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亲,本周五下午3:30工地见,咱们一起盖房子啦!”这是清华大学太阳能竞赛团队微博上的一条信息。不要怀疑,他们去的就是工地,干的活儿就是盖房子,而他们的工地就在清华大学东北区的游泳馆旁边。只不过他们要盖的这所房子有点特殊,号称“零耗能”、“可拆装”,还是一个“会学习的家”。
50多名学生的建筑队
这所房子其实是清华大学太阳能竞赛团队为参加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设计并亲手建造的。“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是由美国能源部于2001年发起并于2002年首次主办的,面对全球高校的住宅建设与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旨在探索面向21世纪的太阳能建筑,推动建筑、节能与新技术的结合,今年8月将首次在中国大同举办。
比赛要求每个参赛团队建造一栋60~100平米供3~6人居住的独立住宅,以太阳能作为房屋运行和生活的唯一来源,而且所有材料、设备和基金要靠募捐和赞助而来,在最终比赛的时候要在10天时间内完整建造工程。
为参与此次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清华大学同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从去年7月开始组成团队联合参赛。团队聘请20名中外教授做顾问,50名来自建筑、建环、电机、环境、土木、建管、美院、英语、工物等院系的学生为设计主体。此外清华大学不仅整合跨学科教学平台,开展学生竞赛,还专门开设两门选修课,请美国教授给参赛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
目前房子的主结构和室内外墙壁、地面装修都已完工。“1月份,我们就破土动工了。很多同学寒假都没回家,留在学校盖房子。”清华大学太阳能竞赛团队策划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周真如介绍。
不仅仅是零耗能
清华大学的“零耗能”住宅名为O-house, 占地约80平米,是为一对夫妻设计的家。
工地上房屋已初具雏形。主结构是由钢筋勾勒而成,内外墙都是采用可再生木材,防水卷材、可再生植物如竹、草等其它可重复使用,可拆卸的绿色建材,“我们完全舍弃了水泥,建材都是可以拆卸后再次利用的”。房屋底部设置有四五十个可调节高低的螺旋支架,“这样可以克服地面不平的问题,在任何地面上都可以盖房子”。
住宅采用模块式结构,像积木一样,每一个模块都可以分装开来,并重新组装。“我们是针对市场需要,来进行模块式结构设计的。我们希望能够将能源自给自足的模块(比如厨房、厕所等)嵌入旧城之中,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或者嵌入高层,节能减排,或者用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景区以及一些条件严峻的科考站,甚至在无人居住的荒岛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房子来生活。另外,我们的家具也是可以随意拼搭,可移动,可组合,可迁徙的。通过折叠桌椅、嵌入床、和可拉伸柜橱等设计,大大节省了房屋空间。”
作为“零耗能”住宅,房屋运行全部能耗全来自于太阳。在房屋的顶部中间部分会铺上太阳能光板,并且设有学生自行设计的光电系统和光热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热能供居室照明,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各种电器运行以及厨房热能。“在10天的比赛时间内,太阳能转化而成的电除了自己使用外,剩余部分还可以储存在当地的电网中,以备雨天、阴天无法发电和长时使用。”
住宅里的水也将循环利用。房屋的前后会修筑两个大的蓄水池用于收集雨水,雨水一方面用作消防,另一方面还可以经过清洁设备,过滤消毒后变为纯净水,可以用来洗浴,产生的污水则可以浇花、冲马桶等。
智能住宅——会学习的家
按照设想,O-house会是一个很“贴心”的家。主人在进入房间的时候,门的转动会自动控制灯的开关。家里的家用电器、百叶窗、电灯等设备都可以由手机、电脑来直接控制。当你下班快要到家的时候,你可以通过短信控制先把家里需要提前打开的电器比如空调打开。当冰箱里没有食物了,你也会收到短信,提醒你买菜回家。另外,它还是一个“会学习的家”,它能够学习主人的生活习惯,并且调节自身以更加符合主人的习惯。例如,你可以在电脑上选择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的生活习惯会被记录下来并发送到云信息中,在房子里生活一段时间以后,电脑会根据不同主人做出调整,比如调节洗澡水温度,喷水量大小,灯光亮度以及室内温、湿度来更加贴合主人的需要。
虽然是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在房屋外部,清华学生希望能够营造中国式庭院的氛围和气质,在院落里种上一些绿植和花草,既能美化环境,又可调节微气候。另外在房屋一侧的“阳光走廊”是周真如非常推荐的一个设计,“这个走廊(走廊的窗户由阳光板所制,半透明的状态既不会挡光,还可以保护房子的隐私性)在夏天的时候可以打开,形成内外连接的状态,在廊下可以听雨、乘凉;冬天的时候则把走廊关上,成为室内的一部分,还可以对房屋形成一个保温层。”
50多名学生的建筑队
这所房子其实是清华大学太阳能竞赛团队为参加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设计并亲手建造的。“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是由美国能源部于2001年发起并于2002年首次主办的,面对全球高校的住宅建设与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旨在探索面向21世纪的太阳能建筑,推动建筑、节能与新技术的结合,今年8月将首次在中国大同举办。
比赛要求每个参赛团队建造一栋60~100平米供3~6人居住的独立住宅,以太阳能作为房屋运行和生活的唯一来源,而且所有材料、设备和基金要靠募捐和赞助而来,在最终比赛的时候要在10天时间内完整建造工程。
为参与此次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清华大学同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从去年7月开始组成团队联合参赛。团队聘请20名中外教授做顾问,50名来自建筑、建环、电机、环境、土木、建管、美院、英语、工物等院系的学生为设计主体。此外清华大学不仅整合跨学科教学平台,开展学生竞赛,还专门开设两门选修课,请美国教授给参赛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
目前房子的主结构和室内外墙壁、地面装修都已完工。“1月份,我们就破土动工了。很多同学寒假都没回家,留在学校盖房子。”清华大学太阳能竞赛团队策划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周真如介绍。
不仅仅是零耗能
清华大学的“零耗能”住宅名为O-house, 占地约80平米,是为一对夫妻设计的家。
工地上房屋已初具雏形。主结构是由钢筋勾勒而成,内外墙都是采用可再生木材,防水卷材、可再生植物如竹、草等其它可重复使用,可拆卸的绿色建材,“我们完全舍弃了水泥,建材都是可以拆卸后再次利用的”。房屋底部设置有四五十个可调节高低的螺旋支架,“这样可以克服地面不平的问题,在任何地面上都可以盖房子”。
住宅采用模块式结构,像积木一样,每一个模块都可以分装开来,并重新组装。“我们是针对市场需要,来进行模块式结构设计的。我们希望能够将能源自给自足的模块(比如厨房、厕所等)嵌入旧城之中,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或者嵌入高层,节能减排,或者用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景区以及一些条件严峻的科考站,甚至在无人居住的荒岛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房子来生活。另外,我们的家具也是可以随意拼搭,可移动,可组合,可迁徙的。通过折叠桌椅、嵌入床、和可拉伸柜橱等设计,大大节省了房屋空间。”
作为“零耗能”住宅,房屋运行全部能耗全来自于太阳。在房屋的顶部中间部分会铺上太阳能光板,并且设有学生自行设计的光电系统和光热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热能供居室照明,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各种电器运行以及厨房热能。“在10天的比赛时间内,太阳能转化而成的电除了自己使用外,剩余部分还可以储存在当地的电网中,以备雨天、阴天无法发电和长时使用。”
住宅里的水也将循环利用。房屋的前后会修筑两个大的蓄水池用于收集雨水,雨水一方面用作消防,另一方面还可以经过清洁设备,过滤消毒后变为纯净水,可以用来洗浴,产生的污水则可以浇花、冲马桶等。
智能住宅——会学习的家
按照设想,O-house会是一个很“贴心”的家。主人在进入房间的时候,门的转动会自动控制灯的开关。家里的家用电器、百叶窗、电灯等设备都可以由手机、电脑来直接控制。当你下班快要到家的时候,你可以通过短信控制先把家里需要提前打开的电器比如空调打开。当冰箱里没有食物了,你也会收到短信,提醒你买菜回家。另外,它还是一个“会学习的家”,它能够学习主人的生活习惯,并且调节自身以更加符合主人的习惯。例如,你可以在电脑上选择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的生活习惯会被记录下来并发送到云信息中,在房子里生活一段时间以后,电脑会根据不同主人做出调整,比如调节洗澡水温度,喷水量大小,灯光亮度以及室内温、湿度来更加贴合主人的需要。
虽然是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在房屋外部,清华学生希望能够营造中国式庭院的氛围和气质,在院落里种上一些绿植和花草,既能美化环境,又可调节微气候。另外在房屋一侧的“阳光走廊”是周真如非常推荐的一个设计,“这个走廊(走廊的窗户由阳光板所制,半透明的状态既不会挡光,还可以保护房子的隐私性)在夏天的时候可以打开,形成内外连接的状态,在廊下可以听雨、乘凉;冬天的时候则把走廊关上,成为室内的一部分,还可以对房屋形成一个保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