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不仅学生怕,很多老师也怕。说到底,是因为存在下述一些问题。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文言文的教学也就不是问题了。
一.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方式的误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灌输式,把“教学”当成“教书”,课堂上仅仅是粗略点拨,然后让学生对照翻译自己学习,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说的很清楚,光教书、不育人,不能称之为老师。很多技校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传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及学习意义,也没有讲解因学习古文化而具备的文化修养,只是简单带过,以专业技术科目为重。
其次是教师意识的误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习惯一个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即“个人主义原则”。对外在的事物对学生的影响、一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制约注意理解,但是对于自身价值的楷模作用与创新意识却不太重视。没有意识到,为人师表的榜样力量。这就要求现在的教师应是具有自身价值关怀与专业意识的“人师”,然后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试想,教师本身不喜欢文言文,教学中能积极吗?技校教师的专业排他性、怠惰性,自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学生不喜欢的原因
很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倦。原因有三:一是难懂,难记;二是不实用;三是社会环境原因。一难懂、难记。文言文,即是古人通用的书面语言,简言之就是古文。由于年代久远,与古人文化习性的差异,古文字的典繁奥义、曲折隐晦,多数的文言文都是读不懂的,更遑论记忆,所以大多数人不愿学习古文。如《论语》中关于回答技巧的一句话:“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字词简单,却是反复使用,一字多义,没有专业人士的翻译,很难准确把握其中的含义。汉字的古今汉语中词汇的演变异义、通假、借代、典故等,稍有一方面不了解,就不能理解句子的正确意思。所以因着古代汉语的繁琐,很多人望而却步。二不实用。现今社会经济发达,多数人选择与数理方向,以便于就业。文言文与现代意识流的脱节,造成了它乏人问津的尴尬地位。小学、初中、高中,还可以说为了考学而努力学习,进入中专、大专等学习暂止性的高等教育阶段,很多人已经在放弃阶段。特别是技校,学的是专业技术,不讲求文化素养,与文言文脱节更深,学习积极性就更差一些。三社会环境。“重商轻文”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读书是为了考学,考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当然是为了挣钱,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比较容易挣钱的学习科目,如英语、数学、机械等应用学科。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重视文言文化,导致了学习的有意性选择。
三.应对措施
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教师的文言文功底,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以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风采折服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形象。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只为一个学生上课,也换上教师长袍,让学生胡守为深刻理解“为人师表”,而记忆至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妨就从老师的言传身教开始。
其次,改变教师教学思路,最大限度的采取趣味性教学。教师授课要从“灌输式”改变为“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趣味性,“循循善诱”,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关于北宋文豪欧阳修“逸马杀犬于道”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会过目不忘,且记忆犹新。为什么呢?因为有趣!短短几句话,就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意思。教师在备课阶段,多做有趣味性的搜集,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则,学校重视文言文教学工作。技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多数开始工作,所以学校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岗教育”,把文言文的学习重要性提进每一个学生脑中。应用文方面写作应该是技校学生的掌握方向,而古代优秀的应用文又相对艰难,所以技校文言文教学,要在识读精专的基础上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授课,从思想、专业两方面影响学生。学校的教育风气和提倡,定会促进文言文教学工作的进步。
现在的“国学热”已经刺激了学生的古文学习趣味性,文字类的工作也慢慢成为热门。那么在这种有利的情势下,学校的鼓励,加上教师有责任、有方法的教学,技校文言文的教学工作虽暂时存在问题,以后也一定会不断改进。
王淑红,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一.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方式的误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灌输式,把“教学”当成“教书”,课堂上仅仅是粗略点拨,然后让学生对照翻译自己学习,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说的很清楚,光教书、不育人,不能称之为老师。很多技校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传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及学习意义,也没有讲解因学习古文化而具备的文化修养,只是简单带过,以专业技术科目为重。
其次是教师意识的误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习惯一个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即“个人主义原则”。对外在的事物对学生的影响、一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制约注意理解,但是对于自身价值的楷模作用与创新意识却不太重视。没有意识到,为人师表的榜样力量。这就要求现在的教师应是具有自身价值关怀与专业意识的“人师”,然后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试想,教师本身不喜欢文言文,教学中能积极吗?技校教师的专业排他性、怠惰性,自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学生不喜欢的原因
很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倦。原因有三:一是难懂,难记;二是不实用;三是社会环境原因。一难懂、难记。文言文,即是古人通用的书面语言,简言之就是古文。由于年代久远,与古人文化习性的差异,古文字的典繁奥义、曲折隐晦,多数的文言文都是读不懂的,更遑论记忆,所以大多数人不愿学习古文。如《论语》中关于回答技巧的一句话:“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字词简单,却是反复使用,一字多义,没有专业人士的翻译,很难准确把握其中的含义。汉字的古今汉语中词汇的演变异义、通假、借代、典故等,稍有一方面不了解,就不能理解句子的正确意思。所以因着古代汉语的繁琐,很多人望而却步。二不实用。现今社会经济发达,多数人选择与数理方向,以便于就业。文言文与现代意识流的脱节,造成了它乏人问津的尴尬地位。小学、初中、高中,还可以说为了考学而努力学习,进入中专、大专等学习暂止性的高等教育阶段,很多人已经在放弃阶段。特别是技校,学的是专业技术,不讲求文化素养,与文言文脱节更深,学习积极性就更差一些。三社会环境。“重商轻文”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读书是为了考学,考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当然是为了挣钱,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比较容易挣钱的学习科目,如英语、数学、机械等应用学科。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重视文言文化,导致了学习的有意性选择。
三.应对措施
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教师的文言文功底,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以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风采折服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形象。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只为一个学生上课,也换上教师长袍,让学生胡守为深刻理解“为人师表”,而记忆至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妨就从老师的言传身教开始。
其次,改变教师教学思路,最大限度的采取趣味性教学。教师授课要从“灌输式”改变为“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趣味性,“循循善诱”,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关于北宋文豪欧阳修“逸马杀犬于道”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会过目不忘,且记忆犹新。为什么呢?因为有趣!短短几句话,就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意思。教师在备课阶段,多做有趣味性的搜集,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则,学校重视文言文教学工作。技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多数开始工作,所以学校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岗教育”,把文言文的学习重要性提进每一个学生脑中。应用文方面写作应该是技校学生的掌握方向,而古代优秀的应用文又相对艰难,所以技校文言文教学,要在识读精专的基础上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授课,从思想、专业两方面影响学生。学校的教育风气和提倡,定会促进文言文教学工作的进步。
现在的“国学热”已经刺激了学生的古文学习趣味性,文字类的工作也慢慢成为热门。那么在这种有利的情势下,学校的鼓励,加上教师有责任、有方法的教学,技校文言文的教学工作虽暂时存在问题,以后也一定会不断改进。
王淑红,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