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及其传人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儒学一旦成为“显学”,“读书求仕”则成为学子的信条,皓首穷经也就成了“敲门砖”。于是,“官本位”——以官职高低为尺度来衡量人的社会地位——自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价值观念。诸如,重视“官阶”,官大一级压死人。羡慕“官府”,报考公务员趋之若鹜。好打“官腔”,废话连篇如出一辙。梦寐“官位”,为“儒林外史”添故事。“官僚”麇集,且形成“主义”,定然要染上“官场”恶习,生发“官邪”,官商联袂,官官相护……好端端的大千世界,被“搅得周天寒彻”。
日前,读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一则以喜,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一则以忧,我国高校的行政化弊端还相当严重。据业界专家们的分析,主要是: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办学成本增大,公信力下降。窃以为,这也正是老百姓对近年来教育改革不尽满意的缘由罢。
“高等教育的很多荒谬源于教育的体制问题”——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如是说。据《中国青年报》披露:大学有办成“一级政府”的趋势。目前,全国“副部级高校”已有43座之多,86位副部级的书记和校长也就应运而生。熊丙奇教授经过计算,“一所大學大概有处长、副处长150名左右,副处级干部30人左右,科技干部大约有1000人”。于是,高校出现了“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现象,可谓“过江名士多如鲫”,却“少有俊杰群流中”。
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传诸后世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国时下的许多高校,则以校园规模、标志性建筑和经费多少为炫耀指标。据悉,现下我国高校中拥有5000亩校园的大学已经不下10所,高校的贷款总额已超过2000亿元。如此高昂的办学成本,是纳税人的血汗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校长们的《漏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难道忘诸脑后了吗?
“官本位”让高等学府变味,成为“官升一级的台阶”和“追求仕途的驿站”。在“县升市”风潮的影响之下,高等学府也未能“免俗”,玩起了“专升本”和“学院”改“大学”的“登龙术”。“水涨船高”,书记、校长都能浮成“副部级”,处级自然也就成为副局级,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
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行政权力”强奸“学术权威”。有了行政职衔,“一有百有”,万事亨通,所有的福利待遇迎刃而解。房子、票子、车子……一应俱全。鉴于此,谁还“耐得住寂寞”去钻研学问,都削尖了脑壳力争“官衔”。结果是“官宦”导致“官患”,“公鸡多了不下蛋”,官迷心窍,学府变成了“官府”。“近年来高校的民主管理风气日趋淡漠,教授与院长、学校领导的冲突加剧,招生腐败、学术腐败、财务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高校的公信力持续下降。”熊丙奇教授“剑指高校行政化弊端”如是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对“官本位”的批判多有“重炮”,诸如:周光召院士语重心长地指出,“目前的官本位制度阻碍科学技术创新。现在以‘长’来决定权威,是官本位的复制,是阻碍科学技术创新的因素。”徐匡迪为新院士打预防针,“当院士不是中进士,不要有官本位。”一位学者提出“学妖”的概念——“决定一个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命运的,不是科学家、研究院、教授、学生,而是党委书记、院长、校长、所长,还有系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在近120年的历史中,培养出2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或相关者,惟一的经验是:“经济学的‘圣杯’不是去华盛顿,与你的同事一起工作比去华盛顿更重要。”我们的高等学府当引以为鉴。
日前,读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一则以喜,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一则以忧,我国高校的行政化弊端还相当严重。据业界专家们的分析,主要是: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办学成本增大,公信力下降。窃以为,这也正是老百姓对近年来教育改革不尽满意的缘由罢。
“高等教育的很多荒谬源于教育的体制问题”——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如是说。据《中国青年报》披露:大学有办成“一级政府”的趋势。目前,全国“副部级高校”已有43座之多,86位副部级的书记和校长也就应运而生。熊丙奇教授经过计算,“一所大學大概有处长、副处长150名左右,副处级干部30人左右,科技干部大约有1000人”。于是,高校出现了“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现象,可谓“过江名士多如鲫”,却“少有俊杰群流中”。
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传诸后世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国时下的许多高校,则以校园规模、标志性建筑和经费多少为炫耀指标。据悉,现下我国高校中拥有5000亩校园的大学已经不下10所,高校的贷款总额已超过2000亿元。如此高昂的办学成本,是纳税人的血汗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校长们的《漏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难道忘诸脑后了吗?
“官本位”让高等学府变味,成为“官升一级的台阶”和“追求仕途的驿站”。在“县升市”风潮的影响之下,高等学府也未能“免俗”,玩起了“专升本”和“学院”改“大学”的“登龙术”。“水涨船高”,书记、校长都能浮成“副部级”,处级自然也就成为副局级,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
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行政权力”强奸“学术权威”。有了行政职衔,“一有百有”,万事亨通,所有的福利待遇迎刃而解。房子、票子、车子……一应俱全。鉴于此,谁还“耐得住寂寞”去钻研学问,都削尖了脑壳力争“官衔”。结果是“官宦”导致“官患”,“公鸡多了不下蛋”,官迷心窍,学府变成了“官府”。“近年来高校的民主管理风气日趋淡漠,教授与院长、学校领导的冲突加剧,招生腐败、学术腐败、财务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高校的公信力持续下降。”熊丙奇教授“剑指高校行政化弊端”如是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对“官本位”的批判多有“重炮”,诸如:周光召院士语重心长地指出,“目前的官本位制度阻碍科学技术创新。现在以‘长’来决定权威,是官本位的复制,是阻碍科学技术创新的因素。”徐匡迪为新院士打预防针,“当院士不是中进士,不要有官本位。”一位学者提出“学妖”的概念——“决定一个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命运的,不是科学家、研究院、教授、学生,而是党委书记、院长、校长、所长,还有系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在近120年的历史中,培养出2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或相关者,惟一的经验是:“经济学的‘圣杯’不是去华盛顿,与你的同事一起工作比去华盛顿更重要。”我们的高等学府当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