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和改进对高校负向校园舆论的干预,以最大程度消除负面影响,需要做到进一步提高干预的思想认识、密切关注负向舆论、改进干预艺术、建设强有力的学生信息员队伍。
关键词:高校;舆论;干预
在“人人面前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网络时代,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为具有正向效应的校园舆论进行保驾护航,要对负向高校校园舆论进行有效干预,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高校校园舆论的消极影响,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加强对高校校园舆论的干预对策,提高干预的实效性。
一、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干预负向校园舆论的认识
目前,很多高校利用其特有的舆论传播形态,形成了具有浓厚学术和文化气息的校园舆论氛围,利用其比较完善的舆论传播渠道营造了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但是,大多高校往往只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而不注重对不良校园舆论进行干预,或者说对校园舆论干预的意识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特别是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资源和大学生自身思想的多变性、多元化给高校校园舆论的干预带来了压力,增加了难度。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优势,正在发动一场争夺信息资源和抢占信息空间的“信息战”,向全球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这些信息资源给我们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不能不承认,负向高校校园舆论确是存在,不容置疑。发生负向舆论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应当看到,发生的每一种负向高校校园舆论,皆有其政治背景、思想基础和社会根源。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强烈的高校校园舆论干预意识,就会为高校校园舆论干预工作的开展起到先导的作用。
负向高校校园舆论既然既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就要对负向高校校园舆论进行干预。干预负向高校校园舆论,要做到:一方面,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错误的舆论,消除负面的影响。要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舆论氛围,必须要积极开展高校校园舆论的干预工作,坚决制约负向舆论。
因此,对社会信息化带来的舆论导向控制能力的挑战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重视。只有进一步增强对校园舆论干预的意识观念,我们才能查找不足,认真整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校园舆论的干预。
二、高校要密切关注容易引发负向校园舆论的信息
对负向高校校园舆论进行判别和认定,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就其舆论观点而论,有的属于不折不扣的敌论,有的只是反对错了的意见;就其坏影响而言,有的影响深远,有的转瞬即逝。这告诉人们,对待负向高校校园舆论,应切实弄清楚这些负向高校校园舆论本身的是非曲直,以做到未雨绸缪。下面的这几种舆情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涉及校园安全和稳定、大学生切身利益、大学生个人隐私的舆情,还有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有关高校的其他突发事件。比如,大学校园内外涉及大学生的各种非法集会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政治性活动,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失踪,学生中毒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学生切身利益、隐私的事件。还有涉及校园稳定的帖子。这些信息在没有正规渠道报道之前,均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1]
三、高校要进一步改进对校园舆论干预的艺术和方式
(一)要把握好对高校校园舆论干预的度以及学生心理需求
一是对热点问题的校园舆论干预要把握好“度”。对一些热点性的、负面的校园舆论的干预,要始终把握好 “度”,既要避免“不及”,又要力戒“过头”,更不能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把握时机,掌握火候,讲究分寸,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时公布事情真相,并对事件作出中肯的分析和有说服力的解释,使干预校园舆论最终起到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的作用。如果仅仅是为了宣泄情绪,盲目煽风,光顾痛快淋漓,而不留余地,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2]
二是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和需求研究,增强干预效果。过去,我们在干预高校校园舆论时的缺陷体现在三多三少,“三多”即:指令用语多、单向灌输多、急风暴雨多;“三少”即协商启发少、双向交流少、和风细雨少。然而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对新闻与信息的选择能力增强,他们不再是单纯接受“灌输”的对象。所以我们也要转变干预校园舆论的方式。要正确干预高校校园舆论,我们就应该变训导为诱导,变灌输为启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要积极调动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充分发挥校内媒体的效应
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在干预高校校园舆论工作中,人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充分调动校内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发挥中层以上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含两课教师、专兼职政治辅导员) 、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骨干作用,发挥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积极辅助的作用,构建成为全员干预高校校园舆论的网络。此外,还要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他们视野广、思想活、声望高,并且具有参政议政的热情和能力,高校校园舆论透过这些人士的过滤与集中,将具有更鲜明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水平。[3]
二是要整合资源发挥校内媒体的最大效能。有一项研究表明,接近性是人们判断新闻价值、影响信息关注的一条重要尺度,校内媒体使大学生对信息接近性的物理距离缩短为零,校内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4]对校内媒体来说,信息的来源与信息的接收点之间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都非常短,受众相对集中,传播渠道畅达,指向性明确,互动性强,传播内容和话语方式更容易契合大学生的阅读与收听、收看习惯。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不断加强舆论宣传阵地建设,纷纷组建了校园新闻中心,整合了广播台、校报、电视台等方面的资源,贴近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成为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纽带与桥梁。这种整合资源的做法,有利于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是要充分发挥好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议题设置是指:公众通过媒介了解事件或问题,依照媒体提示的角度思考事件或问题。新闻舆论信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学校的立场、主张和观点。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就是通过“议题设置”来实现的。基于此,作为校园媒体来说,一是要准确认知学校当前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排列出学校新闻事件的轻重缓急;善于事先洞察事件的来龙去脉,敏锐地分析事件的舆情,积极地为新闻事件制造一定的声势。二是要主动出击,能动反映,灵活协调,综合创造,成功地对高校校园舆论进行干预。发挥校园舆论的正向引导功能,提前预防和抑制那些有可能引起负向影响的思想和言论,对比较尖锐的、处于激烈交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话题的巧妙设置,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遏制其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议题设置”就可以起到干预不良高校校园舆论的作用。
四、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舆论信息员队伍的作用
高校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生信息员队伍,让他们有能力从以下方面做好高校校园舆论干预工作:一是依靠技术手段过滤负向高校校园舆论。适当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某些有悖公德的各种不良信息予以技术屏蔽,构筑“网上防线”,把不健康内容在第一时间里清除,并及时向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保卫部门汇报有关情况。二是注重使用文明礼貌和用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用语、网络礼仪等方面的培养,帮助一些大学生改正或克服庸俗的不良语言习惯,避免因此所造成的误解、争吵甚至恶意攻击,力求高校校园舆论在良好的网络氛围中进行。三是引导高校校园舆论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帮助网络论坛上的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对我国的重大政策改革以及学校改革发展等重大事件形成较清楚的认识,达到正面引导的作用。此外,还要注重对合乎人性、合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进行广泛宣扬,对迷信、反科学、反社会的言行予以有效驳斥。
课题来源:本文是2013—2014年度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2013WT06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崔春晓,1981年5月出生,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讲师,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德育与党建,2010(10):18
[2]吕文凯.舆论学简明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第146页
[3][4]张广鑫、于振元.校园政治舆论引导与营造路径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关键词:高校;舆论;干预
在“人人面前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网络时代,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为具有正向效应的校园舆论进行保驾护航,要对负向高校校园舆论进行有效干预,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高校校园舆论的消极影响,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加强对高校校园舆论的干预对策,提高干预的实效性。
一、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干预负向校园舆论的认识
目前,很多高校利用其特有的舆论传播形态,形成了具有浓厚学术和文化气息的校园舆论氛围,利用其比较完善的舆论传播渠道营造了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但是,大多高校往往只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而不注重对不良校园舆论进行干预,或者说对校园舆论干预的意识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特别是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资源和大学生自身思想的多变性、多元化给高校校园舆论的干预带来了压力,增加了难度。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优势,正在发动一场争夺信息资源和抢占信息空间的“信息战”,向全球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这些信息资源给我们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不能不承认,负向高校校园舆论确是存在,不容置疑。发生负向舆论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应当看到,发生的每一种负向高校校园舆论,皆有其政治背景、思想基础和社会根源。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强烈的高校校园舆论干预意识,就会为高校校园舆论干预工作的开展起到先导的作用。
负向高校校园舆论既然既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就要对负向高校校园舆论进行干预。干预负向高校校园舆论,要做到:一方面,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错误的舆论,消除负面的影响。要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舆论氛围,必须要积极开展高校校园舆论的干预工作,坚决制约负向舆论。
因此,对社会信息化带来的舆论导向控制能力的挑战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重视。只有进一步增强对校园舆论干预的意识观念,我们才能查找不足,认真整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校园舆论的干预。
二、高校要密切关注容易引发负向校园舆论的信息
对负向高校校园舆论进行判别和认定,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就其舆论观点而论,有的属于不折不扣的敌论,有的只是反对错了的意见;就其坏影响而言,有的影响深远,有的转瞬即逝。这告诉人们,对待负向高校校园舆论,应切实弄清楚这些负向高校校园舆论本身的是非曲直,以做到未雨绸缪。下面的这几种舆情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涉及校园安全和稳定、大学生切身利益、大学生个人隐私的舆情,还有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有关高校的其他突发事件。比如,大学校园内外涉及大学生的各种非法集会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政治性活动,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失踪,学生中毒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学生切身利益、隐私的事件。还有涉及校园稳定的帖子。这些信息在没有正规渠道报道之前,均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1]
三、高校要进一步改进对校园舆论干预的艺术和方式
(一)要把握好对高校校园舆论干预的度以及学生心理需求
一是对热点问题的校园舆论干预要把握好“度”。对一些热点性的、负面的校园舆论的干预,要始终把握好 “度”,既要避免“不及”,又要力戒“过头”,更不能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把握时机,掌握火候,讲究分寸,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时公布事情真相,并对事件作出中肯的分析和有说服力的解释,使干预校园舆论最终起到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的作用。如果仅仅是为了宣泄情绪,盲目煽风,光顾痛快淋漓,而不留余地,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2]
二是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和需求研究,增强干预效果。过去,我们在干预高校校园舆论时的缺陷体现在三多三少,“三多”即:指令用语多、单向灌输多、急风暴雨多;“三少”即协商启发少、双向交流少、和风细雨少。然而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对新闻与信息的选择能力增强,他们不再是单纯接受“灌输”的对象。所以我们也要转变干预校园舆论的方式。要正确干预高校校园舆论,我们就应该变训导为诱导,变灌输为启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要积极调动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充分发挥校内媒体的效应
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在干预高校校园舆论工作中,人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充分调动校内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发挥中层以上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含两课教师、专兼职政治辅导员) 、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骨干作用,发挥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积极辅助的作用,构建成为全员干预高校校园舆论的网络。此外,还要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他们视野广、思想活、声望高,并且具有参政议政的热情和能力,高校校园舆论透过这些人士的过滤与集中,将具有更鲜明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水平。[3]
二是要整合资源发挥校内媒体的最大效能。有一项研究表明,接近性是人们判断新闻价值、影响信息关注的一条重要尺度,校内媒体使大学生对信息接近性的物理距离缩短为零,校内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4]对校内媒体来说,信息的来源与信息的接收点之间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都非常短,受众相对集中,传播渠道畅达,指向性明确,互动性强,传播内容和话语方式更容易契合大学生的阅读与收听、收看习惯。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不断加强舆论宣传阵地建设,纷纷组建了校园新闻中心,整合了广播台、校报、电视台等方面的资源,贴近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成为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纽带与桥梁。这种整合资源的做法,有利于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是要充分发挥好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议题设置是指:公众通过媒介了解事件或问题,依照媒体提示的角度思考事件或问题。新闻舆论信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学校的立场、主张和观点。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就是通过“议题设置”来实现的。基于此,作为校园媒体来说,一是要准确认知学校当前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排列出学校新闻事件的轻重缓急;善于事先洞察事件的来龙去脉,敏锐地分析事件的舆情,积极地为新闻事件制造一定的声势。二是要主动出击,能动反映,灵活协调,综合创造,成功地对高校校园舆论进行干预。发挥校园舆论的正向引导功能,提前预防和抑制那些有可能引起负向影响的思想和言论,对比较尖锐的、处于激烈交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话题的巧妙设置,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遏制其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议题设置”就可以起到干预不良高校校园舆论的作用。
四、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舆论信息员队伍的作用
高校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生信息员队伍,让他们有能力从以下方面做好高校校园舆论干预工作:一是依靠技术手段过滤负向高校校园舆论。适当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某些有悖公德的各种不良信息予以技术屏蔽,构筑“网上防线”,把不健康内容在第一时间里清除,并及时向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保卫部门汇报有关情况。二是注重使用文明礼貌和用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用语、网络礼仪等方面的培养,帮助一些大学生改正或克服庸俗的不良语言习惯,避免因此所造成的误解、争吵甚至恶意攻击,力求高校校园舆论在良好的网络氛围中进行。三是引导高校校园舆论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帮助网络论坛上的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对我国的重大政策改革以及学校改革发展等重大事件形成较清楚的认识,达到正面引导的作用。此外,还要注重对合乎人性、合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进行广泛宣扬,对迷信、反科学、反社会的言行予以有效驳斥。
课题来源:本文是2013—2014年度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2013WT06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崔春晓,1981年5月出生,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讲师,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德育与党建,2010(10):18
[2]吕文凯.舆论学简明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第146页
[3][4]张广鑫、于振元.校园政治舆论引导与营造路径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