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清家训中的优秀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修身、齐家、处世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修身、齐家、处事”三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家训思想,并从中挖掘出符合中华民族自身特性和社会传统的优秀教育内容。
关键词: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
关于修齐治平,《礼记·大学》用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明清家训中的优秀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修身、齐家、处世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主要从“修身、齐家、处事”三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家训思想。
一、修身思想
(一)以德为本
在明清家训文化中,“德”是一个最为核心的概念。古训云:“德者,事业之基也。”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明代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明确指出:“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好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张履祥在《张杨园训子语》中说道:“处人伦事物之间,有顺有逆,即不能无德怨。自处之道,有树德,无树怨,固然也。人情则不可知,处之之道,我有德于人,无大小,不可不忘;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
(二)明志自强
魏晋思想家嵇康在《家诫》中曾云“人无志,非人也。”古人把立志作为修身成人的根本,这在明清时期大量的家训著作中也得以体现。明代杨继盛在《给子应尾、应箕书》中写道“人须要立志。初时立志为君子,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奋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清代曾国藩也在家训中提到“士人第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三)慎独自省
慎独以安心是指在没有他人的情况下做事要问心无愧,使自己心安。曾国藩把“慎独”作为“日课四条”之首。明代杨继盛经常夜卧不眠,息心定志“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心头一念,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若是合天理,便行。”
二、齐家思想
(一)孝悌之道
“孝”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尊敬,“悌”是指对兄长的顺从,孝悌属于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在兄弟关系上,传统家训强调的是“兄友弟悌”。曾国藩曾在家训中对大弟说:“尔为下辈之长,须常常存个乐育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况兄弟乎?”。
(二)勤俭持家
清代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俭治家,在勤劳方面,他认为“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穿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教导子弟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对奢侈浪费,懒散无业。
(三)治生理财
“治生”,意为经营家业,谋取生计,以期望获得和积累私人的财富。明清家训中要求要以正当的手段聚集财富,只从事那些理所当然、力所能及的事。正如庞尚鹏在家训中所说“田之财务,得之不以义,其子孙必不能享……惟择其理之所当为、力之所能为者,尽其在我……不以饥寒遗子孙,此身之外,皆为长物,何自苦为?”体现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朴素道理。
三、处事思想
(一)谦下诚信
谦下诚信指待人接物要谦敬处世、诚信待人。 明代杨继盛在家训中曾表述了罗列一份具有代表性的处事指南,“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我,则即时丢过……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
(二)明礼宽人
所谓“明礼”不仅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更重要是把这些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德,并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以礼待人。所谓“宽人”是指一种“宽以接下,恕以待人”的待人接物品质,能不计前嫌,不念旧恶,雅量容人。《菜根谭》中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论人惟称其长,略其所短,切不可扬人之过”。
(三)择友慎交
古人强调择友慎交,与贤者为友。如明代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说:“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难耳。语云:‘要做好人,须寻好友。’……皆格言也。”在如何交友方面,《温氏母训》中写道“汝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弗计其短,如遇刚惶之人,须耐他决气;遇俊逸人,须耐他周气;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遇桃达人,须耐他浮气。不徒取益无方,亦是全交之法”。
参考文献:
[1]潜苗金.礼记.大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2]包东坡.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
关键词: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
关于修齐治平,《礼记·大学》用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明清家训中的优秀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修身、齐家、处世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主要从“修身、齐家、处事”三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家训思想。
一、修身思想
(一)以德为本
在明清家训文化中,“德”是一个最为核心的概念。古训云:“德者,事业之基也。”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明代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明确指出:“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好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张履祥在《张杨园训子语》中说道:“处人伦事物之间,有顺有逆,即不能无德怨。自处之道,有树德,无树怨,固然也。人情则不可知,处之之道,我有德于人,无大小,不可不忘;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
(二)明志自强
魏晋思想家嵇康在《家诫》中曾云“人无志,非人也。”古人把立志作为修身成人的根本,这在明清时期大量的家训著作中也得以体现。明代杨继盛在《给子应尾、应箕书》中写道“人须要立志。初时立志为君子,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奋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清代曾国藩也在家训中提到“士人第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三)慎独自省
慎独以安心是指在没有他人的情况下做事要问心无愧,使自己心安。曾国藩把“慎独”作为“日课四条”之首。明代杨继盛经常夜卧不眠,息心定志“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心头一念,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若是合天理,便行。”
二、齐家思想
(一)孝悌之道
“孝”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尊敬,“悌”是指对兄长的顺从,孝悌属于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在兄弟关系上,传统家训强调的是“兄友弟悌”。曾国藩曾在家训中对大弟说:“尔为下辈之长,须常常存个乐育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况兄弟乎?”。
(二)勤俭持家
清代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俭治家,在勤劳方面,他认为“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穿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教导子弟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对奢侈浪费,懒散无业。
(三)治生理财
“治生”,意为经营家业,谋取生计,以期望获得和积累私人的财富。明清家训中要求要以正当的手段聚集财富,只从事那些理所当然、力所能及的事。正如庞尚鹏在家训中所说“田之财务,得之不以义,其子孙必不能享……惟择其理之所当为、力之所能为者,尽其在我……不以饥寒遗子孙,此身之外,皆为长物,何自苦为?”体现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朴素道理。
三、处事思想
(一)谦下诚信
谦下诚信指待人接物要谦敬处世、诚信待人。 明代杨继盛在家训中曾表述了罗列一份具有代表性的处事指南,“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我,则即时丢过……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
(二)明礼宽人
所谓“明礼”不仅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更重要是把这些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德,并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以礼待人。所谓“宽人”是指一种“宽以接下,恕以待人”的待人接物品质,能不计前嫌,不念旧恶,雅量容人。《菜根谭》中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论人惟称其长,略其所短,切不可扬人之过”。
(三)择友慎交
古人强调择友慎交,与贤者为友。如明代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说:“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难耳。语云:‘要做好人,须寻好友。’……皆格言也。”在如何交友方面,《温氏母训》中写道“汝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弗计其短,如遇刚惶之人,须耐他决气;遇俊逸人,须耐他周气;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遇桃达人,须耐他浮气。不徒取益无方,亦是全交之法”。
参考文献:
[1]潜苗金.礼记.大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2]包东坡.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