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新型“对话”情境 构建灵动数学课堂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uotr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更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中發展、创新,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课堂里创设“对话”交流,在操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潜能。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智慧在启发激励中迸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学生的心灵,以民主精神和巧妙引导,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和教师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进行数学学习交流和在交流中学习数学。
  如,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抛出这样一道实际问题:用一张长8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铁皮设计一个深度为1分米的无盖水箱,要求使焊接起来的水箱容积尽可能大,应该怎样设计?(不考虑接头材料)师:现在每位同学都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你准备怎样设计呢?学生们情绪高涨,纷纷动手画图设计。几分钟后,老师请学生们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生1:我在长方形铁皮的四个角上分别剪掉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我焊接起来的水箱长是8-1×2=6(分米),宽是4-1×2=2(分米),高是1分米,容积是6×2×1=12(立方分米)。师:老师看到许多同学都是这样设计的,你们能运用学过的长方体知识进行设计并算出容积,真会动脑筋(教师点评)。生2:这种设计虽然能焊接成一个深1分米的水箱,但我觉得浪费了四个角上的材料,有点可惜。师:对呀!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能变废为宝。那么怎样才能不浪费材料呢?(接着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同学重新低头画图)生3:(兴奋地)我可以把水箱的容积设计得更大一些:把长8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分成两个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把其中一个正方形裁成四个长4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然后把四个长方形分别焊接在正方形的四周,这样做成的水箱长是8÷2=4(分米),宽也是8÷2=4(分米),高是1分米,容积是4×4×1=16(立方分米)。师:(惊讶地)你的这种设计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而且容积确实变大了,你真了不起!老师应该向你学习!(老师进一步肯定、鼓励,学生自发鼓掌)
  在这样一个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的对话洋溢着旺盛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教师在整个对话活动中起着指引、鼓励、激活、赞赏的重要作用。思维,在对话中碰撞;情感,在对话中融通。
  二、学生与教材对话,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创造、生成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过程。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实际上是自身积极地调动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感悟、理解教材并再造教材的过程,是已有知识和教材的磨合和对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面对教材,认真阅读、反复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针对教材内容各抒己见,批判地去面对教材、超越教材。
  如,教学“土地面积单位”的片段。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请大家打开书本,阅读教材,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想法和疑问。同学们埋头看书,或画或记,时间持续了五六分钟。师:有什么想法或疑问我们交流一下。生1:我觉得公顷这个名称和其他面积单位不一样,其他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两个字,和长度单位相对应,非常好记。如果把公顷改个名称也叫平方什么就好了。师:你觉得叫平方什么好呢?生1:因为边长是一百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一公顷,可以叫平方百米。师: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可以把公顷理解为平方百米,这样更便于我们记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生2:我还发现其他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只有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00,这个进率太大了,为什么不在平方米与公顷中间再创造面积单位呢?(就像一滴水掉进了油锅中,许多同学叽叽喳喳议论起来)生3:我觉得创造一个平方十米最合适,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十米,这样平方米、平方十米、平方百米(公顷)、平方千米,相邻面积单位之间进率都是100了。(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通过学生和教材的对话,可见他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和挖掘。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赋予教材新的内涵,“静态”的教材在学生创造性的拓展、延伸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合作学习在交流共享中进行
  学生与学生由于年龄相同、生活经验相似、思维方式相近,所以他们之间沟通起来更加直接,互相间更容易接受。学生与学生对话是他们之间切磋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组织学生由封闭的学习方式走向开放,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在讨论、辩论、交流中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体验学习过程的愉悦。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片段。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大家判断一下:我们以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许多同学立即动起手来,有的画、有的剪、有的折,一会儿,小手林立。汇报时,一部分同学认为是,一部分同学认为不是,两派意见各不相让。师:既然大家意见不一致,请双方各推选一名代表到前面来,看谁能说服对方。(很快,双方推选的代表信心十足地站到了讲台旁)甲方代表: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不管怎么对折,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乙方代表: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两边能够重合,请看,(边说边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后两部分重合在一起)这不是完全重合了吗?(说完得意地看着甲方代表)甲方代表:(甲方代表停了停,看看乙方代表手中的两部分图形,立即质问)请问,你是怎样让两部分重合的?乙方代表:沿对角线剪开呀,旋转一下,两部分就完全重合了。甲方代表:轴对称图形是对折后完全重合,你是旋转后完全重合,根本不对,你错!乙方代表(不好意思地挠头)。(其他同学似有所悟)甲方代表:那你现在还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乙方代表:刚才搞错了,平行四边形确实不是轴对称图形。生1:(快步走上去,面对甲方代表)我同意你刚才的说法,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确实不是轴对称图形,不信你看(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对折,两部分完全重合)。甲方代表(质疑地接过了平行四边形,左看右看):好像是的,真奇怪!乙方代表(把甲方代表和生1的平行四边形都拿过去打开,比了比):你们的平行四边形不一样!甲方代表:我画的是一个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生1:我画的是一个四条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乙方代表:哦,我明白了,普通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四条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甲方代表和生1(同时点头):原来这样!(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以上案例中,学生是投入的,对话双方的观点由对立逐步统一,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共同探索、发现。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在逐步被点化,难点在逐步被突破。学习变得难而有趣并且富有创意,实现了经验的共享、情感的共鸣,学生体验到知识获得的满足,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四、学生与自己的对话,认知在自我评价与反思中升华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除了和教师、教材、其他学生对话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和自己对话。通过和自我的对话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反思能力,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在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应留3~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学习小结,自己回答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与策略?还有什么疑问没有解决?我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了吗?我与同学主动合作交流了吗?我在这节课中遇到困难后是怎样解决的,取得成功了吗?这节课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我对话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实现能力的提供、认识的升华。善于反思的人才会不断地进步。
  总之,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设体现科学性和数学美的对话情境,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可以引领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并最终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学习很多时候是从“形”开始的,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要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教学实
期刊
2016年8月13日,从保山第一中学毕业30年之后,当年的同学们齐聚母校,相忆30年青春岁月。这一天,已84岁高龄的原保山一中校长、保山地区行署教育局局长杜少美先生全程参与了我们的活动。在活动中,老校长与我单独长谈了近一个小时。在毕业离开保山一中30年后,再次聆听老校长的教诲,我甚感荣幸!根据回忆,将老校长的话记录如下:  说到做文化,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假做假文化,一种是真做假文化,我们需要的是真
期刊
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承担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最基础的教育教学任务,是我国基础教育稳步实施的主要力量。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较慢,新课程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推行,然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是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期刊
思考从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自然离不开提出问题。而课堂提问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启发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在思维混沌时——导问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拐弯”,有
期刊
文学鉴赏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要指向语言文字的“言、象、意”。言,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意,即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意蕴以及读者的情意(包括感受、体验、思想感情反映、审美愉悦和享受,以及精神境界得到的升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有机统一,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
期刊
应试教育状态下的语文教学,会使语文课程迷失方向,不但窄化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还丧失了语文学习对于人的多元发展价值。置身这样的教学场景中,语文教师没有了专业乐趣,学生更没有了学习兴趣,这样的语文教学与教育目标严重悖谬。从职业良知出发,我们须回望初心,重拾使命,深刻检讨语文教学的迷误,省视语文教学的初衷,探寻并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应然价值。有鉴于此,笔者拟从自己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出发,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期刊
不知从何时开始,教育无痕成为人们追寻的一种理想境界,或许这正是其无痕与美妙之处: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有”和“无”本来是一对意义相反的哲学概念,更是中国哲学的永恒命题,正如老子《道德经》所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因此“无痕”与“有痕”也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我们常说无中生有,从无到有,有无相
期刊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动方式。教学技能中一大重要技能就是备好课、上好课,达成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其中,备课环节尤为重要,充分备课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备课,首先应该研读教材,挖掘实质。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研读教材的一些收获。  一、初读教材,确立目标  首先看教材,通讀一遍教材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