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鹭》这是一篇短小精致的美文,在美的语言吟咏间,美的形象、美的意境逐渐生成,余味无穷。这样的诗性文章怎么教?我觉得诗性文章只能以诗性的方式进行。诗性的方式也就是审美的方式,它讲究对语言的玩味,在玩味的过程中内心浮现表象,逐渐生成审美形象。这种审美形象往往浸渍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一定的主观倾向,所以也成了审美意象。感受到了这样的多个相关联的审美形象、意象组合成的审美意境,就达到了与作者心灵的感应与融通。这是一个沿着语言通道渐进、濡染的过程,是一个兼具共性与个性的过程。多角度、多侧面的语言品味是建立圆满审美形象的主要途径,合理的联想、想象是它的必要补充,朗读、吟诵既是触及的审美形象的手段,也是传达自我审美体验的极好方式。本课教学我就以这种诗性的方式进行:
一、古诗导入美感先声夺人
师:同学们平时肯定见过一些鸟,它们或活泼伶俐,或羽毛鲜艳,或鸣声清脆,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唐朝诗人杜牧也喜爱鸟,写过这样一首有关鸟的诗。
边朗读边出示诗句: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学生自主选择表达方式。重点抓住以下段落,引导学生赏析、感受白鹭外形美。教师相机点拨。
想象画面。感受白鹭营造美的意境白鹭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那么适宜、那么美,那白鹭觅食、栖息、飞行给人感觉怎样呢?为什么白鹭又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呢?
美文教学重在“品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这是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 ‘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如何感悟其中的韵味, 其中的内涵,那就要求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读出 作者的感受,去读出读者自身的感受。
二、胸有成竹地去品读
在教学“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一部分,抓白鹭的外形(结构、颜色、身段), 即白鹭的样子,引出了郑板桥为何擅长画竹,为 何把竹画得出神人化,原因是板桥做到了“胸中 有竹”,那就是 “胸有成竹”的境界。趁热打铁点拨学生读这一部分要做到 “胸有白 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心中白鹭的样子 ,把已有的影像与文字结合起来,去读去悟,文字反过来又加深了白鹭在学生们头脑中的印象,真是相得益彰,学生读得动情,悟得深切。同时在这一部分,还要抓住“四对反义词”,指导学生去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读出了白鹭 的“精巧 ”,学生在不自觉中喜欢上了白鹭的精巧,应该是如诗一般的精巧 。
三、放电影式地去品读
在学习“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一部分時,即白鹭的活动,这里其实是 三幅鲜活的画面 :1.钓鱼图;2.嘹望图;3.低飞图。课文中说白鹭 如诗般韵昧无穷,要想让学生理解韵味无穷可以说太难了,我在三次成功地指导朗读,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中的韵味,体会白鹭如诗般的韵味。第一次读书,抓语言文字的本身,让学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并提炼出画面的名称。第二次读书,每讲一幅图就抓住关键词、句,用范读、引读、分组读方法让学生美美的读 ……第三次也是最巧妙的读,等到这三幅画面已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后,我让学生采用放电影式的方法去读,三幅画就自然的在学生脑海中一一呈现,每一段文字也自然而然的和图画匹配在一起,对应在一起。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一下子就在学生脑海中升腾出来!
四、升华主题,入情入境地去品读
我在讲完课文后 ,在总结中她这样说,在清清的水田边,在小树的绝顶上,在夕阳的余晖里,“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本文的中心,提炼文章的主旨,到这里本节课似乎该结束了,我为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 问题——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白鹭”与“诗”有什么相同点?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学生通过比较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进一步的升华了主题,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白鹭如诗,文也如诗;与此同时,大屏幕上放映出配有课文内容的画面,背景音乐响起,我那如诗般的朗读回荡在教室里 ……如果说前两次的读书是分割式的,而这一次无疑就是成功的、全方位的让学生去整体感知课文,人情入境的去领悟白鹭那如诗般的精巧,那如诗般的韵味,此次的整体范读又一次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一次读课文,白鹭的形象就深深地,根深蒂固的扎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五、拓展积累,引领学生品读
在本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 ,我进行了课堂的延伸,进行了知识的积累,她是这样设计的:白鹭从张志和的诗中飞来,白鹭从杜甫的诗中飞来,白鹭从杜牧的诗中飞来,白鹭从刘禹锡的诗中飞来。每引出一位诗人,大屏幕上相继出示了对应的诗篇,配以画面,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们徜徉于诗篇中,陶醉在诗情画意中,适时加上精妙的指导,让学生美美的领悟 ,富有诗意的品读……整个教室洋溢着浓浓的,诗一般的韵味!
六、作业巩固,激发诵读
我本节课为学生留下了两个作业 :1.背诵《白鹭》这篇课文 ;2.搜集有关白鹭的诗词歌赋,自编手抄小报。我布置的两个作业 无一处不渗透着读,将读书延伸到了课外,培养学生自主读书,把课堂内外的读书落到了实处。
走进美文,品味美文,“品与读”是不能分割的,“只品不读”或“只读不品”都失去了学习美文的本身意义,《白鹭》朗读课堂完美地诠释了“品与读”真正的内涵。对于《白鹭》这样的语言优美、行文诗化的教学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与之对话的过程中渗透其中的意蕴?教者采用精当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像,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整个的教学过程就是一首诗,一首教师、 学生、文本互动共享的诗。经历了这个过程,脑中自然跳出了一个词:和谐。随即, 我又有了这样的感触: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不就是一种“艺术”么!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我赞成此说。正因为有诗意,也就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既能够引起我们观念层面的思考,又可以给我们的具体操作提供借鉴。诸如:到底怎样的课堂才算是“人本的课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整合?师生共同构建精神的家园,对语文教学来 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一、古诗导入美感先声夺人
师:同学们平时肯定见过一些鸟,它们或活泼伶俐,或羽毛鲜艳,或鸣声清脆,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唐朝诗人杜牧也喜爱鸟,写过这样一首有关鸟的诗。
边朗读边出示诗句: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学生自主选择表达方式。重点抓住以下段落,引导学生赏析、感受白鹭外形美。教师相机点拨。
想象画面。感受白鹭营造美的意境白鹭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那么适宜、那么美,那白鹭觅食、栖息、飞行给人感觉怎样呢?为什么白鹭又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呢?
美文教学重在“品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这是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 ‘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如何感悟其中的韵味, 其中的内涵,那就要求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读出 作者的感受,去读出读者自身的感受。
二、胸有成竹地去品读
在教学“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一部分,抓白鹭的外形(结构、颜色、身段), 即白鹭的样子,引出了郑板桥为何擅长画竹,为 何把竹画得出神人化,原因是板桥做到了“胸中 有竹”,那就是 “胸有成竹”的境界。趁热打铁点拨学生读这一部分要做到 “胸有白 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心中白鹭的样子 ,把已有的影像与文字结合起来,去读去悟,文字反过来又加深了白鹭在学生们头脑中的印象,真是相得益彰,学生读得动情,悟得深切。同时在这一部分,还要抓住“四对反义词”,指导学生去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读出了白鹭 的“精巧 ”,学生在不自觉中喜欢上了白鹭的精巧,应该是如诗一般的精巧 。
三、放电影式地去品读
在学习“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一部分時,即白鹭的活动,这里其实是 三幅鲜活的画面 :1.钓鱼图;2.嘹望图;3.低飞图。课文中说白鹭 如诗般韵昧无穷,要想让学生理解韵味无穷可以说太难了,我在三次成功地指导朗读,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中的韵味,体会白鹭如诗般的韵味。第一次读书,抓语言文字的本身,让学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并提炼出画面的名称。第二次读书,每讲一幅图就抓住关键词、句,用范读、引读、分组读方法让学生美美的读 ……第三次也是最巧妙的读,等到这三幅画面已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后,我让学生采用放电影式的方法去读,三幅画就自然的在学生脑海中一一呈现,每一段文字也自然而然的和图画匹配在一起,对应在一起。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一下子就在学生脑海中升腾出来!
四、升华主题,入情入境地去品读
我在讲完课文后 ,在总结中她这样说,在清清的水田边,在小树的绝顶上,在夕阳的余晖里,“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本文的中心,提炼文章的主旨,到这里本节课似乎该结束了,我为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 问题——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白鹭”与“诗”有什么相同点?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学生通过比较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进一步的升华了主题,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白鹭如诗,文也如诗;与此同时,大屏幕上放映出配有课文内容的画面,背景音乐响起,我那如诗般的朗读回荡在教室里 ……如果说前两次的读书是分割式的,而这一次无疑就是成功的、全方位的让学生去整体感知课文,人情入境的去领悟白鹭那如诗般的精巧,那如诗般的韵味,此次的整体范读又一次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一次读课文,白鹭的形象就深深地,根深蒂固的扎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五、拓展积累,引领学生品读
在本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 ,我进行了课堂的延伸,进行了知识的积累,她是这样设计的:白鹭从张志和的诗中飞来,白鹭从杜甫的诗中飞来,白鹭从杜牧的诗中飞来,白鹭从刘禹锡的诗中飞来。每引出一位诗人,大屏幕上相继出示了对应的诗篇,配以画面,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们徜徉于诗篇中,陶醉在诗情画意中,适时加上精妙的指导,让学生美美的领悟 ,富有诗意的品读……整个教室洋溢着浓浓的,诗一般的韵味!
六、作业巩固,激发诵读
我本节课为学生留下了两个作业 :1.背诵《白鹭》这篇课文 ;2.搜集有关白鹭的诗词歌赋,自编手抄小报。我布置的两个作业 无一处不渗透着读,将读书延伸到了课外,培养学生自主读书,把课堂内外的读书落到了实处。
走进美文,品味美文,“品与读”是不能分割的,“只品不读”或“只读不品”都失去了学习美文的本身意义,《白鹭》朗读课堂完美地诠释了“品与读”真正的内涵。对于《白鹭》这样的语言优美、行文诗化的教学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与之对话的过程中渗透其中的意蕴?教者采用精当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像,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整个的教学过程就是一首诗,一首教师、 学生、文本互动共享的诗。经历了这个过程,脑中自然跳出了一个词:和谐。随即, 我又有了这样的感触: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不就是一种“艺术”么!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我赞成此说。正因为有诗意,也就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既能够引起我们观念层面的思考,又可以给我们的具体操作提供借鉴。诸如:到底怎样的课堂才算是“人本的课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整合?师生共同构建精神的家园,对语文教学来 说有着怎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