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化志愿服务实现了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的结合,在大学生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专业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究竟如何却一直缺少理论支持。文章选取专业化志愿服务发展较为成熟的法学领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当前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分析专业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专业化志愿服务;大学生培养;普法活动;法律援助
法学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概述
专业化志愿服务(Pro Bono),是指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技能或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最早源于美国法律界,此后逐渐传播到会计、IT工程、公关、设计等各专业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强调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的结合、服务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结合,在高校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不仅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更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当前,各大法学院校开展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形式多样,主要为法律援助与普法两类,法学院校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在宣传民主法制观念、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律援助类志愿服务强调向社会弱势群体就特定法律问题提供帮助,包括法律咨询、诉讼代理、代写法律文书等形式。普法类志愿服务按照服务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社区普法、校园普法、少管所普法、工地普法等形式。
法学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
为了解当前各大法学院校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本调研小组采取问卷调查、邮件采访、电话采访、实体走访等方式进行了实证调研,以北京市6所高校为主要问卷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850份;邮件访谈、电话采访则覆盖了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高校。调研结果突出反映了以下四个情况:
1.学生参与度高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较高,46.1%的学生参与过5次~6次,13.6%的学生参与了6次以上;从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时间数来看,60%以上的学生服务时间在11小时以上,学生每学期参与志愿服务的总时数约为20小时,学生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总时数已经占到志愿服务总时数的50%以上。
2.活动类型多样
统计结果显示,各大高校开展的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多样,主要包括诉讼代理、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其中普法宣传活动约占52.3%,是当前法学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的主要活动形式。各高校的普法活动开展方式多样,包括社区普法、校园普法、少管所普法、工地普法等,并且集中在每年的“3·15”“12·4”进行。诉讼代理和法律咨询等活动主要依托各高校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咨询中心、法律诊所等专门机构展开。法律咨询包括电话咨询、当面咨询、网络在线咨询、书面咨询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帮助。诉讼代理主要由具有法律实务经验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开展。
3.校际差异大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院校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开展数量不同,从5次~24次不等,并且各大高校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模式也具有较大差异。以北京市调查走访的几所高校为例,北京大学以专业化社团为依托,由法律援助协会、法律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活动,团委等部门加以辅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实行团委统筹协调,各社团分工合作的方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则将专业化志愿服务纳入实践教学中,由专门教师负责活动的组织开展。
4.年级差异大
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参与群体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相对较少,访谈得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本科阶段以综合教育为主,学生时间充裕,而研究生阶段以学术研究为主,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第二,研究生阶段系统性的志愿服务组织较少,活动较为贫乏。
专业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系统分析
1.社会化的提升
一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增强。根据调研统计结果,有68.8%的学生认为参加专业化志愿服务使得他们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机会,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与其直接接触,直面诸多现实的社会问题,这一体验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加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参与者必须接触和了解社会,面对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求证,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一过程弥补了大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知识上的漏洞,也加深了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三是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增强。在职业认同感的调查中,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学生中76%选择了“充满希望,跃跃欲试”,学生表示,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经历增强了他们对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提升了自己的职业荣誉感与使命感。
2.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是专业化形象的提升。专业化形象是专业化道德和技能的综合表现,它包括志愿者、志愿组织和志愿活动的专业化形象。打造一批专业素质能力强、服务态度热心、甘于奉献和担当的专业化志愿者队伍,有助于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优质形象。
课题小组对海淀区双榆树社区的100名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按老、中、青的年龄比例抽取调研对象),对于“对高校普法志愿者的直观印象”,大多数居民选择了“奉献”“善良”“专业”这样的描述性语词,此外“阳光”“耐心”“细心”也为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所认可。可见,法学高校志愿者们在专业化普法服务中,通过持续的、长期的项目化志愿服务运作,向公众展示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优质形象,进一步提升着志愿服务的水平。
二是专业化评价的提升。在专业化评价方面,各级共青团组织、志愿者联合会等为推广先进的志愿服务经验,加强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会定期对辖区内志愿服务成绩突出的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与服务项目等进行表彰。专业化的评估有利于明确社会对高校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需求,匹配高校志愿服务供需,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是专业化道德的提升。志愿者专业化道德的提升,首先表现为志愿者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以法学高校志愿者为例,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培养质量与法律人才社会需求”调查中,被调查的73家用人单位有88%的单位表示最看中大学生的品德修养,82%的单位强调学生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除专业知识水平之外,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条件,也是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建设的培养目标。
志愿者专业化道德的提升,还表现为对社会道德建设和现代公民文化建设的拉动作用。调研显示,大学期间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继续从事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其中不乏出现道德标兵和模范人物,如从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农民工法律援助的佟丽华律师。
3.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是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大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在强调高校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为志愿者们完成本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专业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当代大学生从事专业化志愿服务,在深入了解接触社会的同时,也渴望加强对本专业的实践,从而及早地适应相关职业要求。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实力的良好渠道。
完善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建议
1.实现专业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合
一是设立高校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从实证调研中看,部分学生反映志愿服务项目存在组织方安排不得当、志愿活动无连续性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服务体系化建设不足,不利于从整体角度对专业化志愿服务质量、服务内容进行调控。建议高校结合发展实际,设立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改善当前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零散的局面,进而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全体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服务。
二是开设大学生专业志愿服务实践课。我国目前有部分高校实行课外学分制,包括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形式,这种培养方式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计入学生社会实践学分体系,从学校层面对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认可,有助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常规化。
关于学分认定的具体实施方式,应以高校统一安排志愿活动为主,同时允许个人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完成学分,将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每名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参加一项系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2.完善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体系
一是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志愿服务机构作为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应加快建立志愿服务风险防范机制,针对容易出现的志愿者权益受侵害问题,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预防体系。在确立志愿服务项目时,既要设定服务目标,也要进行风险评估,有效防范危险的出现,并且应严格实施志愿者注册机制,科学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此外,当前我国对于志愿服务的相关立法还处于空白阶段,调研组建议尽快出台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对相关地方性法规进行梳理和完善,从法律层面对服务机构加强规范和管理,从根本上完善志愿服务风险防范的法律保障。
二是完善志愿者激励制度。调研组建议完善对专业化服务志愿者的激励机制。首先,应当强化要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以日常服务记录和组织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为依据,对志愿者工作绩效进行客观评价;其次,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有益经验,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最后,学校及社会组织可以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总结及表彰等,给予优秀志愿者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三是完善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管理与培养机制。从调研中了解到,当前专业化志愿服务面临着大学生积极性不足、持续性不长、专业培训不充分等问题。调研组建议完善管理与培养机制,通过多方力量、多维度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高校相关部门应制定一套完整的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从志愿者身份登记、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服务后期的效果评价等方面作出细致的要求,确保大学生志愿者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下提供服务。同时,其他合作或协助单位有一定的义务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也有能力对志愿者进行教育培养。
3.营造支持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
专业化志愿服务面向社会,其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调查发现,部分当事人对专业化志愿服务存在疑问,质疑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服务质量,也有不少当事人则将专业化志愿服务与国家的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相混同,对志愿者提出不合理要求。
针对这类问题,高校、社会组织需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一方面应加大对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增强全社会对专业化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认知,更好地配合或参与到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中;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为志愿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服务环境,如法院、检察院等可以创设法律援助咨询点等,积极引导专业化志愿服务与法律实务结合,推进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常规化开展;同时,志愿者应当在志愿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努力提升社会对专业化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促进形成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美] 詹姆斯·P·盖拉特著,邓国盛等译,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 [J ] .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董海军.大学生志愿参与动机的分析[J].理论界,2003(6).
[5]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载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14187.
[6]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7]张广济.中外志愿服务比较 [J].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8]滕素芬.西方海外志愿服务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5).
[9]周庆华.“服务学习 ” 理念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7(4).
[10]刘丹,张帆.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新载体:专业化志愿服服务[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 2012(1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关键词:专业化志愿服务;大学生培养;普法活动;法律援助
法学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概述
专业化志愿服务(Pro Bono),是指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技能或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最早源于美国法律界,此后逐渐传播到会计、IT工程、公关、设计等各专业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强调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的结合、服务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结合,在高校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不仅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更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当前,各大法学院校开展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形式多样,主要为法律援助与普法两类,法学院校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在宣传民主法制观念、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律援助类志愿服务强调向社会弱势群体就特定法律问题提供帮助,包括法律咨询、诉讼代理、代写法律文书等形式。普法类志愿服务按照服务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社区普法、校园普法、少管所普法、工地普法等形式。
法学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
为了解当前各大法学院校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本调研小组采取问卷调查、邮件采访、电话采访、实体走访等方式进行了实证调研,以北京市6所高校为主要问卷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850份;邮件访谈、电话采访则覆盖了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高校。调研结果突出反映了以下四个情况:
1.学生参与度高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较高,46.1%的学生参与过5次~6次,13.6%的学生参与了6次以上;从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时间数来看,60%以上的学生服务时间在11小时以上,学生每学期参与志愿服务的总时数约为20小时,学生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总时数已经占到志愿服务总时数的50%以上。
2.活动类型多样
统计结果显示,各大高校开展的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多样,主要包括诉讼代理、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其中普法宣传活动约占52.3%,是当前法学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的主要活动形式。各高校的普法活动开展方式多样,包括社区普法、校园普法、少管所普法、工地普法等,并且集中在每年的“3·15”“12·4”进行。诉讼代理和法律咨询等活动主要依托各高校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咨询中心、法律诊所等专门机构展开。法律咨询包括电话咨询、当面咨询、网络在线咨询、书面咨询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帮助。诉讼代理主要由具有法律实务经验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开展。
3.校际差异大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院校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开展数量不同,从5次~24次不等,并且各大高校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模式也具有较大差异。以北京市调查走访的几所高校为例,北京大学以专业化社团为依托,由法律援助协会、法律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活动,团委等部门加以辅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实行团委统筹协调,各社团分工合作的方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则将专业化志愿服务纳入实践教学中,由专门教师负责活动的组织开展。
4.年级差异大
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参与群体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相对较少,访谈得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本科阶段以综合教育为主,学生时间充裕,而研究生阶段以学术研究为主,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第二,研究生阶段系统性的志愿服务组织较少,活动较为贫乏。
专业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系统分析
1.社会化的提升
一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增强。根据调研统计结果,有68.8%的学生认为参加专业化志愿服务使得他们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机会,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与其直接接触,直面诸多现实的社会问题,这一体验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加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参与者必须接触和了解社会,面对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求证,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一过程弥补了大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知识上的漏洞,也加深了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三是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增强。在职业认同感的调查中,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学生中76%选择了“充满希望,跃跃欲试”,学生表示,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经历增强了他们对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提升了自己的职业荣誉感与使命感。
2.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是专业化形象的提升。专业化形象是专业化道德和技能的综合表现,它包括志愿者、志愿组织和志愿活动的专业化形象。打造一批专业素质能力强、服务态度热心、甘于奉献和担当的专业化志愿者队伍,有助于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优质形象。
课题小组对海淀区双榆树社区的100名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按老、中、青的年龄比例抽取调研对象),对于“对高校普法志愿者的直观印象”,大多数居民选择了“奉献”“善良”“专业”这样的描述性语词,此外“阳光”“耐心”“细心”也为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所认可。可见,法学高校志愿者们在专业化普法服务中,通过持续的、长期的项目化志愿服务运作,向公众展示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优质形象,进一步提升着志愿服务的水平。
二是专业化评价的提升。在专业化评价方面,各级共青团组织、志愿者联合会等为推广先进的志愿服务经验,加强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会定期对辖区内志愿服务成绩突出的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与服务项目等进行表彰。专业化的评估有利于明确社会对高校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需求,匹配高校志愿服务供需,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是专业化道德的提升。志愿者专业化道德的提升,首先表现为志愿者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以法学高校志愿者为例,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培养质量与法律人才社会需求”调查中,被调查的73家用人单位有88%的单位表示最看中大学生的品德修养,82%的单位强调学生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除专业知识水平之外,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条件,也是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建设的培养目标。
志愿者专业化道德的提升,还表现为对社会道德建设和现代公民文化建设的拉动作用。调研显示,大学期间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继续从事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其中不乏出现道德标兵和模范人物,如从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农民工法律援助的佟丽华律师。
3.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是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大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在强调高校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为志愿者们完成本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专业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当代大学生从事专业化志愿服务,在深入了解接触社会的同时,也渴望加强对本专业的实践,从而及早地适应相关职业要求。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实力的良好渠道。
完善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建议
1.实现专业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合
一是设立高校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从实证调研中看,部分学生反映志愿服务项目存在组织方安排不得当、志愿活动无连续性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服务体系化建设不足,不利于从整体角度对专业化志愿服务质量、服务内容进行调控。建议高校结合发展实际,设立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改善当前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零散的局面,进而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全体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服务。
二是开设大学生专业志愿服务实践课。我国目前有部分高校实行课外学分制,包括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形式,这种培养方式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计入学生社会实践学分体系,从学校层面对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认可,有助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常规化。
关于学分认定的具体实施方式,应以高校统一安排志愿活动为主,同时允许个人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完成学分,将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每名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参加一项系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2.完善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体系
一是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志愿服务机构作为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应加快建立志愿服务风险防范机制,针对容易出现的志愿者权益受侵害问题,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预防体系。在确立志愿服务项目时,既要设定服务目标,也要进行风险评估,有效防范危险的出现,并且应严格实施志愿者注册机制,科学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此外,当前我国对于志愿服务的相关立法还处于空白阶段,调研组建议尽快出台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对相关地方性法规进行梳理和完善,从法律层面对服务机构加强规范和管理,从根本上完善志愿服务风险防范的法律保障。
二是完善志愿者激励制度。调研组建议完善对专业化服务志愿者的激励机制。首先,应当强化要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以日常服务记录和组织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为依据,对志愿者工作绩效进行客观评价;其次,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有益经验,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最后,学校及社会组织可以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总结及表彰等,给予优秀志愿者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三是完善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管理与培养机制。从调研中了解到,当前专业化志愿服务面临着大学生积极性不足、持续性不长、专业培训不充分等问题。调研组建议完善管理与培养机制,通过多方力量、多维度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高校相关部门应制定一套完整的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从志愿者身份登记、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服务后期的效果评价等方面作出细致的要求,确保大学生志愿者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下提供服务。同时,其他合作或协助单位有一定的义务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也有能力对志愿者进行教育培养。
3.营造支持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
专业化志愿服务面向社会,其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调查发现,部分当事人对专业化志愿服务存在疑问,质疑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服务质量,也有不少当事人则将专业化志愿服务与国家的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相混同,对志愿者提出不合理要求。
针对这类问题,高校、社会组织需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一方面应加大对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增强全社会对专业化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认知,更好地配合或参与到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中;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为志愿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服务环境,如法院、检察院等可以创设法律援助咨询点等,积极引导专业化志愿服务与法律实务结合,推进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常规化开展;同时,志愿者应当在志愿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努力提升社会对专业化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促进形成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美] 詹姆斯·P·盖拉特著,邓国盛等译,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 [J ] .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董海军.大学生志愿参与动机的分析[J].理论界,2003(6).
[5]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载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14187.
[6]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7]张广济.中外志愿服务比较 [J].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8]滕素芬.西方海外志愿服务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5).
[9]周庆华.“服务学习 ” 理念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7(4).
[10]刘丹,张帆.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新载体:专业化志愿服服务[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 2012(1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