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民消费行为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起着决定性影响。本文梳理了自凯恩斯主义以来的重要消费理论,用明确的发展线条构建各理论之间的逻辑脉络,并从中总结出消费理论的研究重点与前沿问题。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提出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建议,以期从理论角度完善货币政策规则。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 预防性储蓄 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投资、消费”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居民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微观基础,居民消费行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成立,则货币政策在微观基础的层面上是有效性。但自凯恩斯主义以后,以理性预期学派为基础,经过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居民消费行为是非理性的,这也是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不断降低的重点原因。为深入探讨居民消费行为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在综合梳理现代消费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消费理论的研究长期被直接置于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内,新古典主义以后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永久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跨期最优选择理论、随机游走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等。
一、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居民的当期消费水平决定于当期绝对收入水平,而且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根据凯恩斯的描述,居民消费主要受所得数量、客观因素和主要因素等三大因素影响。所得数量即收入;客观因素包括工资变动、时间贴现率和收入预期等;主观因素则包括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如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等,以及影响消费动机的因素如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
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在短期内变动不会太大,或者不同方向的变动存在抵销作用,所以最能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就是收入水平,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式中Ct为即期消费;α为刚性的基本消费,也叫自发性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t为即期绝对收入;βYt为引致消费。由该式可知居民即期消费为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边际消费倾向(MPC)与平均消费倾向(APC)都介于0与1之间,都存在递减的趋势,而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MPC 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詹姆斯·杜森贝里提出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受本人当前收入的影响,也受本人历史最高收入水平和其他人消费水平的影响,并据以提出了消费的“不可逆性”和“示范效应”。其消费函数为:
其中C为持久消费水平;Y为永久收入;k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b为短期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的“示范效应”是指居民消费受到其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影响。消费的不可逆性是指消费受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方向性不同。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会随之增加,但当收入减少时消费却可能不会明显地减少。因此消费者的短期消费函数曲线就像棘轮一样,对消费的下降起着明显的阻滞作用,所以不可逆性也叫“棘轮效应”。
根据相对收入理论,货币政策制订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的波动性与差异性,尤其是在中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7的情况下,消费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居民消费的波动,且与货币政策意图相关性下降。如果再考虑“棘轮效应”的存在,货币政策的重点就应该是通过不断提高收入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来稳定地提高消费,这一点也是当前政府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的理论依据。
三、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理论认为:居民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其永久收入(也称持久收入或恒久收入)而不是当期收入。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能够预计的比较固定的长期收入,一般可用连续多期收入(含当期收入)的均值表示。其消费函数为:
其中,C为持久消费;Yp为永久收入;k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从消费函数可推导出当前收入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低,表明在短期内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多,消费者却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会一直持续下去,故而不会立即增加消费;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減少时也不会马上减少消费。只有消费者能够判定收入变动是持久的,其消费才会调整到与变化后的收入相对应的水平上。
根据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如果想要刺激消费,货币政策就应该长期稳定地增加居民的收入,也就是提高永久收入,而不是“相机抉择”,这样才能在提高消费的同时避免消费波动引起经济周期。当然,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除表明货币政策只可能引起经济波动这个观点外,也隐含了一个观点就是财政政策可能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四、生命周期理论
莫迪利安尼提出的消费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消费者或者家庭都是根据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以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即“消费者将选择一个合理的、稳定的消费率,接近于他预期一生的平均消费”。由于收入总是在生命周期的鼎盛期达到最高,因此消费者往往通过借贷将鼎盛期的收入前移,并通过储蓄将鼎盛期的收入后移,这样就能够大体上将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消费平均化。其消费函数公式如下:
式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货币政策应该考虑公众和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从社会整体看就是要考虑人口结构。当经济体系中年青人较多时,借贷压力较大,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比较有效;中年人较多时,社会的个人投资量较大,货币政策的金融资产传导渠道作用较大;老年人较多时,货币政策可以更多地运用调节储蓄规模的利率政策。当前我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所以货币政策应该更多地通过金融资产渠道来调节居民的消费与储蓄。 五、跨期消费选择理论
消费的跨期选择是消费者试图达到消费效用最大化的一个重要行为。当存在明显的收入约束条件时,消费的选择服从无差异曲线;而当存在跨期的收入约束时,消费者则会在自身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考虑利率等要素的变动,来进行消费的最优跨期选择。一般情况下,当即期消费对跨期消费的相对价格等于跨期边际替代率时,消费的跨期安排达到最优,而相对价格的主要因素就是利率。因此,当利率变动时,消费者都会重新进行跨期消费的选择。比如利率上升时,当期消费的价格相对跨期消费的价格而言上升了,亦即跨期替代弹性较大,那么消费者受跨期激励效应的影响,会减少当期消费,并通过储蓄来增加未来消费。
跨期消费选择理论是现代消费理论的基本范式,当前消费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个范式。根据该理论,即使是风险厌恶者,也会在跨期替代弹性较大时减少当期消费,利率的跨期替代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货币政策在调节产出和消费的方向性和效应上都会存在差异,单一的利率政策往往会使产出的变动相对消费的变动出现更大的滞后性。如果再考虑消费的收入效应,则需要其他相关政策来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
六、随机游走消费理论
霍尔(Hall,1978)等人在“卢卡斯批判”的基础上,把理性预期方法融入到永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理论。该理论在假定效用函数为二次型的条件下,考察消费最优化的欧拉方程,发现人们的消费支出在长期趋势上呈现出随机游走的特征,个人收入的变动率与消费的变动率无关,因而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这样就把不确定性引入消费理论中,并对其后的理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该理论,货币政策实际上只改变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通过调整收入水平并不能直接调节消费,即使是新信息的出现,也会使消费在总体均值上下波动。
七、流动性约束理论
弗莱明(Flavin,1981)等人在对随机游走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居民消费对于预期收入明显正相关,而对不可预期收入不敏感,前者即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后者即消费的“过度平滑性”,两者合称“迪顿悖论”。对于过度敏感性的研究形成了流动性约束理论。
流动性约束一般被定义为消费者获得贷款以满足消费时所受到的限制。当存在流动性约束时,消费者觉得消费比较昂贵,当期消费就会下降,储蓄就会增加,这样当期消费对可预测收入的变化就会产生过度敏感性。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由于流动性约束对消费的影响会是多期的,而且过度敏感性可能使消费者的非理性特征更加突出,所以信贷政策尤其是消费信贷政策的重点不是限制的力度,而应该是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八、预防性储蓄消费理论
扎德斯(Zeldes,1989)等人的研究表明,同样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预防性储蓄能更好地解释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消费下降而进行的储蓄,这种储蓄实质上是对不确定性事件所进行的保险。未来不确定性主要是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收入可预测,则存在过度敏感性,如果不可预测,则表现为过度平滑,即消费者必须通过预防性储蓄来防范风险。与流动性约束理论带给货币政策的启示相同,预防性储蓄理论一样强调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样可以尽可能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
上述消费理论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三条发展路径:研究对象由当期消费扩展到跨期消费,假设条件由较宽松的预算约束扩展到较严格的预算约束;主观因素由消费的确定性扩展到多要素的不确定性。当前消费理论的研究重点基本上就是这三大发展的综合,即在严格预算约束和不确定性條件下,研究跨期消费选择的最优化问题。
从货币政策层面上来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影响居民消费的渠道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效应、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和告示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就是对居民跨期最优选择行为的表述;财富效应则包含了示范效应、棘轮效应和预防性储蓄的内容;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则着重表明了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告示效应则可能加剧示范效应,也可能形成信息瀑布,导致居民消费的非理性,使社会消费总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因此,从总体上看,货币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主要应以消除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为重点。如果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引发K-P博弈,则货币政策可能低效甚至无效,反之当居民的不确定性较小时,货币政策也会是稳定的甚至是“单一”规则的。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项目:“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研究”(31540910512),本文作者为主持人。
作者简介:唐彬(1971-),男,湖北孝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 预防性储蓄 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投资、消费”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居民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微观基础,居民消费行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成立,则货币政策在微观基础的层面上是有效性。但自凯恩斯主义以后,以理性预期学派为基础,经过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居民消费行为是非理性的,这也是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不断降低的重点原因。为深入探讨居民消费行为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在综合梳理现代消费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消费理论的研究长期被直接置于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内,新古典主义以后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永久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跨期最优选择理论、随机游走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等。
一、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居民的当期消费水平决定于当期绝对收入水平,而且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根据凯恩斯的描述,居民消费主要受所得数量、客观因素和主要因素等三大因素影响。所得数量即收入;客观因素包括工资变动、时间贴现率和收入预期等;主观因素则包括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如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等,以及影响消费动机的因素如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
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在短期内变动不会太大,或者不同方向的变动存在抵销作用,所以最能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就是收入水平,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式中Ct为即期消费;α为刚性的基本消费,也叫自发性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t为即期绝对收入;βYt为引致消费。由该式可知居民即期消费为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边际消费倾向(MPC)与平均消费倾向(APC)都介于0与1之间,都存在递减的趋势,而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MPC
詹姆斯·杜森贝里提出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受本人当前收入的影响,也受本人历史最高收入水平和其他人消费水平的影响,并据以提出了消费的“不可逆性”和“示范效应”。其消费函数为:
其中C为持久消费水平;Y为永久收入;k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b为短期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的“示范效应”是指居民消费受到其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影响。消费的不可逆性是指消费受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方向性不同。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会随之增加,但当收入减少时消费却可能不会明显地减少。因此消费者的短期消费函数曲线就像棘轮一样,对消费的下降起着明显的阻滞作用,所以不可逆性也叫“棘轮效应”。
根据相对收入理论,货币政策制订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的波动性与差异性,尤其是在中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7的情况下,消费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居民消费的波动,且与货币政策意图相关性下降。如果再考虑“棘轮效应”的存在,货币政策的重点就应该是通过不断提高收入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来稳定地提高消费,这一点也是当前政府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的理论依据。
三、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理论认为:居民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其永久收入(也称持久收入或恒久收入)而不是当期收入。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能够预计的比较固定的长期收入,一般可用连续多期收入(含当期收入)的均值表示。其消费函数为:
其中,C为持久消费;Yp为永久收入;k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从消费函数可推导出当前收入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低,表明在短期内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多,消费者却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会一直持续下去,故而不会立即增加消费;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減少时也不会马上减少消费。只有消费者能够判定收入变动是持久的,其消费才会调整到与变化后的收入相对应的水平上。
根据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如果想要刺激消费,货币政策就应该长期稳定地增加居民的收入,也就是提高永久收入,而不是“相机抉择”,这样才能在提高消费的同时避免消费波动引起经济周期。当然,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除表明货币政策只可能引起经济波动这个观点外,也隐含了一个观点就是财政政策可能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四、生命周期理论
莫迪利安尼提出的消费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消费者或者家庭都是根据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以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即“消费者将选择一个合理的、稳定的消费率,接近于他预期一生的平均消费”。由于收入总是在生命周期的鼎盛期达到最高,因此消费者往往通过借贷将鼎盛期的收入前移,并通过储蓄将鼎盛期的收入后移,这样就能够大体上将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消费平均化。其消费函数公式如下:
式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货币政策应该考虑公众和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从社会整体看就是要考虑人口结构。当经济体系中年青人较多时,借贷压力较大,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比较有效;中年人较多时,社会的个人投资量较大,货币政策的金融资产传导渠道作用较大;老年人较多时,货币政策可以更多地运用调节储蓄规模的利率政策。当前我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所以货币政策应该更多地通过金融资产渠道来调节居民的消费与储蓄。 五、跨期消费选择理论
消费的跨期选择是消费者试图达到消费效用最大化的一个重要行为。当存在明显的收入约束条件时,消费的选择服从无差异曲线;而当存在跨期的收入约束时,消费者则会在自身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考虑利率等要素的变动,来进行消费的最优跨期选择。一般情况下,当即期消费对跨期消费的相对价格等于跨期边际替代率时,消费的跨期安排达到最优,而相对价格的主要因素就是利率。因此,当利率变动时,消费者都会重新进行跨期消费的选择。比如利率上升时,当期消费的价格相对跨期消费的价格而言上升了,亦即跨期替代弹性较大,那么消费者受跨期激励效应的影响,会减少当期消费,并通过储蓄来增加未来消费。
跨期消费选择理论是现代消费理论的基本范式,当前消费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个范式。根据该理论,即使是风险厌恶者,也会在跨期替代弹性较大时减少当期消费,利率的跨期替代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货币政策在调节产出和消费的方向性和效应上都会存在差异,单一的利率政策往往会使产出的变动相对消费的变动出现更大的滞后性。如果再考虑消费的收入效应,则需要其他相关政策来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
六、随机游走消费理论
霍尔(Hall,1978)等人在“卢卡斯批判”的基础上,把理性预期方法融入到永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理论。该理论在假定效用函数为二次型的条件下,考察消费最优化的欧拉方程,发现人们的消费支出在长期趋势上呈现出随机游走的特征,个人收入的变动率与消费的变动率无关,因而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这样就把不确定性引入消费理论中,并对其后的理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该理论,货币政策实际上只改变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通过调整收入水平并不能直接调节消费,即使是新信息的出现,也会使消费在总体均值上下波动。
七、流动性约束理论
弗莱明(Flavin,1981)等人在对随机游走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居民消费对于预期收入明显正相关,而对不可预期收入不敏感,前者即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后者即消费的“过度平滑性”,两者合称“迪顿悖论”。对于过度敏感性的研究形成了流动性约束理论。
流动性约束一般被定义为消费者获得贷款以满足消费时所受到的限制。当存在流动性约束时,消费者觉得消费比较昂贵,当期消费就会下降,储蓄就会增加,这样当期消费对可预测收入的变化就会产生过度敏感性。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由于流动性约束对消费的影响会是多期的,而且过度敏感性可能使消费者的非理性特征更加突出,所以信贷政策尤其是消费信贷政策的重点不是限制的力度,而应该是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八、预防性储蓄消费理论
扎德斯(Zeldes,1989)等人的研究表明,同样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预防性储蓄能更好地解释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消费下降而进行的储蓄,这种储蓄实质上是对不确定性事件所进行的保险。未来不确定性主要是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收入可预测,则存在过度敏感性,如果不可预测,则表现为过度平滑,即消费者必须通过预防性储蓄来防范风险。与流动性约束理论带给货币政策的启示相同,预防性储蓄理论一样强调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样可以尽可能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
上述消费理论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三条发展路径:研究对象由当期消费扩展到跨期消费,假设条件由较宽松的预算约束扩展到较严格的预算约束;主观因素由消费的确定性扩展到多要素的不确定性。当前消费理论的研究重点基本上就是这三大发展的综合,即在严格预算约束和不确定性條件下,研究跨期消费选择的最优化问题。
从货币政策层面上来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影响居民消费的渠道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效应、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和告示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就是对居民跨期最优选择行为的表述;财富效应则包含了示范效应、棘轮效应和预防性储蓄的内容;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则着重表明了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告示效应则可能加剧示范效应,也可能形成信息瀑布,导致居民消费的非理性,使社会消费总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因此,从总体上看,货币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主要应以消除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为重点。如果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引发K-P博弈,则货币政策可能低效甚至无效,反之当居民的不确定性较小时,货币政策也会是稳定的甚至是“单一”规则的。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项目:“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研究”(31540910512),本文作者为主持人。
作者简介:唐彬(1971-),男,湖北孝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