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拉西酮与喹硫平对血清催乳素和血糖影响对照研究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r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齐拉西酮与喹硫平对血清催乳素和血糖影响对照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齐拉西酮治疗,试验组给予喹硫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清催乳素及血糖的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催乳素及空腹血糖含量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意义。
  结论:喹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期间较齐拉西酮相比,更易引起血清催乳素及空腹血糖的升高,需引起相关医疗工作者的重视,以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齐拉西酮喹硫平血清催乳素血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256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62-02
  抗精神病类药物虽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据以往的临床研究表明,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期间常可引起患者的血清催乳素及空腹血糖的水平出现异常,且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群体中[1]。现笔者针对两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期间诱发的血糖催乳素及空腹血糖的变化情况进行一系列研究,将其分别应用于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结果报告如下: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喹硫平(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742)治疗,治疗原则为:每日1次,起始剂量为每次100mg,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将剂量逐渐增加至每日1次,每次700mg,于1至2周内完成滴定。试验组给予齐拉西酮(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142)治疗,治疗原则为:每日1次,起始剂量为每次20mg,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将剂量逐渐增加至160mg,完成滴定时间范围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用药方式后血清催乳素及血糖的变化情况。
  3讨论
  据相关研究表明[2],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以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均有诱发患者出现血清催乳素及空腹血糖变化的情况出现,而抗精神病类药物诱导血清催乳素及空腹血糖出现异常主要机制为:抗精神病类药物影响了多巴胺对中枢血糖水平的调节作用,同时刺激了催乳素的分泌,从双方面导致了患者糖耐量受损,导致了糖代谢的紊乱[3]。除此之外,抗精神病类药物作用于人体中可能对患者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产生了阻碍作用,使得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进一步加重了空腹血糖异常增高的现象,但齐拉西酮的此种作用效果较不明显[4]。而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催乳素及空腹血糖的含量不断增多,可诱发其出现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此疾病可诱发患者糖尿病及多种心血管不良事件,且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另外,若人体内血清催乳素的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可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现象,可能对其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引起相关临床工作者的注意。在本次试验结果中显示,应用齐拉西酮较喹硫平相比诱发血清催乳素及空腹血糖增高的可能性较低,这与李雅忠[5]等人于2012年的研究结果大致相符,证实了此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因此,要求相关临床工作者在选择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应对其所用药物进行风险评估,以加强用药的安全性。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次试验中所抽取的样本容量较小,可能对试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若需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应采取大样本双盲对照研究,以将其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New comer JW.M etabolic syndrome and mental illness[J].Am JM anag Care,2007,13(07):170-177
  [2]Bamett AH.Mack in P.Chaudl I et al.Minisin metabolic and cardiovasaular risk in schizophrenia diabetas obseity and dyslipidaemia[J].J P sychopharm acol,2007,21(04):357-358
  [3]彭江发,刘铁榜,王元彬,等.氯氮平和利培酮对催乳素、甲状腺素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3(11):259-260
  [4]李昱,董太新,张应.新型抗精神病药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0-11
  [5]李雅忠,李志猛,刘海军,杨杰.齐拉西酮和喹硫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09):1306-130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诊治牙周与牙髓联合病变的措施。  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80例患者为对象,随机分成2组,以牙周病系统治疗为基础,I组40例行根管手术治疗,II组40例行炎症控制治疗,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总结临床诊治措施,观察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I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0%,II组为72.50%,两组相比,I组明显更高,
期刊
摘要:目的:对巴氯芬治疗脊椎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2013年6月~2013年9月,收集了接诊的80例脊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全体病患均有中、重度肌张力增高情况。对照组病患入院后,接受常规性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入院后,接受常规性综合康复训练,同时给予巴氯芬片辅助治疗。  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
期刊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肝功能检查对治疗肝硬化的临床价值。  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0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的9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给予所有患者常规的肝功能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论:通常对人体肝功能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其肝脏功能是否受损,从而能够为肝硬化患者的正确病况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肝功能检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儿童龋病发生的综合原因及防治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20例儿童体格检查的临床资料。  结果:该组患儿牙齿的龋齿发病率为12.13%(148/1220),其中以1岁儿童的发病率最低,6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经混合喂养的儿童龋齿发病率较高,吃甜食诱发龋齿的发病率较高,早晚不刷牙的龋齿发病率较高,选择横刷牙
期刊
摘要:本文选取了不同年龄段成年人胃肠动力不足的患者100例以及200例使用胃肠电检测的胃肠疾病患者,其目的是探究胃肠动力异常症状与年龄的关系和胃肠电变化与胃肠疾病的关系。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胃肠动力的异常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胃肠疾病的病变程度与FP值大小无关。研究表明,胃肠动力的异常症状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变多,所以加强对中老年人胃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FP值是不受胃肠疾病的影响
期刊
摘要:目的:讨论运用螺纹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临床效果。  方法: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掌指骨骨折65例(82指),其中男35例(43指),女30例(39指),年龄17-72岁(平均34.5岁);重物压伤44指,切割伤15指,碰撞伤23指;单发性骨折53例,多发骨折性12例;开放伤49指,闭合伤33指;掌骨骨折37指,指骨骨折45指;骨干部骨折35指,远近端骨折47指(其中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可口可乐治疗植物性胃石的疗效。  方法:将2011.02以前的患者21例应用碳酸氢钠+质子泵抑制剂作为对照组,2011.02之后23例的可口可乐+碳酸氢钠+质子泵抑制剂作为治疗组。两组均于治疗一周及2周后复查胃镜,观察结石有无消失,并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第一周后,对照组7例痊愈,治疗组14例痊愈,两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二周,两组各5例胃石消失,疗效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100例,均行常规治疗,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10mg/次,1次/晚;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10mg/次,1次/晚,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以及治疗后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Hcy(同型半胱氨酸)、IMT(颈动脉内膜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癫痫采取丙戊酸钠结合拉莫三嗪共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抽取2011年9月-2013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癫痫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对病人实施丙戊酸钠结合拉莫三嗪共同治疗,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卡马西平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给予对比分析。  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石膏外固定后悬吊消除上肢创伤后肿胀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上肢创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悬吊处理)和对照组27例(给予三七伤药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肿胀消失时间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胀消失时间没有对照组长,即两组相比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