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高等学校,创办于1962年,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她的前身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组建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作为一所以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学校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培养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实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可以说,学校记录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足迹,也见证了新中国对外政策逐步走向开放的历程。
北京语言大学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
50年来,学校在保持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优势的同时,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已经由一个以教授留学生汉语为主的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鲜明特色,兼备外语类院校与人文社科类院校双重特征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学科是教学、科研的平台。学科建设是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学校不求盲目的做大、做全,而是突出重点,发展内涵,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结构,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先后获得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形成了语言为体(即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中外(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比翼齐飞、相互支撑,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目前拥有本科专业25个,硕士专业30个,博士专业1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学科门类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工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围绕国家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构筑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群
近年来,学校提出以特色创一流的理念,旨在以学校的个性特征为基础,结合社会需求,以特色学科、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支撑,不断升华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要立足在汉语国际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上,在国家汉语国际教育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推进和学科建设提供更为全面而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在提升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的同时,整合相关力量,着力建设跨学科、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着力开展了三大课题:一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建设”,以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跨学科、跨文化、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二是“以培养高精尖汉语人才为目标的留学生汉语教育研究”,以留学生汉语本科教育与教学为基点,连通留学生短期教育、进修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以国际汉语教学基地为依托,整合留学生汉语教育各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加深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是“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是为了提供可供推广的教学范式,在规范性汉语教学中起到规范教学和保证质量的作用,目的在于为海外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提供一套适应海外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群建设
北京语言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点院校之一。学校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正是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中心而凝练学术方向的,在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于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在全国重点学科“十五”建设成就考核评估中取得学科第一的优异成绩。围绕该学科构建的学科群,现有5个研究方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习得与认知、语言测试、语言信息处理。
学校不仅特别重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学校总体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高度重视它在我国同类学科发展中所肩负的引领作用,下大力气整合多种资源,为本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宽广而坚实的学术平台。该学科学术平台有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研究中心;4个校级实体研究所——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对外汉语实验教学中心;两种语言学核心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该学科现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完善、年龄分布合理、人员精整、协作精神强的学术团队。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它是整个学科群的核心,涉及到汉语言文字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外汉语教学在研究方向上可分为“道”和“术”两个层次。前者是这个学科的基础研究,后者是这个学科的应用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以下4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包含不同的学科方向,围绕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个研究核心,构建出放射状学科群落:一是本体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包括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音研究、汉语语法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词汇研究、汉字研究、语义研究、篇章研究等。二是认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研究。不仅要了解所教的语言,而且还应该了解教学对象。具体包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汉语二语习得过程的研究、具体个案的专题研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动机的研究等。三是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四是工具论——对外汉语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研究。对外汉语教学除了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之外,还应该研究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学校把这个层次称作“器”的层次。
凝练中国文化与国际汉学学科群 全方位服务于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
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学校的时代使命和责任,这一学科群的建设因此也成为学校重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服务于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文化战略,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结构的特点,围绕“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不断凝聚学术力量,凝练学科方向,以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同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的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学文献)为主,凝聚成中国文化与国际汉学学科群。 北京语言大学校内所拥有的学者群体,以及校外已形成持久协作关系的院校和学者群体,不仅规模稳定、结构合理,而且初步体现出注重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文史兼通”“中外兼容”的特色。
学校在开展与北京市共建项目“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留学生博雅教育”“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首善之区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中心”和“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并成功举办了“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社会文化建设与当代大学的责任高层论坛”及“宗教研究与社会和谐国际论坛”,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学校较早在全国单独获准设立的博士点之一,其最富特色的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学评论和文化理论比较研究。站在当代文学理论的最前沿,注重比较文学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对全球伦理建构进程中我国经典思想的作用进行新的审视,首倡面向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中国学”高端课程,形成了本学科在全国独特的优势。本学科打造的“中外学者高端论坛”与“国际文化讲坛”,已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品牌。
多年来,本学科群学术骨干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论著。其中,累计发表在国内外学界公认的权威学术刊物《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杂志和海外A
北京语言大学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
50年来,学校在保持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优势的同时,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已经由一个以教授留学生汉语为主的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鲜明特色,兼备外语类院校与人文社科类院校双重特征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学科是教学、科研的平台。学科建设是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学校不求盲目的做大、做全,而是突出重点,发展内涵,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结构,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先后获得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形成了语言为体(即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中外(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比翼齐飞、相互支撑,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目前拥有本科专业25个,硕士专业30个,博士专业1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学科门类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工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围绕国家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构筑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群
近年来,学校提出以特色创一流的理念,旨在以学校的个性特征为基础,结合社会需求,以特色学科、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支撑,不断升华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要立足在汉语国际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上,在国家汉语国际教育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推进和学科建设提供更为全面而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在提升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的同时,整合相关力量,着力建设跨学科、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着力开展了三大课题:一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建设”,以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跨学科、跨文化、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二是“以培养高精尖汉语人才为目标的留学生汉语教育研究”,以留学生汉语本科教育与教学为基点,连通留学生短期教育、进修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以国际汉语教学基地为依托,整合留学生汉语教育各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加深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是“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是为了提供可供推广的教学范式,在规范性汉语教学中起到规范教学和保证质量的作用,目的在于为海外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提供一套适应海外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群建设
北京语言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点院校之一。学校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正是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中心而凝练学术方向的,在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于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在全国重点学科“十五”建设成就考核评估中取得学科第一的优异成绩。围绕该学科构建的学科群,现有5个研究方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习得与认知、语言测试、语言信息处理。
学校不仅特别重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学校总体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高度重视它在我国同类学科发展中所肩负的引领作用,下大力气整合多种资源,为本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宽广而坚实的学术平台。该学科学术平台有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研究中心;4个校级实体研究所——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对外汉语实验教学中心;两种语言学核心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该学科现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完善、年龄分布合理、人员精整、协作精神强的学术团队。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它是整个学科群的核心,涉及到汉语言文字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外汉语教学在研究方向上可分为“道”和“术”两个层次。前者是这个学科的基础研究,后者是这个学科的应用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以下4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包含不同的学科方向,围绕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个研究核心,构建出放射状学科群落:一是本体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包括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音研究、汉语语法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词汇研究、汉字研究、语义研究、篇章研究等。二是认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研究。不仅要了解所教的语言,而且还应该了解教学对象。具体包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汉语二语习得过程的研究、具体个案的专题研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动机的研究等。三是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四是工具论——对外汉语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研究。对外汉语教学除了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之外,还应该研究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学校把这个层次称作“器”的层次。
凝练中国文化与国际汉学学科群 全方位服务于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
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学校的时代使命和责任,这一学科群的建设因此也成为学校重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服务于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文化战略,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结构的特点,围绕“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不断凝聚学术力量,凝练学科方向,以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同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的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学文献)为主,凝聚成中国文化与国际汉学学科群。 北京语言大学校内所拥有的学者群体,以及校外已形成持久协作关系的院校和学者群体,不仅规模稳定、结构合理,而且初步体现出注重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文史兼通”“中外兼容”的特色。
学校在开展与北京市共建项目“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留学生博雅教育”“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首善之区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中心”和“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并成功举办了“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社会文化建设与当代大学的责任高层论坛”及“宗教研究与社会和谐国际论坛”,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学校较早在全国单独获准设立的博士点之一,其最富特色的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学评论和文化理论比较研究。站在当代文学理论的最前沿,注重比较文学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对全球伦理建构进程中我国经典思想的作用进行新的审视,首倡面向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中国学”高端课程,形成了本学科在全国独特的优势。本学科打造的“中外学者高端论坛”与“国际文化讲坛”,已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品牌。
多年来,本学科群学术骨干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论著。其中,累计发表在国内外学界公认的权威学术刊物《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杂志和海外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