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少年的第一块月饼

来源 :垂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dh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轻吟李白,垂钓河边,看明月银辉泻地,我仿佛正和吴刚畅饮桂花美酒,和嫦娥仙子品尝珍馐月饼。
  可能你不信,我上初中以前,没品尝过月饼的味道。
  但这确是事实,四十多年前,不知道月饼为何物的农村孩子不止我一个。
  读初中一年级时,一日午后的末节课,生活委员走上讲台,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每人发两个月饼,提前祝老师和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第一次听说月饼,我很惊奇,问同桌黄惠茹:“这馍馍怎么叫月饼?”
  同桌微笑着不答,掰开一块月饼,递给我一半,说:“尝尝味道怎样,中秋快乐!”
  第一次品尝月饼,觉得月饼的味道格外甜美。我当下决定把这两个用黄油纸包着的月饼带回家跟家人分享。
  放学路上,我一次次将月饼从书包里拿出来看,放到嘴边嗅,最后忍不住将“伍仁”月饼上的“伍”字下面的一横抠下来享用了,一会儿又将另一块月饼上“仁”字的一横抠下来解决了。可是,抠这一丁点东西不够填牙缝,舌头便不住地卷上翻下。
  回到家,我告诉母亲学校发月饼的事,然后把两个月饼交给母亲。
  母亲接过月饼,仅高兴片刻又愁眉不展。“唉……”她轻叹着说,“你和姐姐吃一个,我和你爸、你哥他们吃一个。”
  姐姐高兴地拿起那个“伍”字下缺一横的月饼,迫不及待地一分为二,给我一半。
  我正张大口欲将月饼吞掉,见姐姐又将她的那半块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半递向母亲。
  我心里咯噔一下,脸上霎时火辣辣的。然后,我也将我的那半块一分为二。
  母亲没有接我和姐姐分出的月饼,她说她不爱吃甜食,明天她要去八角场看望外婆。
  我也想外婆了。外婆家院子里的酸酸李子熟了吧,门口的羊马河里面的鱼也肥了吧,羊马河里有很多鱼,我就是在那里学会钓鱼的。外婆家还养了几箱蜜蜂,对了,母亲最爱喝蜂蜜水,她刚才怎么说不喜欢甜食呢?
  第二天,我放学回家。母亲已从外婆家归来,告诉我明天外婆要来我们家。我高兴极了,虽然我不能到外婆家,但照样能看到外婆——明天是星期天,正好不上学。
  星期天,我早早起床,匆匆吃过早饭,拿上自制的鱼竿到院子门口的清凉河钓鱼,我要在那里迎接外婆。外婆每次到我家都要带点零食,今天说不定会带点我喜欢吃的酸酸李子。
  扬竿垂钓,浮标很快就往水里钻,不久我就钓了几条鲫鱼和沙沟子鱼。公社广播站高音喇叭9时整停播,大约10点左右,我远远望见外婆和小舅舅的身影出现在凹凸不平的村路上。我将鱼竿用力插在河边,一路小跑着来到外婆面前。
  外婆见了我很高兴,果然从小舅舅提着的竹篼里摸出一把酸酸李子。
  我接过酸酸李子,用手掌心随意揩擦几下,迫不及待送进嘴里。
  路上,外婆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的东西给我。我打开一看,竟是月饼,再细一看,居然是我先前给母亲的那块——“仁”字下边的一横被我抠下吃掉了。
  我心中五味杂陈,这是一个会走路的月饼啊,它从生活委员的手里起步,先走到我的手里,再走到母亲的手里,又走到外婆的手里,最后又重新回到我的手里。
  回到家,我将月饼交给母亲,说是外婆买的。
  中午,一家人围在饭桌前。母亲高兴地将外婆“买”来的月饼一分为八,整齐地摆到盘中,端上饭桌,正好一人一份。桌上还有一大碗油炸小鱼,一大钵酸菜魚,自家的泡鸭蛋,自酿的糯米洒,自家种植的茄子、海椒等蔬菜。
  月饼虽然只有一块,但它斟满了思念,镶嵌着牵挂,镌刻着亲情,记载着欢乐,象征着团圆。每人品尝其中的八分之一,人人甜到心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外婆让小舅舅朗诵一首望月怀思的古诗。
  接着,我也诵上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鱼下酒,一家人举碗共饮,齐声说:“中秋快乐,年年有余!”
  那一年,1978年。岁月悠长,那块黄油纸包着的月饼,历久弥香,愈发浓烈,回味至今。
其他文献
走向遗忘的观看  关于视觉,关于观看,我们能说什么呢?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问题。首先,所谓“观看”,在我看来并不是无条件成为视觉问题,乃是在转化为对“图像”的观看的时候,它才是视觉问题。只有在观看事物本身不在场,而且事物以图像的形式来呈现的时刻,我们再去观看它的时候,才产生了所谓“视觉问题”。如此看来,实际上视觉问题是一个关于事物的缺席,关于我们对于事物有可能产生的“遗忘”的产物。所以,观看图像是克
期刊
新世纪以来,江西散文作家作品群体性崛起,成为当代中国散文领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的个性化风格和整体性成长在全国散文群体中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老中青三代散文作家们继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缀耕不止,产生了一大批兼具沛然之气与诗意盎然的散文佳作,《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媒体称之为“江西散文现象”。  盛名之下,江西散文创作仍然持续着汹涌澎湃的势头,在反映世情广度、把握历史高度和透析人性深度几个层面,渐进
期刊
寻常一天的傍晚,刚走出熙熙攘攘的地铁口,突然接到心田君打来的电话:要我为他即将问世的散文随笔集写篇序言。立定环顾,只见霓虹灯的影照之下,十字路口像个巨大的脱水机,在迅疾地分流着奔走忙碌的城市红尘男女。惶然间我有些讶异:在我心中一直如兄长般存在的心田君,主持着著名的《教师博览》等多份教育期刊,是一个有着40多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的灵魂人物与实际操盘手;在文学界、读书界,尤其是教育界,交游广泛,下至乡村
期刊
新世纪以来,人物散文创作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期。关于历史人物、现当代人物的散文,以及现实生活中卑微个体的境遇,成为散文创作的富矿。并且,许多人物散文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同程度借鉴了小说的创作手法,以事件为核心展开叙述,着力刻画人物形象,铺垫细节,乃至心理活动,意识流动,冲突与反转等等。此类主观形式与客观存在的创作方式,都被放在文本的重要内容里,使得散文创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及至当下,层出不穷的散文写
期刊
十年前,老杨曾是我钓鱼活动中的御用模特,每次他都能以“出类拔萃”的硬实力当仁不让地成为我钓鱼故事中的男一号,想换个人写都不给机会。发生在老杨身上的乐子事层出不穷,老杨的故事也似乎总也写不完。  可是近十年,他的故事却没再更新,因为这十年里,他再没和我一起去过水库。  历经十年,很多弃钓的钓友对钓鱼再也提不起兴趣,连作为一个话题的兴趣都没有,彻底淡漠下来。老杨却不是这样。  想当年老杨钓鱼虽然没到废
期刊
钓鱼人对于跑铅钓法都不陌生,一路使用下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其实,跑铅钓法有很多弊端还没被大多数钓友认识到。  所谓“跑铅”,不是指铅坠本身能动,而是在鱼咬钩的时候,主线可以在空心的铅皮座内顺畅地滑动,从而产生标相。这个人尽皆知的看法,却是我最不认可的。主线真的能顺畅地滑动吗?很多人坚定地认为,只要松开锁住铅皮座的太空豆,主线就能顺畅地滑动。不信的话,可以用两手绷直主线,将右手抬高,铅坠就会自然滑
期刊
凡钓过几年鱼的人,身边总有这样那样的钓友。他们可能是良师益友,可能是最佳损友,可能钓技超群,可能差三错四,可能特立独行,可能是奇葩界的“扛把子”,可能是钓鱼圈中最搞笑的,也可能总让大伙儿陷入尴尬……总之,在我们的钓鱼功勋章上,有属于他们的荣耀。  近期,本刊于“悦钓钓鱼”“路亚中国”公众号上发起了“那些年,我们身边的钓友”话题有奖征集活动,请广大粉丝以留言形式讲述他们身边的那些难忘的钓友。  本次
期刊
调标的目的是让铅坠重量和浮标浮力之间达成平衡,在此基础上使水下的钓组出现我们所需要的姿态,或者使浮标露出合适的高度。  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到水下钓组的状态,但它的状态能通过调钓及其他一些现象表达出来。很多人自信地认为经自己调钓后的钓组入水后就是自己想要的状态,确实有人能做到,但大多数人达不到这样精准的程度。  前几天,有一位新手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在调标桶内调好的浮标,到了水库还需要重新调吗?我的回答
期刊
一  我是资深的钓鱼迷,对于为什么有这么多中年男人喜欢钓鱼,我虽然不能代表他人,但我可以为自己代言。  我是城里孩子,却在农村的老家长大。上世纪70年代,别说是农村了,就算城里的孩子也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打发时间的项目。没错,我就是在广阔天地中“野生散养”的,陪伴我的就是门前的那条“大河”,我们屯里人叫它河套。  河套在我还不具备独立钓鱼能力的时候就筑了一条大坝,形成了一个小水库,这个水库似乎就
期刊
扳 正  中风后的父亲  身体半边瘫痪  整个世界  也都跟着倾斜了  父亲每天打针  吃药  在母亲的帮扶下  拄拐  斜斜地走  齐心协力  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要把已倾斜的世界  扳转过来  父母的爱情  父亲最终放手  母亲跟李矿长的  来往  是见到母亲  将一瓶农药  放在了  枕头边之后  后来,我和姐妹五个  长大成人  李矿长也成了  李老头  父亲仍然默许  母亲跟他的往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