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 挖掘实质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ming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动方式。教学技能中一大重要技能就是备好课、上好课,达成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其中,备课环节尤为重要,充分备课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备课,首先应该研读教材,挖掘实质。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研读教材的一些收获。
  一、初读教材,确立目标
  首先看教材,通讀一遍教材内容,用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教材,初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确定三维目标,即确立目标——你想到哪里去?导向目标——你怎样到那里去?评价目标——你是否到了那里?思考本节课我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二、再读教材,预设教学
  再读教材,预设教学,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本节课需要获取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关联。
  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平均数”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分析学情,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的运算含义,平均数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再读教材,对比新旧两个版本的人教版教材。钻研新版教材,我认为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学生在三年级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仍然比较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而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时,授课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一对应和减法的相关知识,但学生年龄较小,课堂常规可能不够好,学习习惯、语言表达及动手能力需要加以培养,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游戏、情境、评比、表扬等多种方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同时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和理解,以及初步应用的能力。
  三、研读教材,挖掘实质
  研读教材,挖掘实质,这就需要下苦功夫,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只有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教学中才能巧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第一是“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以及每个字句都弄清楚;第二是“透”,就是对教材不仅要懂得,更要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就要求对教材精读细钻;第三是“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整个教材内容已经了然在胸,变成了有机整体。
  这样深度挖掘算式的实质含义,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就是乘上它的倒数,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和研究算理,而不仅仅只是教学算法。
  四、剖析教材,制定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除了继续探寻“怎么教”的问题,更要加强“教什么”的研究,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及符合科学数学思想内涵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研究“教什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保障,也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进一步深度剖析教材,制定教学策略才能达成教学目标,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时,学生已经学会如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这时利用知识迁移来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少几的问题,教学从直接的求“谁比谁多”过渡到需要转化后求“谁比谁少”,再过渡到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在同一道题中,同一个算式可以解决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适当进行思维拓展,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用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多种方法来分析和对比,“谁比谁多”和“谁比谁少”的区别与联系,真正弄清此类解决问题的实质。
  总之,数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教学,还承担育人的功能,即培养人的核心素养。教师只有将“教什么”研究透彻了,才能拥有高效课堂,达成教学目标;只有深度挖掘和解读教材,才能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落实“怎么教”及“教到什么程度”这类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在不断的钻研和学习中,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研读教材就是教学钻研的第一步,也是备课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做新型的思考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
其他文献
教材简析: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1课《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一只不愿意住在烂泥塘里的青蛙,很想卖掉烂泥塘,在卖的过程中,它听从了老牛、野鸭等动物的建议,逐步改善了泥塘的环境。故事告诉学生美好的环境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的。《青蛙卖泥塘》这个故事浅显易懂,该选择怎样的路径展开教学呢?细细研读文本,不难发现,课文在构段上有特色。前半部分结构相似,详写老牛和野鸭不买泥塘的原因,后半部分略写
期刊
小学数学学习很多时候是从“形”开始的,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要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教学实
期刊
2016年8月13日,从保山第一中学毕业30年之后,当年的同学们齐聚母校,相忆30年青春岁月。这一天,已84岁高龄的原保山一中校长、保山地区行署教育局局长杜少美先生全程参与了我们的活动。在活动中,老校长与我单独长谈了近一个小时。在毕业离开保山一中30年后,再次聆听老校长的教诲,我甚感荣幸!根据回忆,将老校长的话记录如下:  说到做文化,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假做假文化,一种是真做假文化,我们需要的是真
期刊
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承担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最基础的教育教学任务,是我国基础教育稳步实施的主要力量。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较慢,新课程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推行,然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是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期刊
思考从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自然离不开提出问题。而课堂提问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启发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在思维混沌时——导问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拐弯”,有
期刊
文学鉴赏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要指向语言文字的“言、象、意”。言,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意,即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意蕴以及读者的情意(包括感受、体验、思想感情反映、审美愉悦和享受,以及精神境界得到的升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有机统一,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
期刊
应试教育状态下的语文教学,会使语文课程迷失方向,不但窄化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还丧失了语文学习对于人的多元发展价值。置身这样的教学场景中,语文教师没有了专业乐趣,学生更没有了学习兴趣,这样的语文教学与教育目标严重悖谬。从职业良知出发,我们须回望初心,重拾使命,深刻检讨语文教学的迷误,省视语文教学的初衷,探寻并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应然价值。有鉴于此,笔者拟从自己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出发,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期刊
不知从何时开始,教育无痕成为人们追寻的一种理想境界,或许这正是其无痕与美妙之处: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有”和“无”本来是一对意义相反的哲学概念,更是中国哲学的永恒命题,正如老子《道德经》所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因此“无痕”与“有痕”也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我们常说无中生有,从无到有,有无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