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充斥于当代生活的大量图像、影像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取向。图画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快餐文化受到人们的青睐,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图画的运用也越来越常见,但是否切实有效?本文重点对“图画辅助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使图画的运用真正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图画 辅助 提高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一、图画辅助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
在小学教学中,图画已成为教材的第二语言,它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于是教师越来越多地利用图画来辅助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做法是将图片在课件中独张或多张播放。然而,这样的“辅助”,有时并非有效,甚至适得其反。
(1)没有明确目标,为看图而看图。有的教师费尽心思从搜来众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做成课件连续播放给学生看。听到学生一声声“哇,哇”的赞叹,觉得效果明显,学生有所感触,于是没有任何感悟交流或读书指令,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此用“图”,于教师,等同展示;于学生,仅为“看”图。学生并未通过看图,得到任何听说读写或字词句段的语文能力训练。
(2)呈现时机不当,淡化了“读”。“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辛苦找寻的图片呈现出来。于是,学生通过图片就“理解”了课文,缺失了研读文本,自主感悟的过程。但是,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与阅读语言文字,通过联想、想象所获得的形象感受“不可同日而语”。
(3)图画不及文本,画蛇添足。文本是作者饱含激情的生动描写,其中常常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丰富的画面,并且对此存在着美好的期待。正当学生在浮想联翩时,教师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是学生看到的,远远不如他们想象中的有震撼力,于是不禁在心里嘀咕“不过如此”。图画的感染力不及文本,不如不看!
笔者认为:图画应该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形式。用,就要用得有效,否则,弃之也不可惜。另外,教师千万别忽略了课文插图与简笔画,有时,这两种图,更便捷、更有效!
二、怎样才能保证图画的运用切实有效?
图画的运用是否有效,是否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用图画作用的认识以及课前对文本的研究。
(1)明确用图的目的。教师必须十分明确在某一个具体教学环节中运用图画的特定目的:是为激发学习兴趣,还是为帮助理解文本,或是为发展学生语言,这样才能避免无效或低效的用“图”。
(2)运用合适的图画。假如起到的效果类似,那么直接用课文中的插图即可;在某些情况下,简笔画则更能贴近文本,表现出所写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照片,最为真实,最有感染力,但选择使用时一定要考虑与文本内容的契合度。
3、选择恰当的时机。同样的图画用的时间不一样,起到的效果也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教学设计上进行整体把握,选择最佳时机,避免“大材小用”,甚至“弄巧成拙”。
三、图画引入,创境激情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引发动机和明确意向。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因为学习活动本身使自身获得满足,而无需外力自愿进入学习。
(1)画图猜谜引入。猜谜,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利用简笔画猜字谜,继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能在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2)赏图创境引入。如果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的,那么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用图片来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3)示图激情引入。有的课文本身饱含着某种情绪,但对其背景并未做十分具体地描述。如果在引入时就出示一组与背景有关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图画译文,理解文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当学生在对抽象的文本进行理解时,应当允许直观的、形象的图画的参与。
(1)自读自悟,画图译文。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能力,学生的语言文字也主要是在精读中发展起来的。巧妙地运用简笔画“翻译”文本内容,也是对学生精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自读自悟,依文选图。如果觉得让学生来画图太费时,或者让学生画有难度,那么也可以由教师事先画好几幅图,让学生精读文本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幅。
学生只有认真读了文本内容,才能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学会精读十分有帮助。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不管是教师提供圖画,还是学生自己画图,目的都是要引导学生去精读文本,去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所以教师切不可在学生自主感悟之前,就把与文本内容完全相符的图奉上。否则,学生将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也失去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良好契机。
(3)读文参图,突破难点。学生由于年龄太小,社会阅历有限,对一些事或物不了解,而有时通过联系上下文也无法理解其含义时,教师就可以直接提供事物的图片,帮助孩子理解。在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看插图,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五、图画为媒,发展语言 毫无疑问,“发展语言”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从“读”中自发地学习语言外,在合适的时机以图画作为媒介,可以帮助学生或在情境中,或在有“例”可循的情况下,或在愉悦的情绪中,更为有效的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1)品味插图,补充文本留白。插图往往与文本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观察插图,依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展开想象,补充文本的留白,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训练。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在为课文进行补白时,有了插图的辅助,让想象更自然,更丰富;语言也更生动,更富有激情。
(2)提供图片,仿写课文语段。语言能力是在模仿与实践中一点一点形成与进步的,小学阶段才开始发展的书面语言能力,尤其需要教师提供合适的模仿对象。由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提供下一个可供攀登的台阶。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台阶,教师要有敏锐的眼睛发现它,并且用合适的方法教学生登上去。图画,在此时可以成为拐杖。
有了文本做为范例,又有了图画提供素材,书面语言的能力就有了发展的可能,再怕“写”的孩子也能写出几句来。此时,请他在课堂上读读自己的作品,引导其他同学一起给予鼓励,“写”的兴趣和信心也就一点点积累了。
(3)借助插图,进行想象写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想象中的事物,本身就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教师应该尽量把握课本资源为学生创造想象写话的机会,插图,就是很好的素材。
借助课本中的现有资源,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心甘情愿,甚至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语言。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不为形式,也不盲目运用图画。用,就要用得有效!无论哪种形式的用“图”,都不仅仅是欣赏,而是借“读图”帮助帮助學生“读文”,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图画虽好,也不能“贪杯”哦。“图”也好,“文”也罢,无非是个例子,怎样让学生从例子中读懂生活,理解生命,这是每个语文工作者的使命。“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当我们让黑色的文字与彩色的图画结合,让语文乘着图画的翅膀飞翔时,文意是如此的浅,文味是如此的浓!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插图运用现状的调查》——康树林、陈瑶 《中国科技信息》
关键词:图画 辅助 提高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一、图画辅助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
在小学教学中,图画已成为教材的第二语言,它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于是教师越来越多地利用图画来辅助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做法是将图片在课件中独张或多张播放。然而,这样的“辅助”,有时并非有效,甚至适得其反。
(1)没有明确目标,为看图而看图。有的教师费尽心思从搜来众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做成课件连续播放给学生看。听到学生一声声“哇,哇”的赞叹,觉得效果明显,学生有所感触,于是没有任何感悟交流或读书指令,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此用“图”,于教师,等同展示;于学生,仅为“看”图。学生并未通过看图,得到任何听说读写或字词句段的语文能力训练。
(2)呈现时机不当,淡化了“读”。“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辛苦找寻的图片呈现出来。于是,学生通过图片就“理解”了课文,缺失了研读文本,自主感悟的过程。但是,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与阅读语言文字,通过联想、想象所获得的形象感受“不可同日而语”。
(3)图画不及文本,画蛇添足。文本是作者饱含激情的生动描写,其中常常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丰富的画面,并且对此存在着美好的期待。正当学生在浮想联翩时,教师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是学生看到的,远远不如他们想象中的有震撼力,于是不禁在心里嘀咕“不过如此”。图画的感染力不及文本,不如不看!
笔者认为:图画应该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形式。用,就要用得有效,否则,弃之也不可惜。另外,教师千万别忽略了课文插图与简笔画,有时,这两种图,更便捷、更有效!
二、怎样才能保证图画的运用切实有效?
图画的运用是否有效,是否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用图画作用的认识以及课前对文本的研究。
(1)明确用图的目的。教师必须十分明确在某一个具体教学环节中运用图画的特定目的:是为激发学习兴趣,还是为帮助理解文本,或是为发展学生语言,这样才能避免无效或低效的用“图”。
(2)运用合适的图画。假如起到的效果类似,那么直接用课文中的插图即可;在某些情况下,简笔画则更能贴近文本,表现出所写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照片,最为真实,最有感染力,但选择使用时一定要考虑与文本内容的契合度。
3、选择恰当的时机。同样的图画用的时间不一样,起到的效果也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教学设计上进行整体把握,选择最佳时机,避免“大材小用”,甚至“弄巧成拙”。
三、图画引入,创境激情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引发动机和明确意向。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因为学习活动本身使自身获得满足,而无需外力自愿进入学习。
(1)画图猜谜引入。猜谜,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利用简笔画猜字谜,继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能在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2)赏图创境引入。如果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的,那么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用图片来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3)示图激情引入。有的课文本身饱含着某种情绪,但对其背景并未做十分具体地描述。如果在引入时就出示一组与背景有关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图画译文,理解文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当学生在对抽象的文本进行理解时,应当允许直观的、形象的图画的参与。
(1)自读自悟,画图译文。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能力,学生的语言文字也主要是在精读中发展起来的。巧妙地运用简笔画“翻译”文本内容,也是对学生精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自读自悟,依文选图。如果觉得让学生来画图太费时,或者让学生画有难度,那么也可以由教师事先画好几幅图,让学生精读文本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幅。
学生只有认真读了文本内容,才能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学会精读十分有帮助。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不管是教师提供圖画,还是学生自己画图,目的都是要引导学生去精读文本,去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所以教师切不可在学生自主感悟之前,就把与文本内容完全相符的图奉上。否则,学生将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也失去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良好契机。
(3)读文参图,突破难点。学生由于年龄太小,社会阅历有限,对一些事或物不了解,而有时通过联系上下文也无法理解其含义时,教师就可以直接提供事物的图片,帮助孩子理解。在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看插图,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五、图画为媒,发展语言 毫无疑问,“发展语言”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从“读”中自发地学习语言外,在合适的时机以图画作为媒介,可以帮助学生或在情境中,或在有“例”可循的情况下,或在愉悦的情绪中,更为有效的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1)品味插图,补充文本留白。插图往往与文本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观察插图,依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展开想象,补充文本的留白,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训练。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在为课文进行补白时,有了插图的辅助,让想象更自然,更丰富;语言也更生动,更富有激情。
(2)提供图片,仿写课文语段。语言能力是在模仿与实践中一点一点形成与进步的,小学阶段才开始发展的书面语言能力,尤其需要教师提供合适的模仿对象。由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提供下一个可供攀登的台阶。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台阶,教师要有敏锐的眼睛发现它,并且用合适的方法教学生登上去。图画,在此时可以成为拐杖。
有了文本做为范例,又有了图画提供素材,书面语言的能力就有了发展的可能,再怕“写”的孩子也能写出几句来。此时,请他在课堂上读读自己的作品,引导其他同学一起给予鼓励,“写”的兴趣和信心也就一点点积累了。
(3)借助插图,进行想象写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想象中的事物,本身就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教师应该尽量把握课本资源为学生创造想象写话的机会,插图,就是很好的素材。
借助课本中的现有资源,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心甘情愿,甚至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语言。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不为形式,也不盲目运用图画。用,就要用得有效!无论哪种形式的用“图”,都不仅仅是欣赏,而是借“读图”帮助帮助學生“读文”,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图画虽好,也不能“贪杯”哦。“图”也好,“文”也罢,无非是个例子,怎样让学生从例子中读懂生活,理解生命,这是每个语文工作者的使命。“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当我们让黑色的文字与彩色的图画结合,让语文乘着图画的翅膀飞翔时,文意是如此的浅,文味是如此的浓!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插图运用现状的调查》——康树林、陈瑶 《中国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