭喝酒,柯再说,就当是补偿我。买单的永远是柯再。柯再领着他们,在体育馆门口的台阶上喝酒,合唱《友谊地久天长》,直到天亮才散去。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独自旅行回来的诗社女孩,已经暗中做出决定,要离开柯再。七月初,搬离寝室前,柯再和他单独喝过一次酒,给他看了分手短信。总体来说,女孩认为爱隋本质上和婚姻没什么区别,有一种显而易见的邪恶,都使人变得短小、盲目与愚蠢。当然,女孩说得比这要委婉一些。例如,最后一条短信是:美是毫无意义的,唯一的好处在于,它伤害你时,并非狂风骤雨,而是有如慢性疾病。
柯再说:狗屎,都是狗屎。他没说话。他得承认,他以为柯再会更诗意一些。因此那个晚上意兴阑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不停喝酒,都急于把自己灌醉。后来,柯再说:我要去当兵。他问:为什么?柯再说:人太软弱了。柯再露出一个讽刺的笑容,好像坚信讽刺是比愤怒更高级的态度。他想,也许柯再醉了。没想到,几个月后,柯再真的去了部队。也是在当兵的时候,柯再得了抑郁症,给他打过几个电话。但这是后来的事情了。在当时,他觉得那几个月中发生的一切,都有些装腔作势。
他在市中心四处闲逛,乏善可陈,天空直到晚上八点半才黑下来。九点以后,他看到一家酒吧,大大的招牌钉在两根粗壮的仿木门柱上,名字叫“世界尽头”。窄门之内,是一段陡峭的阶梯,漏下一些光线。是家驴友酒吧,墙上挂着国旗,写满涂鸦,卫生间里散发着呕吐物的味道。酒吧里年轻人居多,正拉着手合唱,先是许巍的《旅行》,再是列侬的《想象》。喝上头了之后,一个穿吊带裙的女孩向他伸出手,说:一块儿呗!他注意到女孩伸出的是左手,虎口上有一个小小的文身,某种昆虫,但难以辨认。他没有拒绝。女孩问:从哪儿来?他说:太原。女孩笑着说:这儿好吧?他点点头。女孩说:再也没比这更好的地方了。他问:为什么?女孩说:这里是世界尽头。他哈哈大笑。他想到,大卡说错了,他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激情。每个人都这样。他很快就发现,哪怕没听过那首歌,但只要盯着歌词,在人群里,就不难想象旋律的走向。
后来投影仪坏了,画面静止不动,音乐卡在某个节拍上,不停重复。有人尖叫一声,接着吹口哨的声音响起。他看见一个男人趁乱抓了某个屁股。更多的尖叫。女孩松开他的手,爬上桌子,大喊:都别慌!又跳下来,走到柜台后查看。等投影仪再动起来时,女孩走了回来。他说:我得走了。女孩笑笑,没说话。他一口喝空杯中的酒,准备离开。出门的刹那,他想到火车上的中年男人——我们受过的罪啊,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他下意识地抬起头,这动作里有一种意味,即,他相信天空里一定有什么在等着他,因为他在这里,在高原。但他什么也没看见。
他回到旅馆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十一点醒来,头疼欲裂,出门吃了早饭,回来洗澡,把地址与房问号发给柯再,又沉入睡眠。他梦见一个男人(也许是火车上遇到的那位,也许不是)问他:你有没有去过北京?他说:没有。男人抡起拳头,砸扁了一个纸盒,又问一遍:你竟然没去过北京?他有些慌,那感觉就像站在烈日下,汗水流进了眼睛。他说:没有。男人问:为什么?他憋了半天,终于说:我可能有抑郁症……男人大笑起来,但并不是嘲笑,好像纯粹因为他说了一个好玩的笑话。
敲门声是这时响起来的,将他从羞愧中拯救出来。他开了门,见到柯再,说:我以为我醒不过来了。柯再满头大汗,把箱子拖进来,脱掉厚实的夹克,问他怎么了。他将梦讲给柯再听,柯再说:就是个梦而已。于是他又把火车上遇到中年男人的事情讲出来,他越说越清醒,另一个念头浮现出来:他迫切地希望柯再理解、并且相信他的感受,这事情里有一种不可思议、难以描绘的恐惧。柯再说:你有那人的联系方式吗?他说:没有。柯再点点头,打开箱子,把衣服拿出来挂进衣柜。有一套西服。接着,柯再有话要说,张嘴的时候,门外一声巨响打断了他们。站住!站住!有人喊道。沉重急促的脚步声。这之后,他问:你说什么?柯再说:我饿了。
柯再带着他,穿过几条巷子,来到一家做西北小吃的饭馆。时间还早,没有其他食客,一个女人坐在桌边,用手机看电视剧。见他们进来,连忙站起来,问吃点什么。柯再问:老板呢?女人说:在午睡。柯再点了拉条、大块煮羊肉、发菜蒸蛋、甜醅。柯再捏着手机,无心说话,上菜之前,叫过两次饿。于是他也不说话。吃了点东西后,柯再像从饥饿中苏醒过来,说起北京的天空会蓝到十一月,以及前一晚失眠的事情。电视剧的声音又响起来,一个女人问:梦里的事情会成真吗?男人回答:要看你相信不相信。柯再笑出声,问他是否记得大三去武汉旅游的事情,一共五个人,柯再和诗社女孩在火车上假装分手(即兴发挥,部分台词来自《英国病人》),引来乘客侧目。他点点头,说起珞珈山顶的废弃白色建筑、东湖边从堤坝上跳水的老头、弥漫着大雾的长江,以及他们为了省钱,只开一个标问的事情。他没提起的部分是:有一个晚上,他们喝了点酒,夜里他听到卫生间里有声音,于是知道柯再和诗社女孩在里面做爱。第二天早上,他看到马桶里有一枚用过的避孕套,但没有告诉任何人。
饭馆老板从里间出来,立刻认出了柯再。老板从冰箱里取出酸奶,坚持让他们尝尝。柯再说:今年比去年更酸,更醇厚。老板说,秘诀在于发酵的时间。老板打开音响,放了一首佛教音乐(尽管他看上去像回族人),于是,黏糊糊的声音和酸奶的气味、门外强烈的光线混合在一起。他问:青海湖的天气如何?柯再说:到了夜里会很冷。他盘算着所带的衣服够不够。老板给他们各盛了一惋羊肉汤,味道比他们点的食物都要好。老板点上烟,在他们边上的桌子坐下,说:我想起一件事,去年冬天来了一个客人,他上岛了。柯再放下筷子,问:怎么上的?老板说:我也这么问,他说从冰上过去的。柯再说:骑车?老板说:好像是。冻僵了。尼姑留他们住了一晚,第二天夜里再从冰上回来。老板说话的样子,让他觉得他们是来串门的邻居。真是天才。柯再说,好像很兴奋,对着他说:真是天才啊!是不是?
从饭馆出来,他问柯再是不是第二天出发。柯再说:可能要再等一等。他问:等什么?柯再说:这两天是青海电影节。柯再有些不好意思,但他无所谓。他们得决定那个下午去哪里,在路边思考这个问题时,他问柯再,和诗社女孩还有没有联系。柯再想了想,告诉他:我想等上岛之后再联系她。他问:你为什么还没有上去?他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去,总有办法。我也不知道。柯再一边翻着手机地图,一边说。他扭过头,盯着一个围墙上的电网,他问:我一直很好奇,这电网到底有沒有电?如果有,我去碰它,是会被电死,还是电伤?柯再沿着他的视线看了看,告诉他:我在广东当过半年狱警,过年那天,我们让犯人到广场上站好,从电网上接一根电缆下来,电死一头猪,当他们的年夜饭。柯再继续翻着地图。他看着柯再。卷发,过于浓密,脸颊上的肉比大学时多,不能算胖。神情有些陌生,正因为这个,其中熟悉的部分凸显出来:严肃,但随时准备换上一副高兴的表情。 在坐车去清真大寺的路上,柯再告诉他,投资人的建议是,不仅要做商业性质的电影和网剧,最好也做点艺术片,或者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他问为什么。柯再说,打造一个品牌。他想起明星的脸、头发甚至光洁的脚踝。柯再问他有没有兴趣做点什么,比如写点东西,或者策划一个纪录片。他说他得想想。参观寺庙前,他们在路边抽烟。他想起他和柯再策划的一个话剧,核心来自于加缪的《局外人》,但他们对此绝口不提。里面有个角色,在母亲病死之后,对着天空说:啊,伟大的自由来自于死亡。他问柯再:那人后来怎样了?柯再说,好像自杀了。他问:怎么死的?柯再说:割腕?他问:割腕能死吗?柯再说:我记得一个白色的浴缸。或许因为有太多的死亡,这剧的大纲没有通过团委的审查,因此剧本的事情不了了之,更谈不上在学校里公演。
他们踩灭烟蒂,进入清真寺。不是周日,人不多,只有零零散散几个正在叩拜的回人,以及若干拍照的游客。他从未近距离地看过清真寺,一抬头,那个圆圆的屋顶像是被硬塞进了眼睛。他想到了外星人和他们的宇宙飞船。他没和柯再说起这个。柯再问他,要不要拍张照?他摇摇头,说,算了吧。
那天晚上,柯再带他去看了一个演出。名字叫“走进青海”,或者“走近青海”,总之是一台大杂烩的舞剧,有唱歌、跳舞,也有部分情节。大概是讲一个牧民救过一头野生牦牛,长大后牦牛来报恩。他凑在柯再的耳边说:真的有野生牦牛吗?柯再没有回答。他发现柯再睡着了。他又盯着舞台上的牦牛,黑色的毛发拖到地板上,正哼哼着朝牧民走去。他突然很好奇,这演出是否出过意外。这头牦牛是否是固定角色。等演出完,他跟柯再说起这个,柯再说:牦牛很聪明。他不太相信。柯再说:你听过牛流泪的故事吧?很多动物都会流泪,牛是其中一种。他问:牛和牦牛一样吗?柯再说:差不多吧。他们都笑了。直到走回旅馆,他還回味着这句话。
第二天上午,他醒来的时候,柯再不在房间。要不是柯再的被子被叠成了豆腐块,他准以为这床没有睡人。手机上有柯再的消息:出门见人,晚点联系。头晕,一杯咖啡下去就好了。旅馆外阳光猛烈,空气清冽。他上街逛了逛,观察路人,捡垃圾的老头,带着孩子的妇女,情侣,大概想从他们的神情中找出不一样的事物。但他很快就放弃了,陷入一种被阳光暴晒的快感之中,几乎失去完整、连贯的思绪。他觉得他们会像水汽般蒸发。一切。路上的行人、他,以及所有的建筑物。他拐进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讲的是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他做过三个月的户外类新媒体编辑(主要工作是从外国网站上偷稿子),买过一堆《国家地理》,但没翻过。另一本是《青海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选集》,他翻了一下,名字都不认识,“草原”“牛”“雪山”等字眼频繁出现。坐在一个公园的长椅上,他交替着看了会儿书,在一本中走神了,就换另外一本,如此,两本都看掉了三分之一。等到下午,他想去前一天吃饭的饭馆,凭着记忆,找了好一会儿,终于从另一个方向找到那家门面。
饭馆里依然没什么人。他要了拉条和羊肉汤,一边抽烟,一边等食物上来。老板亲自端来了拉条,放在他面前后,问他:你朋友呢?他说:有事儿,去忙了。老板说:今年他妻子没来。那女人回头说:是女朋友吧。老板问:你怎么知道?女人说:我就是知道。几乎是一刹那,他确定了一件事情,老板和那女人不是夫妻。他含糊说:对,没来。低头吃东西。女人给他盛来了羊肉汤,他觉得没有昨天的好喝。他想,可能时间不到。老板问他,味道怎么样。他说:味道很好。老板说:我这店,改革开放前就开了,我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他问:一直在这儿?他想到的是桌面和墙壁上陈年的油垢。老板说:对,一直在这儿。
吃完饭,他没急着走,继续读那本《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正写到他们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那个上午,没有风暴,身体状态不错,总之一切好极了。夏尔巴向导说:有一种很好的预感。看了一会儿,他问老板,这儿能不能抽烟。那女人送来了一个装了水的小碟子,让他弹烟灰。他盯着街道对面那座被阳光一分为二的建筑,缓缓喷出烟雾。他想到童年的秋天,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但那动作仿佛是静止的,以及金黄色的阳光。他很多年没想起这个,几乎已经忘了。他想到上海、公园里的黑天鹅、他以前办公室的工位以及他在国外网站偷过的稿子。勇气,精神,探索,成为更好的自己。他问老板:青海的最高峰在哪里?老板转头看了他一眼,说:那是布喀达坂吧,在格尔木。怎么,你要去?他说:我只是在想这个事情。老板背对着他说:不知道现在什么样子了。他注意到老板在脏兮兮的围裙上擦了擦手。老板从台面下拖出几个塑料袋,一股脑扔进了冰柜,靠在冰柜上问他:你在看什么书?他回答,一本登山的书。老板坐到他对面,也点上了烟,他以为有什么话要说,但只是抽烟。许久,老板才说:登山啊,是个好事情。他笑笑,似乎感受到什么,但也不确定。他觉得老板靠得太近了。他又走神了。他知道那本书的大致后续,自然界的残酷,死亡,永远留在山上的尸体。接近山顶的位置。他想到,登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因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登山(以及其中进取、克服困难、自我证明的部分)。但这么想,也很奇怪。人生下来只会哭。这时,门口涌进一群小学生,有五六个,鲜艳的红领巾让他有些恍惚,好像一时问,思绪被硬生生地扯断了。一个顶着蘑菇头的小男孩说,今天放学早。老板问:有作业吧?赶紧做作业。男孩说:他们要喝羊汤。老板起身。男孩补充说:是我带他们来的。那女人揭开锅盖,一大团蒸汽喷涌而出,他闻到了与昨日相仿的气息。
他离开饭馆,在附近漫无目的地闲逛,进了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看到卖拨浪鼓的。想买。老板态度生硬,不想单个出售,只好作罢。在某条巷子里,他看到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藏族寺庙,门开着,他悄悄地进去看了看,一个女人正用红色大盆洗衣服,与他对视一下,但没说什么。等到晚上六点钟,他给柯再发消息,问他在哪里。柯再很快就回复了一个地址,让他过去吃饭。他按照导航,走路到饭店,远远看见柯再站在门口,张开双手,比画着什么,姿势夸张又费力。柯再对面站着一个男人,中等个子,瘦削,年纪五十岁上下。他上前,另一个男人从饭店大门内探头出来,说:还要半小时。几人一时拿不定主意。柯再说:我还知道一家。于是领着他们,去了附近一家西北菜馆。在路上,他看见那家叫“世界尽头”的酒吧,窄窄的门头,看起来毫不起眼。 饭馆外部看不出风格,也许有一些藏式的意思。一进门,一排宫灯亮着,大厅里放了几张八仙桌,桌与桌之间,用中式雕花屏风分隔。他们进了包厢,吊灯,大圆桌,墙壁挂着两幅油画,射灯打着,抽象派作品,颜色糊在一起。他觉得以前来过相似的地方,但想不起来在哪里。落座之后,柯再介绍彼此,说他是自己大学时最好的兄弟,写东西,有才华。五十岁的男人叫老张,投资人,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上海。老张站起来,隔着大桌子跟他握手,坚实有力,但他没做好准备,手软绵绵的,像被使劲捏了一下。另一个年纪小些,三十岁上下,有些胖,叫小本。柯再说:他是日本NHK的合作导演。他说他去过日本,小本问:去了哪里。他想了想,说:东京,横滨,镰仓。他去的时候正在刮台风,不像中国沿海的台风,只是微风细雨,很多人不打傘,海滩荒芜。小本说,在镰仓拍的凶杀戏和爱情戏一样多,可能区别就在于阴天还是晴天。柯再点了菜,菜量远超四个人的分量。柯再还要了一瓶白酒。晚上温度会降下来。柯再说。听上去像在解释。小本和老张聊起了谋杀动机,小本说起某部电影(可能是他们刚看过的一部),认为电影没办法成立的原因,就在于杀人动机不充分。柯再说:导演想要一种形而上的效果。柯再、老张、小本立刻大笑起来。他不知道这中间是否有什么故事,只好微笑,假装对房间内的装饰很感兴趣。
菜上来了,味道不错。其中有一条清蒸做法的鱼,他从没见过那种鱼,通体银色,鱼鳍从鱼头延伸到鱼尾,看上去像一排尖锐的刺。鱼头正对着他的位置,眼睛还在,一颗圆圆的乳白色的小球,正盯着他。他问:这是什么鱼。没人知道。柯再说:菜单上就叫清蒸鱼。于是,他们聊起了鱼,以及海鲜。法国的生蚝,日本的海胆,挪威的三文鱼。老张很懂这个。他也知道一些——这让柯再感到惊讶。他解释,他曾有机会去一家做美食的文化公司工作,做了点案头工作。但他没有说:最终他没去,他受不了那些食材方面的文案,有点像硬在动物的尸体中寻找文化。
很快,他们又聊上电影。他怀疑这是酒精起了作用。王家卫、波兰斯基、安东尼奥尼、今村昌平。种种出现在大学时期的名字。导演更新换代的速度显然不够快。有一会儿,他兴致很高,倒不是因为话题——所有的话都是相似的,而是感觉回到那些在烧烤摊边度过的夜晚,柯再,以及其他人坐在他身边,年轻,狂妄,无忧无虑。老张突然说:我们国家缺少真正的创作者。接着,当然谈到了审查制度。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有害,另一种是,尽管如此,创作者还是缺乏信念。他和老张支持后一种,老张提到伊朗。但没有形成真正的争论。之后,老张好像对他产生兴趣,问他:你具体写点什么?他说:很久没写了。柯再说:他写诗和小说。他不希望柯再继续说下去。老张问:哦?有没有能看看的?从老张的眼神中,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他说:以前有一些手稿,都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柯再说:你从来没拿出来过。柯再看着他,仿佛是一种质问。老张问:为什么?他不说话。柯再说:可能是觉得写得比我们好吧。说完哈哈大笑。老张说:我以前也写过,但也放下了。他想着这些话,忽然觉得里面有一些恐吓的成分。那是一些他曾习以为常的事物,父亲的眼神,某个失望的眼神,现在,穿过时光和高原,重新逼向他。柯再和他都没再接话。又碰了一杯酒之后,小本说起他在日本的一件事,他做过一个百年老店系列的片子,拍到一家甲鱼店,开了三百多年,传了十几代,拍摄的最后一天,店主带他去了养殖场,有一个单独的房间,趴着一条一米长的大甲鱼,店主告诉他,这是开店时就有的甲鱼,今年三百岁。老张怪叫一声,好像觉得这事儿很可怕。柯再问:你怎么知道那店主不是诓你?小本想了一下,说:我一看那甲鱼的眼睛就知道了。柯再笑了。小本说:那是一双三百岁的眼睛。小本说得很认真。过于认真了,以至于有些不合时宜。这时,服务员进来换骨碟,打断了这个话题。
吃完饭,天黑了一半,他们裹着衣服,在门口抽烟。他们花了一点时间决定去哪儿,柯再想找地方继续喝。他们走进街对面的一家酒吧,还没坐下,就发现这酒吧里有一股油烟味,从桌子摆放的方式来看,很可能白天时这里是另一种用处。于是由他领着,又去了“世界尽头”。老张说:不错,不错。酒吧人比他来的那晚少一些,还没人唱歌。他们各要了一杯酒,坐在靠墙的桌子边,摇头晃脑地喝了起来。没多久,那晚的女孩出现了,叼着烟,在柜台里,神情严肃地看着某个方向。他马上就明白过来,女孩只是在发呆。过了一会儿,女孩认出了他,端来了四杯Shot,告诉他们,这是酒吧送的。女孩问他:玩儿得怎么样?他说:还不错。柯再以为是他朋友,让他介绍。没等他说话,女孩朝柯再伸出手,说:我叫戳戳。等柯再确定确实是“戳”字之后,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他不知道柯再是不是喝多了,或者正在喝多的途中。
戳戳顺势坐在柯再身边,问柯再从哪里来。她穿着深色印花的吊带裙,很瘦,能看到骨架的形状,抽烟时,嘴里发出嘶嘶的声音,仿佛很受用。听说他们做电影之后,戳戳说,她以前给电影做过音乐。老张问:有什么作品吗?戳戳说了几部电影的名字,但现在不做了。柯再问:为什么?戳戳说:没意思。有一个瞬间,他觉得她在说谎。要么关于那些作品,要么关于不再继续的原因。柯再问:那什么有意思?戳戳说:到处玩儿。柯再问她喜欢玩儿什么。她笑了,没回答,伸手去够骰子。他们玩了几局,柯再老是输,喝了不少酒。柯再说:你文身不错。戳戳斜着眼睛,盯着柯再:认输了?柯再说:我只是觉得你文身不错。是个什么?戳戳说:猜。柯再说:蜘蛛?蝎子?小时候文的吧。戳戳没理会,看着小本,说:咱俩玩。
他肚子疼,去上厕所,用光了最后一点纸。出来时,小本站在门口,等着进去。他看了看他们的座位,老张不在,但不知在哪儿。他摸出烟,靠在厕所门口点上。柯再和戳戳在说话。他发现——一旦有了距离,很容易注意到柯再说话时喜欢做手势,配合他专注的表情,有一丝令人信服的天真。那也是一种表演。他忽然想到这个。当然,他明白,任何社会性的相处都带有表演的成分。小本从厕所里出来,见到他,问:在想什么呢?他呼出一口烟,说:我只是在想,一条活了三百年的甲鱼,会不会有知觉。小本也点上了一支烟,过了一会儿,回答:不是这个词。他说:那是?小本说:某个词。不是知觉。它有类似知觉的东西。甲鱼的知觉。他说:你还挺肯定的。小本说:是。 他们回到座位上,柯再说:戳戳要带我们去个地方。不知怎么回事,他们就下了楼,往停车场走去。他们上了一辆银色的本田,戳戳开车,柯再坐在副驾驶,其他人坐后排。车子驶上西大街时,他才反应过来,他们要去看流星雨,而且另外几人竟然相当认真。这时是晚上十点半,从时间来看,天已经黑透了,但天边有一抹微弱的色彩,介于粉与白之问。半小时以后,他们差不多出了市区,路边只剩零星几幢房子,没有灯光。他说:天上没有星星。戳戳说:你把车窗拉下来。果然看到了星星,但不算多。戳戳说:得再等等。他关上窗户,盯着被车大灯照亮的公路。有一会儿,他快睡着了。在半梦半醒问,他看到了一群在水面上跳跃着前进的海豚,每次跳跃,都保持著同样的前进距离,其中有一条,刺出水面,跳了两倍远。他想到,其他的海豚可能会生气。但生气什么?不知道。他只能想象出那种无声的尖叫(人类听不见海豚的声音)。突然,戳戳使劲地踩了刹车,他们被弹了起来,都撞到了什么。戳戳骂了一声:操!顺着车灯的方向,他看见一头动物——小小的脑袋,盘亘的犄角,棕色皮毛。现在,它定在原地,眼神中充满疑惑,好像忘了下一个动作要干什么。但它马上就想起来了,一丝惊恐从眼中闪过,前蹄一蹬,跃到公路对面,消失在黑暗之中。他确定他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嘶鸣,尖锐,短促,有点像驴叫。车子再次启动时,他发现他们刚拐上一个小坡,他远远看到山谷中的西宁,一个强有力的黄色光点。老张和小本正争论着那到底是什么动物。柯再说:不会是藏羚羊吧?戳戳说:那得去动物园看。他问:我们到哪儿了?戳戳回答:快了。又开了十几分钟,他们在一个空地停下来,车灯扫过时,他看到那个空地在半山腰。
他一下车,就被头顶的群星镇住。他产生一种怪异的感觉——那不是星空,而是天空的漏洞。天幕被扎出密密麻麻的针孔,光从里面漏了出来。戳戳从车里拿出一块防水垫,好让他们能坐在地上。他帮着戳戳,又从后备厢里拿出相机、三脚架,放在一旁做准备;接着是一箱啤酒,几包花生米,甚至还有两张厚毯子。他问:来过这儿?戳戳看了他一眼,说:来过。那语气听上去理所当然。
他们并排坐下,戳戳挨着柯再,他坐在最边上。一旦坐下,就没有话说了。戳戳提议,给他们拍照,接着指挥他们站起来,走到马路中间,并排站着。军训过吗?戳戳说,立正!老张大笑。但还是站直了。戳戳说:曝光时间长,都别动。他想象着那幅构图,星空,像某种兵器,弧形的山坡,四条笔直的背影。等照片拍出来,他们过去看,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身体作为前景,微微模糊,像幽灵。他没忍住,说:嘿,灵魂走神了。又拍照,换一个背景,打坐的姿势,闭上眼睛。这回,他觉得那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版本:头发长的和头发短的,胖的和瘦的,老的和年轻的。但这次他没有说。
他们坐下来,继续喝酒。过了一会儿,他有些累,把头枕在膝盖上,但睡不着。其他人还在说话。声音像某种模糊的背景音乐。他听到小本问:流星雨什么时候来?戳戳回答:我也不知道。说得很温柔,像母亲的安抚。接着,小本说:我们来玩游戏吧。他们玩起一个叫“我没做过”的游戏。小本说:我没去过美国。他看了一眼天空,想到,小本已经忘了流星雨的事情。但他没忘。于是轮到他时,他说:我没看过流星。除了老张,其他人都没看过。因此他输了。他开始觉得这游戏没劲。接着,轮到柯再。他好奇柯再会说什么。等了好一会儿,柯再还是没说话。他说:到你了。柯再说:我什么都干过了。他说:不行。柯再说:哦对了,我没拍过电影。我还以为我拍过了。柯再笑了。他又想到流星。天空中的漏洞突然变大了,那些光芒跌落下来,沿着某个轨迹,往地面俯冲。柯再说:我最想做的一个电影,你们知道吗?老王和小本说:不知道。柯再说得很简单,频繁使用“比如”,好像里面的情景完全是假设的。比如,“大跃进”或者“文革”,比如一个人被他最好的兄弟背叛了,因此导致他家人的死亡,但他活了下来,兄弟也活下来了,生活在同一个村子里。老张说:然后呢?柯再说:我想做他们多年以后的生活。老张说:没有商业价值。柯再突然问:你被背叛过吗?老张笑了,说:谁没有过?柯再说:小本呢?小本说:有过。柯再把头扭向戳戳,问:你呢?戳戳说:你怎么定义呢?柯再又问:有过吗?戳戳想了想,说:有过吧。柯再最后转向他,问:你呢?
这场景似曾相识,他相信柯再曾经一定干过相同的事情,用同样的问题,一个个问过去,去求证一个答案。但这里面没有恶意,他这样告诉自己。柯再又问了一遍。这时,他听到戳戳说:我要上厕所。戳戳站起来,柯再也站起来。他们往黑暗中走去。
在他们消失的瞬间,他突然明白过来,流星和陨石是一回事儿。他们沉默着。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老张和小本也想到了这点。燃烧的星体,巨大的火球,黑暗的山谷终于得以被照亮。但山谷中是什么?老张说起八十年代的事儿,女诗人宿醉醒来,不认识身边的人。晚上再喝醉,第二天醒来时,就换了一个人。有时上午就喝醉了。讲到后来,老张陷入长久的沉默。他起身,往公路走去。穿过公路。他听到老张说:我现在只能认出北斗七星了。老张和小本同时叹了一口气,轻轻的,好像害怕惊扰到什么。但也可能是因为距离远了。远到彼此看不清。他继续走着,只要走到边缘,就能知道山谷里是什么。他听见笑声,不确定是老张的,还是小本的。很快,那些声音彻底消失。在黑暗中,他指挥着自己直行——然后拐弯——再直行——过了很久,他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他翻过身,仰望着天空,一片漆黑。他说:天上的星星没了,哈哈哈。接着,他想到,天上的星星在另一边落了下来。
责任编辑 季亚娅
他先后和两位朋友聊起过这种感受。大卡是出版社编辑,做文学类书籍,每天周旋于难缠的作者、越来越贵的渠道与纸张之中,耐心听完后,建议他去找一份工作。他们在复兴西路一家小咖啡店里见面,阴天,闷热、潮湿,皮肤黏糊糊的。他记得大卡说:我不喜欢夏天。不太愉快的语气,那样子好像是他引起了夏天。于是,他想起柯再,更理想的聊天对象,一个前抑郁症患者。但他直到与大卡见面的一周后,才给柯再打了电话。在电话里,他这样谈到自己的状态:缺乏价值感和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所有的念头都有虚无、负面的倾向,但这并不导致他难过或者悲伤,通常只是无意识地走神。一种尽量中立、分析式的口吻。他一边说,一边想到这样表述的原因:不希望给柯再造成软弱的印象。柯再说:就像知道自己在做梦,但怎么也醒不过来。他说,是的。柯再问他,有没有去看医生。他说:我不是抑郁症。说完,他又补充:也许是吧,也许是一种抑郁状态,但不是抑郁症。电话那头沉默下来,他听见开门与关门的声音。等柯再继续说起抑郁的事儿时,他觉得这话题索然无味,像是某种毫无意义的证明。他问柯再最近在忙什么(忙着开电影公司),是否还常去青海湖(每年夏天都去),有多久没有回大学看看了(毕业了就没回去过)……最后,柯再问他:跟我一块儿去青海湖玩儿吧。接着,说了一个时间。他说:我得想想。
那天晚上,他出门散步,比往常走得更远一些。他告诉自己:不要再把注意力放在头疼这件事情上。他不知道,是心理因素导致生理疼痛,还是反过来。他发自内心地希望是后者。
几天后,他上路了。他装作一副没有目的地的样子,貌似随意地买了到南京的高铁票。他去鼓楼、夫子庙、明城墙和中山陵逛了逛,天气很热,他戴一顶紧箍着脑袋的渔夫帽,到景点,匆匆看上一眼,就钻进有冷气的饮料店。第二个晚上,他有点受不了那间吵闹的临街旅馆房间,在手机上搜青海和甘肃的大环线,很多人警告旅行者:要注意包车的师傅。第三天,在去火车站之前,他到南京大学转了转。大学时,他所在的文学社曾与南大的文学社联谊,他来住过一个晚上,在某家小店中买过一柄木勺和一本废名的诗集,后来木勺意外折断,诗集被人借走,不知所踪。天快黑的时候,他坐上去太原的火车。他买了晚间的卧铺,慢、怀旧,能省下一晚的住宿费。他睡上铺,对面两个铺位,躺着一对母子,颧骨一致高耸,细长丹凤眼,看上去像蒙古人。但这趟车不到内蒙古。那位母亲神情警惕,把鼓鼓囊囊的背包递给儿子,放在上铺。天还没黑透,她打起了呼噜,像海浪般,一波波起伏。儿子侧躺着,望向窗外,眼神游离,没有具体所指。他想到一个句子:向夜晚扔一块石头/回音很轻……他记在手机备忘录上,很快意识到,这个句子的意义类似于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尽管那句子蹦出来时,他完全没有想起这位作家。上厕所时,他试图再拓展几句话,他对诗歌有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认识,只要凑够四行,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首诗歌作品。否则就只是句子。然而思绪难以集中,游走在下腹的坠胀、用过的卫生纸、在闷热中爆炸开的臭味以及他将如何度过这个夜晚之中。最后,他盯着脏兮兮的镜子,里面的人方脸,坚硬的短发朝四面八方生长,一副很麻木的样子。那已记下的诗句也溜走了——它存在于备忘录上,但他已经彻底忘记了那句子产生时的感受。
火车天亮时到太原。他拎着行李出站,见那对蒙古长相的母子,被一个手拿“住宿”字样纸板的女人拦住。母亲摆摆手,领着儿子径直走到另一个女人面前,三言两语谈妥,便跟着那女人走了。前一个女人与他对视一眼,但没有走上来。他没想好目的地,于是去二十四小时营业的肯德基里睡了一会儿。太阳升起来,透过玻璃窗,照到靠里的点餐区,醒来的瞬间,阳光扑面而来,那一瞬间,他暂时性地失去了视觉,他忽然想到,有的盲人眼中是一片黑暗,但也可能是一片光明。他決定给柯再打一个电话。柯再在北京,正准备出门去见一个项目的投资人,约在三里屯北小街,得提前两个半小时出门。柯再说:今天准能成。他问为什么?柯再说:日子好。接着柯再就推荐了一款手机黄历。今天,他念道,宜开市、嫁娶、沐浴、立券、订盟。一时问,他无法判断柯再是不是在开玩笑。他告诉柯再,他在太原,打算去看看石窟。太原有这个?柯再问。他说:平遥有。柯再问:那你去平遥?他没说要去,也没说不去,问柯再:今年还是骑行?柯再说:是的。他又问柯再,是否还记得一句话:青海湖是玉兔精的眼睛。柯再笑了,说:青海是只兔子。于是,他知道柯再不记得了。这是大学时的一句诗,具体是谁的,已经没有印象了。但他记得,在那时,这话曾给他们带来过一种莫名其妙的安慰,仿佛这个世界可以随时折叠起来,成为一副地图,或者一本连环画。他们身处其中。有他,有柯再,以及柯再曾爱过的那位诗社女孩。
挂掉电话,他去售票大厅买票。去西宁的车要傍晚才发,于是他又买了当天往返平遥的车次。他先去站外吃了点东西,坐上动车,在途中磕磕绊绊地睡觉,像一次次被打晕过去,又被冷水泼醒。到站后,他问一个揽客的男人:到云冈石窟多少钱?男人说:石窟?什么石窟?一个脸庞黝黑的女人听见,上前告诉他:石窟在大同,她就是大同人,平遥只有古城。男人咧开嘴:那你是从石窟嫁到古城了哦。他坐的是女人的车,进古城逛了一圈。人很多,飞檐好看,整体有点无聊。他发了几张照片给柯再,说自己走错地方了。一直到他回到太原、坐上火车,才收到柯再的回复:今天确实是个好日子。 有不少山洞,信号断断续续,聊天进展缓慢。他问了一些环湖的问题,在哪儿租自行车,怎么还,需要怎样的装备,他好提前在西宁准备起来。柯再说不用担心,一切有他。加上一枚笑脸。这让他想起柯再不得不笑时牵扯起来的嘴角——不甘愿,但不是故意的,以及他真的笑起来时露出的牙龈,一种微妙的非人类感,但也很难说清具体是哪种动物。他很快就睡着了,到后半夜,有些喘不上气,醒了。对面下铺躺着一个和衣而睡的中年男人,微微秃顶,他猜那股难闻的脚臭味,就来自于男人那双破了两个洞的袜子。他半坐起来,头快抵住车顶,没办法坐得更直。窒息感还在继续,他无法分辨是睡眠问题的延续,还是发生了高原反应。他看了一下手机,凌晨三点,他脑海中出现一幅画面,火车行驶在极高的位置,但只是一条单薄的轨道,而不是任何一片土地。手机里还有柯再的一条消息:那句话是她想出来的,借给欢欢,印在传单上。
柯再说的是二00八年的事情,他们毕业前,由柯再组织,制作了一批印着诗歌的宣传单,在学校里发。一共有七位诗人(印成七种颜色),其中有柯再、他、柯再的诗社女友、行政管理系的欢欢(一个抽烟很凶、成绩很好的女孩)、住在学校附近的项明(毕业五年,却总混在校园里),以及另外三位柯再的学生诗人朋友。诗歌的主题是“在场”,再具体点说,是关于那年的种种意外:二月份的南方雪灾,三月份的拉萨事件,五月份的汶川地震。无一例外,那时他们还相信着词语与意象具有某种实在的力量。后来,柯再说:这远远不够。他自掏腰包,印了更多传单,要上街去发,还要贴近人流最多的商场。他记得那种狂热——是柯再手舞足蹈的样子说服了他,而不是柯再说的话;他还记得一种整齐划一的伤感——用矫揉造作来形容就过分了,只是一种私人的移情。总之是属于青春期末尾的事物。
有些闷,他拉开一点窗户,好透透气,接着他欠起身体,把眼睛贴在窗缝上,好像这样就能知道现在海拔多少米。他又睡了会儿,天麻麻亮的时候,他与中年男人先后醒来。隔间里没有别人,中年男人掏出烟,丢了一支给他,问他到哪儿,他说到西宁。中年男人说,真好,睡一觉就到了。我从北京来,就觉得这趟车长了点。他问中年男人去哪儿。去青海看个朋友,然后回老家,中年男人说。他点点头。第一口烟下去的眩晕感,中和了头疼。真好。中年男人说。年纪轻轻,到处走走。说着,他从床底取出背包,掏出了泡面、火腿肠、装在塑料袋中的卤鸡爪、面包和罐装啤酒,在小桌上一字排开。饿了吧,吃。中年男人扔了一罐啤酒给他。他犹豫了一下,打开,灌了两口酒下去,伸手够吃的。中年男人说:我儿子跟你差不多大。他说:我不小了。中年男人像没听见,说:年轻啊,真走运。我们受过的罪啊,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他琢磨着那句话,想象银河的样子——这会儿天上还挂着几颗,正在淡去。他从前一天中午开始,没吃过东西,这会儿才发现自己饿极了,抄起火腿肠,用牙齿撕开,两口就下肚,接着是面包和卤味。中年男人喝了几口啤酒,像是不过瘾,又从包里翻出一瓶二锅头,问他要不要。他摇摇头。他问:北京怎么样?我还没去过呢。中年男人说:北京啊,真大。他说:首都,当然了。中年男人说:北京的马路,真宽。北京的大楼,也真高。都是我盖的。你信不信?他咀嚼着鸡爪,说:信。中年男人不说话,就着卤味,灌了几大口二锅头。这时,火车开进山洞,车厢里倏忽黑了下来。他听见中年男人说:飞鸟尽,良弓藏——昂。声调曲折,尾音长长的,像在唱歌。等火车开出去,中年男人正看着窗户,面无表情。太阳从山谷中露出一半,猛然照亮中年男人脸上伤疤般的皱纹,大脑门,大眼袋,看上去和他父亲差不多年纪。中年男人又递过来一支烟,接着,像是突然想到什么似的,说:我这个朋友,小伙子,我告诉你,是个好人。还是有好人的,你说,对不对?他说:对,对。中年男人说:我这个朋友啊——他赶紧站起来,对不起,我要去上下厕所,他说。他到车厢接驳处待了一会儿。他觉得,再在隔间里待下去,他會透不过气。等他回来,中年男人把东西都收了起来,躺在床上,用手机看小说。见他进来,瞥了一眼,但没有说话。到兰州时,中年男人从床底拖出一个蛇皮袋,告诉他:我要下车了。他说:没到西宁呢。中年男人说:我得先去看看黄河。
隔着窗户,中年男人冲他挥挥手,摇摇晃晃地往出站口走。火车行驶了一会儿,出了兰州市区,他忽然意识到隔问里只剩他一个人,以及轰隆隆的轨道摩擦声、窗缝里窜进来的风与光线,一种久违的轻松在他心头荡开,准确来说,是一颗小小的炸弹在心里爆炸。类似于大学时的某个秋天,他走在树枝巨大的梧桐树荫里的宁静;类似于第一次独自去泰国海边旅行时提到嗓子眼儿的兴奋。这些愉快的感受伴随他穿过那些瘌痢头一般的山谷,抵达西宁、坐上进市区的出租车。他问:师傅您是回族人吧?话一出来,就意识到自己过头了。司机告诉他:我是海南人,不是那个海南,是海南藏族自治州,但确实是回人。于是他们谈到了哈里发国、ISIS在中东的一系列动作。司机说:杀人不好。他点点头,问路边种的是什么树,司机说,柳树啊,沙棘树啊,都不要水。他又问青海湖怎么样,司机说很好,要当心藏人。再追问下去,司机就不肯说了。等开完一条长长的高速,要拐弯时,司机说,藏人有好有坏,他说的是坏的那一批,好吃懒做,占着草原,爱打架。他突然说:但也有好人,对吧?司机从后视镜中瞥了他一眼——尽管他就坐在副驾驶上,说:噢,当然了。司机把他送到市中心的一家旅馆,他按计价器上的数字掏钱时,司机一把将计价器按下去,数字清零。忘了告诉你,从机场到市区,是一百二。司机说。他想了想,按这个数字付了钱。
他先在旅馆里睡了一觉,醒来时是下午六点。他看到柯再的消息,机票订好,第二天下午到。他走出旅馆,太阳还很刺眼,他进一家西北菜馆吃饭,食物非常糟糕,又到小摊上买了一个肉夹馍,才填饱肚子。他沿着西大街往东走,一路上经过了新华书店、义乌商贸城、几家川菜馆和购物商场,天空渐渐由蓝转粉,庞大、遥远。他回想起诗社女孩说过的话:那完全是一座废墟上的城市,噢,荒野和废墟真的很像,城市和城市也很相似。那是他们最后几次见面之一(毕业告别总是一次又一次),在一问屋顶低矮的阁楼中吃烧烤,女孩提到若干次青海湖,讲到湖中有座海心山,她搭乘给岛上送供给的船,奇迹般上了岛,待了一小时。说到这里,她就中止了,只含糊地描述为:有庙,有帐篷,有女修行者,是一次充满神性的经历。他记得,那时大家已经知道了柯再的处罚结果——只能拿到肄业证书,于是提到项明时,总有用不完的恶毒的词语(道德败坏,眼神中的卑鄙,告密者,劣等人),大家都忘了,可怜的项明是请假去商场里贴传单时被抓的。柯再似乎不太在意这些。出来,出来,去吃饭喝酒,柯再说,就当是补偿我。买单的永远是柯再。柯再领着他们,在体育馆门口的台阶上喝酒,合唱《友谊地久天长》,直到天亮才散去。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独自旅行回来的诗社女孩,已经暗中做出决定,要离开柯再。七月初,搬离寝室前,柯再和他单独喝过一次酒,给他看了分手短信。总体来说,女孩认为爱隋本质上和婚姻没什么区别,有一种显而易见的邪恶,都使人变得短小、盲目与愚蠢。当然,女孩说得比这要委婉一些。例如,最后一条短信是:美是毫无意义的,唯一的好处在于,它伤害你时,并非狂风骤雨,而是有如慢性疾病。
柯再说:狗屎,都是狗屎。他没说话。他得承认,他以为柯再会更诗意一些。因此那个晚上意兴阑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不停喝酒,都急于把自己灌醉。后来,柯再说:我要去当兵。他问:为什么?柯再说:人太软弱了。柯再露出一个讽刺的笑容,好像坚信讽刺是比愤怒更高级的态度。他想,也许柯再醉了。没想到,几个月后,柯再真的去了部队。也是在当兵的时候,柯再得了抑郁症,给他打过几个电话。但这是后来的事情了。在当时,他觉得那几个月中发生的一切,都有些装腔作势。
他在市中心四处闲逛,乏善可陈,天空直到晚上八点半才黑下来。九点以后,他看到一家酒吧,大大的招牌钉在两根粗壮的仿木门柱上,名字叫“世界尽头”。窄门之内,是一段陡峭的阶梯,漏下一些光线。是家驴友酒吧,墙上挂着国旗,写满涂鸦,卫生间里散发着呕吐物的味道。酒吧里年轻人居多,正拉着手合唱,先是许巍的《旅行》,再是列侬的《想象》。喝上头了之后,一个穿吊带裙的女孩向他伸出手,说:一块儿呗!他注意到女孩伸出的是左手,虎口上有一个小小的文身,某种昆虫,但难以辨认。他没有拒绝。女孩问:从哪儿来?他说:太原。女孩笑着说:这儿好吧?他点点头。女孩说:再也没比这更好的地方了。他问:为什么?女孩说:这里是世界尽头。他哈哈大笑。他想到,大卡说错了,他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激情。每个人都这样。他很快就发现,哪怕没听过那首歌,但只要盯着歌词,在人群里,就不难想象旋律的走向。
后来投影仪坏了,画面静止不动,音乐卡在某个节拍上,不停重复。有人尖叫一声,接着吹口哨的声音响起。他看见一个男人趁乱抓了某个屁股。更多的尖叫。女孩松开他的手,爬上桌子,大喊:都别慌!又跳下来,走到柜台后查看。等投影仪再动起来时,女孩走了回来。他说:我得走了。女孩笑笑,没说话。他一口喝空杯中的酒,准备离开。出门的刹那,他想到火车上的中年男人——我们受过的罪啊,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他下意识地抬起头,这动作里有一种意味,即,他相信天空里一定有什么在等着他,因为他在这里,在高原。但他什么也没看见。
他回到旅馆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十一点醒来,头疼欲裂,出门吃了早饭,回来洗澡,把地址与房问号发给柯再,又沉入睡眠。他梦见一个男人(也许是火车上遇到的那位,也许不是)问他:你有没有去过北京?他说:没有。男人抡起拳头,砸扁了一个纸盒,又问一遍:你竟然没去过北京?他有些慌,那感觉就像站在烈日下,汗水流进了眼睛。他说:没有。男人问:为什么?他憋了半天,终于说:我可能有抑郁症……男人大笑起来,但并不是嘲笑,好像纯粹因为他说了一个好玩的笑话。
敲门声是这时响起来的,将他从羞愧中拯救出来。他开了门,见到柯再,说:我以为我醒不过来了。柯再满头大汗,把箱子拖进来,脱掉厚实的夹克,问他怎么了。他将梦讲给柯再听,柯再说:就是个梦而已。于是他又把火车上遇到中年男人的事情讲出来,他越说越清醒,另一个念头浮现出来:他迫切地希望柯再理解、并且相信他的感受,这事情里有一种不可思议、难以描绘的恐惧。柯再说:你有那人的联系方式吗?他说:没有。柯再点点头,打开箱子,把衣服拿出来挂进衣柜。有一套西服。接着,柯再有话要说,张嘴的时候,门外一声巨响打断了他们。站住!站住!有人喊道。沉重急促的脚步声。这之后,他问:你说什么?柯再说:我饿了。
柯再带着他,穿过几条巷子,来到一家做西北小吃的饭馆。时间还早,没有其他食客,一个女人坐在桌边,用手机看电视剧。见他们进来,连忙站起来,问吃点什么。柯再问:老板呢?女人说:在午睡。柯再点了拉条、大块煮羊肉、发菜蒸蛋、甜醅。柯再捏着手机,无心说话,上菜之前,叫过两次饿。于是他也不说话。吃了点东西后,柯再像从饥饿中苏醒过来,说起北京的天空会蓝到十一月,以及前一晚失眠的事情。电视剧的声音又响起来,一个女人问:梦里的事情会成真吗?男人回答:要看你相信不相信。柯再笑出声,问他是否记得大三去武汉旅游的事情,一共五个人,柯再和诗社女孩在火车上假装分手(即兴发挥,部分台词来自《英国病人》),引来乘客侧目。他点点头,说起珞珈山顶的废弃白色建筑、东湖边从堤坝上跳水的老头、弥漫着大雾的长江,以及他们为了省钱,只开一个标问的事情。他没提起的部分是:有一个晚上,他们喝了点酒,夜里他听到卫生间里有声音,于是知道柯再和诗社女孩在里面做爱。第二天早上,他看到马桶里有一枚用过的避孕套,但没有告诉任何人。
饭馆老板从里间出来,立刻认出了柯再。老板从冰箱里取出酸奶,坚持让他们尝尝。柯再说:今年比去年更酸,更醇厚。老板说,秘诀在于发酵的时间。老板打开音响,放了一首佛教音乐(尽管他看上去像回族人),于是,黏糊糊的声音和酸奶的气味、门外强烈的光线混合在一起。他问:青海湖的天气如何?柯再说:到了夜里会很冷。他盘算着所带的衣服够不够。老板给他们各盛了一惋羊肉汤,味道比他们点的食物都要好。老板点上烟,在他们边上的桌子坐下,说:我想起一件事,去年冬天来了一个客人,他上岛了。柯再放下筷子,问:怎么上的?老板说:我也这么问,他说从冰上过去的。柯再说:骑车?老板说:好像是。冻僵了。尼姑留他们住了一晚,第二天夜里再从冰上回来。老板说话的样子,让他觉得他们是来串门的邻居。真是天才。柯再说,好像很兴奋,对着他说:真是天才啊!是不是?
从饭馆出来,他问柯再是不是第二天出发。柯再说:可能要再等一等。他问:等什么?柯再说:这两天是青海电影节。柯再有些不好意思,但他无所谓。他们得决定那个下午去哪里,在路边思考这个问题时,他问柯再,和诗社女孩还有没有联系。柯再想了想,告诉他:我想等上岛之后再联系她。他问:你为什么还没有上去?他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去,总有办法。我也不知道。柯再一边翻着手机地图,一边说。他扭过头,盯着一个围墙上的电网,他问:我一直很好奇,这电网到底有沒有电?如果有,我去碰它,是会被电死,还是电伤?柯再沿着他的视线看了看,告诉他:我在广东当过半年狱警,过年那天,我们让犯人到广场上站好,从电网上接一根电缆下来,电死一头猪,当他们的年夜饭。柯再继续翻着地图。他看着柯再。卷发,过于浓密,脸颊上的肉比大学时多,不能算胖。神情有些陌生,正因为这个,其中熟悉的部分凸显出来:严肃,但随时准备换上一副高兴的表情。 在坐车去清真大寺的路上,柯再告诉他,投资人的建议是,不仅要做商业性质的电影和网剧,最好也做点艺术片,或者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他问为什么。柯再说,打造一个品牌。他想起明星的脸、头发甚至光洁的脚踝。柯再问他有没有兴趣做点什么,比如写点东西,或者策划一个纪录片。他说他得想想。参观寺庙前,他们在路边抽烟。他想起他和柯再策划的一个话剧,核心来自于加缪的《局外人》,但他们对此绝口不提。里面有个角色,在母亲病死之后,对着天空说:啊,伟大的自由来自于死亡。他问柯再:那人后来怎样了?柯再说,好像自杀了。他问:怎么死的?柯再说:割腕?他问:割腕能死吗?柯再说:我记得一个白色的浴缸。或许因为有太多的死亡,这剧的大纲没有通过团委的审查,因此剧本的事情不了了之,更谈不上在学校里公演。
他们踩灭烟蒂,进入清真寺。不是周日,人不多,只有零零散散几个正在叩拜的回人,以及若干拍照的游客。他从未近距离地看过清真寺,一抬头,那个圆圆的屋顶像是被硬塞进了眼睛。他想到了外星人和他们的宇宙飞船。他没和柯再说起这个。柯再问他,要不要拍张照?他摇摇头,说,算了吧。
那天晚上,柯再带他去看了一个演出。名字叫“走进青海”,或者“走近青海”,总之是一台大杂烩的舞剧,有唱歌、跳舞,也有部分情节。大概是讲一个牧民救过一头野生牦牛,长大后牦牛来报恩。他凑在柯再的耳边说:真的有野生牦牛吗?柯再没有回答。他发现柯再睡着了。他又盯着舞台上的牦牛,黑色的毛发拖到地板上,正哼哼着朝牧民走去。他突然很好奇,这演出是否出过意外。这头牦牛是否是固定角色。等演出完,他跟柯再说起这个,柯再说:牦牛很聪明。他不太相信。柯再说:你听过牛流泪的故事吧?很多动物都会流泪,牛是其中一种。他问:牛和牦牛一样吗?柯再说:差不多吧。他们都笑了。直到走回旅馆,他還回味着这句话。
第二天上午,他醒来的时候,柯再不在房间。要不是柯再的被子被叠成了豆腐块,他准以为这床没有睡人。手机上有柯再的消息:出门见人,晚点联系。头晕,一杯咖啡下去就好了。旅馆外阳光猛烈,空气清冽。他上街逛了逛,观察路人,捡垃圾的老头,带着孩子的妇女,情侣,大概想从他们的神情中找出不一样的事物。但他很快就放弃了,陷入一种被阳光暴晒的快感之中,几乎失去完整、连贯的思绪。他觉得他们会像水汽般蒸发。一切。路上的行人、他,以及所有的建筑物。他拐进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讲的是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他做过三个月的户外类新媒体编辑(主要工作是从外国网站上偷稿子),买过一堆《国家地理》,但没翻过。另一本是《青海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选集》,他翻了一下,名字都不认识,“草原”“牛”“雪山”等字眼频繁出现。坐在一个公园的长椅上,他交替着看了会儿书,在一本中走神了,就换另外一本,如此,两本都看掉了三分之一。等到下午,他想去前一天吃饭的饭馆,凭着记忆,找了好一会儿,终于从另一个方向找到那家门面。
饭馆里依然没什么人。他要了拉条和羊肉汤,一边抽烟,一边等食物上来。老板亲自端来了拉条,放在他面前后,问他:你朋友呢?他说:有事儿,去忙了。老板说:今年他妻子没来。那女人回头说:是女朋友吧。老板问:你怎么知道?女人说:我就是知道。几乎是一刹那,他确定了一件事情,老板和那女人不是夫妻。他含糊说:对,没来。低头吃东西。女人给他盛来了羊肉汤,他觉得没有昨天的好喝。他想,可能时间不到。老板问他,味道怎么样。他说:味道很好。老板说:我这店,改革开放前就开了,我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他问:一直在这儿?他想到的是桌面和墙壁上陈年的油垢。老板说:对,一直在这儿。
吃完饭,他没急着走,继续读那本《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正写到他们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那个上午,没有风暴,身体状态不错,总之一切好极了。夏尔巴向导说:有一种很好的预感。看了一会儿,他问老板,这儿能不能抽烟。那女人送来了一个装了水的小碟子,让他弹烟灰。他盯着街道对面那座被阳光一分为二的建筑,缓缓喷出烟雾。他想到童年的秋天,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但那动作仿佛是静止的,以及金黄色的阳光。他很多年没想起这个,几乎已经忘了。他想到上海、公园里的黑天鹅、他以前办公室的工位以及他在国外网站偷过的稿子。勇气,精神,探索,成为更好的自己。他问老板:青海的最高峰在哪里?老板转头看了他一眼,说:那是布喀达坂吧,在格尔木。怎么,你要去?他说:我只是在想这个事情。老板背对着他说:不知道现在什么样子了。他注意到老板在脏兮兮的围裙上擦了擦手。老板从台面下拖出几个塑料袋,一股脑扔进了冰柜,靠在冰柜上问他:你在看什么书?他回答,一本登山的书。老板坐到他对面,也点上了烟,他以为有什么话要说,但只是抽烟。许久,老板才说:登山啊,是个好事情。他笑笑,似乎感受到什么,但也不确定。他觉得老板靠得太近了。他又走神了。他知道那本书的大致后续,自然界的残酷,死亡,永远留在山上的尸体。接近山顶的位置。他想到,登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因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登山(以及其中进取、克服困难、自我证明的部分)。但这么想,也很奇怪。人生下来只会哭。这时,门口涌进一群小学生,有五六个,鲜艳的红领巾让他有些恍惚,好像一时问,思绪被硬生生地扯断了。一个顶着蘑菇头的小男孩说,今天放学早。老板问:有作业吧?赶紧做作业。男孩说:他们要喝羊汤。老板起身。男孩补充说:是我带他们来的。那女人揭开锅盖,一大团蒸汽喷涌而出,他闻到了与昨日相仿的气息。
他离开饭馆,在附近漫无目的地闲逛,进了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看到卖拨浪鼓的。想买。老板态度生硬,不想单个出售,只好作罢。在某条巷子里,他看到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藏族寺庙,门开着,他悄悄地进去看了看,一个女人正用红色大盆洗衣服,与他对视一下,但没说什么。等到晚上六点钟,他给柯再发消息,问他在哪里。柯再很快就回复了一个地址,让他过去吃饭。他按照导航,走路到饭店,远远看见柯再站在门口,张开双手,比画着什么,姿势夸张又费力。柯再对面站着一个男人,中等个子,瘦削,年纪五十岁上下。他上前,另一个男人从饭店大门内探头出来,说:还要半小时。几人一时拿不定主意。柯再说:我还知道一家。于是领着他们,去了附近一家西北菜馆。在路上,他看见那家叫“世界尽头”的酒吧,窄窄的门头,看起来毫不起眼。 饭馆外部看不出风格,也许有一些藏式的意思。一进门,一排宫灯亮着,大厅里放了几张八仙桌,桌与桌之间,用中式雕花屏风分隔。他们进了包厢,吊灯,大圆桌,墙壁挂着两幅油画,射灯打着,抽象派作品,颜色糊在一起。他觉得以前来过相似的地方,但想不起来在哪里。落座之后,柯再介绍彼此,说他是自己大学时最好的兄弟,写东西,有才华。五十岁的男人叫老张,投资人,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上海。老张站起来,隔着大桌子跟他握手,坚实有力,但他没做好准备,手软绵绵的,像被使劲捏了一下。另一个年纪小些,三十岁上下,有些胖,叫小本。柯再说:他是日本NHK的合作导演。他说他去过日本,小本问:去了哪里。他想了想,说:东京,横滨,镰仓。他去的时候正在刮台风,不像中国沿海的台风,只是微风细雨,很多人不打傘,海滩荒芜。小本说,在镰仓拍的凶杀戏和爱情戏一样多,可能区别就在于阴天还是晴天。柯再点了菜,菜量远超四个人的分量。柯再还要了一瓶白酒。晚上温度会降下来。柯再说。听上去像在解释。小本和老张聊起了谋杀动机,小本说起某部电影(可能是他们刚看过的一部),认为电影没办法成立的原因,就在于杀人动机不充分。柯再说:导演想要一种形而上的效果。柯再、老张、小本立刻大笑起来。他不知道这中间是否有什么故事,只好微笑,假装对房间内的装饰很感兴趣。
菜上来了,味道不错。其中有一条清蒸做法的鱼,他从没见过那种鱼,通体银色,鱼鳍从鱼头延伸到鱼尾,看上去像一排尖锐的刺。鱼头正对着他的位置,眼睛还在,一颗圆圆的乳白色的小球,正盯着他。他问:这是什么鱼。没人知道。柯再说:菜单上就叫清蒸鱼。于是,他们聊起了鱼,以及海鲜。法国的生蚝,日本的海胆,挪威的三文鱼。老张很懂这个。他也知道一些——这让柯再感到惊讶。他解释,他曾有机会去一家做美食的文化公司工作,做了点案头工作。但他没有说:最终他没去,他受不了那些食材方面的文案,有点像硬在动物的尸体中寻找文化。
很快,他们又聊上电影。他怀疑这是酒精起了作用。王家卫、波兰斯基、安东尼奥尼、今村昌平。种种出现在大学时期的名字。导演更新换代的速度显然不够快。有一会儿,他兴致很高,倒不是因为话题——所有的话都是相似的,而是感觉回到那些在烧烤摊边度过的夜晚,柯再,以及其他人坐在他身边,年轻,狂妄,无忧无虑。老张突然说:我们国家缺少真正的创作者。接着,当然谈到了审查制度。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有害,另一种是,尽管如此,创作者还是缺乏信念。他和老张支持后一种,老张提到伊朗。但没有形成真正的争论。之后,老张好像对他产生兴趣,问他:你具体写点什么?他说:很久没写了。柯再说:他写诗和小说。他不希望柯再继续说下去。老张问:哦?有没有能看看的?从老张的眼神中,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他说:以前有一些手稿,都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柯再说:你从来没拿出来过。柯再看着他,仿佛是一种质问。老张问:为什么?他不说话。柯再说:可能是觉得写得比我们好吧。说完哈哈大笑。老张说:我以前也写过,但也放下了。他想着这些话,忽然觉得里面有一些恐吓的成分。那是一些他曾习以为常的事物,父亲的眼神,某个失望的眼神,现在,穿过时光和高原,重新逼向他。柯再和他都没再接话。又碰了一杯酒之后,小本说起他在日本的一件事,他做过一个百年老店系列的片子,拍到一家甲鱼店,开了三百多年,传了十几代,拍摄的最后一天,店主带他去了养殖场,有一个单独的房间,趴着一条一米长的大甲鱼,店主告诉他,这是开店时就有的甲鱼,今年三百岁。老张怪叫一声,好像觉得这事儿很可怕。柯再问:你怎么知道那店主不是诓你?小本想了一下,说:我一看那甲鱼的眼睛就知道了。柯再笑了。小本说:那是一双三百岁的眼睛。小本说得很认真。过于认真了,以至于有些不合时宜。这时,服务员进来换骨碟,打断了这个话题。
吃完饭,天黑了一半,他们裹着衣服,在门口抽烟。他们花了一点时间决定去哪儿,柯再想找地方继续喝。他们走进街对面的一家酒吧,还没坐下,就发现这酒吧里有一股油烟味,从桌子摆放的方式来看,很可能白天时这里是另一种用处。于是由他领着,又去了“世界尽头”。老张说:不错,不错。酒吧人比他来的那晚少一些,还没人唱歌。他们各要了一杯酒,坐在靠墙的桌子边,摇头晃脑地喝了起来。没多久,那晚的女孩出现了,叼着烟,在柜台里,神情严肃地看着某个方向。他马上就明白过来,女孩只是在发呆。过了一会儿,女孩认出了他,端来了四杯Shot,告诉他们,这是酒吧送的。女孩问他:玩儿得怎么样?他说:还不错。柯再以为是他朋友,让他介绍。没等他说话,女孩朝柯再伸出手,说:我叫戳戳。等柯再确定确实是“戳”字之后,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他不知道柯再是不是喝多了,或者正在喝多的途中。
戳戳顺势坐在柯再身边,问柯再从哪里来。她穿着深色印花的吊带裙,很瘦,能看到骨架的形状,抽烟时,嘴里发出嘶嘶的声音,仿佛很受用。听说他们做电影之后,戳戳说,她以前给电影做过音乐。老张问:有什么作品吗?戳戳说了几部电影的名字,但现在不做了。柯再问:为什么?戳戳说:没意思。有一个瞬间,他觉得她在说谎。要么关于那些作品,要么关于不再继续的原因。柯再问:那什么有意思?戳戳说:到处玩儿。柯再问她喜欢玩儿什么。她笑了,没回答,伸手去够骰子。他们玩了几局,柯再老是输,喝了不少酒。柯再说:你文身不错。戳戳斜着眼睛,盯着柯再:认输了?柯再说:我只是觉得你文身不错。是个什么?戳戳说:猜。柯再说:蜘蛛?蝎子?小时候文的吧。戳戳没理会,看着小本,说:咱俩玩。
他肚子疼,去上厕所,用光了最后一点纸。出来时,小本站在门口,等着进去。他看了看他们的座位,老张不在,但不知在哪儿。他摸出烟,靠在厕所门口点上。柯再和戳戳在说话。他发现——一旦有了距离,很容易注意到柯再说话时喜欢做手势,配合他专注的表情,有一丝令人信服的天真。那也是一种表演。他忽然想到这个。当然,他明白,任何社会性的相处都带有表演的成分。小本从厕所里出来,见到他,问:在想什么呢?他呼出一口烟,说:我只是在想,一条活了三百年的甲鱼,会不会有知觉。小本也点上了一支烟,过了一会儿,回答:不是这个词。他说:那是?小本说:某个词。不是知觉。它有类似知觉的东西。甲鱼的知觉。他说:你还挺肯定的。小本说:是。 他们回到座位上,柯再说:戳戳要带我们去个地方。不知怎么回事,他们就下了楼,往停车场走去。他们上了一辆银色的本田,戳戳开车,柯再坐在副驾驶,其他人坐后排。车子驶上西大街时,他才反应过来,他们要去看流星雨,而且另外几人竟然相当认真。这时是晚上十点半,从时间来看,天已经黑透了,但天边有一抹微弱的色彩,介于粉与白之问。半小时以后,他们差不多出了市区,路边只剩零星几幢房子,没有灯光。他说:天上没有星星。戳戳说:你把车窗拉下来。果然看到了星星,但不算多。戳戳说:得再等等。他关上窗户,盯着被车大灯照亮的公路。有一会儿,他快睡着了。在半梦半醒问,他看到了一群在水面上跳跃着前进的海豚,每次跳跃,都保持著同样的前进距离,其中有一条,刺出水面,跳了两倍远。他想到,其他的海豚可能会生气。但生气什么?不知道。他只能想象出那种无声的尖叫(人类听不见海豚的声音)。突然,戳戳使劲地踩了刹车,他们被弹了起来,都撞到了什么。戳戳骂了一声:操!顺着车灯的方向,他看见一头动物——小小的脑袋,盘亘的犄角,棕色皮毛。现在,它定在原地,眼神中充满疑惑,好像忘了下一个动作要干什么。但它马上就想起来了,一丝惊恐从眼中闪过,前蹄一蹬,跃到公路对面,消失在黑暗之中。他确定他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嘶鸣,尖锐,短促,有点像驴叫。车子再次启动时,他发现他们刚拐上一个小坡,他远远看到山谷中的西宁,一个强有力的黄色光点。老张和小本正争论着那到底是什么动物。柯再说:不会是藏羚羊吧?戳戳说:那得去动物园看。他问:我们到哪儿了?戳戳回答:快了。又开了十几分钟,他们在一个空地停下来,车灯扫过时,他看到那个空地在半山腰。
他一下车,就被头顶的群星镇住。他产生一种怪异的感觉——那不是星空,而是天空的漏洞。天幕被扎出密密麻麻的针孔,光从里面漏了出来。戳戳从车里拿出一块防水垫,好让他们能坐在地上。他帮着戳戳,又从后备厢里拿出相机、三脚架,放在一旁做准备;接着是一箱啤酒,几包花生米,甚至还有两张厚毯子。他问:来过这儿?戳戳看了他一眼,说:来过。那语气听上去理所当然。
他们并排坐下,戳戳挨着柯再,他坐在最边上。一旦坐下,就没有话说了。戳戳提议,给他们拍照,接着指挥他们站起来,走到马路中间,并排站着。军训过吗?戳戳说,立正!老张大笑。但还是站直了。戳戳说:曝光时间长,都别动。他想象着那幅构图,星空,像某种兵器,弧形的山坡,四条笔直的背影。等照片拍出来,他们过去看,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身体作为前景,微微模糊,像幽灵。他没忍住,说:嘿,灵魂走神了。又拍照,换一个背景,打坐的姿势,闭上眼睛。这回,他觉得那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版本:头发长的和头发短的,胖的和瘦的,老的和年轻的。但这次他没有说。
他们坐下来,继续喝酒。过了一会儿,他有些累,把头枕在膝盖上,但睡不着。其他人还在说话。声音像某种模糊的背景音乐。他听到小本问:流星雨什么时候来?戳戳回答:我也不知道。说得很温柔,像母亲的安抚。接着,小本说:我们来玩游戏吧。他们玩起一个叫“我没做过”的游戏。小本说:我没去过美国。他看了一眼天空,想到,小本已经忘了流星雨的事情。但他没忘。于是轮到他时,他说:我没看过流星。除了老张,其他人都没看过。因此他输了。他开始觉得这游戏没劲。接着,轮到柯再。他好奇柯再会说什么。等了好一会儿,柯再还是没说话。他说:到你了。柯再说:我什么都干过了。他说:不行。柯再说:哦对了,我没拍过电影。我还以为我拍过了。柯再笑了。他又想到流星。天空中的漏洞突然变大了,那些光芒跌落下来,沿着某个轨迹,往地面俯冲。柯再说:我最想做的一个电影,你们知道吗?老王和小本说:不知道。柯再说得很简单,频繁使用“比如”,好像里面的情景完全是假设的。比如,“大跃进”或者“文革”,比如一个人被他最好的兄弟背叛了,因此导致他家人的死亡,但他活了下来,兄弟也活下来了,生活在同一个村子里。老张说:然后呢?柯再说:我想做他们多年以后的生活。老张说:没有商业价值。柯再突然问:你被背叛过吗?老张笑了,说:谁没有过?柯再说:小本呢?小本说:有过。柯再把头扭向戳戳,问:你呢?戳戳说:你怎么定义呢?柯再又问:有过吗?戳戳想了想,说:有过吧。柯再最后转向他,问:你呢?
这场景似曾相识,他相信柯再曾经一定干过相同的事情,用同样的问题,一个个问过去,去求证一个答案。但这里面没有恶意,他这样告诉自己。柯再又问了一遍。这时,他听到戳戳说:我要上厕所。戳戳站起来,柯再也站起来。他们往黑暗中走去。
在他们消失的瞬间,他突然明白过来,流星和陨石是一回事儿。他们沉默着。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老张和小本也想到了这点。燃烧的星体,巨大的火球,黑暗的山谷终于得以被照亮。但山谷中是什么?老张说起八十年代的事儿,女诗人宿醉醒来,不认识身边的人。晚上再喝醉,第二天醒来时,就换了一个人。有时上午就喝醉了。讲到后来,老张陷入长久的沉默。他起身,往公路走去。穿过公路。他听到老张说:我现在只能认出北斗七星了。老张和小本同时叹了一口气,轻轻的,好像害怕惊扰到什么。但也可能是因为距离远了。远到彼此看不清。他继续走着,只要走到边缘,就能知道山谷里是什么。他听见笑声,不确定是老张的,还是小本的。很快,那些声音彻底消失。在黑暗中,他指挥着自己直行——然后拐弯——再直行——过了很久,他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他翻过身,仰望着天空,一片漆黑。他说:天上的星星没了,哈哈哈。接着,他想到,天上的星星在另一边落了下来。
责任编辑 季亚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